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概述
1.1环境保护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所在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建设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5个主要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确定、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现场布置和质量要求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论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体设计还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都要解决好整个施工的全面问题,安排好各方面工作的相互衔接和配套,为指导项目施工服务[14]。
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第6个主要因素,它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作业进行环境保护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在对施工阶段进行统筹安排时,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在各个具体项目工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体现出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时要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有机地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环保施工[15]。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目的是使工程施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环境保护活动,达到合理施工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效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既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控制作用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对某一具体工程中施工作业的环境保护起到指导作用的战术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在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指挥开展生产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的依据,是施工现场全体工程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对提高施工部分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影响、科学有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1.2基础工作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针对施工涉及面广、专业多、材料及机械种类繁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复杂等情况,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原始资料的调查、搜集和分析等基础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基础工作是按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安排进行的,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通过实地勘察、座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获得所需的环境数据和资料。一般要搜集的资料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和其他自然条件等,同时也要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状况等。
1.3技术方案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要搜集所需的环境资料,了解工程环境概况;分析设计资料,进行施工组织与环境保护研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提出施工整体环境保护措施;编制施工进度表,设置所需的环境保护机动时间;编制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使用计划,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等。
1.4工作程序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用计划、施工平面图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合理安排环境保护组织设计内容。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将对应的工作程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选择施工方案,审查设计图纸及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第2阶段是编制施工进度表,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编制机械设备需用计划和材料、半成品构件需用计划,编制劳动量需用计划,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要求,编制运输计划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第3阶段是布置施工平面图,根据施工进度表和施工进度计划,结合施工组织调查资料和施工图纸,考虑场地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布置施工平面图,确定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
2.1环境概况
工程中的环境概况主要包括:
(1)自然地理概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貌归属、地形描述等。
(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层构成、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
(3)气象水文情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流域归属、地下水现状、气候区归属、气象现状描述和降雨量等。
(4)社会环境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5)环境污染状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空气、水、声、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16]。
2.2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方案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是根据项目的工程要求、施工能力、环境现状等情况,进行施工方法的确定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下面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17—18]。
2.2.1施工方法的选择
确定施工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法时就要认真考虑环境影响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石方开挖。石方开挖有多种方法,通常采用爆破、机械挖掘等方法。针对石方开挖产生的环境影响,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和振动,减少爆破飞渣对周围构造物的破坏,如可采用凿岩机湿法作业进行松动爆破方法及严格控制炸药用量。
(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通常采用大型挖掘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和爆破等多种方法。为达到环境保护要求,降低开挖带来的环境影响,开挖过程应确定开挖范围,施工机械在开挖范围内作业,并定时洒水,避让文物古迹,定点存放土方,土方坡面应及时防护,并做好弃土弃渣场的防护。
(3)路基填筑。路基填筑一般采用机械从取土场挖取土石方,经过施工便道运送到路段。施工过程中取土场选址应合理;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定时洒水;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设置排水沟、沉沙池或临时沉淀池,出口处设土工布围栏。
(4)路面工程。路面施工采用路拌法和集中厂拌法加工路面基层材料,经过摊铺机配合平地机摊平,用振动机压实。面层施工是在基层上喷洒投油层,将热拌混合料运到摊铺路段,采用摊铺机整幅摊铺,使用压路机压实。施工过程中拌和站选址应合理,控制拌和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摊铺过程的沥青烟,加强施工人员的身体防护,合理选择施工机械,降低噪声和振动。
(5)桥涵工程。桥梁施工需要开挖基坑,灌注混凝土。基坑开挖时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河道水质污染,做好通道防渗。
(6)隧道工程。隧道施工需要进行钻爆作业、支护、注浆、清理施工残渣以及衬砌和防水层的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保护山坡的方式进行洞口施工,同时安装水幕降尘器,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品,在隧道外设置沉淀池。
2.2.2施工机械的选择
确定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数量和特点、环境现状及机械性能等因素,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进行施工机械的选择。
(1)土方开挖。公路土方开挖工程量一般较大,通常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推土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并采用大型产运机、平地机、凿岩机等。选择机械时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2)路基填筑。路基填筑时需要大量土石方,一般采用推土机、挖掘机、自卸汽车、压路机(静力式、轮胎式、振动式)和夯实机等。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3)路面工程。根据路面工程所需材料和施工需要,通常采用自卸汽车、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稳定土拌和机、压路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根据路域环境现状,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
(4)桥涵工程。根据桥涵施工特点,一般采用打桩机、起重机、挖掘机、施工船、钻机、架桥设备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避免机械漏油,以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
(5)隧道工程。根据隧道施工特点,一般采用盾构机、隧道掘进机、钻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使扬尘和噪声影响最小。
2.2.3施工进度安排中的环境保护考虑
施工进度包括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2个内容,施工进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应从这2个方面考虑。
(1)施工时间进度安排是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法,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计算各施工项目的持续作业时间,从而拟定施工进度的计划。选择施工组织方法时要注意考虑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并以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法。划分施工段的环境保护原则是使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最短,并且避免不同工程施工产生的相同的环境影响反复出现。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影响的持续情况考虑到施工段划分中,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时也要估算当地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计算各施工项目持续作业时间中的组织间歇时间时,要充分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时间,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根据解决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所需的时间来检查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2)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包括劳动力、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设施、工地运输的需求量安排等。劳动力需求量决定临时施工营地范围的大小,应考虑其对当地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以此作为劳动力需求量的考虑因素之一。主要材料是运输组织和布置仓库的依据,还应把仓库选址对环境影响作为考虑主要材料的因素。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还应把机械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当地的环境影响作为选择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参考因素。在选择工地运输的方式时,以运输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临时设施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然后再满足工程需要,如工地加工场要远离当地饮用水源并处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废水应集中处理,施工人员驻地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破坏当地植被等。
2.2.4施工平面图布置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过程中空间组织的具体体现,它表达了施工对象、施工条件、临时设施、管理机构等的空间关系。施工平面图内容包括施工作业现场、辅助生产设施、办公和生活等区域。
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合理布置各区域,使环境互相不干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破坏植被,远离动物栖息地,防止水土流失,少占农田。充分考虑水文条件,避免产生废水污染当地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参考地质情况,避免泥石流、山洪造成财产损失;参考气象条件,将产生大气污染的施工项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还要参考环境影响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2.5综合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指标
目前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其评价指标主要是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论证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比较,选择技术经济最佳的方案。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一般是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平面图为重点,建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体系,如施工工期指标、质量指标、生产率指标、机械化程度指标等,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增加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以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分析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的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技术、经济、环境相互关联且相互统一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设立各类污染物排放、生态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等指标。
3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
3.1编制要求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应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满足指导施工工作要求,符合施工组织原理和环境保护原则的要求。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融入式,即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等融入施工组织设计各部分中,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②独立式,即编制环境保护组织设计的独立篇章,提出整个项目施工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3.2设计内容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时,无论采取融入式还是独立式的形式,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1)工程概况。在工程概况中,应加强了解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现状等。
(2)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中,应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3)施工进度。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应考虑环境保护工作时间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4)施工总平面图。包括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布置重点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图以及其他施工场地平
面图等。
(5)主要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在安排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技术组织措施的计划时,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6)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组织保证措施。提出环境保护改进措施等。
(7)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除体现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有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8)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方面。除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平面图优化外,还应考虑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化[19]。
4结语
目前工程项目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组织中环境保护内容应成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更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论述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概念;建立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分为融入式和独立式2种形式;研究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工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图布置、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施工组织设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科学指导,是工程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郜风涛,曹康泰,王玉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袁玉卿,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全程环境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尤其是最近十分火爆的“虚拟现实”技术更是给人们的体验带来全新的认知,并且逐渐改变人们对于交互系统的体验方式。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的大量运算的高新技术集成,可以看成是未来对社会生活影响最为重大的科学技术之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与建筑环境设计的技术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比真实环境还要真实的虚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建筑师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创造出具有可视、可感、可知等技术的三维虚拟世界。从而展现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效果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相同,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性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多媒体、人工智能、传感器与互联网之间共同协作的综合处理系统,并且能够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体验世界,使得人们的感知能力由真实走向虚拟。因为虚拟的三维空间具有非常强悍的表现力,所以对于人机交互的操作系统就更能够使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建筑环境设计技术方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为建筑进行规划与辅助的功能,而且还能够使设计时时刻保持准确的预知自己的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的强大功能远不止与此,由于其具有交互式三维体验,所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要远远强于传统的表现方式。通过崭新的信息交互方式,能够使人亲身的感受到三维空间的技术与魅力,进一步通过三维场景的实时调整,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集成多媒体技术等交互体验能够使得设计师针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各种方案都做到了如指掌,并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进行有效推敲。简而言之,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得建筑环境设计进入到全新的环境设计领域。
建筑环境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出真实的物体,也可以创造出抽象的模型。比如房屋、家具、家电等物品或者分子结构、细胞结构等。这些物体都是我们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并且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与设备来被人类所接收,从而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建筑师能够将本来不存在的物体进行重构,而且也能够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进行调节,包括各种各样的家具材料、环境设计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确定建筑的尺寸与实际的设计,从而保证建筑建成之后与设计完全一致,从而避免出现偏差的情况。而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设计能够随时改变视角与光线下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建筑师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模型构建选择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如果不满意还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硬件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的硬件系统并不太复杂,只要能够满足设备的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功能即可,通过计算机的桌面系统进行互动就能够构建出建议的虚拟现实系统,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满足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部功能,即虚拟现实技术所具备的沉浸感等就必须要配备专业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数据手套、方向盘反馈器、手柄等外设。对于信息的输出部分的硬件则需要更高性能的显示器适配器、多通道投影仪、偏振片以及立体眼镜。通过传感设备能够使用户对于虚拟环境产生各种映射反应,而且用户化身能够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对于自身的体验进行叠加,从而产生双重交互的功能。通过方位跟踪器能够确保用户在使用虚拟现实环境下对于用户的移动范围进行精确的测量,从而避免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碰撞的危险。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根据几何体的碰撞检测算法来确定虚拟空间的测量信息,然后实时反馈给用户,从而保证用户对于虚拟空间进行身切实的体验之外,还能够具有良好的触觉感知效果,这样更加有助于建筑环境设计方案的实现。
2.软件系统
如果光有硬件系统是无法满足设计者或者用户等人员真正完成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的,只有通过建设一个与现实世界相符合的虚拟模型就能够进行准确的三维体验,从而较为真实的构建出建筑、环境、室内等真实存在的事物。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加真实的还原出虚拟现实空间内部的色彩、光影、材质等方面的特点。建设虚拟现实技术的软件系统能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是通过几何模型的建立来构建出三维场景的几何模型,从而实现用户体验基础。第二步就是通过物理模型的构件来确定几何模型的结构材质等,还能够调整颜色、光照等外界影响因素。第三部就是建立行为模型,从而对于物体的运动和行为进行描述。
结束语: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现在这样的阶段,已经不再是科技方面的幻想,而是能够真正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影响力,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应用到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来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环境设计与技术的不断结合,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加创新的设计方法与方式,也必然对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起到改革的作用。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展示;礼仪;程式;空间
1 关于展示
展示设计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广义的展示即传达资讯、传递信息。研究展示设计的内在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展示活动并更深入的进行展示设计,服务生活、服务社会。
2 关于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点
“祭祀”与“宗教活动”是人类最原始的“展示”活动。人们通过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特定的行为和程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某种心理效应。传统的“祭祀”通常都有一定的仪式感,先要虔诚跪拜,念诵祭文、献供,以此表达对神灵的归顺和寻求保护之意,充分表达了人类文化展示活动的“礼仪化”特色。
展示设计应遵从“礼仪化”特征进行设计。这种“礼仪化”程式特点带有一定的场景性、仪式性、流程性、戏剧性和展示性、体验性,服务一个主题,表达某种情感意识,传递某种信息。下面笔者以“9.3・中国人民胜利纪念日阅兵式”为例,阐释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点。
3 从“9.3阅兵式”看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征
空间是衬托展示内容的场所,地点的选择尤为重要。任何仪式化展示活动都要根据礼仪要求和性质,选择特定的展陈空间来完成后续活动。在此次阅兵式中相应礼仪流程选择的重点场所有迎宾点端门南广场、纪念碑基座、国旗杆基座、天安门城楼等。天安门后的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祭祀等活动时或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钟,寓意者一个历程有圆满终端。携夫人身穿传统礼服正是在此喜迎各国贵宾。
展示设计通过道具的使用、充满仪式感的行为特征,让特定的信息和场景能够以戏剧化的方式传播开来。从当天的阅兵式礼仪流程来看整个阅兵式流程各环节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展示礼仪性多维时空的艺术化展示行为。展示伊始是主席携夫人在端门南广场迎宾,后进行合影,合影后共登天安门城楼,准备观礼。观礼开始先鸣70响礼炮、升国旗、唱国歌。其后发表重要讲话,乘车检阅部队,并以左手行礼检阅完毕进行分列式表演,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数万只和平鸽和气球将飞向天空。进展有序而严谨,庄重而缓慢。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对于“礼仪性”单元节点的展示很好地诠释了主题。同时,在整个阅兵式进行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道具手段表达取得了理想的展示效果。在展示初期,进行了奏唱歌曲、鸣礼等辅助展示手段,后期分列式阅兵活动进行中采用直升机悬挂中国国旗、在空中呈现“70”字样、拉出7道彩带等手段来明示主题,阅兵式最后阶段数万只和平鸽和气球将飞向天空,通过轻松的手法再次营造氛围诠释了主题。
4 结语
从以上“阅兵式”的“礼仪化”流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的展示设计更多的是通过多维化表达手段来诠释主题、传递情感、传达信息。“仪式化”展示程式的研究将更深入地表达展示的内在特性,进而挖掘展示内涵、提升展示意境,霸展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BIM技术;BIM创新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
现阶段,随着各级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对BIM 人才的重视,都在大力推进BIM人才培养,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义不容辞,这样,艺术高校就要加强对BIM 人才的培养研究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BIM 概念及优势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最初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数据化工具,是建筑信息化最新的技术。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环境设计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的优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AutoCAD、sketchup等设计软件进行二维的平、立、剖面图设计、然后再结合3dMax、lumion三维软件制作出效果图,这些方法的集成性并不好、不能实现设计的可视化、每一项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其最终都不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精细信息化管理。而BIM技术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并来实现项目更有效的途径。因为BIM模型软件带有强大的资源库,包括各种材料、场景、设施、景观等可以随时调用。可以随时了解各项属性、信息和总体统计概预算,实现其成本的准确预算,在制图上也能随时关联信息的修改定位、正确显示以及自动更新。其实,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建设发展BIM技术,但是很多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没有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培养BIM专业人才有限,相对来说,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模式也不成熟,要想真正建设,就得从基础做起,深化教学改革,实现BIM信息化转型,提高培养BIM创新人才质量。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发展方向,艺术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需要适应相关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需要艺术类高校积极调研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 BIM 技术纳入人才培养大纲,使之进入教学课程体系内并进行。
三、环境设计类专业BIM创新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
BIM创新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BIM创新人才理念指导下,由不同BIM创新人才的层面实施,由系BIM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为业务部牵头落实,成立指导、实训、创业等各设计工作室。
(一)BIM开发型――指导工作室
指导工作室是对应BIM开发型而设立的,主要由主持教师承担软件指导和教学,参与小项目和学生一起进行实训指导,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参与过程,在设计指导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对教学过程有效控制,设计恰当的练习课题,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作细微的观察和记录,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和创新意识,注意感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BIM软件操作能力及职业习惯。
(二)BIM合作型――实训工作室
训工作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实训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主持教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运行,将课程、知识点与BIM实训设计实践融为一体,教师承接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实训,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实训,通过实训安排,将专业课程的内容通过实训的完成而掌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BIM材料估价、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等每一个环节,使学生高等素质和高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由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掌握。
(三)BIM集团型――创业工作室
创业工作室是由少量教师、毕业学生、校办企业和外部公司创建的小型BIM公司,并有计划的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对教学任务没有要求,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接受毕业生就业和学生创业,直接面对市场,是学校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的公共设计服务平台。河北美术学院投资创建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有21个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工作室所在地,学生创业活动在产业园区异常活跃,创业工作室与园区的建设对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BIM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关键
BIM工作室正常运行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业务经理和BIM办公室的作用,工作室的课程实施主要依靠项目任务的导入,通过各种BIM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或校办产业,保证工作室顺利建立。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室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工作室主持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日常管理,引入“双选”竞争机制,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创业工作室自负盈亏),明确责任与权利的关系,对工作室教学进行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以及学生满意度评价。三是工作室主持教师择优聘任相关任课教师。师资聘任制是“双师”型结构和“双师”型素质调整有效的制度保证,专职为主,兼职教师达到35%―50%便可。工作室依据课程需要,还可以聘请院外知名专家、行业技师举办讲座。
总之,实践证明,基于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现整个设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从概念设计到施工设计都进行数据化的采集和整理以及输出。所以,社会需要BIM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培养高质量BIM人才,有创新才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