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特点

环境设计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的特点

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1.益智区

在益智区,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目标投放各种有益于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得到思维的训练。幼儿在益智区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数学领域尤为突出,所以教师在益智区里会较多地投放数学领域的操作材料,有时就将其称为数学区。益智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不愿意选择枯燥的练习性材料,所以这一区域对教师投放材料的要求较高。教师要考虑的是,对同样的材料,怎样投放才能既不使幼儿感到活动无趣,能较长时间保持兴趣,又能使幼儿获得预期的经验。

我们认为,益智区的材料主要有这样几类构成,第一类是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材料,因为玩法是教师设计的,所以如何引发幼儿对这类材料的兴趣是最令教师费心思的。其实,这类结构化材料一旦加入竞赛的元素,并用于智力性的规则游戏,那么其活动的趣味性就会大大增强。第二类材料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材料,如拼图类材料、测量工具等。凡是封闭的几何图形组合,最好增加其数量,以便幼儿进行创造性组合。同样,在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的同时必须配有非标准化的可用作替代测量的材料,以便幼儿更加灵活地在两者之间转换,包括长度测量工具和各种非标准化的体现各种长度的材料,也包括有刻度的和大小递进规则的容器,以及各种自然容器。第三类是一定数量的基本件(如一盒纽扣、一盒珠子)、一定数量的迷你形象玩具(如相同的水果、蔬菜、昆虫、人物、动物等)。这类材料会使幼儿自发地进入情景性的活动,在游戏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经验,从而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保障益智区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儿自觉进入这个区域活动,将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形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变得聪明和有智慧,并且促进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2.科常区

在科常区,教师通过投放各种低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因此,科常区是幼儿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场所。

幼儿园科学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幼儿获得科学常识的途径也很多。活动区涉及的主要是能让幼儿直接操作和体验的内容,这些内容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现象。比如,通过几面镜子揭示万花筒好看的原理;玩弄一个手电筒则可把影子的变化大概搞清楚;摆弄几个小小的灯泡和电池,就能明白电的正负极关系;通过几块板条的不同摆放,则可理解坡度与速度的关系……可见,科常区的魅力就在于幼儿自己可以经历发现事物奥秘的过程。

幼儿在科常区进行的探索如同成人的研究,他们的好奇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他们尝试错误并不断自我纠正的操作过程,即是在运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他们的每一次错误的尝试实际上就是对某种假设的否定,最后对假设的验证就是他们的研究发现,所以科常区就好比是幼儿的科学实验室。我们在思考如何创设环境、选择怎样的材料时,实际上就是在为幼儿选择研究的课题,课题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幼儿身边的科学。而教师呈现材料的思路则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其中最关键的是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求欲。

科常区的活动往往能使幼儿长久地保持兴趣,这是因为幼儿不但能通过探索有所发现,而且在有所发现以后,还会不断地用这个发现创造性地进行游戏。所以,科常区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而且会激发他们的表现力,从而使其保持求知欲;不仅暂时解决了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困惑,而且还为幼儿入学以后对这些现象的抽象学习奠定了感性经验方面的基础。

3.沙水区

沙水区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班级活动室之外,玩沙、玩水的设施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因为沙水游戏涉及幼儿各个发展领域多种经验的获得,沙水自身的多种特点使其极具探索的价值,同时沙水材料所具有的开放性又适宜于幼儿的多种表现,所以沙水游戏具有探索与表现的双重特点,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但是,在开展沙水游戏时往往需要添加各种辅助材料,而不同的辅助材料将引发不同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的差异源于幼儿运用不同的辅助材料作用于沙水的探索,所以我们将这种综合性的活动仍然置于探索性活动区加以阐述。

一般来说,每所幼儿园只有一个沙池供全园幼儿轮流使用,所以沙池面积要足够大,以便每个班的幼儿都能获得玩沙的机会。由于沙子是一种不定型的材料,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所以沙池里发生的游戏类型与投放在沙池里的辅助材料有关。玩沙的工具包括挖掘类、滤器类、容器类、建构类、形象类,但无论用哪种辅助材料,都会涉及对沙的特性的探索,比如在挖沟、堆山、造路的建构中,在挖掘和装运沙土的活动中,都在比较干沙和湿沙的特点以及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玩水的辅助材料具有更强的预设性,这取决于隐含在玩水游戏中的课程目标。比如,想要幼儿获得沉浮概念,那么就会投放各种能够沉下去浮起来的材料,为引发认知冲突,可投放会沉的小东西和不会沉的大东西;如果要让幼儿了解水的渗透性,那么就会投放各种材质的纸张和布料,让幼儿看其渗水和防水的差异性;如果要让幼儿掌握空气压力对水的推动力,那么就会投放能够通过空气挤压推动水流速度的容器等;如果要让幼儿获得水流动力原理,那么可能就会设计水流带动齿轮转动的装置……凡此种种都证明,玩水能让幼儿通过了解水的特性获得它与其他物体的关系的经验。

玩沙和玩水是两种活动,沙池和水池也是分开设置的,沙池是固定的,水池则有固定和不固定之分,根据不同的玩水需要,玩水地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可以在盥洗室进行。但是,沙池一定要靠近水源,以便幼儿用水玩沙,用沙玩水,进行干沙与湿沙的比较和滤沙与滤水的转换,从而获得多种发现。干沙还具有与水同样的流动性特点,在用各种量杯进行容积、守恒等探索时,干沙和水可以互相替代。

总之,沙和水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经济而又简单的教学材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探索可能的综合性游戏材料,正因为其材料简单、可配合任何辅助材料,所以探索价值大,幼儿获得的经验多,幼儿园应当特别重视这个区域的活动组织。

4.种植饲养区

种植饲养区是幼儿增长自然常识、认识生命变化的活动区域, 可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种植饲养园地,主要是提供常见的易养易种的动植物,让幼儿在种植、采摘、喂养、照料等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和价值。在这里,幼儿作用的客观对象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因此互动性更强,探索与发现所带来的乐趣更浓。

因为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所以室内自然角一般都设置在窗台和靠窗的木架、桌面上,且采用盆栽盆养的方式,易于幼儿观察和照料。室内自然角如何才能吸引幼儿每天光顾,这与所选择的动植物的变化性、动态性和可观察性有关。就变化性而言,要让幼儿感受到植物变化的速度,比如种子从发芽到长大,天天在长、日日在变。就动态性而言,要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动物的动态特征,比如鱼儿在游,蚕宝宝在吃桑叶。就可观察性而言,要使环境创设方便幼儿观察,一方面可让幼儿与这些动植物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栽养这些动植物的盆器要透明。那些仅仅用于观赏的盆景是不能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好的自然角应生气盎然。

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2]于超.论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式风格;室内环境设计;应用与意义

中国作用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孕育中无数传统而又经典的内涵与思想,崇尚庄重和典雅的设计和文化,向往古典而又神秘的风格形式。唐朝作为我国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式风格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发展到明代,中式风格以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无论在细节还是整体上,都能够全面反映我国民族对于室内环境设计以及装饰的要求和审美。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进行因供应成为了我国当前环境设计中的热门方案,无论是商业地点还是家庭装修,利用中式风格为房间增添别样趣味是人们热衷的设计理念。

本文以中式风格作为室内环境设计的线索,从应用特点、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意义上来全面阐述室内环境设计方案如何在中式风格的融合下得到传统的突破和创新。

一、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古人的哲学思想融合以及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和研究的体现。与现代室内设计相比较,中式风格的简约特点以及设计理念适合当前环境变化,将两者之间进行结合,能够以现代手法展示传统设计特点。下面,我们针对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对于中式风格来说,应用具有我国传统民族特征的装饰点缀品是其创作理念中较为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无论是我国的山水字画还是文字书法,都能够起到一定的装点作用,保证为室内设计增添别样的风情。这样的民族性特点,保证了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与其他国家的理念以及方式有所不同,创造出了专属于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体系。

总体来说,中式风格中拥有多种民族特色,其古典的造型和审美符合传统的历史韵味。但其设计并不是一味的文化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图案、花纹等营造出或气势恢宏,或庄重典雅的艺术氛围。在中式风格中,对于空间的规划有着独特的要求,其需要通过隔断、屏风等设计形式来划分区域,做出不同的功能空间。

二、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场所设计上,应用中式风格进行主调装修已经成为了一种装修设计潮流,古典与传统元素的应用,提升了室内环境的整体内涵以及文化素养,给予人惊艳、舒适感。

(一)空间分布

在中式风格装修中,空间分布的艺术是其魅力的独到之处,如何在一定的空间内规律的进行功能划分以及组织,保证其布局在达到室内环境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拥有设计者内在的思考,给人舒适的体验。在我国历史中,隋炀帝就曾经偏好千门万户、幽房曲折的房间装修,其巧妙地整体布局有效地对于整体空间进行隔断,通过落地窗、屏风等外物来达到强烈的装饰效果以及空间划分概念,既保证了室内环境的整体性,还能够从多个方面来区分室内环境功能。

在空间划分中,主要以对称、黄金分割或者九宫格来进行空间隔断性分布,在现代装修的中式风格中,其延续了对于这一风格布局的应用,在组织布局中以细致、传统的方式进行空间划分,在细节上展现中国传统理念。在中式风格装修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平面布局将空间分割为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体现。

(二)色彩搭配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保守的文化大国,对于端庄、隆重等理念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中国建筑装修主要以浅色调为主,偶尔搭配红色来体现隆重、高雅之感。受这样的传统历史应用,中式风格的色彩搭配也主要以黑、白、黄、总为主,以红、粉等色调为辅。在中式风格装修中,一般设计者会将棕黄色作为设计的主色调,在其主体渲染之下,环境的整体风格偏向高雅温和,能够使人舒缓身心,保证精神状态良好。

(三)家具装饰

在中式元素装修中,装饰品以及家具的使用是重要的一部分。其家具形式主要融合现代化功能以及传统特色,在古典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追求神似的效果。在一般的中式装修设计中,其家具装饰主要以瓷器、植物、绘画为主。瓷器中利用盘子的不同摆放位置以及摆放图形,来展现古典艺术中瓷器能给人的独特魅力,令观赏者在瓷器面前可以宁静心神。另一方面,中式文化将中国古典绘画作为装饰进行悬挂,无论是古典美人还是祖国风景,都展现出了浓浓的艺术情怀以及历史触感。通过木质的外框进行装裱,令绘画整体的文艺气息突显无疑,再配以暖黄色的灯光进行映衬,就能够使室内环境散发着现代艺术难以比拟的雅致特色。而绿色植物以及风景山水的应用,给予了室内环境自然青春的感觉,中和了其他中式风格中较为严肃的氛围,令其整体能够提升全面性的感官体验。

三、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现代装修中中式风格的发展浪潮之中,中式风格被大面积使用和广为赞赏令很多人对其应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通过上文对于中式装修风格特点风格进行分析,以饭店装修作为例子进行应用探索之后,我们从其应用意义的角度出发,在相关文献、设计以及装修实例中分析其基本的应用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于中式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点以及内涵的描述,对于其意义以及应用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为传统文化中拥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的装修风格,其不仅是对于现代装修风格的一种丰富,更是对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肯定。但是,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特色不仅仅于此,其独特的历史存在感以及文化魅力,都为中式风格提供了设计源泉以及动力,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以及特点。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中式风格进行装修,是未来室内设计中发展的大潮流。

【参考文献】

[1]文正军,董文英.浅论民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室内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11).

[2]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J].建筑师,2004(03).

[3]孙媛媛.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2).

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进行定位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面临的市场需求比较多元化,因此,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领域代替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装饰功能领域。环境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应该延伸到构成社会整体形态的融合性设计。但是,现阶段的我国部分高校在环境教育体系上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培养模式还有待健全,也就影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对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转变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1.构建全新的环境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由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培养代替原来的较为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在对环境设计课程进行设置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环境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对时展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进行引导。

2.使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

在进行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时,所构建的培养模式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该模式的建立专业方向是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升;综合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进行增加。培养模式不是固定的,要以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个性特点来建设,帮助学生激发其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环境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规划,进一步促进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

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的注意事项是:首先,要对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凸显,使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互结合,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其次,要对高校的区域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产业的优势进行凸显,以市场经济作为建设导向,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最后,要对高校的复合学科特色进行凸显,其核心学科设为环境设计专业,使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都能收到该专业的辐射,所建立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综合课程和课程设计,使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有效建立,从而为市场提供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使“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落实,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根据近年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表明,一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并不能马上胜任该项工作岗位,企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其培训,方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针对于环境设计工作岗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是符合企业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学生要对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性质,目前,一部分高校所设的该实践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较多的课程仍然滞留在图纸极端,因此,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为了使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设计教育要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技能要求的性质,在进行设计高校该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大力推行“工作室制”,而且推行过程要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较好的培养学生符合职业特点和行业的需求。基于环境设计岗位的需求,该课程的载体是实际项目,教育途径是工作室,教育主线是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同时与工学进行相互作用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被称为“工作室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采用了这种教育体制,使专业纵向组合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实践教学中完成课堂、工作室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实际项目教学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设计课程中得到实践与工作的体验,让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施工、设计或管理工作中去,使其专业技能与知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这种“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对“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应用

环境设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山水美学理念

山水美学理念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引进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破坏严重,人与环境的矛盾的日渐突出,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如何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成为时代大背景,因此“山水田园美学”理念第一次被提出,随着理念的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实践的深入,“山水田园美学”理念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并指导着我国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其旨在追求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或基础,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与自然山水意境相融合,具有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理念的新型城市环境设计理念,最终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的山水融合与人文彰显。

二.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作用

1.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山水美学在我国古代就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意蕴,在汉代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并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城市园林的建设。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指导,奠定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我国山水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与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君子比德”“士气为尚”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是我国古代文人性格特点的体现与审美情趣的流露,这种思想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就是追求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实现天人合一。从山水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山水便自成一道风景,是人工山水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山水美学理念在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融合时便倡导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要尊重自然意味着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山水美学中强调无论山水大小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完整形态,展示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内涵,如果城市环境建设中一味追求科技与创新,对城市原有的自然形态肆意破坏,城市的基本生态美学遭到破坏,也使得原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影响人居。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初对山水的布局与形态进行分析与研讨,不论山水的形态如何,大小如何,均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有所体现,并原汁原味呈现其自然特征,在环境设计时更注重自然山水形态组合对于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立足整体,实现山水自然形态与城市环境设计的融合。

2.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改造自然的思路

山水美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这从我国古代成熟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尊重自然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自然,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纵观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尤以苏州园林为胜,其在设计上既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也体现着“天人合一”,人对自然环境利用并改造的痕迹,亭台楼阁,蜿蜒设计,长廊荷花,绕水盛开,这种城市设计美景都得得益于山水美学。对于自然山水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提炼与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整合,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既展现了静观美景,另一方面在人工参与下具有了动的展示,置身其中,宛如画中,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也是人工创造的奇迹。这些空间的组合与人工的设计为我们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与思路,亭台楼榭与建筑设计等完全融入城市原有的山水形态中,两者的结合十分巧妙自然,无丝毫的堆砌加工痕迹,使得城市环境充满着自然的生机与韵味,城市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景色的集合,更是人们放松心灵,宜居乐居的场所。

3.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象延展的指导

我国山水美学强调“物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道独特手法,山水美学中将虚实、灵动等贯穿其中,营造出流畅变化及丰富自由的设计作品,这在我国山水画中体现最为深刻,我国古代画家借助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对有限的物体进行空间的无限意象延伸,通过层岩叠嶂与曲苑画廊等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效果,景中景,园中园,形成一种视觉与意象上的延伸与扩展,在自然美的烘托映衬下完成了自然曲折意境的构建。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通过对虚实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的相互映衬,用水来延伸视觉空间,用山来提升视野范围,巧妙的人工搭配、刻意的雕花长廊等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蕴特色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设计体验感,这对于有限的空间内的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

4.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文化底蕴熏陶

山水美学在注重景观别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底蕴的打造,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城市的名片与展示窗口,这就要求环境设计者首先要构思城市环境设计的蓝图,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注重意味与意境的体现,通过分析原有山水、建筑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加工,借助文人的题字、文化典故的由来、历史故事的传说、名人诗句的映衬等达到文化底蕴的构建。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构建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需要遵循当地的文化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利用,空穴来风的文化装饰只是会让城市环境设计更肤浅,更庸俗。山水美学所强调的文化底蕴要结合城市实际,借助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文化底蕴与文化元素的深入发掘,形成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文化迁移与复制,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也丧失殆尽。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只有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才是成功的城市环境设计体现。

5.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境的灵感

山水美学强调意境,强调“天人合一”,而这些则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所倡导的绿色人居环境不谋而合,这种对自然的返璞归真就是城市环境设计的灵感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源与山体特色,引入入城装点城市,美化环境。借助山体特色,在城市中进行修整开发,提供人们融情山水的空间。意境的营造更可以借助植被来完成,通过城市绿地的营建,城市绿色观光园的设置等为城市人居提供绿色长廊,在自然的引进中实现意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