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第1篇

现在,这些望远镜隶属于Pisgah天文研究所(PARI)。PARI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中心,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使用货真价实的观测设备来研究天文、天体物理和工程。PARI的主席Don Cline说:“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学生们一些亲手操作的经验,帮助他们认清科学和工程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PARI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个机构成立已10年了,它已成为供学生们亲身实践的一个实验室,运营着“科学女孩”、“家庭学校日”和“气候与空间科学营”等项目。它告诉学生们,科学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趣而现实的职业。通过各种项目,这个机构每年接待大约5000名

中小学生,并在每年夏季赞助5名在校大学生来做驻所实习生。

Cline说:“看着学生们在PARI工作的确非常有趣。”他特别喜欢看着孩子们在突然遭遇挑战时急切的心情,然后在采取行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说:“他们都要经过很长一段过程,会遇到许多难题。他们会遇到噪音、锈蚀,以及其它许多书本里没有的问题。”学生们不得不经常自己设法解决设备的技术问题,这些设备是在学校里通常接触不到的。

PARI最有特色的装备是罗斯曼地面站的两架26米射电望远镜。学生们可以使用它们研究脉冲星,或者练习调整配重的位置来校准两架天线的机械平衡和精度。一个团队已经将这两架大型碟形天线联接起来进行相干观测,从而构成一部虚拟望远镜,它可以将两部天线的观测数据综合起来,从而获得比单独使用任意一部天线更高的分辨率。利用改进的观测方法,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研究当射电源和天线之间有银河系的尘埃和不可见气体云时,遥远射电源的亮度是如何变化的。研究所还拥有1个宇宙射线监测站、5个气象和大气观测站、美国最大的摄影底片资料库之一,以及10架光学望远镜,这些设施都供学生使用。

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巴勒市Guilford学院的高年级学生Emma Taylor说:“我愿意推荐其他学生来PARI做实习生或者做项目,因为这里可以让我们见识真正的科研现场是什么样的。”她在2012年夏天作为Cline奖金学者在PARI工作,负责操作“笑脸”的一个校准装置。

“笑脸”就是那台4.6米的无线电碟形天线(上面有油漆画的一张笑脸,在冷战时期用来嘲弄别国的间谍卫星),它是一台可以远程操作的射电望远镜,高中和大学的教师可以从远处的教室里登录这台望远镜,用以对学生们进行关于天文软硬件的实时教学。它是PARI使命的一个标志:用一种让人感兴趣的方式,向学生和公众科学家提供一台精密的科学仪器。

重获新生

PARI的年度预算约为一百万美元,这些钱大多来自于私人捐款,包括Cline先生。他已经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找到了一些合作者,他和同事们申请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几个研究项目和普及项目的赞助。Cline还曾经前往美国国会,是为了争取获得4000万美元,这样就能让PARI长期地运行下去。迄今为止,他们的募款基本上只用于年度开支,最近刚刚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基金,还没有实现争取到4000万美元的目标。

PARI的科学主任Michael Castelaz说:“PARI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我希望它能延续下去。但是5年到15年后会发生什么,现在还不确定。无论是站址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有些前途未卜。”

但Cline说,他不会放弃。PARI的基础结构太特殊了,放弃后几乎不可恢复。

1963年10月,这个地面站作为卫星跟踪站体系的一部分,由NASA正式投入使用。当时遍布全美设立了许多卫星跟踪站,用于追踪有人或无人的航天器。后来在“阿波罗”11号任务期间,它曾以罗斯曼地面站的名称参与传输尼尔 · 阿姆斯特朗的名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在60年代的大约同一时期,Cline,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卡罗来纳人,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1959年他进入贝尔实验室,1977年他离开了这家机构,和另外三名工程师合作创建了Micro 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公司。为了给家乡增光添彩,他希望从附近的城镇招募职员和技术人员。但是当他从北卡罗来纳西部的技术学校招聘员工时,却发现学生们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他所说的“可以弄脏双手并做实际工作解决问题的”那种知识。

当他和伙伴们一同壮大自己的科技公司时,航天飞机时代开始了,NASA对于使用罗斯曼地面站追踪卫星的需求也不再那么强烈了。1981年,NASA将该站转交给美国国防部,此后的冷战时期,军方使用这些碟形天线来搜集苏联卫星通讯的情报。军方运营这个站址长达14年,在此期间,该站不再向公众开放。严格的进出管制使这里不再像属于NASA的时代那样平易近人,在此之前,公众曾经可以进入这里,了解这里正在运行的项目。

在这里工作的天文学家和教师Bob Hayward说:“人们开始胡乱猜测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从地下城到秘密的潜艇基地。有些人至今如此。”

90年代中期,军方和政府官员呼吁永久关闭这个地面站,用节省的资源来维持北卡罗来纳的其它军事基地。1995年,军方终止了这些天线的运行,将这些设施移交给美国国家林业局。当时,甚至有人在议论是否拆除这些天线和建筑,将这片大约81公顷的土地恢复为森林。

幸好,这些恢复措施需要数百万美元,而林业部门拿不出这么多经费。于是这个站址便被荒废了,直到Cline来到这里。

Cline对这个站址的兴趣始于听说这里有两架巨型卫星跟踪天线,那时候他正在北卡罗来纳州Boone市的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和那里的科学家一同建设暗夜天文台。在好奇心驱使下,1995年他驾车前往这个站址,当时那些天线刚被关闭不久。那时候该站址以及遗留的设施价值2亿美元。不过经费还不是最迫切的问题:当Cline第一眼看到这两架巨大的、340吨重的望远镜时,就意识到他和其他致力于天文教育的人们必须将科学家和学生吸引到这里来。而且,这两架望远镜太巨大了,根本无法搬运。

下定获得这个站址的决心后,1998年,Cline建立了一个非营利性基金(当时他已经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筹集资金,以购置和翻新设备,并最终将这里改造为长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场所。

但是购买罗斯曼地面站需要国会的许可。Cline等人必须在布罗德河沿岸购买另一块土地,再用它从美国国家林业局手中置换罗斯曼地面站。经过一番游说和谈判,最终在1999年达成了交易,他们获得了这块夹在两条山脊之间的80多公顷土地,以及其上的数台射电望远镜和一系列附属建筑物的使用权,其中包括那两架26米天线和“笑脸”。Cline等人很快发现,那些山脊对于光学望远镜和其它科学实验来说真是再美妙不过了。

由于这个站址已经关闭了很长时间,望远镜和建筑物都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加以翻新,Cline提供了资金支持。所有这些都完成了,美好的前景已经摆在眼前:PARI将会成为一个与各大学建有伙伴关系的教育实验室,一个“完全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服务”的机构。这四大领域的首字母缩写是“STEM”,而Cline说:“在这个缩写单词广为人知以前,这里就完全在为STEM服务了。”

稳固的基础

PARI的未来仍不确定,但天文学家Mercedes Lopez-Morales(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认为,PARI的任务和基础结构并不局限于美国西南部。她将自己作为系外行星专家所获的成就部分归功于PARI,并指出:“这个站址是美国西南部吸引有潜力的年轻人致力于天文、物理和工程领域的中心之一。”

Lopez-Morales是来到PARI进行研究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当时该机构甚至还没有正式开放。她和Cline相识于1999年,那时候她还是Chapel Hill市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生,正计划做一项关于变星双星和交食双星的研究。为了准备研究论文,她已经有了设备、经费和积极性等几乎所有必需的一切,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夜空足够黑暗的地点来安装她的设备。在Cline的游说下,她来到了PARI。

在这里,Lopez-Morales学到了真正的科研技能,她的研究工作最终为她赢得了一份以著名的系外行星猎人Paul Butler命名的博士后奖金。Paul Butler将Lopez-Morales称为“年轻天文学家中最闪耀的明星之一”,并认为,对于像Lopez-Morales这样希望学习和提高自主实验和自主建造天文设备的必需技能的学生而言,PARI是一个极好的地点。

为了攻读博士学位,Lopez-Morales利用一架8英寸(约合20.3厘米)的米德望远镜,自己建造了一台自动望远镜,在3年中监测了大约10000颗恒星。她从中寻找亮度变化的目标,这可能是未知的交食双星,也可能是由于其它因素。她通过研究发现了新的低质量、大间距的交食双星;对于天文学家所理解的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她也进行了更精确的观测。

Castelaz说:“Mercedes的变星和矮双星研究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普勒’项目的雏形。”

这项研究还展示了如何用80万美元的有限资金和从天好者市场上购买的装备来回答天体物理学的有趣问题。尽管这不是一个新方法,但却是第一次在PARI职员的帮助下,由一名研究生来组装所有硬件,运行自动观测装置,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

Castelaz说,尽管有了Lopez-Morales、Taylor等学生的成就,但批评者们仍然表示,在PARI进行的这些项目算不上“真正的天文学”,因为它们没有使用来自大型天文设施的数据。很明显,PARI的装备,其尺寸和规模都远远无法与亚利桑那的基特峰或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的望远镜相提并论,但这家机构也并不试图成为那样的地方。Castelaz说,PARI的目标是培养可以在未来操纵那些大望远镜的技术人员和使用它们的天文学家。

例如,Taylor在“笑脸”上进行的项目是开发一种新的信号噪声处理装置,用来校准望远镜所观测的信号源的强度。这个工作是一项大计划的一部分,整个计划旨在使“笑脸”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能够更广泛地被学生和研究人员所获取。然而对于Taylor而言,在“笑脸”上进行的工作,以及使用一台光学望远镜观测一个近地天体,都帮助她进一步巩固了对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兴趣。

该机构的项目推进主任Alex Alexander说:“对于那些致力于教育的人们,PARI是一件国宝。”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第2篇

康熙是一个很自负的皇帝,他不仅想做一个政治上的至尊者,还想做一个学术上的仲裁者。1687年,康熙曾将几位以学问见长的重臣召至宫内当场考试,他亲自出题并阅卷,然后宣称:

“朕政事之暇,唯好读书……故召尔等面试。妍媸优劣,今已判然。总之,人之学问原有一定分量,真伪易明,若徒肆议论,则不自量矣!”

促使康熙皇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学的直接原因,是以杨光先为首的本土派和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洋派在历法制订上的争讼。在这场争讼中,本土派先赢后输。1677年,康熙令钦天监(国家天文台)人员学习“新法”,即西洋历法。他本人也要求西方传教士向他系统地传授新的欧洲数学知识,并“专志于天文历法十余载”。

康熙所学的数学内容中,除了算术、三角和代数外,很大一部分是平面几何。这些知识在今天,一个中学生就可以完全掌握,但在当时,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数学水平最高的中国人之一。

康熙学习西方数学非常认真,也很刻苦。当时向他传授数学知识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记述:

“每日破晓我就进宫,立即被引入康熙的内殿,并经常到午后三四点钟才告退。我单独与皇帝在一起,为他读书和讲解各种问题。”

康熙学习西方数学的方法,与当时中国学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非常一致,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背诵所有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1684年,康熙曾对大臣高士奇讲过他是如何学习儒家经典的:

“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敢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及读大《易》,观象玩占于数,圣人扶阳抑阴,防微杜渐,垂世立教之精心,朕皆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扦格。实觉义理悦心,故乐此不疲。”

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传授给周围的人。1713年,他在畅春园的蒙养斋设立了算学馆。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曾经描述过这个算学馆的情况:

“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建立起来了。一些获选的听众每天来到皇帝面前,他会向他们讲解某个欧几里得的命题。他享受着精通抽象科学的以及他的新学生们不失时机地给予他赞扬的愉悦。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达哥拉斯;数论;美学探微;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B720001)

古希腊数学在阿那克西曼德更为抽象的思维方式影响下,逐渐从具体的感官实体世界中提升而出。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其他的经验主义数学范式不同的是,开创了许多基本和重大的科学与哲学观念,将数学建立在一个不是以经验和感觉为知识判断标准,而是以推理和论证为基础的全新的概念框架之上的,赋予了外在世界某种形而上学的意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也因此具有了革命性的转换。

一、数论思想

毕达哥拉斯约在公元前580-570年之间生于萨摩斯,公元前500年死于梅塔彭顿。毕达哥拉斯是最早提出并使用“爱智慧”即“哲学”这个名称的的人。关于毕达哥拉斯的传说很多,他的理想是要让其门徒塑造优秀的政治品德,为国家利益服务,使个人服从整体。毕达哥拉斯的父亲是个商人,在这样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毕达哥拉斯从小就培养起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是集希腊理性精神与宗教精神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他所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影响了数百年之久。该学派在公元前5世纪末,分化为从事哲学、科学研究为主的数理学派与从事宣扬宗教神秘主义为主的信条学派,公元前1世纪融入新柏拉图主义之中。但在其流变的数百年之中,科学与哲学始终相互影响着。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初是秘密结社,其数学上的发现被视为结社的公有财产,并对外界保密。毕达哥拉斯学派“专心从事艺术和工艺,又研究音乐、医学,特别是数学。”[1]数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概念,毕达哥拉斯创设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为此曾举行百牛大祭。“数学”这个词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采用的,他们在数学上研究发现的深度和广度,在当时世界各民族中遥遥领先。尽管他们最初的研究是从埃及和东方得到启发,但他们已将东方那种偏于实用的数学上升到抽象的普遍的定理。亚里斯多德为此总结到,他们把全部时间用在这种研究上,进而认为数学的始基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这种创造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思维范式的根本性革命。

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是基于哲学的追问,当时并没有建立起一门数学学科。尽管数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但它同时又是该学派追问世界的外在传达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条基本的原则,即数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的。事实上,对于数学而言,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数学才被定义,成为一门研究数量的学科。毕达哥拉斯学派自觉地将数看作是世界的根基,即把它看作存在物的质料因,又将此描述存在物的性质和状态。由于他们在数目中间见到了各种各类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他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他事物。所以他们由此而推论,数目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既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实在性的存在,更具有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世界上形式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比例和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由此而推断,数是万物的基质,一切其它的存在则是数的外在表现形式,数是世界的终极原因。作为非物质的事物,如正义、德性、爱情、友谊等都由数来统摄。爱情与友谊用数字“8”来表示,因为爱情与友谊如同音乐的八个音度一样是和谐的。

二、天文学信仰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古代辉煌发达的科技文明,诞生了一批重要的科学伟人。重要科技人物的思想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梳理科技思想变迁、分析科技发展动因具有重要意义。气象科技的发展孕育在天文地理、农工水利等各个学科中,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和医学家等在推动古代气象科学认识技术和气象观测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多重身份的糅合也使得古代气象科技人在发明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发明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服务;造就了我国悠长的农林气象史;受限于人物个人发展,气象科技发展具有时期性。

关键词 :春秋至隋唐;气象;科技人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地向前迈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最初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是一部人类认识、改造、控制自然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本文通过总结我国春秋至隋唐时期历史上在气象科技方面做出贡献的典型人物,分析其在科学思想、专著、技术发明等的成就,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自身经历,研究气象科技人物的组成特点,及气象科技成就的主要特点。

一、重要气象科技人物

1.秦汉时期的气象科技人物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初建发展时期,在这400多年的时期中,建立了统一王朝,社会相对稳定,为学术文化思想活跃提供了环境。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很重视天文气象的发展,设有专门的官员,在长安建造观象台灵台来进行天象观测,使得在这一时期中,中国的气象体系走向完善,并在古代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这一时期有张衡、张仲景、王充、董仲舒、京房、崔实等人在气象科技方面做出贡献,主要包括张衡气象仪器的发明创造;《伤寒杂病论》中的医疗气象理论;《论衡》对于降水、雷电成因的研究;《雨雹对》中对于冰雹成因的认识;《易飞候》《四民月令》对于天气的站占验等③。其中,张衡和张仲景是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科技人物。

张衡,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南阳人,生于公元78年,卒于139年,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气象方面的贡献,张衡发明制作了相风鸟。相风鸟就是一个很轻的鸟形物悬在杆头,鸟的头部所指便是风向。“灵台”相当于国家天文气象观测所,就安装了这种铜制的相风鸟,用来测定风向和风速,这对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都是非常重要的,也为后人的气象预测和预报提供了最初级的基础④。

张仲景生于公元150-154 年,卒于215-219 年,名机,汉族,南阳人,是东汉最有成就的医学家,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气象方面的贡献体现在医疗气象学上,其理论继承和发扬《内经》的学说,通篇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对于四季的正常气候,张仲景表述为“四时之气”,对于异常的四季气候,张仲景表述为“时行之气”,比如春天应该暖和,结果出现倒春寒;这种反常的气候就可能造成人类的疾病。医学家对于正常气候和异常气候进行精确掌握,并根据天文气象知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医疗气象理论与实践系统走向成熟的表现⑤。

2.魏晋隋唐时期的气象科技人物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从西晋末开始的近300 年的分裂割据时期。这种大一统的稳定繁荣局面,对于思想的活跃发展,学术文化的交流,甚至是中外文化的交流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也大力的推动天文气象学的发展,使其在深度广度上都有一定的进步。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创造相风旌、占风铎、占雨石,详细分析日晕,并合理解释虹之成因,将风力分为10个等级,并把风向分为24个方位。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许多气象学家,如北魏贾思勰所作《齐民要术》、初唐李淳风作《乙巳占》、黄子发编著预报风雨的著作《相雨书》、裴行俭和李愬对于军事气象学的发展等。其中贾思勰、李淳风和黄子发最具有代表性。

贾思勰,生于公元386 年,卒于543年,后魏时人,汉族,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在《齐民要术》的开头,贾思勰就阐述了掌握好气象条件是农业的根本大事,注意温度、雨水变化等天气情况对于土壤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气候、物候、节气、天气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各种作物都细致地提出了每一项生产技术的农业气象指标,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并计算其经济效益。对于畜牧气象,也做了具体可行的气象条件论述。齐民要术是气象学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典范,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⑥。

李淳风生于公元602年,卒于670年,汉族,唐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编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星象巨著《乙巳占》。在《乙巳占》中,包含有关于风力划分等级的内容,对于各种怪雨的情况进行了记叙,记载了观测太阳的许多现象,对于日月旁的云气,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这些都对古代气象的预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⑦。

黄子发,唐朝人,生平失考。著作《相雨书》共10篇,是古代第一部系统性的天气预报著作。内容包括候气30条、观云52条、察日月星宿31条、会风4条、详声7条、推时12条、相草木鱼虫玉石14条、侯雨止天晴7 条、祷雨3 条、祷晴9 条,共169条。《相雨书》不是天气谚语,而是经过验证和选择的预报指标。其根据预报内容的分类也为后来的占验书提供了参考,很多方法沿用至今。此书各篇都引用例子,在气象预报的实用性方面更近了一步⑧。

二、气象科技人物的特点

1.春秋至隋唐我国农学家对气象科技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气象和农业是紧密联系的,尤其在古代受到生产技术的制约,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和敏感性更强。春秋至隋唐时期在气象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关注上,主要是对气温、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进行研究和总结,摸清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为农作物的栽培时间时节,农作物的种植规划布局提供指导。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开头,引用《氾胜之书》,阐述了掌握好气象条件是农业的根本大事:

《氾胜之书》曰:“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胜,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膏泽,皆得时功。”⑨

“趣时”即“趋时”,就是掌握气象变化,对于耕田来说,最重要的是注意温度、雨水变化,化冻、件对工作效率、产量、品质的影响。贾思勰指出的是季节变化,即气象条件的时间变化。

2.春秋至隋唐中国气象科技人物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春秋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气象科技人物大多不是专职人员。与现代科学相比,春秋至隋唐中国科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明确细致的学科分类。统治者所设的官方科学机构所涉及的学科相对比较全面,民间的科学家心系百姓的生活,所研究的领域也十分广泛。这使得许多气象科技人物的研究面非常宽广,并且大多拥有一个杂糅的身份。他们在对气象科学进行研究并作出贡献的同时,在农学、军事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哲学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与农学的关系尤为紧密。因而,其他学科的科技发展可以带动气象学观测研究技术的进步,气象学的发展也可以反作用于这些学科,促进相邻紧密学科的进步。

此外,春秋至隋唐中国气象科技人物大多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科技的发展。(见表1)

3.中医“气”之思想促进了古代气象在健康方面的服务作用

气象要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春秋至隋唐时期医学实践中,学者认为医学来源于食和巫。即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与精神交换。而这两者,都与气象有关。

两千多年以来,《内经》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东方医学的渊源和基础。其理论核心运气说,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主要是人与气象关系的基础上的。《内经》也是古代医疗气象理论的大成之作。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理论,继承发扬《内经》的运气学说,通篇都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上的,如: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⑩

上述理论说明,那时医学家对于正常气候、异常气候都能很精确的掌握“按斗历占之”,大量运用了节气知预测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根据不同气候情况采用不同的治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气象人物的如下特点:第一,春秋至隋唐气象科技人物的活动研究对于气象科技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些气象理论及科技发明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和预报,还应用于气象灾害的规避、气象医疗和健康等方面。第二,我国古代气象科技人物与相关学科领域有较多的联系,与农学接触最为密切,与军事、医疗、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这种学科领域上的关联,使春秋至隋唐中国气象科技人物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第三,春秋至隋唐中国气象科技人物的身份大多是朝廷官员,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对于气象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引文注释

①高达声.技术哲学与技术史[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6(5).

②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39.

③洪世年,刘昭明,著.中国气象史(近代前)[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7.

④卢嘉锡,总主编.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9-210.

⑤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05-116.

⑥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53-254.

⑦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60-262.

⑧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62-263.

⑨(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

⑩(东汉)张仲景,著.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关于天文学的知识范文第5篇

乙:这一期是读书天地栏目,我是主持人——#

甲:我是主持人——#

合:今天,将由我们俩陪大家度过这段快乐时光。

甲:下面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科二年四班同学的来稿——地球之谜

地球之谜——看看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美丽的家园,它不仅有高山,大海,草原,蓝天,还有花草和动物,这些都是地球以外的星球所没有的。

那么,地球有多大年纪了呢 科学家通过测定,发现他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地球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爷爷了。

那这位老爷爷有多重,多大呢 地球可真是个大胖子,它的质量约为6×10的24次方千克,相当于月球质量的8倍。那地球的总面积是多少呢 大约是51000万平方千米,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大国,它是世界上四大国之一,可是地球的总面积相当于53个中国那么大!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

乙: 非常感谢肖雨轩同学让我们对地球有了个简单的了解,那么,同学们,你了解太阳吗

你了解太阳吗

清晨,当你站在茫茫大海的岸边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眺望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时,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太阳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人们一直对它顶礼膜拜。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印度人认为,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恒河时,世界才开始有了万物。而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阿波罗。他是天神宙斯(Zeus)的儿子,他高大英俊,多才多艺,同时还是光明之神,医药之神,文艺之神,音乐之神,预言之神。他右手握着七弦琴,左手托着象征太阳的金球。

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宰。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5%,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带领它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旋转。

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虽然就总体而言,太阳是一个稳定,平衡,发光的气体球,但它的大气层却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之中。如:黑子群的出没,日珥的变化,耀斑的爆发等等。太阳活动现象的发生与太阳磁场密切相关。太阳周围的空间也充满从太阳喷射出来的剧烈运动着的气体和磁场。

甲:关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这一期的节目,能带给您无限的乐趣,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音乐。

(播放钢琴曲。)

乙:这一期的读书天地栏目到这里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