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粮食生产 面积 单产 投入 影响
一、引言
2007年世界粮食储备降至1976年以来的最低点,各国正面临粮食短缺的隐忧;与此同时,越南、印度、埃及和柬埔寨等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为保证内需、稳定粮价,纷纷颁布大米出口限令,使国际市场上的大米数量骤减约三分之一,更加剧了人们对世界粮食供应吃紧的担忧。我国自加入WTO后,粮食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到我国粮食市场。尽管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增长,但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产需仍出现缺口。2007年粮食价格仍在高价位徘徊,在粮食价格上涨的同时,各类农资价格也在迅猛增长。面对微观因素的变化农民的农业经营行为有何改变?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宏观影响究竟有多大?粮食安全不仅不仅系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更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关于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舒尔茨沿用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关于对人的假设,认为小农像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都是“经济人”,其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所以当农户面临生产收益的变化时,他们会敏感地觉察出这种变化对收入、利润和消费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会依据自身的判断对于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调整。Alan de Janvry(1991)研究显示由于市场的无效(Market Failure),农户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政府的调整政策的无力和没有预见性。恰亚诺夫认为小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家庭消费,其生产模式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生产的最低风险而非利益最大化。波兰尼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植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斯科特提出小农经济坚守的是“安全第一”的原则,而不会冒险追求平均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更高的收益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农户对于这种变化将不会产生行动上的反应。黄宗智提出要分析小农动机与行为,必须将企业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结合起来,前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后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贝克尔(Gary Bacher,1965)认为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户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探讨了农户的生产决策、消费决策、劳动力供给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Pierre-Andre Chiappori(1988)认为农户的共同行为决策考虑到农户成员间的交互作用。我们认为农户生产和消费的“有条件的均衡”是农户对某项活动的劳动时间投入直到农户评价的边际效用等于所获得商品的边际效用时才停止。农户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家庭户均是使用自有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追求效用最大化,更为准确地说,各自家庭户都拥有一个劳动力数量和收入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农户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行为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有所不同的是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无论是心理还是实力都相当薄弱,因此其更注重规避风险。从中国农户的特点看,农民除了追求更多的收入外,还需考虑以下目标:(1)满足自身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油料);(2)追求更少的劳苦程度。
关于微观因素对农作物的宏观影响,Nerlove(1956、1958)提出的单方程部分调整模型,由于考虑了农民对价格的预期和生产的动态调整过程,在研究产量和播种面积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刘晓昀、辛贤(1999)采用1978-1996年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变量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劳动力、科研费用、成灾面积和制度变量等。王姣(2004)认为对粮食生产构成影响的因素很多,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农业技术进步、国家的粮食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几类。谢杰(2006)利用1978-2004数据,基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粮食种植面积、成灾面积、化肥用量及政策性因素。赵芳丽(2008)基于1978-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赵芳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情况下,粮食种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化肥,而国家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甚微。赵玉萍(2008)认为要提高粮食产量,在加大粮食直补的同时不能放弃价格支持,这样才能稳定农民收入,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生产方面的研究上,朱希刚(2002)对中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李洁(2006)利用产值增长因素分解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计算了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的贡献。杨剑波(2007)利用1978-2003年的数据测算了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和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70%来源于制度革新和新技术的采用。周应恒、王玉斌(2007)通过对我国1978-2004粮食产量波动原因发现,要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就必须给粮食生产以合理的收益预期,使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与经济作物相比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
二、模型构建与说明
(一)模型构建
农作物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必然受到自然、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Douglas)与数学家柯布(Cobb)合作,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历史资料,研究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得出的著名生产函数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Y=AXb11Xb22……Xbnn;式中Y表示产量;Xi(i=1,2……n)。x表示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量;bi为投入要素x对产量Y的产出弹性。C-D函数为多元非线性函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取使曲线函数为线性化的处理,即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lnY=C+b11nX1+b2lnX2……
bnlnXn。因此,将实测数据x和Y值皆取对数,按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处理即可。
结合以上基本理论与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农户的农业经营行为决策机理取决于劳动的家庭收益及对劳动辛苦程度的评价,而对家庭收益及劳动辛苦程度的综合评价取决于众多微观因素如农作物的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劳动机会成本、自然灾害的影响等。这些微观因素的变动通过众多个体的相似行为影响着农业生产上的宏观总量。基于农户(或农户家庭)个体动机的行为理论解释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更加动态和全面地看待农户的行为。农户如何选择所要种植的谷物,种植比例之间的数量关系怎样?我们认为是同农作物收益与风险的比较过程。为了进行结构分析,笔者将衣作物分为三大类进行考察:第一类为粮食作物;第二类为油料作物;第三类为棉花。
在表示农业产出对农业价格变化或其他各类影响因素的反应,农业总产出可以分解为种植面积和单产。黄季f j等(1998)就我国总体水平上的稻谷生产发展动力及影响因素做过系统分析。他们认为:从总体上看,影响我国稻谷生产的因素主要有稻谷的价格变化、替代品价格变化、各类投入要素的变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类似在我们研究粮食作物的影响因素也将考虑这些纳入其中。我们对粮食供给反应的研究以生产函数从种植面积、单产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到近年来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我们将单位面积劳动投入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数据来源与简要描述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2005)等整理而成。通过观察数据资料的特点结合模型构建中的说明,我们选用C-D生产函数进行分析。根据历年来的粮食的产量数据、播种面积数据、单产数据、价格数据等的分析,发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与农产品及生产资料价格等微观因素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
近年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促进粮食生产和出口调控政策,国内市场的主要粮食没有随国际市场急剧上涨。虽然国内价格波动幅度远小于国际市场,但自1995年前后的波动幅度比较大,且自2002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逐年走高的趋势亦非常明显(见图1)。自1978年以来,粮食的总播种面积的趋势是逐年减少的,但粮食的总产量的趋势是逐年增加的(见图2);图2中的情形可以通过图3中的粮食单产逐年增加的得到合理的解释,且图3中的粮食单产线的上升趋势明显,反应了粮食单产自1978年以来增加的速度较快。这些数据波动之间有什么关联性?理论分析中的众多微观因素对其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对这些疑问作逐一解答。
三、模型及实证研究
(一)模型
1、粮食种植面积影响模型
Sft表示第t年粮食播种面积;A在方程中表示常数;Pf(t-1)、Po(t-1)、Pc(t-1)、分别表示第t-1期粮食价格、油料价格、棉花价格;α、β、γ分别为种植面积方程中Pf(t-1)、Po(t-1)Pc(t-1)的指数。由于选择何种农作物进行经营及面积大小的决定权在农民手中,不同农作物价格的调整会影响农民下期对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假设粮食种植面积与上期粮食的价格、上期油料的价格、上期棉花的价格存在以下关系,即:
Sft=eAPαo(t-1)Pβc(t-1))Pγtc(t-1),两边取对数得:
lnSft=A+αlnPf(t-1)+βlnPo(t-1)t+γ1nPc(t-1)……模型(1)
2、粮食单产影响模型
设qf表示每亩粮食产量;eft表示技术进步,r为所求技术进步系数,t为时间,以1978年取1,以1979年取2,t的取值为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1,依此类推;1为每亩可比劳动投入量;f为每亩化肥投入量;m为每亩农机投入量;d为自然灾害比率;α、β、γ、δ、r分别为所求1、f、m、d、t的系数。设粮食单产与以上各因素存在以下关系,即:qf=Aert1fβmγdδ,两边取对数得:
lnqf=lnA+αln1+βlnf+γlnm+δlnd+rt……模型(2)
3、每亩粮食劳动投入模型
lf为每亩粮食劳动投入;A为常数,Pf、Ph、Pl分别为年粮食的可比售价、化肥的可比售价、劳动力的可比价格,d为的成灾比率;α、β、γ、δ分别为所求Pf、Ph、P1和d的系数。设每亩粮食劳动投入与相关因素存在以下关系,即:1f=APαfPβhPγldδ,两边取对数得:ln1f=lnA+αlnPf+lnPh+γlnPl+6 lnd……模型(3)
(二)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1、粮食播种面积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将1979-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及1978-2005年粮食、油料、棉花价格数据代入模型(1),以SPSS13.0作为工具,运用线性回归(linear)中的后退法(Backward)得到以下回归结果(见表1):
回归结果表明,方程总体上显著不为;粮食的播种面积与上期粮食价格、棉花价格关系不大,但与上期油料价格负相关。油料上期价格的系数为-0.037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油料价格每上涨1%将会带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0.037%。现实生活经验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油料作物是粮食作物的互补生产作物,发展油料生产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冬闲田资源,不仅不与粮粮食作物争地,还有利于维
护粮食生产的安全,发展油料生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2、粮食单产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将1978、1985、1988及1990-2006年的以上数据代入模型(2),以SPSS13.0作工具,运用线性回归(linear)中的强制回归(enter)得到以下回归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表明,模型总体系数显著不为;每亩粮食平均产量与可比劳动投入、化肥投入量、农机投入量和技术进步正相关,与自然灾害发生率成负相关。但从单个系数的显著性上看,可比劳动投入量、化肥投入量、农机使用量的系数均显著不为,但自然灾害发生率和技术进步的系数不太显著。可比劳动投入的系数α为0.066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增加0.066%;化肥投入量系数β为0.151表明,化肥投入量每增加1%可能会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产出增加0.151%;农机投入量系数γ为0.051表明,农机投入量每增加1%,会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产出增加0.051%。技术进步系数r为0.006表明粮食单产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每年会增加0.6%,但从系数的t值来看,不太显著。自然灾害发生率每提高1%,将会带来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减少0.055%,但从系数的t值来看,并不太显著。
3、每亩粮食劳动投入量影响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将1978、1985、1988及1990-2006年的以上数据代入模型(3),以SPSS13.0作工具,运用线性回归(linear)中的强制回归(enter)得到以下回归结果(表3):
回归结果表明,模型总体系数显著不为0。从单个系数的显著性上看,可比粮食的售价与平均每亩粮食作物的劳动投入量显著正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与平均每亩粮食作物的劳动投入量显著负相关;其余因素如可比化肥售价、可比劳动力价格不显著。可比粮食售价的系数α为1.922表明,粮食价格提高1%会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作物的劳动投入量增加1.922%;从粮食单产模型及每亩粮食作物劳动投入模型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提高会带来农户加大对单位面积粮食作物的劳动投入量。粮食价格上涨将主要通过农户加大对单位面积粮食作物劳动投入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每提高1%粮食总产量约会提高0.1269%(1.922%×0.066%/1%)。自然灾害系数为0.529表明,自然灾害发生率每提高1%,平均而言单位面积粮食作物劳动投入量减少0.529%,这表明自然灾害在我国部分区域发生对粮食作物的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以至于农民放弃在这些受灾的粮食作物的投入;可比化肥售价系数的t值不太显著,这可能与粮食作物相对而言所需化肥较少相关;可比劳动力价格系数的t值也不太显著,这可能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除了从事务农活动外,别无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不同农作物价格的相对变化会导致相互之间效益的变化进而改变农户对农作物经营结构的改变。油料价格上涨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的研究结果表明: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支持的范围应不仅仅局限于粮食作物本身,同时还应关注可以利用冬闲农田的油料作物等作物;通过政策支持提高利用冬闲粮田作物的效益,也就提高了粮食与其互补利用耕地作物的共同效益,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单产的提高,而不是总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及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一般而言,提高粮食作物的经营效益能促使农户更加集约地经营,增加这些化肥、农机等要素的投入量。但近年来化肥、种子、农药、薄膜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粮食价格的涨幅与农用物资价格形成反差,免征农业税和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农资价格上涨因素所抵制。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的下降不仅影响农民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还可能会使农民压缩种粮面积,从而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基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长期趋势,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应该调整为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要把成本上升作为一个常规变量纳入补贴的目标之中,使补贴数量增长与成本变化联动起来。在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农业的补贴应基本能够弥补生产成本的上升,确保农民的农业经营收益不因生产资料的上升而降低。在国内粮食价格与国外粮食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及国家财政补贴尚不能完全补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国内粮食价格也是在面对成本上升时促进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一种较好办法。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业技术在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并阐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现状;趋势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保障。我国政府自2003年将“三农”问题正式引入政府工作报告后,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这十几年间,政府大力推进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断增多、职能逐步健全、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技术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农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体系;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并制定优惠政策保证项目的实施,农技推广系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市场推广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2高产优质品种推广成效显著自国家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以来,通过国家级、省级等高层次的实验区、示范区的带动,以及通过农产品推介会、组织现场考察学习等方式,许多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年更换率达到15%以上,我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比例占到农作物种植总量的90%以上。
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成效显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主要集中在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粮食作物3个方面。在经济作物方面,主要推广了油料作物、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甜菜纸筒育苗移栽,大豆高产栽培等技术成果,推广面积达2亿hm2;园艺作物栽培方面,主要推广了蔬菜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单产得到有效提升;蔬菜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利用,作物单产得到有效提升。据统计,自上述技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4多亿hm2,农作物总产量增加2900多亿kg。
1.4科学合理施肥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与施肥有很大关系,随着“沃土工程”“精准农业”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之前盲目施肥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技部门通过对当地土壤营养成分分析,结合当地种植的具体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例,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土样采集6.4万个,化验量49.4万项次。完成试验示范1352处,示范点30000余处。发放建议卡662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5320期次,培训业务人员和科技示范户5.2万人次,培训农民66.3万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5.6万hm2。
1.5农业技术推广法律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为了保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品种田间检验规程》《引进种苗疫情监测规程》等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就有法可依,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大大增加。我国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各种“植物、苗木检疫规程”等国家和行业标准200多项,为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趋势
2.1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农业也在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模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要在原来推广模式的基础上,以技物结合,物化推广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推广模式,为农户提供综合。具体来说,就是在推广农业技术模式的时候,要根据农户种类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推广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承包型、农业技术市场型、技物结合型、项目推广型、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型、咨询服务型、媒体服务型、教育与科研单位加农户型、企业加农户型、民间组织加农户型等。这些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既可以单独推广,也可以几种模式结合在一起推广,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目标是一致的,即有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2.2农业推广技术内容综合化土地流转制度的施行,使得一部分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这使得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方面,不仅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还要将经营、管理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技术一起教给农民。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在抓好生产环节技术服务指导的基础上,逐渐向农业经营领域延伸;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结合起来,因而农业推广技术的内容也就更复杂多样。
2.3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多元化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以许多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的农业推广组织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初期,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协会或者合作社的形式出现,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农技推广组织应运而生,具体包含各级推广部门兴办的实体、教育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个体推广组织等。这些种类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功能不同、定位不同,因而能够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因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了重要趋势。
2.4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变革日益以农民为中心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之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制定是由国家计划“自上而下”进行推广。但是自2012年8月31日颁布并实施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变革依据开始由政府转向农民,由“自上而下”的机制向“自下而上”的机制转变。相关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首要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和任务,而是把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确保农民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及收益。
2.5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建设法制化国家治国理念的深入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农业推广法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1993年7月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到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的法律保障越来越完善,也体现出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玉姝.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关键词 种植业;现状;问题;模式;对策;陕西志丹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52-02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1′~109°3′、北纬36°21′~37°11′之间。总土地面积3 781 km2,约占延安市总面积的10.30%、陕西省总面积的1.84%。地势依河川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648 m,全县平均海拔1 417 m。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但分配不均。年平均气温8.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32 h,≥10 ℃以上的温度始于4月28日,终于10月2日,达158 d,积温2 871 ℃。年均降水量525 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降水326.7 mm,占年降水量的62.3%。全县年平均蒸发量1 556 mm,相当平均年降水量的近3倍,干旱指数2,年均无霜期142 d。
1 志丹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志丹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马铃薯、大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籽、向日葵、黄芥等;蔬菜作物有黄瓜、西红柿、南瓜、食用菌等;果类有苹果、梨、葡萄、桃、杏、红枣等。以2014年为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 813 hm2,粮食产量5.32万t,增长3.4%;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67 hm2,产量600 t,下降了55.6%;果类32 969 hm2,产量达到1.6万t,增长6.1%,其中仅苹果1.21万t,增长13.1%;蔬菜作物产量达到6.81万t,增长12%。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志丹县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业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带,自然环境脆弱,旱地耕作面积达到90%以上,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日照、温度、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生产极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例如冰雹、涝灾、旱灾的影响,种植业产量不稳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2014年,完成机耕面积18 667 hm2,机播面积9 333 hm2,机收面积3 333 hm2,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52.4%,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种植业科技化水平低,种粮积极性不高
种植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应用科技研发滞后,综合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以及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加工的能力仍比较弱。2014年,志丹县种植业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2%,第二、三产业分别占83.51%和13.37%,投资回报率与二、三产业相比很低。加之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价格变化具有时滞性,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问题,导致从业人员种粮积极性不高。
2.3 种植业区域结构差异大,产业化水平低
种植业在志丹县各乡镇的差异很大,2013年,顺宁、金丁、杏河3个镇的蔬菜种植面积1 190 hm2,占蔬菜总种植面积1 587 hm2的75%;顺宁、双河、杏河、义正4个镇水果面积20 618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32 969 hm2的62.5%;粮食作物在各乡镇的分布不均匀。种植区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中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缺乏知名品牌。
3 发展模式
3.1 优化种植业布局,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生态农业
根据志丹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3%;二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1%;三级地是全县分布最分散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6.22%;四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73%;五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1%。以此为依据优化全县种植业布局,在一、二、三类耕地上建设标准农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一、二类耕地上发展蔬菜、草莓、瓜果等高效无公害农业;在四、五类土地上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采用良种良法,推广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树改造嫁接技术,大力推行“标准整地、良种壮苗、规格栽植、规范管理”等技术规程,加强良种生产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监督检查,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普及率,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和覆盖面。
3.2 形成特色明显的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县建设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县级苹果产业示范带16条,县级蔬菜示范园6个,县级小杂粮千亩丰产方24个。园区和产业带核心区示范面积达3 3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突破10 000 hm2。金丁胡兴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了兴庄果薯农民合作社、惠民土地信托合作社和精工劳务农民合作社,形成了“三社”协作,互推共赢的发展格局。张渠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发展苹果面积200 hm2,并建立了以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北部山地苹果研发基地。顺宁保娃沟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发展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个,专业合作社1个。示范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
3.3 积极促进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探索其与休闲旅游农业的结合,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志丹县近几年发展设施蔬菜和苹果产业的政策优势明显,2014年,累计建成苹果园面积13 833 hm2,建成日光温室大棚蔬菜4 296座、弓棚蔬菜8 419座,建成小杂粮基地14 347 hm2。全县有无公害产品认证四大类24个、有机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个。发展扩大蔬菜、桃树、杏树、梨树、苹果、葡萄、草莓等作物种植面积,每年4―5月各种农作物开花授粉,不仅美化了城乡,也促进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农业休闲观光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4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平等协商、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逐步探索建立了以政府引导、土地信托合作社运作为主,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土地流转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按需存地、按需租地,成熟一块、流转一块。2014年,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4 540 hm2,占农耕地面积31 733 hm2的14.3%。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立并推行土地信托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3.5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014年,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80个。培育家庭农场165个,认定县级家庭农场5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个;合作社总数108个,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7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积极引导鼓励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建设,推进规范化生产经营。示范社下辖的粮食、蔬菜、苹果加工企业可独立完成产品推广,直接针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作物加工、产品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业转型计划,争取每年创建3个市级示范社、8个市级家庭农场、6名职业农民和果业技术骨干、1万名果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产品加工、仓储营销,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合作社资金互助、果园等农村不动产抵押融资途径和办法。
4 对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种植业生产
为促进志丹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志丹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如《志丹县山地有机苹果幼园标准化管理方案》《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志丹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深入镇、乡、村对种植业生产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结合志丹县的温度、降水、土壤等实际条件,制定志丹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加强种植业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等服务,力求实效,为科学种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为目标,加快推进山、水、田、林、路、园、村合理布设,着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有效灌溉率。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果―畜―沼―窖―网“五位一体”和菜―畜―沼相配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田)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良法种植,开展试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证种植业生产稳产、高产[2]。
4.3 扩大宣传指导力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典型示范试验等进行大力宣传,加强种植业技术规范指导。县农业局组织专家领导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会活动,对农民进行良种选择、合理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依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传统特色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培育和构建具有志丹县特色的种植业体系。形成以马铃薯、玉米以及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为基础产业,以弓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为区域产业,以苹果为主的水果栽培种植为主导产业的3种种植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促进志丹县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3]。
4.4 突出主导产品,促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
将苹果产业作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规划实施了16条苹果产业带。重点加强200个各级示范园建设及15个“百亩”市级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果园整体管理水平,确保新建园成活率、幼园保存率和管理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举办“百名果商进志丹”活动,参加省市果品营销推荐会,注重营销宣传,培育果农的商品、市场意识,发展苹果营销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融入全市主打“洛川苹果”品牌中。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苹果精深加工,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以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农民不仅从种植业中获益,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4]。
4.5 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1%,生产集成技术达到82%,充分发挥良种、实用生产技术的提质增产效用。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普及活动,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加快种植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益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5]。据统计,2014年共集中培训果农33期13 300人,乡镇举办各类现场培训385场次,培训人员逾3.8万人次,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杨树果,田中艳.大庆市种植业结构演变与调整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2):128-132.
[2] 田吟桦.共和县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9.
[3] 周正元,宋启容.耿马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3):254.
关键词:花生;地膜覆盖;荚果性状;成熟饱满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204.8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9-0049-04
花生(Arachis hypogea)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籽仁含油量高达55%,是稳定中国植物油市场的重要支柱,生产上有地膜覆盖、露地和夏直播等多种栽培方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产量高、效益好,在我国主要花生产区广泛应用[1,2]。较露地栽培,覆膜种植更有利于花生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有利于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能够显著增加总生物量和荚果产量,提高经济系数[3~5]。
覆膜栽培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认为能增加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活性,提高光能利用率,降低细胞膜相对透性[6];能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7]。花生具有无限生长习性,开花期持续一二个月,同株结的果,由于形成先后和着生部位不同,其成熟度及果重变化很大。而有关覆膜栽培对花生生殖特性和荚果籽仁成熟饱满度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设置春播花生覆膜与露地种植两种方式,研究对比其花生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对荚果、籽仁成熟饱满度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基础地力
试验于2013年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实验农场进行。试验地为粘壤土,耕作层基础地力为:有机质含量18.1 g/kg、全氮0.97 g/kg、碱解氮110.23 mg/kg、速效磷40.78 mg/kg、速效钾70.65 mg/kg。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25号。
1.2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播种前,基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 200 kg/hm2后深翻。垄作,垄底宽90 cm,垄面宽55 cm,垄高12 cm,垄上行距35 cm,一垄双行。垄上开沟,沟内用迷宫式滴灌带造墒,5月1日播种,播深5 cm,穴播2粒,穴距17 cm,种植密度为13.07万穴/hm2。试验设地膜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对照)2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5.0 m×2.7 m=13.5 m2。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从结荚后开始,每隔7 d取样1次,每小区取样5穴,选长势一致的5株测定主茎高、侧枝长、主茎节数和绿叶数、单株结果数、叶面积,将整株分为叶、茎/叶柄、果针/果柄、荚果等几部分取样于烘箱内105℃杀青0.5 h,然后将温度调至80℃烘干称重。
1.3.2测产与考种每小区量取6.75 m2实收测产。风干后,每小区挑选100个双仁饱果称重,计算百果重。随机称取500 g荚果,分别计算饱果数和饱果重,然后全部剥壳,计算饱仁数、饱仁重和出仁率。
1.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计算试验数据平均值并作图;DPS 7.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平均数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覆膜栽培花生的植株性状
由图1可知,在花生不同生育期,两种栽培方
式的植株性状有较大差异。覆膜栽培花生结荚期的主茎高、侧枝长、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露地花生(CK),分别增加13.84%、5.54%、28.00%和24.65%;至饱果期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仍高于对照,主茎高和侧枝长有降低趋势,两个处理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收获期,覆膜栽培花生的4个植株性状均小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
2.2覆膜栽培花生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由图2A可知,花生单株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覆膜栽培显著高于露地栽培(CK),结荚42 d后两个处理差异不显著。覆膜栽培花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期早于对照,前者出现在结荚7~14 d,后者出现在结荚14~21 d,前者较后者早17%。覆膜栽培花生单株干物质积累最大值早于露地栽培花生,且积累量也较高,前者在结荚49 d后单株干物质量呈降低趋势,后者在结荚56 d后开始降低。
两个处理花生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S形增长趋势,覆膜栽培花生的单株荚果干重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花生(图2B)。覆膜处理花生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期早于露地处理,前者比后者早1周左右,快速增长期均持
干物质积累动态
续3周,此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前者较后者高11.35%。覆膜处理花生的单株生产力为29.03 g,露地处理为26.83 g,前者较后者增加8.20%。
2.3覆膜栽培花生的荚果及籽仁特性
由表1可以看出,覆膜较露地栽培饱果数和饱果重增加,秕果数和秕果重降低,果数差异达显著水平,果重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饱果数和饱果重分别增加7.51%和3.98%,秕果数和秕果重分别降低15.70%和8.98%。覆膜处理显著增加荚果成熟饱满度,数量比饱果率和质量比饱果率分别增加9.63%和4.10%。表2显示,覆膜处理增加饱仁数和饱仁重,降低秕仁数和秕仁重,两个处理未达显著差异;籽仁成熟饱满度有显著差异,数量比饱仁率和质量比饱仁率分别增加5.85%和1.00%;覆膜和露地栽培的出仁率分别为71.03%和70.53%,差异不显著。
2.4覆膜栽培花生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3可知,较露地种植,覆膜栽培显著增加花生产量,增幅为25.22%;覆膜栽培增加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收获指数,增幅分别为7.69%、10.81%、7.52%和6.98%,其中百果重差异达显著水平。
3讨论与结论
我国花生有多种栽培方式,春花生起垄覆膜栽培是目前花生主产区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8]。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植株发育快、长势旺,覆膜的花生植株高、分枝数、果针数、荚果数和叶面积等植株性状均高于露地花生[9]。本研究表明,较露地栽培,覆膜处理在结荚初期显著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至饱果期和收获期上述性状呈降低趋势。说明覆膜栽培有利于协调花生生长,促进生育前期花生的营养生长,缩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合期,荚果形成后能较快成为生长中心,营养生长减弱,有利于形成高产的株型结构。
花生产量形成与整株及荚果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积累速率大和产量形成期长是高产的基础。甄志高等[3]研究认为,较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促进花生的生育进程,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干物质的积累与转移。桑选民等[5]研究认为,地膜覆盖花生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大,荚果体积增长快,干物质积累速率大。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随生育进程,覆膜花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露地栽培花生,最大积累量及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也早于露地花生。两处理的单株荚果快速积累持续期基本一致,此期覆膜花生的平均积累速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花生,出现时间也早于露地花生。地膜覆盖能促进荚果快速积累期提前1周左右,此时整株干物质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植株生命力旺盛,植株干物质转运至荚果的比重较多,且转运启动较早,这些均有利于提高产量。
地膜覆盖栽培可改善花生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荚果产量。研究发现[10,11],地膜覆盖增加了花生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单株生产力和收获指数,进而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较露地栽培增产25%~30%,最大可达40%以上。本研究表明,较露地栽培,覆膜栽培花生产量增加25.22%,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收获指数均有增加,百果重增加最显著。覆膜栽培增加花生单位重量的饱果数、饱果重、饱仁数和饱仁重,从而显著增加荚果和籽仁的成熟饱满度,提高出仁率。 因此,在荚果特性方面,覆膜花生主要通过增加百果重、荚果和籽仁的成熟饱满度来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万书波. 中国花生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张贵国,吕敬军,赵存花,等.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1(3):52-53.
[3]甄志高,段莹,赵晓环,等. 不同栽培条件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J]. 花生学报,2005,34(1): 28-32.
[4]陈效东,袁君,刘桂花,等. 夏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机理及其配套技术[J]. 花生科技,2000(3): 23-26.
[5]桑选民,常铁牛,胡恩龙,等. 地膜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88,3(3):25-31.
[6]李艳,郑亚军. 渗水地膜覆盖对花生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06,10(3):46-49.
[7]林英杰,高芳,张佳蕾,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323-2328.
[8]陈有庆,王海鸥,彭宝良,等. 我国花生主产区种植模式概况[J]. 中国农机化,2011(6):66-69.
[9]周可金,许承保. 不同果型花生品种的生理生态差异研究[J]. 花生学报,2003,32(增刊): 35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