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儿超声诊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543;R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 473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32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 热、出疹性疾病。目前不具备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的川崎病,由于受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 各异,故早期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2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典型和不典型) 80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病早期诊断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岁10例,1~3岁42例,3~5 岁20例,5~7岁6例,>7岁2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推荐 的KD诊断标准,确诊时间在发热后10天内50例,11~14天28例,15~21天2例。入院时误诊 为 上呼吸道感染27例,肺炎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败血症10例,淋巴结炎8例,麻 疹3例,咽结合膜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猩红热3例,仅1例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同时疑似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2 实验室检查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0×109/L 48例,> 20×109/L 32例,最高达42×109/L,所有病例中性粒细胞均升高,最高达0.94;血红 蛋 白<11g/L 16例;血小板计数200~300×109/L 18例,>300×109/L 61例,最高达780 ×109/L,仅1例20×109/L。所有病例均于病后3~5天及第2周各复查1次血常规,除血 小板降低1例外,所有病例血小板计数于病后7~10天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多,尤以2周后明 显,在病初基础上增多明显者最高达400×109/L;所有病例血沉均增快,有5例>100mm 以上,C反应蛋白(CRP)均升高,最高者>160mg/L。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2例,冠状 动脉扩张>4mm 42例,有1例冠状动脉扩张>8mm,其中有20例第一次冠状动脉正常范围,第 二次检查冠状动脉在原来基础上扩张≥0.5mm,6例有轻中度瓣膜返流,2例左心室轻度扩大 。
1.3 预后:本组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心血管病变,无1例死亡。所有病人1年后复查超声 心动图示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心脏结构均无异常。
2 讨论
川崎病是较常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发热、广泛中小血管炎症和血管壁损伤,常 致多系统损害,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报道显示川崎病所 致的心脏损害已成为儿童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本病病 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川崎病是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 血管炎[2]。其临床表现多样,有些病人需病情恢复期症状显现才能确诊,这使临 床早期确诊带来困难,易误诊及漏诊。本组病例初步诊断误诊率几乎达到100%,可见早期确 诊难度很大。
本组所有病例实验室检查均提示白细胞增多,CRP升高,血沉加快明显,尤其是血小板进行 性增多,仅1例减少至20×109/L。血CRP是由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刺激及诱导肝 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3],血清CRP水平与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其与血 小板激 活因子结合,引起血小板聚集,使粒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引起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升高 是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与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密切相关[4]。本组 病例持 续发热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无效时均在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体格检查同时连续监测CRP、血沉 、血小板指标,发现上述指标进行性升高,尤其是血小板计数指标进行性升高,此时在高度 怀疑 KD病同时给予动态心脏超声检查,第一月每周检查一次,如有异常多次进行检查,一旦发现 冠状动脉内径数值明显增宽0.5mm或以上,不论其具体数值大小均拟诊KD,并及时给予 一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加用阿斯匹林正规治疗,由于治疗及时,避免了发生严重心 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病变既是川崎病自身症状又是可致死亡的并发症[2],其主要 为全身中小动、静脉毛细血管及全心炎,冠状动脉几乎100%显示炎症[5]。二维超 声心动图适用于心脏检查及长期随访,是监测冠状动脉瘤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2]。本组病例42例有冠状动脉 扩张,其中20例在原来基础上扩张≥0.5mm,我们再确诊KD,立即控制炎症和防止冠状动脉 受累,实践证实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次输入可使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从而使冠 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大为下降。这与用药后减少了过度生成的细胞因子和过度活化的内皮细胞 有关。炎症前期细胞因子分泌强 度和持续时间是形成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发热时间长者易出现冠状动脉异常。丙 种球蛋白最好在KD发病急性期即10天以内使用效果更佳,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川崎病早期诊断对预后尤为重要,如临床表现不典型,炎症指标升高明显, 抗感染治疗无效,需及时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及心 脏结构变化,如发现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增高,冠状动脉扩张,应高度警惕川崎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Freeman AF, Shulman S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awasaki disease[ J]. Curr Opin Infect Dis,2001,14(3):357-36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2,698-705.
[3]Mitani Y, Sawada H, Hayakawa H, 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high_sensi_tivityC_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amyloid_A late after Kawasaki disease[J]. Circu lation,2005,111(1):38-43.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 R44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b)-063-01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临床常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血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由于小儿的解剖及病变发展特点,并且急性阑尾炎患者发病很急,须及时诊断及治疗,而临床医生主要靠临床体征及实验室血液分析来诊断阑尾炎,并没有影像学辅助,误差性比较大。本文对我院2007年2月~2009年7月收治的62例阑尾炎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7月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2~17岁,平均6.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部分患者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时间最短3 h,最长7 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2 仪器
应用Siemens G6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4.0~8.0 MHz。
1.3 诊断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局部加压检查法。观察上腹部后,将探头置于回盲部,先在右下腹显示回盲部与升结肠,肠腔内有液气泡回声,再将探头逐渐移动至回盲部末端,平放于阑尾区,在探头两端缓慢加压,将周围的组织推开,在腹壁与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内外动静脉之间探查阑尾的基本图像及阑尾周围的情况而进行诊断。并观察壁的CDFI表现和阑尾周围情况。
2 结果
62例阑尾炎中,单纯性阑尾炎3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5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阑尾周围脓肿7例。全部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不同类型的急性阑尾炎声像图表现,①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均匀状增粗,直径>0.8 cm,周壁较规则,回声较低、较均匀,阑尾边界清楚,周边无积液、结构清晰,长轴切面阑尾似指状弱回声,管腔中央呈中等偏强回声,短轴切面呈靶环状。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前后径>1.0 cm,阑尾壁增厚,层次模糊,壁间可见低回声小脓肿,黏膜回声呈断续状,腔内液性暗区增多,暗区透声差,阑尾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③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壁轮廓不清,回声低弱,或正常形态消失呈不规则状或包块状,内散在分布有强弱不等的细小光点和低弱片区,周围可见较强包裹状回声或凌乱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可见内部有明显增多的血流信号。④阑尾周围脓肿:表现为混合性低弱回声团块,边界尚清,团块内或周边可见肿大、断续的阑尾回声,形态欠规则,轮廓不清晰,并可见积液、积气、粪石等杂乱回声。
3 讨论
阑尾位于右髂窝内,外形似蚯蚓状,阑尾正常长5~10 cm。正常阑尾腔较细,超声一般不易显示,当阑尾梗阻或发炎引起肿胀、化脓、充血水肿、渗出及粪石嵌塞时即可显示。急性阑尾炎在急腹症中居首位,在病理上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单纯性阑尾炎的主要改变是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阑尾肿胀轻微。化脓性阑尾炎也叫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壁间形成多发性小脓肿,腔内积脓,阑尾周围可有脓性渗出液。坏疽性阑尾炎的管壁缺血坏死,容易继发穿孔,周围有较多渗出液。阑尾周围脓肿在肿胀的阑尾腔内显示强回声粪石伴声影腹腔、盆腔积液等。
超声应用于阑尾炎应注意鉴别诊断,①阑尾炎与充液性肠管鉴别:两者均为低回声,但充液性肠管内径较大,探头加压时易于压缩,减压时又易恢复,并可观察到肠蠕动及环状皱襞,而阑尾炎不具备该特点。②与右侧输卵管结石、右侧输卵管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滤泡及黄体破裂的声像图鉴别。单纯性阑尾炎为蚯蚓状低回声,墨菲征阳性;坏疽性阑尾炎管径增大,呈团状低回声,加压后形态不改变,有时可见粪石;输尿管结石:肾盂积水,结石以上输尿管扩张,结石呈强光团、后方伴声影,肾盂积水不明显的患者做利尿试验或行静脉肾盂造影,输尿管内造影剂在结石下方中断可明确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了解阑尾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感染程度,而且对相邻处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仍有待于借鉴临床相关检查和判断,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并综合分析,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测手术的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1]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6-240.
[2]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1-232.
[3]张万蕾,李建国,宋奕宁,等.基波、自然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6):444.
[4]张红丽,陈琛,侯新毅,等.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6,3(6):377.
[关键词]超声;肠套叠;小儿;X线空气灌肠;超声监视
[中图分类号] 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109-02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进一步肯定了其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本文收集2000-2006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62例,分析其超声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选择复位方式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60 d-2岁,发病时间最长达72 h,最短2 h。腹痛或哭闹不安58例,呕吐43例,解血便 5例。
1.2 仪器
采用日立EUB2000,西门子亚当实时灰阶超声诊断仪,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普通探头频率为 3.5-5.0 Hz,高频探头的频率为7.0-12.0 Hz。
1.3 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先对腹部实质性器官进行常规检查,然后对腹部进行广泛扫查,尤其是右中上腹,探及腹部包块时,要行纵断面及横断面结合扫查,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2 结果
2.1 超声结果
超声诊断肠套叠62例,误诊2例,诊断准确率96.7% 。肠套叠类型中,回盲型35例, 回结型25例,结肠型1例,其中回盲型最多见,结肠型较为少见。误诊为阑尾脓肿1例,误诊为肠道肿瘤1例。
2.2 超声表现
肠套叠系由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而引起,由最外面的鞘套、中间的套入部和最里面的肠管三层套筒所构成的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的特征性表现,但尚需与许多腹腔内外疾病相鉴别。肠套叠超声表现为腹部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周围可见不规则暗区,纵切显示为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其远端呈腊肠样结构,它的两边各为一个低回声区,称“假肾征”或“套筒征”,横切为一个同心圆,即外层为环状低回声区,中心区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区,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即“同心圆”或“靶环”征(图1),肠梗阻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并可见腹腔积液。
2.3 治疗
经X线空气灌肠确诊并成功复位者23例,手术确诊并复位14例,超声监视下复位25例。
3 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最常见于6-12个月,以后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减少,男孩多于女孩。肠套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由腺病毒感染、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及肠运动机能发生紊有关[1]。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原发性,在腹腔内肠套叠的肠套及附近找不出显著的器质性因素,5%左右小儿病例是继发性,为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血肿、憩室等)继发肠套叠[2]。以回盲型最多见,本组达56.5%,小肠型,结肠型较为少见。
根据小儿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间歇性腹痛、哭闹、呕吐、血性黏液便和肠套叠在超声图形上的典型特征,“同心圆”征和“套筒”征即可诊断肠套叠[3]。但是,为防止漏诊和误诊,应与急性肠炎、闭孔疝 、阑尾周围脓肿、肠道肿瘤、排空的胃窦部等相鉴别[4],本组就有1例误诊为阑尾脓肿,1例误诊为肠道肿瘤。有些患儿症状不典型,往往先只出现1-2个症状,如不仔细检查,极易漏诊。应该注意的是,在腹部某一部位探查到肠套叠图像,尚需对其他部位做全面的检查,不能因此漏诊其他病变。
大部分肠套叠的患儿可通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达到复位的目的,但有的患儿存在严重肠水肿及肠坏死时,在加压复位过程中可导致肠破裂而危及生命, 所以灌肠复位的适应证的掌握非常重要。以往根据肠套叠病史长短及有无血便来判断是否给予灌肠复位,但是缺血程度取决于供应血管的受压程度,有时不与套叠时间成正比。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套入的肠壁及肠系膜血管的血供,以判断肠壁是否有大范围的缺血坏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那些肠套叠内检测不到血流信号及肠套叠内有积液,疑有肠坏死的患儿,不宜进行灌肠复位,而应及时手术[5]。
肠套叠以往多用X线诊断及X线空气灌肠复位,但少有创造性的诊断,随着超声的不断发展,如今多以超声诊断为主。与传统采用的X线下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比较,超声检查方便、快捷、无创、结果准确,可及时反复追踪检查。它不仅可确诊是否为肠套叠,而且对临床医师选择复位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在超声监视下复位,与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相近,而无X线照射的缺陷,为治疗肠套叠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29-530.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48-1549.
[3]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4-425.
[4]刘洁琼.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2):109-110.
[5]赵忠,李振敏,戚胜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选择复位方式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4):225-227.
[关键词] 肠套叠;超声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4-101-01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Intussusception
YANG Jianhong HUANG Hongjun LI Binghua
Pingdu City People's Hospital,Pingdu 266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intussusception. Methods Fifteen cases of intussusception in patients with sonographic analysis summary. Results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intussusception had high value,sensitivity,typical sonographic signs of concentric circles,the target ring sign,sleeve levy. Conclusion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intussusception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particular,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Key words] Intussusception;Ultrasound
肠套叠为一段肠管套入相连的肠腔,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大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男孩,成人较少见,男女之比4∶1[1]。随着超声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广泛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近半年来我院超声诊断15例肠套叠患者,本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集15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50岁,平均9岁。临床表现:14例学龄前儿童表现阵发性腹痛和多次呕吐。婴儿腹痛表现哭闹不安,每次安静5~10min后又发作哭闹。1例成年人表现为脐周腹部包块,便血。
1.2 方法
使用HDI-5000型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C5~2,线阵探头L12~5。患者仰卧位,先用腹部低频探头进行常规腹部扫查,目的在于找出病灶,对患者腹部病情有大体了解与熟悉。找到病灶后,改用表浅高频探头对病灶可有较为清晰显示。可纵横斜切并配合改变实时观察,寻找套头以灶以上肠道有无扩张积液、肠蠕动情况等。最后超声工作站存图,与随访、手术病理对照。
2 结果
本组14例超声表现为沿套叠长轴扫查可显示多层平行肠管,形成套筒征,由于肠系膜的套入,局部肠管发生缺血的炎性改变,较正常的肠壁略厚;套叠的边缘处能发现肠壁反折现象;沿套叠的短轴扫查时可呈现大、小环套叠同心圆征象[2],也可表现为中央呈低回声而外周呈高回声的靶环征(封三图5)。同时因为有肠系膜的存在,所形成的同心圆实际上是偏心的。肠套叠的周围可显示肿大淋巴结回声。本组1例呈现假肾征,超声只提示肠道肿瘤而遗漏肠套叠。
3 讨论
肠套叠的三个典型临床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肠套叠的类型:(1)回盲型:最多见,约占总数50%~60%,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淋巴结等也随着套入结肠内。(2)回结型:回肠末一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盲肠和阑尾一般不套入,约占30%。(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再套入整个结肠内,为一复套。(4)小肠型:即小肠套入小肠。(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肠套叠的超声图像也很有特征性。特别是高频率探头的应用,使图像更加清晰,同心圆征、靶环征、套筒征更加直观,所以诊断并不困难。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小儿的肠套叠和阑尾周围脓肿临床容易混淆,因为均可表现为右下腹包块,但超声可提供有力的帮助,前者依赖高频超声及儿童本身身体优势可有典型同心圆征,而后者回盲区可见混合回声团块,而无套筒管征象。另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肠套叠有多种类型,因此病变部位也有很多的不同,这要求我们扫查全面,腹部与表浅探头联合检查以防漏诊。
由于儿童生理的原因,易发生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儿最易发生的急腹症之一[3]。而在成人肠套叠并不常见,它往往继发于其他病变之上,如肠道肿瘤病变等。这要求我们诊断疾病时不要只见其一,忽略其二。尤其当一个成年人出现右上腹包块且伴有腹痛慢性发作,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本组1例假肾征表现者超声只提示肠肿瘤而忽略肠套叠,其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对肠套叠缺乏认识,惯性思维以为只有儿童肠套叠,反之当成人出现肠梗阻、肠套叠时,也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应仔细寻找是否有原发病灶。如一例患者当第一天来急诊时我们只看到肠梗阻的征象,肠腔增宽。当病人两天后又来复诊时却又意外发现右肋缘下肠腔一个实性占位(封三图6)。这是因为成人肠腔较宽,原发肠套叠较少见,绝大多数肠套叠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这时应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寻找其病因,争取给临床提供一个全面准确的诊断。
儿科急腹症常由于患儿不会诉说症状哭闹等,对于其病情难以做出诊断,超声检查已成为主要的辅诊手段。据统计超声显像排除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为100%[4]。与钡餐相比,后者对诊断虽有一定意义,但危险性很高,且易加重病情,目前应用甚少。虽说CT诊断肠套叠也较富特征性,但CT难以做到像超声诊断肠套叠那样图像及形象直观,费用低;又无放射性、可谓价廉物美。CT切面较少,而超声可多切面、实时动态观察;若叠加CDE和CDFI还可判断套人部肠系膜血管的血供,可提供肠管坏死的作用,这也是其它影像所不具备的(封三图7)。彩色多普勒超声应做为目前诊断小儿肠套叠首选的检查方法[5]。超声有诸多的优点,美中不足的是在提示肠套叠的同时,只能根据病灶的部位大体粗略判断是哪一类型的套叠, 准确的定位还需同行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好中求优,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夏焙,吴瑛. 小儿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8-320.
[2]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70-971.
[3] Waseem M,Rosenberg HK. Intussusception[J]. Pediatr Emerg Care,2008, 24(11):793-800.
[4] 张继珍. 结肠病变的超声诊断现状[J]. 临床超声医学,1993,4(2):77.
[5] 倪卫星,包凌云.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5):497-498.
[关键词]小儿急腹症;超声诊断;探讨
小儿急腹症在儿科急诊中较为常见,表现多数呈非特异性,其特点为起病急、发展迅速、病因复杂。故应用超声检查更加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并对临床医师对其手术治疗与否的选择和保守治疗后期随访和疗效的判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我院2004年8月~2007年4月965例经l临床和手术证实的小儿急腹症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65例,因急性腹痛、腹胀、腹泻、血便、呕吐和外伤等原因就诊,临床怀疑小儿急腹症来我科行超声检查,其中男468例,女497例,年龄12d~17.5岁。
1.2 方法:使用日本东芝阿波罗XV-8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东芝纳米3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和日立EUB-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MHz,患儿取仰卧位,多切面、多角度探查,必要时取侧卧位和坐位观察,对哭闹患儿酌情予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后方可检查。
2 结果
2.1 肠套叠:496例,超声所见肠套叠典型同心圆样包块405例,不典型同心圆图像但结合临床并经空灌证实88例,肠气干扰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82.0%。
2.2 感染性疾病:急行阑尾炎328例,超声诊断正确率79.6%,其中单纯型126例,诊断符合率68.5%、坏疽型80例,诊断符合率46.5%、阑尾周围脓肿122例,诊断符合率95.5%。急性胰腺炎87例,急性胆囊炎15例,肝脓肿22例,肾脓肿26例,均正确诊断并经治疗后证实。
2.3 急行肠系膜淋巴结炎:152例,诊断符合率72.3%。
2.4 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出血:229例,多为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破裂,需密切结合病史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5.6%。手术治疗后随诊腹腔积液逐渐减少。
2.5 卵巢囊肿蒂扭转:60例,多为青春期腹痛,诊断符合率97%。
3 讨论
3.1 肠套叠: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急行肠套叠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尤其2~10月婴儿,男性比女性多2~3倍。典型的肠套叠肿块回声取决于探头方向与肠管套入轴的方向,图像清晰时,横断面可呈现肿块回声光团为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征。纵切面时可见多层管壁的套管状结构。当肠壁水肿较轻时,可显示明显多层回声,一般容易确诊。但水肿严重时,套入部分肠管黏膜下层回声难以区分,不易显示,但整个横切面呈不典型“同心圆”,在长轴切面上无回声层在中央回声层面的两侧,呈“假肾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局部肠壁血流信号增加,缺血坏死时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提示肠壁缺血状态,此时治疗时机可复性降低,应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在本组病例中,位于右上腹的486例,左侧腹18例,下腹部14例。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其他疾病声像图特点也类似“同心圆”样,需鉴别。
3.2 急性阑尾炎:也是小儿外科急诊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势较成人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儿童,但以7~15岁多见。男性约为女性1~3.5倍,其典型的声像图特征:阑尾结构呈蚯蚓状或腊肠样肿胀,最大外径大于6mm,短轴切面显示“双环”征,显示三层结构,内层黏膜即外层浆膜为相对中、强回声,黏膜下肌层为低回声。声像图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单纯型阑尾炎回声减低,细长形状。当化脓时,多呈“C”字型,黏膜水肿明显,阑尾腔内可见粪石样强回声结构并伴有积液,使阑尾体积增大,加之炎性渗出,使阑尾与周围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影像学差异,其内部形成不规则无回声区,伴浓密光点回声,后方增强效应。坏疽型阑尾炎时,阑尾结构回声强弱不等,形态不规则,黏膜回声消失。急性阑尾炎时,彩色血流显示阑尾血流信号明显增加。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阑尾管壁呈低阻搏动性频谱及连续静脉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示阑尾血流有时更加敏感。当穿孔化脓时,阑尾本身管壁血流信号减少,而周围血流信号较为明显。
3.3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属自限性疾病,儿童尤为常见,且男多于女,症状类似急性阑尾炎,但体温升高后迅速恢复正常,多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临床诊断该病仍就比较困难,目前主要依据病史及血常规检查。在超声检查时受到肠气、呼吸干扰时可适当加压探头,缓慢多切面扫查,必要时结合高频探头观察,于右中下腹回盲部见串珠样类圆形低回声光团,回声均匀,多数报道肠系膜淋巴结炎确定标准:纵经大于5mm,纵横比大于2,有两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增大。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光团内见分枝状血流信号。本组共152例,其中109例符合上述标准,经抗炎治疗后,有明显缩小,恢复正常。
3.4 肝、脾等实质性脏器破裂:真性肝脾破裂,系肝脾包膜和实质同时破裂,表现为包膜回声中断,甚至漂浮现象,伴有伸向实质的不规则无回声、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或模糊。肝肾隐窝、脾肾隐窝及髂窝处可见无回声区。肝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脾包膜与实质问出现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有时出现实质受压,随访可发现其动态变化。肝脾实质内出血,出血量较大时,距离脏器边缘较近可表现为局部隆起,实质内见异常回声区,表现多样,可为低回声区、无回声区、混合性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经保守治疗追踪观察局限性异常回声区多数逐渐缩小以致消失,少数病例形成外伤性囊肿。故超声对实质性脏器破裂出血容易做出诊断。
3.5 小儿急腹症中的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小儿妇科疾病在小儿急腹症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在青春期少女急性腹痛时应注意盆腔内的扫查。这其中卵巢囊肿蒂扭转最为常见,超声显示为盆腔内无回声或低回声光团,形态规则或不规则,伴炎性淤血坏死时使无回声内出现光斑,形成囊实结构并存的混合性肿物。卵巢畸胎瘤的声像图特点:盆腔内囊性回声中含有细密光点回声,并且可见不等量的脂肪、毛发、骨骼及牙齿等结构,使图像呈现多样性,如典型的液脂分层现象、面团征、瀑布征等。
若发现阴道、子宫及输卵管或盆腔处有无或低回声时,内见稀疏细小光点回声时,结合规律性腹痛且无月经来潮病史,应多考虑为处女膜闭锁。另外,还应注意小儿肾、输尿管结石,紫癜性腹痛,先天性因素中应注意胆总管囊肿,检查其与胆道相通是诊断的关键,需密切结合病史。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在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超声检查具有安全、简便、灵活、无创伤、重复性强、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特点,有助于临床早期处理方法的选择,提示进一步检查的线索,同时对各种治疗后的随访观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325~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