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法

教育管理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管理法

教育管理法范文第1篇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其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高校管理者归属于行政权力。目前,高校学生自费就学,自主就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由服从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并受教育法律的约束。第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属于依法治国基本策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可促使各种社会关系变得法治化,当然也包括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且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是保证学生管理规范化的客观需求。第三,现阶段,随着依法治国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被唤醒,高校教育模式也随之转变,这些客观因素都要求高校应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并顺应时代潮流。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具体对策

1.实施有章可循的对策

从工具性的理解角度出发,要想保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有效实施,应保证高校管理者为学生制订具体、合理的规则体系,构建自由并不混乱、稳定并不僵化的教育管理秩序,并建立与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这是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关键前提。同时,高校管理者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一个规范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各个学院与班级也可自行制订合理的管理准则,而且每所学校应严格按照这些制度和规章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实施依章程办事的对策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是保证法治化教育方针有效实施的关键基础。不过针对一些虽然在高校规章制度中有所涉及,但是有一定的转圜空间时,管理者应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加以选择与使用。同时,高校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法治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一些规章制度还不太了解时,应慎重使用自己的决定权,需遵循立法原意的原则,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和程序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力。

3.实施正当程序的对策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核心是坚持正当程序,管理者需要遵守严格的程序原则,这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法治化的有力保障。在具体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正当程序对策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做出影响学生正当权益的教育管理行为时,应严格遵守学校管理权的时限、顺序、步骤和方式等有关规定;在处理事情时尽量做到程序统一和完备。事前程序,指高校管理者应将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规章制度明确告知他们,让所有学生了解具体的规章制度内容,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立场与价值取向;事中程序,高校教师在使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如在处分学生时,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调查、取证以及采取正确处理方法;事后程序,指当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保证他们拥有充分的自我保护途径和权利。

4.实施民主管理的对策

教育管理法范文第2篇

―、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阶段(1862---1900年)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诞生阶段(1901——1915)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日本引进进来。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日寸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三)兴起阶段(1916——1926)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四)自发阶段(1927——1937)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后,学术界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十年发展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了自发阶段。以1927年开始的教育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标志着一个学科发展高峰时代的到来。

随后进入时期,虽然处于中华名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但战前形成的学术精神没有被摧毁,并体现出了新的面貌。

总体来说,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既属于中国教育与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也与当时世界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脉搏相一致。

二、教育管理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本世纪初已出具雏形,20年代至40年展较快。后,由于受到了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放弃了对教育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使教育管理学成为了一门被遗忘的科学。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成熟的环境,再加上社会对教育管理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管理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固疾

在教育管理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并不是只有我国教育管理学会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也都面临这样的处境。我国教育界在理论与实际这一问题上,困扰已久。特别是今天,这种争论和冲突显得更加尖锐。教育管理学者更多的注重了理论研究,而脱离了实际社会的需求。本来,教育管理学积极向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吸取养料,用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是新兴学科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学科发展观的。但是,如果教育管理学仅限于这一范围,而不能主动向前再跨一步,把理论的研究和前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广阔的教育管理实际和改革的背景之中,那么,教育管理学有可能会成为空洞并且没有内涵的一门学科。

(二)认识仅限于经验上,理论性不强、过度注重解释、论证,忽略了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来说,教育管理学者缺乏将著作中日常用语提炼成为专业术语的意识,表示过于口头话。以至于概念表现的过于单一,现象出的理论水平较低,导致整个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群呈现出缺乏抽象度的群体特征。并且,一些教育管理学著作中出现随意使用概念,偷换概念。破换了教育管理学的学术形象。从体型上看,教育管理学过于分散没有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总体土说,教育管理学在研究过程中重解释和论证轻反思和批判。教育管理学从本质上看,应该是反思性的。反思性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最为珍贵的品质。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学既包括教育又包括管理,对于教育和管理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同时需要人文观念的引导。因为教育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必须使用既科学又人道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存在,关切生命,尊重他人,并能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持理解的态度。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是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和权力。教育事业是人类的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国家强大。因此,教育管理学既因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要求人们在竞争的同时更要学会合作。在教育管理学上,同样如此,竞争意味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提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合作基础上产生竞争力,既增强了团结协作又提高了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育管理法范文第3篇

班级管理教学方法德育教育我国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药学专业的课程,要把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班级管理在德育教育上的成就,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专业教育主要培养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因此,必须针对高校药学专业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根据药学专业的班级管理实践,根据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性质,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方法。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与教育时,必须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德育教育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重视大学生具有的自身尊严,彻底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理论模型的建立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参加教学模型的直观学习方式,避免复杂的理论逻辑。不但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感受德育方面的知识,将药学教学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在德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教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勇于尝试师生角色互动教育法

互动式德育教学方法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即在课堂上紧紧围绕药学专业教学主题展开“教”和“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即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和“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三是案例式互动。即在课堂上由教师呈现药学专业相关的个案,然后请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可行方案,教师要合理的设置问题的悬念,针对问题重点和热点深入透彻分析,最后形成关于药学学习的理性认识。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方式是“问”与“答”,促进师生之间的影响力,发展班级德育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

其一,对于药学专业的教师而言,有利于其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因为,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只有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地、紧凑地实施和进行。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营造一种民主、双向、平等、协商的师生学习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就会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二,对于广大药学专业学生而言,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增进与教师的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而更好地组织语言能力,表达以及创造性思维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概括总结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和培养。

二、适当采用案例教育管理法

案例教学“是指以药学专业相关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理论和分析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药学专业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或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药学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结构图如下:

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理论学习用理析例总结升华

典型生动创设情景自学精讲分析讨论点评指示

寓理于例提出问题把握原理解决问题明理导行

突出案例教学,以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环节的案例为主线,进行分析、论述,典型引导,启发学生。案例设有相关的药学知识链接、介绍学科的知识,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首先,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第二,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是认同的,认为案例评析法能够改变理论灌输的枯燥性、乏味性。

三、建设班级文化,营造浓厚学风

为了建设良好的药学专业班级文化风气,营造浓厚的医学氛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学生对药学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够学好。另外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做到勤学好问。因此我的学生经常与任课老师探讨问题,给我们班任课老师都这样说:“我们累并快乐着”。

四、注重德育教育,转变评价方式

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应该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势利导。发现每一位学生在药学专业学习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鼓励。要注意摸清后进生的思想实际,并及时与家长沟通,掌握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切记不能讽刺挖苦后进生,要用爱心、诚心去感动他们、接近他们,用恒心和爱心来转化他们。注意以表扬为主,注重他们的进步,从基础的知识入手,不怕劳苦,不言放弃,给他们改正的时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缩小与中等生和优等生的距离,使一部分后进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高校的药学专业课,是大学生接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班级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只要我们班主任讲究管理方法,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及时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认清药学专业课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理论内容和社会实际,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药学专业班级的德育教学实效,使药学专业的班级管理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受益一生”的德育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姚君安.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2).

[2]杨生元.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09,(5).

[3]黄春鼎.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提升班级管理水平[J].现代阅读,2012,(16).

[4]黄琳.德育教育渗透于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1,(9).

[5]李玉林.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1,(2).

教育管理法范文第4篇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内在变革历程

第一,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十四世纪后的文化复兴,新教改革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教育的迅速普及和类型层次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本身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也因此社会迫切需要新型教育管理理论。第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竞争性,争相发展了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等新型管理理论体系,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优势,这些管理理论被迅速引入教育管理领域中,促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十九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世界上各生产领域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各种技术不断融合到教育管理体系中,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在这三大推动力的影响下,教育体系从引鉴其他领域管理理论到逐步实现创造出适应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而且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蓬勃发展也取得了有效地教育成果。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在吸纳中融合发展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不断地吸纳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并融合了自身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的过程。第二,在层级整合中提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个充满新旧管理理论交替作用整合而成的新理论,根据教育的需求对各种理论进行精选加工改制,逐步提升自身的优势。第三,在服务实践中创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另一重大特征就是它本身的创新性实践,根据人们对社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新的理论来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这就促使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地的创新实践,进而形成了符合人们发展需求的教育理论。

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的管理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创立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整合容纳社会上新的管理理论,在融合多元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不仅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清晰地分析更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外延拓展,有系统化的学术体系;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并落实到实践中去。

三、结语

教育管理法范文第5篇

1.1高校降低教育成本的内在动力

企业增加收入的同时要以尽量低的成本赢得最大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具有天然动力去降低成本。而高校具有非营利特性,降低成本的目标不是单一明确的,有时还不能以单纯降低成本去衡量事态的发展,降低成本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实现其目标,很多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及内部职能部门,往往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资源而不愿意降低成本的事情常有发生。况且目前高校的预算分配原则是“总量控制,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年度成本低了,开支少了,也就有可能明年的预算会减少,从另一个层面说,成本低了,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科学研究,降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不能达到高校发展的目标,反而有可能阻碍其目标的实现。故有必要运用“ABC管理法”找到高校既能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又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1.2高校降低教育成本的努力方向

现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没有体现成本管理目标以及奖惩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计算培养学生的成本,由于制度上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高校在实际操作中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没有把成本管理当作学校经济管理的重点,没有统一的办学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象计算产品成本一样进行会计核算,日常会计核算反映不出成本指标和生均成本,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显现出高校没有计量培养成本和成本考核指标的外在压力。

1.3高校会计核算有必要制约成本计量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学校会计核算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要准确地计算教育成本,使用权责发生制才能有效地计算完整的成本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论费用是否支出,只要是本期费用和收益,一概作为本期处理。而按收付实现制,以资金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成本是否发生的基础,不能正确地反映高等学校当期的实际收入、费用和成本。高校应该把现在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改革成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不切合实际的高校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方法应在高校得到创新,将相应的支出科目由单纯的按支出性质分类实现按支出功能分类的突破,使高校的成本反映即直观、又科学,让成本与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结合起来计量。

1.4高校应该考核教育成本

高校的教育成本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进行高校办学成本计算需要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内容和培养成本计算期间、成本项目设置,现期高校财务核算只淡收支情况的管理,对成本管理概念不清,对成本的考核标准在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高校有必要建立成本考核机制,对支出效果进行评估,促使高校用合理的支出成本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1.5高校有必要建立成本观念与相应约束机制

由于高校降低成本没有激励机制,导致高校显性和隐性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1]。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资源的浪费,在高校是较普遍的现象。学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能完全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体现价值,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重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没有长效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高校建立必要的管理、约束机制迫在眉睫。

2ABC管理法在高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虽没有直接的产品供销关系,但根据教学成本的性质不同,投入的教育资金和资产所起的作用各有其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成本概念用机会成本表示较为恰当,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是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直接支出,间接成本有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土地等资产损失的收入,由此我们概括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是指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是高校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享受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也就是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高校教育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经营支出。我们在管理中对其成本核算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学生事务支出为高校教学的重点项目,并且在资金投入方面占较大比重。工作完成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管理水平。教学重点项目的节约,是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关键。因此,高校的成本管理不仅要注意日常成本控制,也要把教学重点项目作为教学管理的中心内容。在此,运用“ABC管理法”将高校教学的重点项目按资金投入及各项费用开支的比重进行分类,使管理人员认清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方向。高校基本支出项目数量是针对教育事业费用项目按经济内容分类而言的,费用内容相对较多,我们将年度预算和实际成本支出所占比重最大的把它列为A类,作为重点管理对象;项目支出费用项目管理对象是点多、面广、量大的科研项目(包括纵向和横向),年计划与实际成本支出所占比重次之,列为B类作为特定管理对象。经营支出是学校办学的附加产业支出,项目计划与实际支出占比重最小,列为C类作为企业成本控制对象,这样,对A、B、C三类成本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对A类教育事业基本支出实行全面的重点控制,实施日常重点预算收支核算,成本支出重点管理常抓不懈;对B类的科研项目成本实行项目任务书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管理,确保核算内容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C类成本采取产品成本的比较分析、营业收益实现、成本控制等方法实现管理。形成成本管理层次,将产生明显的管理效果。ABC分类管理和控制方法的区别见表2。ABC分类管理和控制方法,不仅适用于成本的宏观管理,也适用于成本微观控制。高校教育事业成本按经济内容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六类,而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构成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内容,应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对象。对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作为一般性管理因素。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作为阶段性管理因素。现将高校教育成本按经济内容分类计算,将各成本项目按年消耗金额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队。计算各成本项目年消耗金额累计数和占总消耗比。

3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的对策

上面我们运用“ABC管理法”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了分析、计量,找到了成本管理的重点,把握了降低教育成本的努力方向,在高校成本管理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求符合学校成本管理实际情况的途径。

3.1按办学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大,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2]。如果规模扩大至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产出增加的比例低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则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称为规模不经济。由此可见,办学规模和管理模式不可分割,高校的办学规模与学校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内部能力和外部资源来确定办学规模,并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办学效果。

3.2挖掘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

高校的品质,很大部分取决于人才,高校管理的好坏,能否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让人才在教育事业中闪光,为学校办学发挥效应,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作贡献,以相对少的人力做出相对大的事业。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要消除学校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重在努力使学生、教师、职工之间的配比合理化,并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使学校全面发展兴旺发达,这要从学校进人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去努力,绝不能为了降低高校成本而降低教学水平,适得其反。

3.3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固定成本

高校内部追求的办学理念各有不同,各成体系,许多高校的房屋(包括实验室)和设备低负荷运转,利用率低。有的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还不到25%,有些设备超量重复购置,只是为了完成预算支出计划。因此,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学校资产(仪器设备)进行统筹管理,建立网上台账,分类分部门公布设备使用状况,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固定成本。在新建、购置或更新设备时,务必充分考虑是否必要、先进,是否与教学相配套等问题,充分考虑综合利用价值,不能无的放矢、盲目投资。

3.4明确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经费开支范围

把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的人员经费支出、学生奖助学金和困难补贴和生活物价补贴和医疗费用、商品和服务支出、更新改造和修理的支出、科研支出等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细化。高校应该按照学校自己办学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尤为重要的是建立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各项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使学校教职工报销费用有章可循,有制可遵,如劳务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标准等等,在费用开支时严格按既定的标准和范围来控制,还应根据历年的开支情况以及办学目标,通过调查论证,确定各项经费的开支比例,使高校的成本管理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事情[3]。

3.5运用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加强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