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学相关知识

逻辑学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罗伊适应模式;院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6)02_0160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60229心血管疾病高发、高致死率的临床常见疾病,已成为老年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25%以上,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身心健康。护理质量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美国护理理论家Sister Callista Roy首次提出罗伊适应模式(roy adaptation model,RAM)后,业内学者运用大量的研究来扩充和发展罗伊适应模式深度和广度,使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最新研究表明,RAM在糖尿病、癫痫病、心绞痛、腹膜透析、子宫肌瘤及膀胱癌等疾病患者中应用后,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的护理工作可降低相应刺激,扩大机体适应范围,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本文采用罗伊适应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从而研究该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罗伊适应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别、合并疾病类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性别(n)男女年龄

(岁)原发疾病类别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合并疾病类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观察组6033276341±243351510202515对照组6034266563±27933141320241612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②分组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均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③患者能主动配合完成研究。

13排除标准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按照心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症处理,监测患者心绞痛等发生频率,并给予疼痛护理,及时通过含服硝酸甘油等方式缓解疼痛。

142观察组:

(1)患者给予罗伊适应模式进行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实施流程图,主要分为6个步骤,如下图。

(2)相关护理措施

15疗效评定:

(1)适应性的评估: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护理前后4个方面的适应性,并进行评分,每方面25分,共为百分制,60分以下为较差,60~80分为可,80分以上为良好。进行信度(α信度系数法)、效度(CVI)分析,同质性信度为082,CVI为086。

(2)生活质量评估:以SF_36量表方式进行评分,主要包括8个维度:躯体功能(PF)、躯体职能(PR)、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交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s)表达,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罗伊适应模式将人体适应水平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形成了一个系统独立的步骤和框架来引导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护理目标、护理活动、适应模式的护理程序。其步骤包括:一级评估、二级评估、护理诊断、制定目标、措施、评价等。具体为评估生理功能(氧合功能、营养与排泄、活动与休息、防御与感觉机能)、自我概念(躯体自我和人格自我)、角色功能(社会、家庭角色、患者角色)、相互依赖,并得出相应诊断,了解各方面的刺激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该模式在多种疾病护理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并已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5,6]。

本研究通过罗伊适应模式分析影响老年心血管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生理功能方面的无效反应最为普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多复杂,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心绞痛的频繁发作是患者主要的无效反应。因此对疼痛方面的护理当为主要内容和方向,以及对原发性疾病的控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有效刺激方法。性格因素等可构成患者的固有刺激,多导致内向、烦躁、生气等心理反应,从而宣教以及自我认知的评估和干预是降低固有刺激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可促使患者更快适应外界环境,适应新的群体,降低相关刺激强度。通过罗伊模式护理后,患者的适应性和生活质量均有效改善,证实该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罗伊适应模式的概念明确,具有科学的逻辑性,过程紧凑合理,可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和落实。

综上所述,罗伊适应模式能够有效地指导护士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身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收集资料,找出适应问题,探讨每个问题的主要及相关刺激,通过护理控制各种刺激,协助患者尽可能减少无效反应,促进适应性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增强护理的高效性及目的性。本文结果表明,我们采用罗伊护理模式在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过程中,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护理质量。但是,内、外环境刺激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机体适应性也需要不断得到改变,因此临床很难形成具体不变的护理干预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与完善,为此加重了护理工作内容和任务,也成为该模式进一步推广的限制条件,后期应更好地创新应用该模式,更高效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实施。

参考文献

王萍.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55-157.

唐莉,仇秋菊.罗伊适应模式对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162-164.

赵博伦.罗伊适应模式护理评估工具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3):905-906.

Alimohammadi N, Maleki B, Shahriari M, et al. Effect of a care plan based on Roy adaptation model biological dimension on stroke patients' physiologic adaptation level[J]. 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5,20(2):275-281.

Dennis W, Raisch, Patricia, et al. Baseline comparison of three health utility measures and the feeling thermometer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trial[J].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12,2(11):35-40.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逻辑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7-01

高中数学的起始单元就是“集合与简易逻辑” 。虽然它是第一次以“逻辑”的形式正式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但是逻辑思维方法,早从初中数学伊始,就已经贯穿于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组,平面几何中的四种命题、反证法等,这些知识中都包含和渗透着逻辑学知识。而高中代数中的集合、不等式组、数学归纳法,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公理、反证法等等,更是贯穿着逻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吸收这些知识,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才能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逻辑学知识在中学数学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要学好数学,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相关知识,进而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数学学习上的胜利。

下面是我对逻辑学在中学数学部分知识中的渗透和运用的一些肤浅理解。

一、逻辑学知识在集合中的应用

简易逻辑与集合密不可分。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诠释着三种不同的逻辑,它们与集合的“并”、“交”、“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或”可以理解为集合中的并集,是将不同集合的所有元素合成一个集合。即AUB={x|x∈A或x∈B},其中的“或”是指“x∈A”或“x∈B”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二)“且”可以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它类似于我们惯常理解的“既是、又是”,即AnB={X|X∈A且X∈B}其中的“且”是指“x∈A”和“x∈B”这两个条件同时都满足。

(三)“非”可以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若命题P对应的集合为A,则命题非P就应该对应着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CuA。

二、 逻辑学知识在概率中的应用

假使我们把以上三种逻辑运用到概率中,便更容易理解了。如果事件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则事件A与B为互斥事件,就像“或”对应着并集,发生的概率是A发生的概率加B发生的概率。而对于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与B发生的概率就是A的概率与B的概率之乘积。如果A和B是对立事件,就满足着排斥逻辑。所以说数学中概率的运用也同样离不开逻辑。

三 、逻辑学知识在“反证法”中的应用

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反证法,也就是通过推理论证矛盾命题非P的虚假性,从而确定命题P的真实性的论证。需要注意的是,假定P与非P的结论所确定的集合分别是A、B,且满足AUB=I(全集),AnB=ф(空集),那么“非P”结论必须包含P的结论的所有对立面。否则我们使用反证法证题时就可能犯错误。如题: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b>0,则√a>√b。我们证明时假设√a不大于√b,则有两种情况√a

四、逻辑学知识在充分、必要、充要条件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如果由p=>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由p=>q,又由q=>p,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

例:条件p:|x|=x,q:x*x≥-x,判断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由|x|=x得x≥0,由x*x≥-x得x≤-1或x≥0,所以若p成立则q成立,而q成立则p不一定成立,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五、逻辑学知识在理解判断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的应用

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逻辑学和集合两个角度去理解概念,正确掌握判断四种命题的方法,如定义法,集合法,转化法等。学会运用集合的观点来解决简易逻辑中的一些问题。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逻辑和语言同每个人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正确的思维和成功的交际就尤其显得重要。然而,我们看到,在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不论是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决策论证、广告说明,还是官员讲话,大众传媒,几乎处处都能感到概念不明确、推理不正确、论证不科学、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逻辑语言方面的问题妨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逻辑学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

 

从最近几年我校的教学情况来看,笔者觉得当前普通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困惑:第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学时数减少之间的矛盾。《逻辑学》最初是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我校最高曾经达到64学时,后来随着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程从必修课变成了限定性选修课,学时数也多次变化,,现在基本维持在每周2节课的32学时。

 

针对《逻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困惑,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最近几年对该课程尝试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下半年,本课程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由于本课程开设涉及不同学院不同层次的多个本科专业,笔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教改举措。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二、逻辑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

 

“在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实行在其他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普通逻辑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法,是提高普通逻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目的是为了使逻辑理论紧密结合逻辑应用,使逻辑应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教师可以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普通逻辑学知识讲得生动活泼,通过案例讲解课本原理,可以使学生信服,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在院校逻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大量引入工作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进行逻辑分析,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学用脱节的弊端。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

 

(二)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热情首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实施趣味教学法,让逻辑学习成为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教师在串讲逻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典故等,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阿凡提从市场上买回来三斤肉,吩咐妻子说:“今天晚上你包顿饺子,咱们美美地吃一顿。”然后就出门办事去了。等他回来后,妻子把肉全吃了,还说是被猫偷吃了。结果阿凡提把猫捉来,放在秤盘上一称,刚好三斤。他就问妻子说:“妻啊,你瞧!如果这是猫,那么肉呢?如果这是肉的话,猫又哪里去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省略的复杂构成式二难推理。如果把这个完整的推理过程表达出来就是:如果秤盘上是猫的话,那么肉就没有了;如果秤盘上是肉的话,那么猫就没有了;秤盘上要么是猫,要么是肉;所以,不是肉没有了,就是猫没有了。阿凡提巧妙地使用这样的二难推理来责问妻子。同学们听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个推理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教师顺势介绍二难推理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既生动有趣,又便于理解,记忆深刻。

 

(三)考核方式要不断变化

 

由于课程性质的改变,《逻辑学》课程原先是必修课,所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题目类型比较全面;后来变成了选修课,笔者采用了期末开卷考试的形式,客观题减少,适当增加了分析和推导类题目。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学生本课程总评成绩都是平时30%+期末70%构成的。

 

以归纳推理为例,我们知道,逻辑中的归纳推理是指由个别前提过渡到一般结论的推理,即由个别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和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在案件侦查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概括犯罪事实情况,根据事实材料推测犯罪过程,进行并案推理。在侦查破案工作中,现场勘查收集到的材料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要想案件定性准确,必须把材料进行归纳,然后概括出犯罪事实中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例如,某市在几个月间,连续发生15起妇女手提包被抢案件,被抢钱物价值 1万多元。犯罪嫌疑人就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搅得当地妇女,尤其是青年女子惶惶不安,抢包案成为市民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抢包案有以下共同特点:(1)被抢对象多是青年女性;(2)被抢者骑自行车,手提包放在自行车前筐内;(3)作案者骑摩托车,选择好目标后,突然贴近,伸手抓起前筐内的手提包,然后猛加油门,呼啸而去。根据以上情况,警方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认为系列抢包案系一人所为,民警在附近蹲坑设伏,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逻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做到两点,一是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既要准确把握逻辑学中某些专业术语的特定涵义,又要学会养成只看形式不看内容的分析模式;二是在课后要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因为逻辑知识之间具有衔接性,前面内容没有消化,后面内容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尝试了“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结合,既常规讲授逻辑学各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结合教学进程及时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比如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某些现象、对日常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对前几年两种考试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思路等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等;二是课堂练习和课后书面作业的结合,为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完每个章节以后总会腾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练习,比如三段论格和式的辨析、换质换位法的练习、逻辑方阵的真假值分析、逻辑基本规律的分析应用、演绎推理能力的综合练习等,此外还针对不同专业布置了一到两次课后书面作业,重点要求学生画出相关几组概念的欧拉图、找出 10句存在逻辑错误的例子并进行分析、举例说明逻辑语法修辞对语言表达的不同要求等内容,以期通过练习和作业,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三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全方位互动答疑的结合,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所以课后答疑显得比较关键,笔者尝试了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互动、QQ空间、网络课程平台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答疑互动,事实证明效果良好。

 

三、结语

 

逻辑不仅对语言表达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培育理性及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学科。因此,要在高等院校中普及逻辑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素养和能力。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一、学术的专业化

学术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化,专业化的起源是学科分类的细化,而它的含义则比较丰富,主要表征为认识的特殊性、准确性和深入性。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应该依据这些内容,把相关知识应用到采购活动中,使图书采购满足学术性要求。

专业化的特殊性存在于对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本质认识,专业的形成目的是实现专业的区别,专业化以缩小认识内容范围为前提,实现认识的深入,避免其他领域的干扰。专业化的特殊性要求在该领域形成独特的认识,独特的目的是使认识更完整,因为独特形成了区别,形成了某种限定。与此相关的是普遍性,专业化同样有着普遍存在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它与专业内容无关,但同样属于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体现在对认识的正确判断。专业化要求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的结论和判断是精准的、正确的。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体现在能否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实质,准确地掌握内在规律。

专业化的深入性表现专业领域的认识是彻底的、细致的,对专业问题能够具有深入的认识,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认识是透彻的、触及本质。专业化的深入性,能够使认识引向深入,使认识在专业领域达到触及本质和核心的认识程度。

专业化的几项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专业化的丰富内涵。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需要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并运用专业化基本知识,选择采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图书作品,以此满足学术性需求。

组建专业化的采购团队,由认真负责的专业教师组成采购小组,团队成员明确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的使命,理解专业化含义,肩负起图书馆建设的责任,以使命和责任为核心,加强采购小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采购小组各成员的专业技能,较好的完成采购任务。

采购团队建立以后,由他们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运用专业化的知识,结合系统性理论和逻辑学相关知识,按照资金的总量对各个专业进行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重视学术性要求,使图书采购活动迈向专业化,能够让图书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使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成果,使学术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图书采购小组依据采购计划,开始进行采购活动,它只是一项由采购小组组织进行的小活动,但是,它同样需要掌握专业化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专业化的实质和意图。重视学术性要求,重视专业化的需要,图书采购的小活动同样可以做得很专业,使小活动具有大意义。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专业化基本知识,并应用到图书采购活动中,能较好地满足学术性要求,较好地完成图书采购任务。

二、学术的系统性

学术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一词来自英文system的音译,但系统的概念和思想,则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钱学森学者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考虑,以图书为元素,使图书形成系统,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

从系统内容上分析,它主要包含元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等几个方面。在图书采购中,考虑系统性要求,分析思考如何实现系统内容的满足,对系统包含的几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做法,按照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进行分项研究,逐项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应该明确,图书馆管理的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这才是组成图书馆图书系统的核心。

从系统性的特性考虑,主要具备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等特性。

集合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 系统性是全部元素的集合,它是一个集合体。整体由个体元素或者若干组元素组成,个体元素或元素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元素、元素组集合而成,系统性是一个集合体。

系统的相关性表明,系统性中独立的元素或元素组是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关性的属性决定了系统性可以分解成若干系列的子系统,并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

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基本属性,它要求系统性是完整的、全面的。在一个系统中,整体的特性和功能不等同于个体的特性和功能,更不是个体特性和功能的总和,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于它的结构和本质,但是个体对整体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中,从系统性特性出发,综合考虑其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让图书元素或元素组集合成整体,横向和纵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相应的层次和分类,同时集合体是全面的、完整的,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可以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知识,使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具备系统性,进而满足学术性要求。

三、学术的条理性

学术概念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条理性,主要指思维与意识应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逻辑是思维规律,是不同思维内容与许多思维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普遍认同的思维规律。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使统筹规划的采购活动符合思维规律,使采购活动的思维过程是条理清晰的,意识的存在是明确的,两者都符合逻辑。

图书采购活动的条理性,首先,强调过程的条理性,它表现为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采购过程时,思想和目的要明确,意识和思维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其次,强调内容的条理性,采购的图书要求分类和序列层次结构都相当清楚、分明、有条理,元素和序列完整地有条理地排列。

此外,在采购图书时,还要考虑图书本身的条理性,选择条理性较强、较好的作品,使图书这个个体元素具有条理性,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收藏和推荐学术性强的优秀作品,提高馆藏学术价值,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

当然,图书采购者也应该明确,图书采购活动是分批多次进行的,是一项长期不间断的行为,全面、完整是相对而言的,图书采购有阶段性,它需要长期有条不紊地进行。图书馆管理第五定律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逐步实现,没有终点,永不停步的活动。

逻辑学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哲学概念 教学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国内大多数院校都把该课程当作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

对于这样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一般是积极吸收学科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使学生学到更加前沿的知识。我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挖掘、提炼该课程中蕴涵的丰富哲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感受到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的魅力,将自然科学范畴的材料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范畴的哲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哲学教学的困惑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本科生需要更加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因此,本科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加深、加宽专业知识。加深知识靠更为高深的专业理论,而拓宽知识则必须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果站在高于知识的思想与方法的角度上,则仅限于专业知识范畴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掌握一定的哲学方法,从而应对专业以外的事物。因为在当今社会,纯粹专业内部的事物是极少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往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往往需要处理人际事物。因此,从最高层面的哲学入手,来强化学生的素质非常必要。

然而,当我们把教育的视野延伸到哲学的高度时,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即哲学的巨大作用与这种作用很难实现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虽然哲学是人类知识形态的极致,但由于哲学非常抽象,因此教学难度非常大。不难看出,理工科中的哲学教学,既有巨大需求,又难以操作。

应该指出,目前理工科开设的“科学技术哲学”选修课程,是这方面的一种积极尝试,该课程对于学生的哲学素养的提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无论是从学时数还是从教学效果看,仅仅一门课程还难以起到太大的作用。同时,理工科学生趋于定型的学习习惯,也制约了该课程功效的发挥。例如,有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哲学”不感兴趣,有些则难以适应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方法。

凡此种种,都说明理工科哲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窘境。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转变观念,另辟蹊径,从而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理工科的哲学教学之道。

二、“材料科学基础”哲学概念的提炼

课程的教学基础是知识的生成,没有知识课程就无法生存。但是,要想在理工科专业课中实施哲学教学,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专业知识背后的哲学概念、方法提炼出来。下面以实例的方式展示理工科课程中哲学知识的提炼过程与结果,归纳提炼的方法。

1.牛顿第二定律的哲学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本不属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范畴。之所以拿它作为例子,是因为该定律是自然科学的经典,所以人人都能够理解。而直接选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例子,由于专业性很强,读者不易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为f=ma,换一种表述形式就是a=f/m。根据语义流源理论,可以把属于物理学的专有概念转化为哲学表述。例如,f是外力,这是一种物理表述,但根据语义流源,外力退化为外界作用;m是质点质量,它也可以表述为事物的内在属性,因为质点说到底还是一种事物,而质量是用来描述质点属性的;a是质点加速度,它退化为事物的行为;“二”退化为关联,因为“二”不过是关系(关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完成了上述转换之后,牛顿第二定律就有了哲学意味,其新的表述为:事物的行为既与其内在属性有关,又与外界对于该事物的作用有关[1]。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哲学规律,潘懋元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恰好是这一哲学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换言之,自然科学的牛顿第二定律与教育学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具有哲学意义的统一性。

2.“材料科学基础”中的哲学概念。

牛顿第二定律的哲学抽象不仅展示了一条哲学规律,而且展示了抽象过程的一般方法。按照这一方法,就可以处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以使它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由于基本的提炼方法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已经展示,因此在下面的例子中更多地介绍过程与结果,以避免过多的专业介绍带来理解困难。

(1)晶体缺陷

它是材料学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表示晶体中不但存在缺陷,而且缺陷有可能以平衡的方式存在。

从哲学的角度看,缺陷无非是一种新的物质存在方式。换言之,缺陷造成了物质存在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概念就属于哲学范畴了。因此,材料缺陷的哲学抽象就是:事物以多样性的方式存在,优于单一的存在方式。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与社会领域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凝固(相变)过程

在材料的凝固过程中,形核理论至关重要。该理论的基本预设是,在原来的液相中产生具有固相结构的小核心,且它们随机出现、时聚时散。一旦过冷度足够大,这些小核心就能长大,直至完全凝固。

从哲学的角度看,凝固形核现象是旧事物中存在新事物的范例。存在于旧事物中的新事物尽管是不稳定的,但它包含了新事物的“基因”,且一旦环境条件适合,这些“弱小稚嫩”的新事物就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完全取代旧事物。

(3)界面平衡偏析

这个材料概念可以用来展示哲学认识论的一般程序,也就是逻辑学中的属+种差理论。一般来说,一个新概念总是由几个旧概念组合而成。在组成新概念的旧概念中,必有一个是基本的,而其他是从属的。例如,知识经济概念中,经济是基本的,而知识是从属的。逻辑学把这种处于基础地位的概念称为属,从属概念称为种差[2]。

以界面平衡偏析为例,最基本的属就是偏析这一概念,而平衡是从属概念。因此,平衡偏析概念的根本意义由偏析决定,它意味着成分的(空间)差异,平衡偏析无非是说这种成分差异处于热力学稳定的状态,因此称为平衡。当我们建立了平衡偏析概念之后,它就成了新的起点,即新的属,而相对于这个属,界面就是种差。因此,界面平衡偏析就是:与界面有关的平衡偏析。换言之,界面平衡偏析=界面(种差)+平衡偏析(属)。

不难看出,尽管界面平衡偏析概念本身没有演绎出什么哲学意味的东西,但对于它的认识却能从方法的角度上升到逻辑学的层次,从而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性。

(4)规则溶液自由能表达式

在二元合金固溶体的自由能表达式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并不在表达式的数学形式。教学实践发现,他们产生模糊认识的根源在于:该表达式说的是谁。

按着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指称理论[3],一个事物的认识与三个要素密不可分,即事物的名称、事物的内涵和事物的所指,其中名称与内涵很容易理解,而事物的所指(这是一个哲学专有名词)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按理说,认识过程涉及所指应该是常识,如黄山,它有名称(就是黄山),有内涵(如险峻、秀美等),还有就是作为物质存在的那些花岗岩构成的山峦。因此,所指就是指向物质存在的,因此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但是,当某个所需认识的对象以抽象的、看不见的方式存在时,所指就不像黄山那么清晰了。在初学的过程中,所指往往被学生忽略,甚至是遗忘,而只记住三要素中的名称与内涵。这种所指认识的缺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如把对象搞混。不难看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识对象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强化在面对数学公式具有特殊的价值。

(5)相变定义

根据冯端院士的定义[4],“相变”指:“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相于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但是,相变的定义也可以简化为:凡是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都是相变。不难看出,与冯端院士的定义相比,新的相变定义粗略了很多。

如何看待这种由于简化而带来的粗略,是一个超越材料专业的问题,而知识范畴的超越本身就具有哲学的意味。显然,这里涉及思想方法的问题,对于不同思想方法的认识与把握,恰恰是学生应该努力的新方面。这个问题的重心不在于孰是孰非的细节探讨,而在于认识效率等更高的层次范畴。换言之,细节的是非判断转向了效率考量,这种价值标准的转向对学生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三、“材料科学基础”哲学概念的教学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看出,在材料专业知识中提炼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与方法并非难事,其中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换,具体就是从单纯专业视野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哲学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重新看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它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1.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专业知识。

到目前为止,理工科专业课改革的思路重点在更新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积极吸收新专业知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不难看出,这种改革的视野仍然局限在专业、学科的范畴之内。

因此,本文给出的哲学概念提炼的思路,是一种新的尝试。按着这样的思路,教学内容同样得以丰富。同时,还可以深化课程的内容,如上面列举的弗雷格指称理论,属种+差的认识理论,都具有很高的认知难度,这些哲学概念的学习会极大地深化课程内容。

2.建立了理解的新维度。

就本科生学习而言,理解的重要性远大于高中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是本科生学习的生命,而高中生的学习还带有相当成分的记忆因素。因此,深化理解就成了本科生学习的当务之急。

但是,深入剖析理解概念会发现,理工科学生的理解视野是不够宽广的,他们的理解维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事实和自然科学定律,这是理解不可或缺的维度;其次是简单逻辑,因为理解的过程往往是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就是数理方法,因为理工科中大量的知识是建筑在数理基础上的。但是,仅仅把理解的视野向这些方面展开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维度的综合也不具备超越的功能和开拓创新的意味。因此,有必要把理解的维度进一步向哲学、方法论的层次展开,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开拓了通识教育的新视野。

在本科教学中,通识教育尽管非常重要,但它的实际操作却一直令人困扰。其中的重要问题是不同门类的知识各行其是,结果是多而不通。本文提出的理工科知识的哲学提炼与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通识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一个“通”字,即融会贯通。但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天然差异,因此直接贯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使不同学科的知识都升华为哲学概念,则在哲学层面就能实现贯通。

参考文献:

[1]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