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分权化是后两者的基础,把教育财政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社区或家长,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资源使用的效能,促进民众对教育的认可和接受并赢得更多的地方对中央政府的支持,赋予教师与校长有关权力以激励他们改进教育质量,增强各地各校的竞争性以增加教育创新的动力。美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州的教育管理权逐步向地方学区下移,学区部分教育管理权逐渐向基层学校下移。
2.校本管理(去规章)
校本管理是教育分权化的一种形式,把学校当做教育改进的首要单元,重新配置决策权以推动和维持改进。校本管理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1986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承诺州政府将放弃大量常规教育管制权,校本管理实践真正开始。美国校本管理初期实践有三种代表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主导)、专业人员控制模式(教师主导)和社区控制模式(家长或社区人士主导),改革重点皆在于校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实践使教育界认识到校本管理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学校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2)学校被授予自的同时也承担对等责任,并加强对其问责;(3)校本管理的成功通过学生学习结果的改进来反映。这促使新版校本管理模式——特许学校问世。受绩效合同制约又受家长投票评价的特许学校办学失败率很低,政府推动特许学区,为特许学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特许学区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格局,标志着美国校本管理新里程。特许学区的学区中心是把门者,负责审核特许学校开办;是中介者,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商;是供应者,为学校有偿提供服务;是半个评估者(另半个是家长),代表学区对学校办学状况做阶段性评估。特许学区下的特许学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具备更多市场化特征,其改革焦点更集中于学生学习成就的改善,学区与学校更趋于伙伴关系。
3.学校选择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是联系企业和学校的关键纽带。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体制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策略,强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用。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指职业教育中的管理系统组成和领导机构的构建。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助于调动教育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是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因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发展之初采用“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构成为职业教育学院统一办学、管理和收益,管理与办学相结合,各院校、各专业间独立发展、运营,彼此间缺少相关的交流沟通,导致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标准与教学方法难统一等问题出现。虽然在早期发展时期,该管理体制和模式对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角度出发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更加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对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2.1职业教育管理不规范,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规范性问题日益突显,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化、系统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势在必行。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分属不同管辖范围,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差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规范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难以统一,使得职业教育系统性差,中、高职业教育间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在职业技能和教学内容上难以衔接。
2.2管理部门协调性差,教育管理效果弱化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统筹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果。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管理效果弱化问题。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职权上定义模糊,存在双方职权重叠,共同监管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管理职权分配不清,削弱了职业教育管理效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组织形式分散,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效力弱化;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执行主体,难以保障制度切实有效的执行。
2.3管理缺乏社会积极性,群众参与面较窄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但在社会公众的认可度方面仍存在巨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公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见,与传统中高等教育相比,群众的参与面较窄。社会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管理缺乏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的社会力量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芥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应当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考虑进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3.1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规范化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也逐渐加大。而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分析当前教育形势,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政府机构职能的定位要求政府对各职业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从管理者角度调整自身管理方式和权限设定,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组织,建立起统一的组织体系,以此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集中行使管理权力,确保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强化管理的规范性,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和规划方面发挥管理效力,引导职业教育院校的良好发展。
3.2强化职业教育主动性,促进其办学效果提高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努力提升其办学效果。教育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企业和家庭中认可度相对较低,对职业教育管理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管理方面缺少根基。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应当加强职业院校办学的开放性,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合作,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办学的透明度,提升办学活力,以此来提升社会参与度,强化其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方面充分研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实际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着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3完善招生管理和人才市场培育,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机制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关注学员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招生管理的革新、人才市场的培育和人才供求关系机制的建立,确保招收学员素质高、学校人才培育质量高、毕业学院就业率高。政府及相关部门首先应对职业教育招生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毕业流向等,以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学员招收。院校在人才培育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合作,建立起长期的人才供求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参与,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作后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规范性差、管理部门协调难、社会参与度低等都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来解决当前问题。只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其主动性和办学效果,拉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体制;体制改革
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在加强其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的对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近年来各校虽有很大的体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级管理,处于被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发展,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多样化的高端型人才。从而使高校的发展能够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和高校的分布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为我国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和干涉而进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国家主办,政府直接参与,学校协助的,依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导致学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动。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能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检验。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办学权利。政府要对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经费的管控、教育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计。
3.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机制,这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在政府的干预下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对一些市场环境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与指导,从而促使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益实体,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机构组织。政府可以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约束政策与法律。近年来,我国已经渐渐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并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汉琦.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兴起——基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4)
市场的需要才有职业教育,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而在我国民众对待职业教育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待进一步的转变的时候,此时地方政府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了政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存在问题,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职业教育中政府这一环节的存在缺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个部门都在管理一个职业教育,有的时候执行了这个部门的文件,但是相对的又违背了另一个部门的文件,最终导致管理的效果不是特别的明显,其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不及时,没有对大学教育的宏观调控那样标准,再有就是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微观干预过多,使得职业院校逐渐的缺乏了创造性,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最后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职业院校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管理,因为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了给市场培养综合性的技能型人才,而政府并没有真正的处理好市场这一环节的机制,而且还对职业教育进行多头管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在管理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部门推脱一个部门,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使得出现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2.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分析
2.1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政出多门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一般分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的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企业办学四个主管部门。各个主管部门都在掌握着办学单位的人事、财产和权力。主要负责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问题,把职业教育的各个部门都进行了额分割管理,出现了职能交叉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使得职业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很难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虽然有的省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逐渐的减少了分割的部门,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部门让人进行着分割管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最终影响的还是我们职业教育中的学生。
2.2各业务部门之间管理不协调
政府的各业务部门职教管理职能出现了交叉的现象,在统筹上显得比较乏力,我们知道职业高中和高等的职业院校都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而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都是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我们从财政方面入手,教育事业的费用是属于财政部门支出的,但是教育的建设方面的费用确实由发改委进行投资的,这样看来,职业教育的管理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的,一但出现问题,那所有部门都是有责任的。
2.3职业教育部门的内部管理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内部,职业教育分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职业教育分别属于职成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部门来管理,也就是说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在管辖上却是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上升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很难衔接上,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来带了体制性的障碍。
2.4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法律不完善
教育想要进行,一定要有与之相关的法律跟随,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及时的颁布出来,因为法律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还需要立法起草者的参与,如果没有相关案例的参与,职业教育法律的出现是很难的,而且很多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当中解决。所以说职业教育的法律所涉及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在实施的细则上还不够清晰,再加上政府的主管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经验不足,有很多的管理问题都需要自己去不断的摸索才能够找到相应的的解决办法。
2.5社会企业的参与热情很低
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为了企业而培养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似乎对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很关心,如果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
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三类职业学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几十年,这三类学校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企业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管理体制上,前两类学校总体上归口教育部门管理,而技工学校主要归口劳动部门管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并受到各方的关注,因此,统筹管理三类学校已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本文就此问题结合上海市职业学校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基本上由区县举办,这两类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合管理。2005年,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合计117所,技工学校44所,这其中当年招生的学校41所,占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强;三类中职学校共招生5.81万人,其中技工学校招生0.66万人,占11.4%;三类中职学校在校学生22.54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14万人,占13.9%;三类中职学校毕业生7.1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43万人,占20.1%。
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学校,因此办学经费能基本得到保障,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专业设置以三产类居多。近三年来,上海市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三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重都在80%以上;但相对而言,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其“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较差。
劳动部门管理的学校具有较强的行业或企业背景,许多学校与(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按办校性质分,目前上海市41所技工学校中属于企业办学的有21所,占一半多,而属于事业性质的学校11所,仅占26.8%,与中专、职业高中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状况与我国技工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建之初的定位(即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文化素质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这种联系仍然是技工学校的一大特点。据统计,目前上海市有34所技工学校分属17个不同的委办(见表1)。
表1
技工学校按委办的分布情况
由于技工学校的行业或企业背景较强,因此其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度也较高。技工学校的一批以二产类为主的特色专业,是中专和职业高中所不可替代的,这些学校和专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为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对上海市32所技工学校做过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在累计210个专业中,二产类专业占82个,其中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12个市级重点专业中的11个均属于二产类专业,在所有210个专业中,加工制造类专业占到38%。另外,17所学校具有各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累计达28个,如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与造船和港口业务联系紧密的技校及相关专业、以数控和机电类专业为主的上海市高级技校以及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在过去几十年中,在各自的行业中为培养技能型基础性人才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技校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到目前为止,上海市41所技工学校中,有6所为国家级重点技校,3所为省部级或市级重点技校,另有5所为A级技校,这些学校不仅是技工教育整体发展的龙头学校,而且在上海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师资队伍方面,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据统计,目前上海市技工学校1800余名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教师的比例占三分之二。
二、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难以进行统筹协调,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分散。据统计,目前上海市中职校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学校数多达一半以上,开设“会计”和“文秘”专业的学校数也在30%左右。就上海市技工学校而言,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保守评估,目前41所学校中,办学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至少有12所,占30%左右。许多技工学校事实上已出现“表面上的多头管理,而实际无人管理”的局面。管理上缺乏统一性,在招生等方面又处于相对的“弱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师队伍也日趋老化。在被调查过的32所技工学校中,只有8所学校有 200米及以上环型跑道;46岁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这一局面任其发展下去,不利于上海职业教育形象和地位的整体提升。
二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一部分行业、企业在转制改革中,要求学校资源剥离,学校面临自主办学和自筹资金发展困难的局面。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技工学校总体办学规模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上海市技工学校招生人数由1995年的1.72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0.66万人。减幅达61.6%(同期中专、职业高中招生人数的平均减幅在30%左右)。从技工学校数量看,仅2003年到2005年的二年间就减少一半多,并呈继续减少的态势。从校均规模看,2005年技工学校校均规模不到800人,远低于中专和职业高中的规模水平(2005年上海市中专、职业中学的校均规模分别为1700人和1600人)。技工学校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目前只有少数几所技工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部分保障,而大部分技校仅靠学费和培训创收维持运行。据对所调查的32所技工学校的统计,有29所学校其学费和培训创收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中的17所学校完全靠学费和培训收入来维持运行,即使是事业编制的一些技校也大部分是差额拨款或无拨款的状况。32所学校中,只有4所事业编制的学校有财政拨款,其中拨款额超过学校收入来源50%的学校仅一所,一些学校由于长期缺乏办学经费而难以为继,面临关闭。
三、改革管理体制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高层的管理协调机构,并形成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市教育、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及主要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参加。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协调教育、劳动及有关行业部门的工作,制定和落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为统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操作层面上对技工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分两个阶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阶段为过渡与调整相结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维持现状、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增加政府投资,并进行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是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由劳动部门转入教育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实施统一管理后,学校的主办单位、属性、经费渠道、产权等不变。
——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技工学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建议取消按学校类别划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分批招生办法,统一招生口径,实行公平竞争。
——技工学校相应的业务管理归口教育部门。并由教育部门统一进行各校基本情况的年度统计工作,但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应结合考虑技工学校的特点。
——技工学校的审办、停办等涉及学校生存的一些重大变更应及时报批教育部门,并由教育部门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和审核。
——技工学校的一些日常教学活动,如:分专业的教研活动、其他科研活动等由教委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和管理,劳动局相关部门协助。
——各技工学校专业教材的选择原则上按原有选择方法,以后逐步按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规定操作。
——对教师的培训、职称评定和资格认定工作主要归口教育部门,但对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建议由劳动部门相关专家共同参与。
——学生管理工作由教委相关部门负责,总体上参照目前中专和职业中学的管理程序。对今后学生的考试和考核工作,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主要有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专业技能考核(包括发证)拟充分依托劳动部门的天然优势。
二是积极探索技工学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变被动的“关闭”为主动的“整合”,做强、搞活学校。
——各技工学校自身应主动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借助与行(企)业、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区县政府等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的新路。如各区县的技校可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与当地的中专或职业中学等进行合作办学;与相关专业的工业园区进行共建等。
——建议由教育和劳动部门共同协调,成立技工学校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增强技工学校自身的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投资力度,全面提升技工学校的竞争力。
——技工学校归属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后,对于由市财政专项经费支付(包括利用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经费)的建设项目,例如在重点专业评审、重点学校建设、重点实训基地建设等评审立项中,享受与中专、职高学校同等的相关政策。
——在招生政策上对技工学校要同等对待,以帮助部分学校逐步走出找不到生源的困境。如:可适当放宽招生的范围,允许技工学校的部分专业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等。
——选择一部分紧缺专业(以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为主),建议由财政出资实行按生均经费拨款的方式进行成本补贴,以保证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对2006年以后由企业投资建设制造类专业的投入,建议政府部门给予税收政策上的适当优惠,以鼓励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为提高和巩固阶段。这一阶段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扶植一批有影响的学校和专业。
对技工学校进行一次梳理,并通过与其他类别学校的合并、整合等,重点抓好一批技工学校,要求这些学校做精、做强、做活。一般要求学校至少有1—2个能为相关企业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主干专业,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以进一步提高技工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社会竞争力。
——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劳动部门、评估院等,对技工学校进行一次办学质量的评估,评估的指标应切合技工学校实际情况。建议此后这项工作要常态化,一般每年评估一次。
——对良好和合格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出资按学历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投入;对不合格的学校,督促其整改,再视具体情况决定发展方向。
——对一些需要重点投资的专业设备等,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申请,由教育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核,再决定是否按重点装备进行专项拨款等。
上述对策与建议,可供教育行政部门与劳动部门决策参考。总体上讲,技工学校管理体制经过调整后,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