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科技;可持续发展;宁夏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207-05
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科技被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和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受到高度重视。2001年,国家出台的《“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制定了15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区域科技规划,提出了西部地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指出了为西部开发中科技的发展方向[1]。在科研项目投资方面,国家投入向西部落后地区倾斜,不断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当地的科研基础设施,通过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等方式逐步提升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地区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省区之一的宁夏,地处黄土高原,被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所包围,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落后的生产工艺,宁夏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良性发展面临很大的障碍。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宁夏认识到只有在科技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以科技创新来提高全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挑战。
1 科技促进宁夏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科技进步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提高地区生产力具有乘数效应的作用。二者的关系可用公式简单的表示成: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作用也就越明显。而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是按指数增长的,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都是如此。
“十五”以来,宁夏深入实施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召开了全区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地方科技投入显著增长,创新环境得到优化。表1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6年,宁夏在科技发展人力、资金上的投入规模持续增强。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经费支出额等指标的数值翻了2倍以上,其中R&D经费增加了3倍,R&D占GDP的比重增加了28%。相应的科技成果产出量也有显著提高。与2000年相比,2006专利申请受理量增加了330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增加了103项。
宁夏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围绕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推动了经济水平稳步增长。2000-2006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连年提高,其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二者的产值增值幅度均大于第一产业(如图1所示)。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初期的32%提高到2006年的40%。
在工业技术发展方面,经过近10年的努力,区内形成了以新材料、特色医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其中,钽铌皮及其制品生产技术位居世界前三;红霉素、盐酸四环素生产技术及数控机床网络化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铝冶炼、超低灰无烟煤、高纯度石灰氮、双氰胺、煤质活性炭、特种石膏等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2006年,自治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15.59亿元(表1所示),比2000年增长140.5%。农业技术发展领域,在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减灾预测预报、农业节水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30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实现了水稻品种第6次、玉米品种第5次、马铃薯品种第4次更新换代;2006年,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
1.2 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新科技的不断涌现,是新兴产业不断出现的源泉。今天所谓的传统产业如汽车、机械、钢铁等也曾是历史上新技术产生的结果。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例,宁夏的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并率先在全国启动省级信息中心平台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近些年,在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服务“三农”、服务现代设施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按照“分类实施、逐步推广”的原则,区内建立了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试点;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开通了IPTV宽带信息采集、网络,通过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知识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通过建立完善信息、收集标准和制度,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明确各环节责任,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取及时信息,以信息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宁夏已在西、海、固建立了100个农村信息化试点,提前一年完成全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为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验收的省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区域性CA中心――中国西部CA认证中心。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宁夏实施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了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推动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设施蔬菜等传统主导产业,葡萄、淡水养殖、长红枣、压砂硒甜瓜、优质大米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带动下,200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2.2亿元,比2000年翻了近2倍[2]。
1.3 科技发展逐步弱化了资源环境瓶颈问题的约束力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具有这一特性。因为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限制的,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3]。资源的稀缺性为人们划定了一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增加了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4,5]。
宁夏三面环沙,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3。北部山区土地盐碱化、中部干旱带荒漠化、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量的1/3,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宁夏1/3以上人口生活在年平均降水量在350 mm以下的干旱带,经常遭受旱灾的威胁。大面积农田颗粒无收,就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夏发展的核心限制因子。而科技在防沙治沙、改善荒漠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节水技术发展上发挥着领头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宁夏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设立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点,为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部干旱带防沙治沙树立了示范样板,实现了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开展了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摸清了长期有争议的宁夏黄河水量的引、用、耗、排问题;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技术,有效缓解了旱作区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抗旱减灾能力。2006年,总投资3 000万元,在中部干旱带建设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涉及干旱最为严重的同心、盐池和海原三个县,建设总规模3 600 hm2。该项目通过配套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配套应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作物种植,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在宁夏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将会成为研究西北乃至西部地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一个具体实证,可为带动和促进西北地区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发挥样板作用。
1.4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激发了创新活力
近年来,宁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和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改革后,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宁夏林业研究所、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等大多数转企院所研发实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宁夏林业研究所转制7年多来,先后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取得了三项历史性的突破:建成了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速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宁夏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获准组建国家种苗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国家建在企业的36个重点实验中大农业领域中唯一依托地方改制研究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 科技促进宁夏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宁夏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科技在支撑宁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缓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环境改善进展较慢,与其他省区的发展差距没有明显缩小。2000年至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表2所示),在统计监测的5项指标中,只有科技进步环境一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比较显著,其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28位提升至2006年的19位,前进了9位;在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活动投入方面,宁夏的排位进步不明显,其间还出现了排位倒退的情况;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宁夏的排位变化波动较大,其间出现了排位大幅提升,之后又大幅倒退的情况;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序方面,宁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与2002年排位相比,2005年的排位倒退了4位,2006年的排位倒退了3位。总体而言,宁夏的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稳步前进的良好局面。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2.1 科技资源布局不合理
从空间布局看,宁夏重点的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集中分布在银川一个城市,而其它市县的科研机构基本空缺,导致研发力量区内空间分配不合理、科技辐射范围受限,科技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区内发展不平衡。从产业科技研发力量看,高技术研发集中在新材料、化工、能源等工业领域,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农业领域,研发力量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在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方面支撑乏力。
2.2 产业工艺落后,能耗偏高
由于经济发展层次低,区内产业生产工艺落后,各产业都呈现粗放型增长特点,“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宁夏万元GDP能耗、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4.099 t标煤、5 528.2 Kwh和8.68 t标煤,均居全国第一,三项能耗指标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9倍、3.54倍和2.81倍。
2.3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宁夏现已形成的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枸杞、牛羊肉、葡萄、淡水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技术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狭窄、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聚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经营效益普遍较差,没有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支撑作用。表2中的排名结果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宁夏与全国其他省区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目前全区仅有宁夏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孵化规模小,设施简陋,手段落后,孵化能力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宁夏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也达不到国家级孵化器的最低要求。
2.4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弱
改变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就现状而言,宁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低,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
(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2006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宁夏区域创新能力仅高于、新疆和青海,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全区正式登记的科技成果中,新产品成果仅占全部成果的1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果只有7%。全区11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43%;35家大型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仅有30%。[6]
(2)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滞后。长期以来,宁夏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主要依靠科研单位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入,全区80%的设备购置于上世纪80-90年代,科技基础设施陈旧,科学仪器设备落后,公用科技信息网络和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缓慢。2006年,全区科研物质条件水平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名倒数第三;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水平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
(3)高素质科技人才短缺。至今,宁夏只有1名工程院院士、3个博士授予点,没有一家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大学。高层次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2006年,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的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有1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0人[7]。
(4)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宁夏全区科技投入总量小、强度低,许多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科技投入有限,尤其市县科技投入能力较弱;企业科技投入能力不强,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科技经费的能力弱。2006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0.72%(表1所示),远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
3 今后宁夏科技发展的战略及重点
3.1 走区际联盟的大区域科技发展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就先后实施了区域发展战略,中央从区域及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在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在新的形势下,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解读,以区域联盟为发展的基本点,是在明确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各区域的功能互补与互动,不同功能的区域由于存在差异,有可能在互补中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并在分别发挥出差异优势基础上,各区域都更上一层楼,同时达到整体上的飞跃。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一直到“京津冀都市圈”,都在实践上检验了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宁夏北与内蒙接壤、东临陕西、西接甘肃,在自然环境条件、人文条件方面,这些省区都具有许多相似性;在科技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上,也有诸多类同;它们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鉴于此,今后,宁夏科技发展可从区际联盟的角度,实施陕、甘、宁、青大区域科技发展战略。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整合周边各省区科技资源优势,探索一条大区域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应。
3.2 结合区情,突出科技发展重点
宁夏科技发展不能单方面求大而全,而应从科技需求的轻重缓急着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提升全区整体科技实力。今后,宁夏科技发展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支持优势特殊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源有序高效利用、民族医药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提升产业层次,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3.3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宁夏坚持“科教兴宁”战略,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科技管理体系。科研院所改制、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而建立的科技体制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为西部其它省区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今后,宁夏应结合其区域特点,把现有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果不断深化,推进科技体制纵深发展。同时,继续探索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内地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与宁夏的资源优势对接,吸引内地科研院所、大学围绕宁夏区域发展的需求,开展全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内地有实力的企业、企业集团凭借其资金、市场、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在宁夏创业,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唐明龙.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J].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3, (4):12~13.[Tang Minglong.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 Western Part by Support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J]. China Investment and High Technology, 2003, (4):12~13.]
[2]中国统计年鉴2006[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2006[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 2006]
[3]张小蒂. 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3.[Zhang Xiaodi. Resource Saving Economy and Benefit Mechanism[M].Shanghai: Shang Hai San Lian Bookstore, 1993. ]
[4]沈满洪.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7, 5(14): 4 ~9.[Shen Manhong.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 1997, 5(14):4~9.]
[5]曼昆著, 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N Gregoe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Report from 2006 to 2007[M].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07.]
[7]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Statistic Yearbook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 2007. ]
Status Analy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Ningxia Sustainable Developing
LIU Rongxia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 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38 China)
关键词:情报机构;现状;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86-02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work seriously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service to keep up with demand; Relatively weak part configuration, grassroots novelty searching knowledge lag novelty searching work; Electronic database as the carrier of backward status quo as the main bo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gencies at the base concept is not liberation, seriously insufficient, service means to keep pace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operation funds lack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behind the problem such as analysi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how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thinking.
Key words:intelligence agency;status quo;development;thinking
科技情蠊ぷ魇强萍即葱鹿ぷ鞯闹匾支撑。科技创新,情报先行。科技人员在进行研发之前,必须把握前人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别人正在从事的有关研发动态,充分利用科技情报信息,才能选择正确研发路线和方向,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数据”下的科技创新,更是如此。因此,只有抓住科技情报工作重点,有的放矢,才能做好基层情报机构服务工作,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1 基本现状
1.1 科技情报工作重视度不够,信息服务跟不上要求
基层科技情报机构在此处机构改革中普遍划分为公益一类,编制一般县级3-5人,市级10-15人,编制与人员科技部门占用比较多。各级政府尚未将基层科技情报机构的建设工作提到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科技发展的规划、计划,使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开展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基层科技情报机构的现状:一是基层科技情报机构管理人员队伍与科技信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失调,不仅人员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机构不合理。二是真正学过计算机专业或情报信息学专业的很少,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专业正规教育或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在信息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迫切需要学习和提高。三是基层情报机构人才的专业、层次不甚合理,学非所用,青黄不接等情况普遍存在。
1.2 基层查新员配置上相对薄弱,知识面滞后查新工作
基层科技情报机构作为科技查新服务机构,在具体的查新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查新员配置上相对薄弱,查新员所涵盖的专业学科有限,知识面滞后,当面临一些跨学科跨专业幅度较大的课题时,查新员在准确抓住课题关键上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甚至会走许多弯路,从而导致查新完成时间紧张,影响查新的准确度;另一方面是受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与新兴行业相关的查新项目较少,能提供给查新人员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学习到更加有效、准确的查新检索策略的机会不多,制约了查新员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影响查新的质量。
1.3 以电子为载体的数据库为主体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基层科技情报机构要以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为主的现代科技资料信息为抓手,解决资料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通道。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出版物、各种检索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大量涌现,以印刷型书刊文献的流通、阅览为主的基层情报机构科技文献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原有的阅览设施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适应企事业单位开展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建立一个集网络、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2 存在问题分析
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力发展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层科技情报工作发展主要存在着瓶颈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重视度不够。基层情报机构不少人员在位不在岗,借用现象较普遍,一人身兼数职。科技情报服务平台队伍建设缓慢,科技情报服务平台队伍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情报业务交流和知识培训少,知识更新慢。
二是面向社会服务手段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队伍建设,落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出版物、各种检索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现代化电子阅览室落后。
三是科技文献资料库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弱。主要是因为从事网络信息工作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的分类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具体网站的信息组织人员也受到工作量的制约,不可能经过仔细的考虑去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检索。
四是科技情报业务工作经费缺。基层情报机构资金短缺是当前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影响科技情报工作开展。
五是省、市科技情报业务和县(市、区)科技情报业务工作交流少,上下联动和横向联系少;国家、省级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组织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少。
3 发展思考与对策
为了使基层情报机构科技信息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服务,促进科技信息研究向高效率、高质量和高实用价值的方向发展,应采取下列有效途径与对策。
3.1 政府应为科技情报研究所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科技情报研究所是背靠政府、依托科技、面向企业,它既体现各级政府的意志,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职能的持续和延伸,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架起一座桥梁。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科技情报研究所在经济转轨、市场发育和企业再造中的作用,将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建设工作提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法,为科技情报研究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发展。二要把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主要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三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情报工作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广泛宣传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社会功能及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效果。
3.2 要切实抓好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要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自愿加入、资源共享、独立核算、有偿服务”的原则,搞好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科技文献资源是科技信息业的基础,没有数据库作基础,现代化信息网络将成为空中楼阁。在充分利用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丰富数据库资源,为支撑地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建立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在各县(市、区)重点企业、重点乡镇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端口和科技信息服务点,为我市社会各界提供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拓展应用。
3.3 强化基层情报机构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情报机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适应和更新知识,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为情报事业发展,进行继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是稳定性培训。进一步抓好现有科技查新和科技文献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定期对情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针对性培训。委托高等院校重点培养一大批能胜任数据库、电子阅览的管理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以增添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三是长短结合培训。既要有培训的中短期计划,又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使新时期从事科技查新、电子阅览和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管理人员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适应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基层科技情报机构要在科技与经济中起桥梁作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精神下,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层科技情报机构要在科技与经济中起科技信息保障与桥梁作用,一要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查新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二要加大科技咨询服务和查新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查新知识,提高委托单位对查新工作的正确认识;三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现有科技公共信息网基础设施,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窗口导航网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果,积极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5 加强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联系
加强科技情报研究所之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沟通信息来往,丰富信息资源,加速信息传递,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一是纵向联系,要与国家、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协会联系,上级科技主管部门要重视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建设,指导和扶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发展,多召开科技情报工作的研讨会。二是横向联系,要加强各地之间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联系,以至与省外之间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搞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修水县;现状;发展方向
修水国土面积675.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32万亩,森林覆盖率 73.8%,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大县。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影响修水未来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林业的转型和发展、林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修水将来的经济社会领域中日益瞩目。
1 林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修水县于1960年在黄沙港成立县林科所,1968年被撤销,1979年3月恢复,新址设在县城北门滩下,与城郊林场合署办公。1988年,改为县林业技术推广站,2000年与县营林分局合并,其职能并入营林分局。主要以营林分局和1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为依托,担负最基层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科技推广和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全县现有各类科技推广人员128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0人,占8%;35-45岁的21人,占16%;45岁以上的96人,占76%。从学历层次看:大学13人,占10%;大专29人,占23%;大专以下的85人,占67%。从技术职称看:高级职称3人,占2%;中级职称24人,占19%;初级职称18人,占14%。
1.2 存在的问题
(1)林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手段都很落后,由于体制和机制不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推广、科研、教育三方面不能够紧密结合,出现了各家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了原来各自“业主”的分工格局,削弱了推广、科研、教育的合力。历年成熟的科研成果大部分不能够真正指导林农生产,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成果与生产实践脱节,所以这些成果还都压在科研单位,并不能真正适应现阶段林业发展的要求,这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因素。
(2)受长期计划经济指导的思想束缚,林业科研人员还是以自我主观意识来研究成果,是一贯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推广部门利用这些不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来推广,只能依靠政府行为来强制推广。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林农对这种方式比较难以接受,因为林业生产有长周期生长的特殊性,不大容易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急需的是短、平、快的新项目和新技术,这是影响技术推广的直接因素。
(3)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检查、验收方法及手段落后、粗糙,缺乏科学的评定机制、激励机制,造成了许多推广人员对推广成果的浮夸现象,影响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够真正投入到推广中去,这种消极的态度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推广要求,推广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发展缓慢,这是造成现阶段推广水平低的关键因素。
(4)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林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的问题,是制约林业科技推广质量的首要问题。从全县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上的占76%;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的占33%;从职称看,中级以上的占21%。二是专业结构失调,涉及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人,仅占35%,特别是和林业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营造林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经营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人才缺乏。三是人才匮乏,在职人员进修学习机会不多,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明显跟不上林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 今后修水县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方向
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不断创新作为推动全县科技推广工作的动力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提供科技服务,重点解决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六大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支撑问题。首先,在林业推广方式上,从单纯技术服务转向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等社会化综合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上来;其次是从以政府行为、行政手段推广为主向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推广方式上来,并且从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综合服务领域延伸;第三是在推广体系建设上,改革运作机制,在继续发挥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鼓励技术市场发展和教学单位、国有场圃和林产加工企业等积极参与,逐步建立一个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2.2 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修水县现已对全县36个乡镇18个林业工作站配备了科技推广人员,但是力量还很薄弱,设施也不完善,必须要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一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既懂得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林技推广人员;二是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联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
2.3 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推广工作要从单纯的项目管理向技术服务型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林农咨询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专家服务队到边远乡村现场指导。同时,组织乡镇林业工作站开展咨询和技术服务,建立和推行推广技术人员挂牌蹲点服务制。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飞快,已经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快速发展中不免有些隐患,因此谨慎分析现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生命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的科学技术,在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各个层面区域的应用都很广泛,在开发成本、运行速度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带动了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相辅相成,共同向前进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融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与工作中,在各个行业如工农业、文化教育行业、社会服务业等之中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来说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方面的作用。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生活与工作之中,信息传递是格外重要的。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则是通过互联网的作用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加快其速度,从而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也与日剧增,从而对信息选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运行形势,使得人们的劳动方式与工作模式也得到了转变。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得完成工作与学习任务,节省了更多人力物力去完成其他的事情,对行动与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解放作用。这正是说明了科技乃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推动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1生物计算机
早在1994年3月就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计算机这一设想。将DNA碱基序列当做信息的编码载体,利用当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适当使用控制酶,改变DNA碱基序列并使信息有效反映出来,对数据进行运算。DNA计算机设想的出现有效拓宽了人类对计算机了解的视野,改变了计算机仅仅只是简单是物理性操作的性质,增加了操作方式。如今,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做出的重大突破使得人们对信息储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转变。科学家们将文学家莎士比亚的154首诗歌的音乐文件(mp3格式)以及相关的照片编制了DNA序列,使得储存密度大大增高,这一消息使得人们对生物计算机的构想进一步贴近现实。
2.2量子计算机
其特性即原子的同一时间点处于不同位置之间。在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储存两方面,量子位的能力较晶体管电子位来说都是存在很大进步的。
2.3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做出的重大突破即为可以利用光速来完成电子储存以及运算等工作,与传统的芯片计算机相比其运行速度大大增加。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有科学家提出光子计算机这一设想,同时这一设想也在逐渐向现实发展前进着。1986年,戴维•米勒研制出小型的光开关,使得贝尔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的光处理器有了一定的基础,在1990年的1月,光计算机的工作正式开启。在元器件方面,光计算机有两种类型,即光电混合型与全光学型。贝尔实验室成功工作的光计算机采用的就是混合型元器件。然而相比全光学光子计算机,其运行速度还是有些逊色的。要想将全光学光子计算机成功的研发并制作出,必需研发出一种特殊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能够用一条光来控制另一条光。然而现今存在的光学“晶体管”存在很大的问题,笨拙且较大的体积是无法适用在光子计算机里的。因此,对光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还需要很大的努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总结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73-01
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剂科具有其特殊性,他承担着医院的为科研、教学、临床提供药物的重要作用[1]。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药剂科在确保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体现医院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当前,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各大医院药剂科管理模式的转变及药学发展方向,初步提出了提高本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建议。
1 药剂科管理现状
1.1 药品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传统药剂科主要以临床药品供应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但不发挥其所具有的药学技术性作用。与传统作用不同,当今的医院普遍要求药剂科发挥药学作用,以保证禁止滥用药、管理贵重药物、监督临床医师用药、保证药物质量等,还要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药剂科管理水平[3]。
1.2 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在医院中,药剂科归属于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只需具备发药能力就可以上岗工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且专业知识多数不过关,还有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事故[4,5]。随着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药剂科不仅仅是服务性的科室,而更需要成为具有较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掌握过硬的药学知识多元化科室[5]。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审查处方,杜绝配伍禁忌和减少不合理用药,发药时,自己做好记录,仔细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等,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药顾虑[2]。
1.3 药品质检工作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大部分医院自主研制的药剂均进行了批批检验,但是由于缺少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中药制剂率更低[3]。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医院都具备自己研发和配置中药制剂的技术,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够真正做到定量质检分析,甚至极少数医院根本不做或者从没做过药物定量分析质检。即使定量分析中药制剂,大部分医院均是依据《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的》和《上海市医院制剂手册》,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极少采用仪器分析法[2]。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进行微生物检查,但是采用细菌检查来查看内服制剂的质量却不够完整,其检验率存在很大差异[1]。
1.4 滥用药现象
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药剂工作者无法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病患群体及医院类型等,也无法合理、科学的调整药品的实际结构比例。
1.5 制剂工作室的规模萎缩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逐渐白热化,各种特型药、新型药渐渐的进人医院,给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医院药剂科原有的生产规模和自我研发能力萎缩、下降,再加上医院的政策趋向于淘汰医院制的药剂室,使得医院药物生产线出现大范围的萎缩[3]。
2 药剂科的管理办法及发展思考
2.1全面调整管理模式
⑴始终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⑵合理调整药品的结构,防止药物滥用。药剂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药地方因素、医院类型及群体等,合理调整用药结构,既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防止药物滥用,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⑶明确药剂科的工作职能。药剂科不仅拿药科室,也是能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科室,要及时纠正、提出配伍不当的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问题[1,4]。
2.2加大药物质检的力度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并由护理部及重要科室组成的药学部门,以满足我国当前药学的发展。作为药学部的下属科室,要对药品质检科的业务建立给予关注,质检科需要独立于药剂科,其任务是通过对医院药剂科自制的制剂和对外采集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为医院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2.3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⑴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医药药剂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科室,它更是一个依托于药学科学技术的业务科室和学科带头人。
⑵注重引进高级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缺乏高学历人才,应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补充到医院药剂科。对于药剂科的每一位药剂人员来讲,接受药学再教育是终身过程,该过程有内容、目的、性质互相衔接而又各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再教育,这称为药学教育一体化,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再教育药学人员,才能不断地为药剂科地培养出优秀药学人才[4]。
2.4 加大药物管理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供货方或销售方资格审查,规范购销渠道和票据管理,认真执行出入库复核、查验制度,以及禁止现金交易等规定,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要加强对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防止药品被套购和滥用[1,5]。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强化人才培养、重视药剂质量管理、建设现代化的药剂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来逐步推进药剂科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爱军.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考[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169.
[2] 徐凤梅,杨明娜.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