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化学工艺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微化工技术的概述
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反应时间的大幅度缩短,从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缩短至几十秒,乃至几秒,而且反应容器的体积也得以缩小成为以升或毫升为单位的容器。微化工技术自形成以来,到如今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阶段,已经凭借其特有的魅力让我们对化工生产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如利用可直接放大而且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比较容易控制反应过程的技术,改变化学工业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化工生产,提高化工生产的资源与能源利用的效率。化工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往往会受到来自于本文由收集整理传递速率或本征反应动力学的控制或者处于两者的共同控制下。
2 微化工系统的特点及优越性
2.1 有利于化学反应的精确控制
微反应技术的实现原理是对微管道中的连续流动反应的运用,从而准确控制物料在反应条件下的停留时间,而且这一方法的运用,明显减少了反应物的所需用量,因此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而且显著提高了精度,从而能够将因在过程的反应时间内所产生的副产品清除掉。检测时间因微组合化学合成与分析系统的应用,将原来的2-3个小时缩短至不足一分钟,而精度却提高到仄摩尔(10-21mol)。
2.2 安全可靠
特征尺寸与火焰传播临界直径相比,相对要小一些,而且微通道具有很强的传热能力,从而为链式反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爆炸反应。由于微化工系统的换热效率极高,再加上系统内存有能够滞留的物料,即使发生了自由基爆炸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也属于可控范围内,从而促使在过去于常规设备内完成的具有较大危险的化学反应而不敢或不能进行的试验,得以实现。
2.3 小试工艺不需中试可以直接放大
将微反应技术应用于生产时,工艺放大的实现可以运用增加微通道数量的方式,而不能选择增加微通道特征尺寸。这样就有效减少了中间的试验放大阶段,提高了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小试工艺的突出优势在于最佳反应条件可以直接进入生产而不需要提前对其作出任何改变,有效解决了过去需要将常规反应器放大的难题。
3 微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3.1 微反应器的设计
微反应器作为一个微系统,其复杂性可见一斑,而且设计当中覆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微反应器的各部件与微通道的制作都必须以精密的设计与研究作为基础和前提。微通道对于热交换和传递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微通道的直径数量级单位为微米,所以流体所在的容器为微米量级宽度的管道,一般情况下雷诺准数在几十到几百之间,粘滞力比惯性力大,流体为层流状态。
3.2 微反应器适合的类型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微反应器只能运用于30%的精细化领域的有机反应当中,实现收率、选择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提高。由此可以判断出,微反应并不是能够应用于所有类型的化学反应,其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在以下化学反应中得以体现。
3.2.1 放热剧烈的反应。对于这类反应,运用常规反应器时,进料方式会选择逐渐滴加。而即使采用逐渐滴加,也仍然会出现局部瞬间过热的现象,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而微反应器的应用,则能够及时将热量导出,从而精确控制反应温度。
3.2.2 反应物或产物不稳定的反应。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物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即使在反应器中做短暂的停留,也会分解而降低收率。而微反应器的原理是连续流动,从而对反应物的停留时间加以精确控制,从而防止出现类似于常规反应器中的由于反应物或生成物不稳定而分解的情况。
3.3 微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微反应器技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应用范围是小试研究,应用的目的有改善工艺条件,实现催化剂筛选和反应动力学测定等。由于微反应器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而被越来越多的化工生产作为第一选择对象。大量的欧洲公司和研究机构,特别是发展规模较大的化工和医药公司都在微反应器新生产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我国该项技术还处于理论阶段,还没有关于工业应用的报道。
关键词:产品防护 面品 周转
中图分类号:U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26-02
1 前言
随着汽车市场销量的不断壮大,各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实现利润的增加,制造商不断开展成本低减的活动,但在满足品质的前提下,成本是不可无休止的降低,当达到一定限度时,产品的高质价比则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提升上,以高质量支撑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谈到质量控制,针对产品防护是品质管控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包括零部件及整车产品的贮存、周转以及制造整个过程,从产品的输入到输出进行管理,达到产品高质量、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
3 产品防护过程操作
3.1 贮存
(1)各种零部件采用专用器具分类存放,避免混放、叠放接触造成划伤、变形等不良(依托工装器具的应用)。
(2)油液类、脂类、胶类等辅料在使用前及使用剩余后,用密封盖对容器进行密封。
(3)零部件管路接口(油管、空调管、散热器等)使用防护帽/塞密封,接口无现象,做到防尘、防水。
(4)电器件的包装箱要保持完好,防止灰尘、磕碰;放置位置要远离强磁场部位(如大型设备附近),做到防磁化(如图1)。
3.2 周转
(1)零部件备件、拆除内外饰件包装时,缓慢抽出,防止磕碰、划伤。
(2)工装器具、固定货架直接与零部件接触部位,使用胶皮、棉布等软质材料进行防护。
(3)引用适当的物流模式,如顺引顺建的物流配送、生产线体采用SPS送料方式等,避免大批量、集中物流配送。
3.3 生产过程
(1)靠近车身作业的员工,作业准备时将个人佩戴硬物物品放入劳保柜,胸卡放于现场指定位置。禁止佩戴胸卡、钢笔、手表、金属物的腰带等硬物,口袋内禁止装有大串的钥匙、扳手、套筒等明显的硬物。
(2)操作者手持检验卡或在工作台进行签写,禁止趴靠车身、用车身垫着写字;禁止在线体上打闹,在穿越线体时走绿色通道。
(3)操作者需要进入车内作业,须提前将车门打开,禁止将零部件、工具和作业盒等从车窗放入车内,在进入车内时不允许踩踏门槛,操作者禁止穿有金属鞋钉的鞋子进入车内作业。
(4)检验漆面触摸车身时佩戴劳保手套,严禁徒手接触。操作者按照劳保手套标准定额领取使用及更换,防止手套脏污造成车体内外饰脏污。
(5)吊具、支撑座等工装与车身、零部件表面接触部位,使用胶皮、尼龙等材料进行防护。如车身吊具、发动机分装支座等。
(6)操作时使用的工具与车体接触时(车体设计空间有限),对工具外表使用胶皮等防护,或采用适当体积的工具。
案例:2011年8月品质门检验反馈四驱车车箱轮包前部地板批量鼓包、裂漆。经查发现紧固车箱固定螺栓工位,使用231型气扳机,因工具体积大,气扳机后部与车箱地板间隙小,紧固时气扳机冲击抖动,磕碰车箱地板,造成地板裂漆。经与工艺部门试验,采用体积较小的212型气扳机可满足操作及技术要求,避免不良。
(7)线体工具气线、电源线与车身接触部位,使用软质材料进行包裹防护。
(8)底涂剂、螺纹密封剂、玻璃胶、密封胶、硅胶等每次使用完毕后及时扣盖进行密封,以免失效。油液类容器敞口时,吸油管与容器口部位采用通气密封盖防护。
(9)车辆铺地毯后,使用防护垫等对地毯覆盖,防止人员在驾驶室内作业造成脏污。
(10)作业者在操作中,对于使用的物品(工具、标准件盒、工具盒)直接与车体接触时,使用防划罩、防护垫等进行防护,或采用悬挂式方式吊挂工具。制动液加注时,加注枪须有防滴漏功能,防止液体滴溅腐蚀其它部件。
(11)整车线束采用布袋等包裹,插件不装配时,使用塑料纸、防水胶带包裹。
(12)形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对天气异常(雨雪天气对零部件的影响)、环境变化(冬季高寒对零部件、化工类产品的影响)给产品防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将损失最小化。
3.4 成品车辆
(1)厂区内停放的车辆如超过2天,应将车辆蓄电池负极线断开,防止蓄电池亏电。
(2)停放车辆时确认车辆所处环境,远离粉尘、雾漆等污染场所;道路无异物、防止飞溅、扎胎问题。确认车辆锁闭、门窗关闭及电器关闭情况,防止亏电、漏雨、尘土。
(3)相关车体密封欠件车辆(无车门附件、玻璃,未装配警灯等情况),对其标识,禁止淋雨试验。
(4)返工车辆,部分零部件拆解后,需要对车身做遮蔽防护,相应零部件(管路类、线束类等)按照贮存、生产过程中要求操作。
(5)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整车及相关零部件进行必要防护,如采用车衣、贴膜、粘贴防撞海绵块等。
3.5 生产环境
从大方面来说,车间、厂房的设计、构造,在环境的角度也同样影响产品防护的质量。硬件方面引用地坪漆装饰、密闭空间配备中央空调等,在管理方面开展清洁化、现场5S管理活动等。
4 产品防护检查及改进
(1)生产前,操作者依据产品防护标准要求确认本岗位产品防护状况,目视检查零部件本体防护、零部件包装情况,在工装点检时查看周转车防护、吊具/支座等磨损情况。
(2)品质组产品防护负责人以月度为单位,按照产品防护检查计划对现场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对过程问题进行分析及改进。系统问题整改情况纳入《产品防护管理规定》。
(3)现场防护缺陷问题,整改后完善相关《作业指导书》、《点检基准卡》等支持性文件。
5 产品防护预防
(1)因为制造过程中人为造成的缺陷比重较大,产品防护在硬件应用中极为重要,使用适当的存放器具,引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员操作等。
(2)产品防护日前管理更多处在事后管理的改进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的研发、策划过程就开始进行。产品的投入充分考生产工艺的流程及排布,在产品开发后工艺跟进时,同样围绕产品中心进行必要的工艺设计、工装保障,主机厂在研发的过程中,相关方(供应商、工艺、制造等部门)同时跟进开展工作,这是一个系统关联的事项。整体优质的研发,同样在产品防护方面带来安全的高系数、质量的高保证、投入的最小化。
6 结束语
产品防护贯穿整个制造过程,除在工装设计、人为操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外,同时引用先进理念、科学方式进行操作,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 汤伯森.防护包装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郭彦峰.包装测试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论文摘要:污泥原位减量化技术是解决目前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剩余污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设计的超声波-缺氧/好氧组合工艺实验模型是将超声波处理与缺氧/好氧(A/O)工艺相结合对污泥进行原位减量化。首先采用超声波直接对回流污泥进行超声处理,然后将超声波处理后的回流污泥返回缺氧池以及好氧池进行隐性生长,减少后续的剩余污泥产出量。同时,该设计并未影响出水水质。
本文侧重对模型的设计,关键是缺氧、好氧同池部分以及沉淀池、超声波处理器的设计与选择。模拟设计与常规工艺的实际设计有一定差别,部分参数是探索性的选择。
1 绪论
1.1 设计参考水量与水质
设计规模:0.4m3/d处理规模实验室工艺模拟。.
进水水质:CODCr=600mg/L, BOD5 =280mg/ L, 总氮=77mg/ L, 氨氮=35mg/ L 总磷=3.0mg/L.
出水平均水质:CODCr≤70mg/ L,BOD5 ≤20mg/ L,SS≤30mg/ L,氨氮≤5mg/L.
污泥减少量预计在90%。
1.2我国城市主要污水处理工艺及其特点
我国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0%以上采用的是活性污泥法,其余采用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二级处理、稳定塘法及土地处理法等。
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1]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生物处理方法,它的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需处理的污水和回流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成为混合液。在曝气池内注入压缩空气进行曝气,在好氧状态下,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分解而得到稳定,然后混合液流人二沉池。澄清水溢流排放,但该法存在污泥膨胀而影响处理效果的缺点。主要处理生活污水,占地面积大,运行管理方便,对污泥膨胀进行控制,运行成本低。设计容积负荷较低,SVI控制较严格,否则泥水不易分离,引起污泥膨胀而导致出水水质差。
活性污泥工艺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降低BOD的同时,减少污泥的产量。
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具有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的优点,是当今世界废水生物处理的主流工艺,但是在污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物污泥,需要经分离、稳定、消化、脱水及外置等步骤,这需要大量的基建投资和高昂的运行费用,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所需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可占整个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的25%~65%,已成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面临的一大难题.开发不降低污水处理效果、实现污泥产量最小化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是解决污泥问题较理想的途径。剩余污泥通常会有相当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包括各种重金属、有毒有机物(PCBs、AOX等),大量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N和P等营养元素。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污泥的最终处置常采用填埋、填海和用于农业。但随着可用土地的减少,考虑到人体的健康,在污泥用于农业之前必须进行进一步处理等,污泥的最终处置越来越困难,这使人们对于能减少污泥产量的生物处理工艺更加感兴趣。
生物活性污泥法有多种处理工艺,随着国外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工艺方法有[2-3]:普通曝气法、A—B法(二段曝气法)、A/O除磷工艺、A/O脱氮工艺、A²/O除磷脱氮工艺、氧化沟工艺等。已有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可分成A/O系列、氧化沟系列和序批式反应器(SE)系列等。随着各个系列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形成了目前较典型的工艺,如A/O工艺、A²/O工艺、改良A²/O、倒置A²/O工艺、ORBEL氧化沟工艺、百乐克工艺等。目前我国新建及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工艺中,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法仍为主流,占90%以上,其余则为一级处理、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法及与其他处理工艺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净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1.3我国污泥发展概况与污泥减量化的提出
污泥是废水生物处理的副产物,随着废水处理量增加,污泥处理处置已成为困扰污水处理厂和全社会的重大问题。
现代废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废水生物处理根据生化反应机理不同,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4]。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量和处理率的增加,污泥的产生量快速增长,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在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
国内外虽然对污水处理技术与处置标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由于经济、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污泥处理不够重视。污泥成分日益复杂,污泥处理难度增加。随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处理既要进行有机物的去除,又要进行N、P等无机营养物的去除。为满足污水回用,达到污水资源化的目的,需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随着这种处理功能的拓展,污泥量随之增加。目前我国污泥的处理大多采用厌氧消化,其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而且还有工艺负荷低、安全性要求高、运行管理难度大、运行经验缺乏等问题。污泥的处理与处置费用昂贵,一般要占总运行费用的30%(填埋)一60%(焚烧)。
污泥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面临的技术挑战。污泥问题使人们对于能减少污泥产量的生物处理工艺更加关注。为了防止污泥的二次污染,应尽可能通过技术进步和工艺改造等手段减少污泥的产生量,大力开展促进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以大幅度降低现有污泥处理处置基建和运行费用,促进污水处理技术的日益完善,达到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的目的。
剩余污泥减量化[5]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主要依靠降低微生物产率以及利用微生物自身内源呼吸进行氧化分解,使污水处理设施向外排放的生物量达到最小,是从根本上、实质上减少污泥量。若将污水处理看成生产过程,将清洁生产的理念运用到污水处理,剩余污泥的减量化是从源头进行治理的“绿色生产”。
所谓污泥减量技术,是指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和剩余污泥资源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剩余污泥处置新概念,采用适当的措施使处理相同量的污水所产生的污泥量降低的各种技术。根据微生物处理工艺中影响剩余污泥产生的可能途径,将污泥减量化技术归纳为降低细菌合成量的解偶联技术、增强微生物进行内源呼吸代谢的溶胞技术、利用食物链作用强化微型动物对细菌捕食的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污泥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方面,如污泥制砖、制烟气脱硫吸附材料、园林利用、农用等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污泥解偶联、臭氧氧化、微型动物捕食、超声波破解等减量化技术方面的研究[6]。
超声波处理技术因其在细胞破碎方面具有高效、稳定、清洁、安全等优点,在污泥处理中可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和可降解性能,且应用方便,因而在近年来的污泥减量研究方面备受关注。
1.4 超声波技术与污泥处理
超声波[4]与声波相同,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波。通常将超出人耳听觉上限(≥20k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常用的频率大约在20KHz~3MHz之间。
超声波用于工业较早。低强度的超声波通常用于测量流量,而将超声波用于污泥减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超声波通过交替的压缩和扩张作用产生空穴作用,在溶液中这个作用以微气泡的形成、生长和破裂来体现,以此压碎细胞壁,释放出细胞内所含的成分和细胞质,以便进一步降解。
超声波细胞处理器能加快细胞溶解,用于污泥回流系统时,可强化细胞的可降解性,减少污泥的产量;用于污泥脱水设备时,有利于污泥脱水和污泥减量。
超声波由转换器产生,经探针导入污水中,超声波的设计频段在25~30kHz.小于25kHz在人的听力范围内,产生噪声问题;而超过35kHz时,能量利用率低。
超声波的作用受到液体许多参数的影响,如:温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此外,超声波与各种液体的接触时间、探针的几何形状和材质也是超声波应用的影响。
超声波对生物体有多方面的作用。在不破坏细胞前提下,采用适当频率的强度和辐照时间,可以提高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效率,加速细胞生长。低强度(能量)超声波辐射能提高细胞和酶的活性以及强化物系间传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强细胞内酶的生产、提高酶促反应速率和加速细胞新陈代谢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低强度超声波辐射能提高生物细胞或酶活性的作用效应,超声波辐射能显著提高污泥好氧消化效率,超声波辐射后可改善消化液的沉降性能。低强度超声辐射预处理活性污泥后,会干扰活性污泥在废水净化过程中对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正常合成代谢,使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组成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低强度超声预处理不会迅速改变污泥优势种群组成,但可能造成一些种群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改变了各种群个体数量增长的平衡,从而引起污泥整体代谢特征的变化[5]。
超声波处理能够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加速污泥细胞水解、提高污泥生物活性。由于污泥厌氧发酵的控制步骤是生物细胞的水解,使颗粒性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性的有机物,而正常生物水解反应十分缓慢,造成厌氧处理周期长。高强度(能量)超声波可能破坏微生物细胞壁,使细胞内的有机物释放出来,加快细胞水解过程,将厌氧消化时间大大缩短。
例如据文献《超声波强化一次污泥沉降与脱水性能的研究》表明,短时间的超声作用可以提高污泥脱水和沉降性能,超声处理7s后滤饼含水率降低2.9%;超声10s时粘度和比阻值最小,比原污泥分别减小29.4%和24.270;15s后污泥沉降速率是原污泥的3.7倍。如投加絮凝剂,投加量为0.054g/L时污泥沉降速率最快,最终污泥体积为84.5%,粘度值最低,为84.5mpa·s. 加入超声l0s作用后,最佳絮凝剂投加量为0.027g/L, 且最终污泥体积比单独投加0.054g/L时减小4%,粘度值降低14.8%。超声波与絮凝剂的联用可以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和沉降性能,减小絮凝剂的量达一半以上。水性大大提高,大幅度减少污泥量。Bien等[4]在消化污泥中加入3mg/g d.m有机絮凝剂后超声预处理15s,提高了污泥浓缩程度,较未预处理污泥体积减少50%,认为超声场改变絮凝剂内部分子结构,促进了絮凝剂作用效果。
据《剩余污泥的超声破解与影响因素程度分析》表明,采用超声波技术破解污泥絮体及污泥微生物细胞,使固体性有机物与胞内物质变为溶解性有机物(SCOD)。SCOD溶出率随超声作用时间、声强及声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声强下,SCOD溶出率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长趋势,即污泥破解反应遵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VSS的变化规律同SCOD溶出率的变化规律相似。来,加快细胞水解过程,将厌氧消化时间大大缩短。Tiehm等人[4]用41kHz~3217 kHz超声波处理污泥30~120 min后厌氧发酵,结果显示,厌氧发酵时间从22 d降到8d,而且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率从45.8%提高到50.3%,同时CH4的产率提高2.2倍。Bougrier等[4]用20 kHz超声波对污泥预处理后厌氧消化,超声波输入能量从660kJ/kg TS~14547 kJ/kg TS,生物气产量较对照至少提高25%。
《低强度超声波辐射对污泥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通过测定超声辐射前后污泥性质的变化,不同处理方式对污泥活性影响以及自由基清除剂NaHCO3加入对超声作用效果影响,初步探讨了低强度超声波辐射对污泥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辐射的机械作用和空化作用,使污泥絮体破碎,强化了固-液对氧的传质,提高了酶活性以及增加了溶液中可利用基质,从而强化了污泥的生物活性;不过,超声辐射同时也产生大量自由基,会对污泥生物活性产生抑制或破坏.因此,低强度超声辐射对污泥活性影响是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
采用适当的辐射参数直接对活性污泥进行超声预处理,然后再与废水混合反应,可以提高活性污泥对废水有机物的去除。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出类似污泥“解偶联”机制[6]的现象,这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减量具有一定意义。有研究者将活性污泥经超声波处理后再回流到曝气池,有效地减少了剩余污泥产量,甚至做到反应器不产生剩余污泥。G.M. Zhang等[4]研究发现利用25 kHz,120 kW/kgDS的超声波,超声波处理时间15分钟,污泥超声波比例为2/14,污泥减量达91.1%。
基于对上述技术的探讨以及研究成果的学习,结合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方法和理论以及低强度超声波辐射处理污泥的技术[7],我们决定把低强度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技术结合缺氧/好氧(A/O)传统工艺,构建一套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少的新型污水处理组合工艺体系,以达到污泥减量化与污水出水水质高效达标的目的,实验研究的前期阶段,将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验基地与师资,根据本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计出一套工艺运用到实验当中来,以便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1.5 超声波-缺氧/好氧(Ultrasound Wave—Anoxic/ aerobic)组合技术的提出
在缺氧/好氧(A/O)传统工艺[8]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率低剂量的超声波直接对活性污泥进行超声预处理,然后再与污水混合反应的操作新模式,以大幅度降低处理能耗,增强活性污泥吸附和氧化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减少后续剩余污泥产出量。
污泥部分回流与进水混合依次进入到缺氧反应区、好氧反应区,参与工艺的循环运行,经过好氧区的混合液部分回流与进水混合,剩余混合液流入沉淀池,澄清水溢流排放。剩余污泥经过超声波的稳定化、无害化处理,达到较好的减量化效果[9]。缺氧单元放到好氧单元前,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称之为前置反硝化流程,通过混合液回流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带入缺氧单元。在好氧单元.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分解而得到稳定。
工艺模拟实验,前期需要根据所模拟设计的污水水量与水质(CODCr、BOD5、SS、氨氮)特点、本研究工艺的特点、实验室地理位置、以及出水水质标准等选用合适的工艺材料与设备,并进行相关的计算与工程造价的预评估,主要包括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单元、活性污泥与污水混合进水单元、缺氧单元、好氧单元、沉淀池、混合液回流系统、污泥回流系统、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出水水质监测系统等。根据课题所设计的模型,对工艺流程进行构建。并对设备的可行性进行检查。
中期则根据所采用的合理超声波处理参数、对活性污泥进行预处理培养,设定污水流量、启动工艺设备,对实验进行模拟研究,监测出水水质、计算剩余污泥量。后期则综合相关实验数据、相关的质量标准,与国内外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对照,综合出该新型工艺的优缺点,总结出污泥减量化处理处置的新经验。
1.6设计任务与内容
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超声波-缺氧/好氧组合工艺实验模型的设计,处理水量为0.4m3/d。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实验室的规模大小确定模型合适的大小,工艺流程设计说明,处理构筑物型式说明,设备的选用和计算,主要反应装置的设计计算,模型的整体布置,工艺设计图绘制,编制主要设备材料表。
2 超声波-缺氧/好氧组合工艺
在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活性污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进行工艺的改造与创新[10-12]。
2.1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流程图
SHAPE \* MERGEFORMAT
图2.1 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流程图
2.2 工艺流程说明
2.2.1 污泥的人工培养
成分
浓度/mg·L-1
成分
浓度/mg·L-1
淀粉
268
(NH4)2SO4
112
蔗糖
200
CaCl2
6
蛋白胨
132
MnSO4·H2O
6
牛肉膏
68
FeSO4
0.3
NaHCO3
80
MgSO4·7H2O
66
尿素
8
KH2PO4
48.8
进水平均水质:CODCr=600mg/L,BOD5=280mg/ L,总氮=77mg/L,氨氮=35mg/L,总磷=3.0mg/L
表2.1[1]人工模拟城市污水使用液的组成与浓度
试验所用接种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活性污泥。接种污泥取回后,先用纱布过滤以去除泥沙等杂质,以免对后续测定及装置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然后将污泥投入实验室内塑料桶中,加入人工合成废水,组成与比例见表2.1,按照SBR的运行方式运行。培养数日,待污泥恢复活性后将污泥投入试验装置中,此时每套装置的MLSS大约在 1000mg/L。经过20一30天的稳定培养,污泥未出现膨胀,污泥浓度稳定在4000mg/L,剩余污泥及时排出,污泥外观呈粪黄色,矾花絮体大,微生物相很丰富,出现了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表明污泥状态良好,然后进入试验运行阶段。
2.2.2 进水
剩余污泥与所配原水混合均匀,注入体积20L左右的有机玻璃配水箱,用污水泵抽送到缺氧处理区,与好氧区处理后的回流上清液以及超声波处理后的回流污泥混合。
2.2.3 缺氧反硝化-好氧硝化
把空压机控制空气的阀门开到预先设定一档,底部进行微曝气,开动搅拌器,此时溶解氧的浓度小于0.5mg/L,持续时间8h。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好氧曝气区回流液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中.BOD5浓度下降,NO3-N的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在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反硝化产生碱度补充硝化反应需要,无需外加碳源,节省后续曝气量,有效控制污泥膨胀[7]。
缺氧/好氧反应同池,把空压机控制空气的阀门开到预先设定的另一档,底部进行大幅度曝气,开动搅拌器,溶解氧浓度大于2mg/L,持续时间4h,好氧处理区进行SS、COD的分解,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该过程使NO3-N浓度增加,磷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速度下降,好氧池将NH3-N完全硝化,缺氧池完成脱氮功能,缺氧池和好氧池联合完成除磷的功能。好氧处理后的上清液部分用泵抽送回流到缺氧反应区。
2.2.4 沉淀区污泥与超声波处理
处理后的混合液进入到沉淀系统,污泥通过自重沉淀积蓄在蓄泥斗,部分污泥用泵抽送到超声波处理系统,按照选定的超声波处理参数进行超声波辐射,参考文献《低强度超声波辐射活性污泥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试验研究》,选取组合参数范围在21∼28KHz,10∼40W, 2∼5min[4, 14-15] 间,根据有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组合参数选取:28KHz, 10W, 5min[4]。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回流到缺氧区,与进水混合,沉淀区的剩余污泥通过污泥脱水系统排放。计算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2.2.5出水
对沉淀池出水进行必要的实验监测,包括BOD、COD、SS、氨氮等,与原水水质进行对照,参考相关标准,看是否达标。
2.3 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实验室模拟实体与计算
1- 配水箱;2-缺氧区;3-好氧区;4-沉淀区;5-集水箱;6-进水泵;7-曝气头;8-曝气头;9-空压机;10-超声波处理器;11-污泥泵;12-污泥泵;13-搅拌器;14-污泥脱水;15-回流泵
图2.2 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实验室模拟图
2.3.1超声波污泥处理装置
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组合参数:28KHz, 10W, 5min。装备参考《超声波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中提及的,由北京天地人公司自德国超声波公司引进B05000-KS1000/2000型超声设备进行改造设计,该装置超声发生频率为28kHz,电功率为5000W,容积为29L,结合本实验工艺所需,设计成28kHz,50 W可调型,容积为10L左右。
剩余污泥被超声波破解,并将其破解液与生活废水一起回流进入缺氧池。
图2.3 超声波设备流程图
参照上述超声波技术参数,结合本工艺需求参数进行改造设计。
图2.4 超声波装置实物图
Fig. 2.4 The objective chart about ultrasound waves equipment
2.3.2配水系统
流量以0.4m3/d,400L水参考计算。考虑到实验实际需要,以及实验室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设计配水箱容量在20L左右,一次可配水 左右,箱外高525 mm,箱内高520 mm,有机玻璃壁厚5 mm,箱外宽210 mm,箱内宽200mm。底部为正方形,箱顶不加盖,直接用管道伸进箱底抽水。在箱内500mm高度处刻画尺寸标注,指示出0.02m3,20L体积标线,20mm为设计超高。
2.3.3缺氧区处理系统
水力停留时间8h,即进水缺氧处理8h。则估计一天24小时中,8小时理论流过水量 ,箱内设计有效容积为0.133 m3,133L,理论进、出水流速 ,8小时内配水系统大概需要配水次数 (次),设计有机玻璃壁厚5mm,箱内底部长400mm,宽400mm,箱内总高850mm,830mm高度处为缺氧区与导流区接触界面,留空20mm,箱内距离底部5mm—15mm高度处,设计10mm高的狭缝,用于混合液适量回流,底部安置曝气头,顶部安装搅拌器,箱壁设置污泥回流管道以及上清液回流管道。
2.3.4导流区系统
缺氧处理区与好氧处理区之间的狭缝区即为导流区。设计有机玻璃挡板高820mm,狭缝宽10mm,长400mm,挡板底部距离好氧处理系统底部15mm。
2.3.5好氧处理系统
水力停留时间4h,即进水好氧处理4h。每小时从缺氧区流进水量为0.0166m3,需停留4小时,则理论设计有效容积 ,好氧区与缺氧区流速相同 ,有机玻璃壁5mm,实际箱内长200mm,宽400mm,高788.15mm,顶部留空区46.85mm,底部一侧设置45°斜角。底部设置曝气头,设计与箱底连接管道,与空压机连接,顶部设置搅拌器。
2.3.6狭缝回流区
好氧处理系统与沉淀系统交接处的狭区,用于少量混合液回流到缺氧处理系统与进水混合。估取宽10mm,长400mm。
2.3.7沉淀系统
该系统设计参数为大胆性、探索性估取,并未完全参照常规参量选取,需要在实际工艺中,进行后续测定和验证。沉淀池流量为0.0166 m3 /h,即4.61*10-6 m3 /s,则设计内高800m,内部直径200mm,距离箱顶50mm,中心管直径50mm,管高250mm,面积2500mm2,中心管与反射板间距离高度10mm,反射板宽50mm,出水挡板与沉淀池顶盖底部相距40mm,挡板距离一侧池壁20mm,出水区设置管道与清水箱连接,蓄泥锥体高100mm,底部宽50mm,底部设计管道与超声波处理系统以及剩余污泥脱水处理系统连接,沉淀系统上部有机玻璃箱盖外一侧设置上清液回流管路,与缺氧处理系统连接。
2.3.8集水箱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高度700mm,宽180mm,长400mm,有机玻璃壁厚5mm。底部设置排水管路,靠近箱底处设置取水口,箱顶设置进水口。
2.3.9搅拌系统
搅拌器采用浆式搅拌器,搅拌轴制作材料采用45钢,桨叶采用45钢片。选用功率较低、实验室常用的51K60GU-C型电动机,60W,220V, 0.9A, 5Mf, 50/60Hz, 1300/1600r/min,内部设置减速机,调速控制搅拌器转数55r/min左右,减速比 ,在电动机正常减速比范围内。或选用调速电磁制动电机: 50HZ:90-1400r/min, 60HZ:90-1600r/min。也可以选用功率在60W、 频率50/60Hz左右的其它牌子电动机,诸如JSCC微型电机:电机功率,6—200w;减速比,1:3—1:1800。或者参考选用、改造本校教学实验中常用非型号搅拌器和电动机。
2.3.10空压机
参照50-300mm三叶罗茨鼓风机设计,流量0.4m3/min—346m3/min,升压9.8kpa—78.4kpa,功率0.7kw—160kw,口径50mm—300mm,设计成流量可调,双控制系统,鼓风机设备配套的压力表等装置。或者参考选用、改造本校教学实验中常用空压机。
2.3.11污泥泵
参考G型单螺杆泵选用,参考如下参数,结合实际工艺设计。
表2.2 G型单螺杆泵设计参数参考
Table 2.2 The reference design for pump of single screw rod with Type of G 型号
转速
r/min
流量
m3/h
压力
MPa
电机
KW
扬程
m
进口
mm
出口
mm
G25-1
960
2
0.6
1.5
60
Dy32
Dy25
或者参考选用本校教学实验中常用非型号污泥泵。
2.3.12污水泵
参考GW型管道式无堵塞排污泵选用或设计,参数如下:
表2.3 GW型管道式无堵塞排污泵设计参数参考
Table 2.3 The reference design for drain pump Of noclogging Tubular with Type of GW
型号
口径
mm
流量
m3/h
扬程
m
功率
KW
转速
r/min
电压
V
GW25-8-22
25
8
22
1.1
2900
380
或者参考选用本校教学实验中常用非型号污水泵。
2.4经济技术评价
表2.4 主要设备选型与概算表
Table 2.4 Lectotype of main equipment and budget estimate
序号
名 称
主 要 参 数
数量
单位
价 格
(元)
1
有机玻璃
100.00元/m2
7
m2
700.00
2
污水泵
1000.00元/台
3
台
3000.00
3
污泥泵
1000.00元/台
3
台
3000.00
4
曝气头
30.00元/个
3
个
90.00
5
空压机
1000.00元/台
1
台
1000.00
6
电动机
500.00元/套
1
套
500.00
7
超声波处理器
6000.00元/台
1
台
6000.00
8
管道
氯化聚氯乙烯管(CPVC) ,30.00元/米
5
米
150.00
合计
本次设计的投资费用在由上述概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其它未预算的费用,大概工艺构建的投资费用合计14440+1000=15440(元)。
3 污水处理厂工艺理论性常规计算参照
以下述工艺计算的运行数据为参考,与超声波-缺氧/好氧处理工艺对照,计算剩余污泥排放量,研究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是否能达到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效果,以及进一步探讨该创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7,10-12]。
表3.1 工艺计算参考数据
Table 3.1 Calculations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reference
名 称
主 要 参 数
名 称
主 要 参 数
污水流量
Q=0.4m3/d
污泥回流比
R=0.75
活性污泥产率系数
Y=0.6gVSS/gBOD5
SVI
80-120%
内源代谢系数
Kd=0.08/d
BOD去除率
85-90%
饱和系数
Ks=60 g BOD5/m3
曝气池混合液相对密度
1.002-1.003
污泥泥龄
Ts=2 d
MLVSS /MLSS
0.8
污泥负荷
0.3kgBOD5/kgMLSS∙d
MLVSS
3200 mg/L
容积负荷
1.0 kg BOD5/ m3∙d
溶解氧
2-3 mg/L
MLSS
4000 mg/L
缺氧区溶解氧
<0.5mg/L
停留时间
3 h
曝气池pH
6.5-8.5
曝气时间
2-3 h
回流污泥悬浮固体浓度
9333.3mg/ L
进水平均水质:CODCr=600mg/L,BOD5=280mg/L,总氮=77mg/L,氨氮=35mg/L,总磷=3.0mg/L.
出水平均水质:CODCr≤70mg/L,BOD5≤20mg/L,SS≤30mg/L,氨氮≤5mg/L.
3.1 估算出水中溶解性BOD5浓度
出水中BOD5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没有被生物降解的溶解性BOD5,二是没有沉淀下来随出水漂走的悬浮固体。以估计出水中含12mg/L总悬浮固体(TSS),VSS占65%来计算:
= 1 \* GB3 ① 悬浮固体中可生物降解部分为:
= 2 \* GB3 ② 可生物降解悬浮固体最终BODL量:
=11mg/L (1.42 污泥氧当量系数)
= 3 \* GB3 ③ 可生物降解悬浮固体的BODL换算为BOD5:
=7.5mg/L
= 4 \* GB3 ④ 确定经生物处理后要求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Se:
, (3.1)
(3.2)
=[0.4 0.6 2 (280-12.5) ] 3200 (1+0.08 2) m³
≈0.05 m³
好氧硝化区容积各边约长0.37m ,取0.4m
3.3好氧硝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计算
(3.3)
=0.05 24 0.4 h
=3 h
3.4每天排出的剩余污泥量
= 1 \* GB3 ① 按表观污泥产率计算:
(3.4)
=0.6 (1+0.08 2)
=0.517
计算系统排除的以挥发性悬浮固体计的干污泥量:
(3.5)
=0.517 0.4 (280-12.5) 0.001 kg/d
=0.055319 kg/d
≈ 0.056kg/d
总排泥量: 0.056/0.8 kg/d =0.07 kg/d
= 2 \* GB3 ② 按污泥泥龄计算:
(3.6)
=(0.05 3200 0.001) 2 kg/d
= 0.06kg/d
= 3 \* GB3 ③ 按排放湿污泥量计算:
剩余污泥含水率按99%计算,每天排放湿污泥量:
0.06/1000 t =6 10-5 t(干泥)
(6 10-5) (100%-99%) m³=0.006m³
3.5回流污泥流量计算
反应池中悬浮固体(MLSS)浓度:4000mg/L, 回流比R=0.75, =0.4 0.75 m³=0.3 m³/d,则回流污泥浓度:
=4000 (0.4+0.3) 0.3 mg/L (3.7)
=9333.3 mg/L
≈10000 mg/L
3.6好氧区需氧量计算
(3.8)
=0.4 (280-12.5) 0.68-1.42 0.056 1000kg/d
=77.833 kg/d
≈78 kg/d
3.7空气量计算
采用管式微孔扩散器,设计好氧池边长0.4m,有效水深0.37m,安装距池底0.05m,则扩散器上静水压0.32m,池缸封盖部安装一下垂搅拌器,水体从反应池上部0.37m处流入沉淀池。
溶液中溶解氧浓度C取2.0,ρ=1,α取0.7,β取0.95, 曝气设备堵塞系数F取0.8,EA=18%, 扩散器压力损失在4kpa,20℃水中溶解氧饱和度为9.17mg/L。
扩散器出口处绝对压力:
(3.9)
=(1.013 105+9.8 103 0.32)Pa
= 1.04 10⁵Pa
空气离开好氧池面时,气泡含氧体积分数:
(3.10)
= [21 (1-0.18)] [79+ 21 (1-0.18)] 100%
=17.9%
20℃时好氧硝化区混合液中平均氧饱和度:
(3.11)
= 9.17 [ (1.04 10⁵ 2.026 10⁵)+(17.9 42) ]
= 8.62 mg/L
将计算需氧量换算为标准条件下(20℃,脱氧清水)充氧量:
(3.12)
=78 9.17 [0.7 (0.95 1 8.62-2.0) 1.024(20-20) 0.8] kg/d
=206.37 kg/d
=8.6 kg/h
好氧区供气量:
(3.13)
= 8.6 (0.28 0.18) m³/h
=170.6 m³/h
3.8缺氧区容积设计
据A/O工艺设计参数计算,好氧区硝化段水力停留时间3h,则缺氧区反硝化水力停留时间根据A段:O段=1:3得出,缺氧区停留时间为1h。
(3.14)
=[0.4 (7.7 10³-0.5 10³)-0.12 70] 0.06 3210⁴
=0.149m³
≈0.15 m³
缺氧区容器的边长大约在0.54m
3.9前置反硝化系统缺氧区需氧量计算
总凯氏氮(TKN)由氨氮和有机氮组成,一般氨氮占进水TKN 60%-70%,计算取65%,进水总凯氏氮Nk=35/65%=53.85mg/L,出水总凯氏氮Nke=5/65%=7.69 mg/L,出水总硝态氮浓度Noe约取5 mg/L。
(3.15)
=[0.4 (280-12.5) 0.68]-1.42 70+4.57 [0.4 (5385-769)
-0.12 70]- 2.86 [0.4 (5385-769-500)- 0.12 70]
=19350.87 g/d
=19.35 kg/d
=0.806 kg/h
3.10竖流式二沉池设计
表面水力负荷范围0.6-1.5 m³/(m²·h),q取0.6m/h. 沉淀时间常规可取范围1.5-4.5 h,取1.0 h. 固体通量负荷≤150kg/(m²·d),取120 kgSS/(m²·d).
①沉淀池表面面积
(3.16)
=0.4 (0.6 24)
=0.028 m²
二沉池进水管、配水区、中心管、中心导流筒等的设计应包括回流污泥量在内。
②中心管面积
(3.17)
=4.63 10-6 15 10-3 m²
=3.09 10-4 m²
qmax —每池最大设计流量,m³/s ;
νo——中心管内流速,取15mm/s.
③中心管直径
(3.18)
=0.0198 m
≈0.02 m
④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间的缝隙高度
(3.19)
= 4.63 10-6 (1.1 10-3 3.14 0.027)
=0.05m
ν1——污水从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间缝隙流出速度,m/s,
取4 m/h,1.1 10-3 m/s.
h——喇叭口高度,h /do=1.35, h=0.027 m
⑤沉淀池直径
(3.20)
=0.1899m
≈0.19m
⑥沉淀池部分有效水深
沉淀池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时间)一般取1.5-4h,取1.0h. 污水在沉
池中流速v取0.6 m/h,1.7 10-4 m/s。
(3.21)
=qt
=0.6 1.0 m
=0.6 m
⑦沉淀部分所需总容积
(3.22)
= ∆X总 T 1000
=0.07 1.0 1000 m3
=0.007 m3
∆X总——每天总排泥量,kg/d
T —— 两次排泥时间,d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
N ——设计人口数
⑧沉淀池污泥区容积(污泥斗容积)
(3.23)
=(0.75 0.4 1.0) 24 m3
=0.0125 m3
Vs——污泥斗容积
ts——污泥在沉淀池中的浓缩时间
⑨圆锥部分容积
(3.24)
0.0125=(0.192+0.19 0.06 +0.06 2) 3.14 h5 3 m3
h5 = 0.24m
R——圆截锥上部半径,m,取R= D=0.19m
r——圆截锥下部半径,m,取r=0.06m
h5——污泥室圆截锥部分的高度,m.
⑩沉淀池总高度
超高h1取0.06m,缓冲层高度h4取0.05m,h2=0.6m,h3=0.05m,
h5=0.24m,总高度H:
(3.25)
= (0.06 +0.6+ 0.05+0.05+ 0.24)m
= 1.00m
⑪排泥管下端距池底距离≤0.20m,取0.02m
⑫ 排泥管上端超出水面距离,取0.4m
3.11传统工艺最终污泥产量
传统活性污泥法以0.4m3/d流量计算,大概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为0.06kg/d—0.07kg/d。
3.12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与传统工艺污泥产量的比较
表3. 2[1]各种污泥减量化技术方法的比较
Tablel 3.2[1]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of exeess sludge
技术方法
污泥减量化效率(%)
提高污泥停留时间
100
热诱导溶解和隐性生长
60
臭氧诱导溶解和隐性生长
100
好氧中温消化(20℃)
50
好氧高温消化(60℃)
52
原生动物捕食
12一43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
60一80
细菌过量产生代谢产物
59一61
解偶联氧化磷酸化
45一100
增加维持功能的能量需求
12
好氧一沉淀一厌氧
20一65
活性污泥法
30
生物膜法
25
投加酶
50
蚯蚓生物滤池
95一100
超声波辐射
90-100
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污泥减量效果,大概可以减少30%—40%,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超声波预处理活性污泥的前沿技术,实验预计污泥减量效果将达到90%—100%。暂且以90%计算进行比较:
以0.4m3/d流量计算,假设未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前,总排泥量S,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泥减量30%,S (1—30%)=0.06kg/d,S=0.06 /(1—30%)kg/d,超声波-缺氧/好氧工艺处理,污泥减量90%,设剩余污泥排放量为X,X=S (1—90%)=(1—90%) 0.06 /(1—30%)kg/d=0.0086 kg/d.
结 论
超声波—缺氧/好氧组合体系是前沿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综合,该工艺能够达到较高的污泥减量化效果,更加适应了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良性运行、防止污水处理出现二次污染、使污水治理更具有环境效益的需要,是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领域。
整个设计中,某些设计参数是一个尝试性选用,是一个摸索探究的领域,与常规性设计有些出入,有待在往后的实验、工艺运用中,进一步论证和加以完善。特别是超声波处理装置的设计以及污泥处理参数的选用,更加需要努力钻研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芬霞. 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D]. 杭州:浙江大学,2003:1-10,70-72.
[2] 胡和平,刘军,罗刚,张文辉,刘斌. 活性污泥工艺中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07,23(11):32-35.
[3] 梁鹏,黄霞,钱易.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1):44-50.
[4] 丁文川. 低强度超声波辐射活性污泥的生物效应及其应用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1-45,85-87,101-104.
[5] 李伶俐. 超声波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07:23-24,40-42.
[6] 柳学伟. 基于颤蚓摄食的污泥减量工艺的优化[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5:1-50.
[7] 陈国华.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1-50.
[8] 牛奕娜,彭永臻. 污泥缺氧好氧消化的减量研究[J]. 环 境 工 程,2006,24(6):62-64.
[9] 杨海玉,肖丽光,白金,张洪林,刘丹. A/O膜生物反应器生活污水回用处理中试研究[J]. 净水技术,2007:49-50.
[10] 曾光明,袁兴中,李彩亭.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行案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0.
[11] 张林生,吕锡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2:50-80.
[12] 金兆丰,范瑾初.环境工程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50-100.
[13] 王海霞,仲伟华,李红旭. 厌氧一好氧(A/O)生物处理法工艺参数及其影响因素[J]. 化 学 工 程 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