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大,但是人均数量较少,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也在逐渐的减少。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对其使用不当,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是不合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势在必行。
2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此作出阐述。
2.1在我国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質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我国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在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住宅的建设规划,其功能分区要合理,对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要有严格的控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做到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要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小城镇发挥出潜力,对旧城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整理,改善新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为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3.3对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进行清查整顿。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要积极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坚持贯彻这三个集中政策,缓解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以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对于所有违法占地,应依法及时查处。国家倡导的行业、项目,应从政策、经济及用地上予以扶持,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后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对土地高效利用。
3.4小城镇要发挥出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小城镇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但它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遵循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搞好立体利用。不但在平面上进行开发,还可以进行地面、地下、地上三层的纵向开发,使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增加,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5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多年来,对镇的评估,一般的经济指标就是总量指标,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很少进行考核,所以,应把建立评价和考核土地指标的体系提到重点。按照产业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小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土地资源的事实出发,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划和布局进行合理确定,这样,可以为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镇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要严格实行,以确保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
结语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07-03
《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中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空间管制,划定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增强国土竞争力[1]。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边界是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最外边界,该边界划定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极限规模[2]。目前,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研究多是合理规模的预测[3-6],对于发展极限规模的研究较少。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非城镇建设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过程[7],伴随着大量耕地的占用。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占用的趋势,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模型和极限规模模型,旨在为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划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河南省息县城郊,包括城关镇和城郊乡两个乡镇,总面积10 529.86hm2,辖20个村。该区位于息县西南部,淮河北岸,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息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图1)。基于“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息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作为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县,其基本农田保护率高,为86.27%[8]。该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故对其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模型提出与构建
本文引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以耕地边际占用倾向[9]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边际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产品[10]。因此,耕地边际占用倾向是指每增加单位城镇建设用地所导致的耕地减少量,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该指标是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演变机制入手,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性。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当边际占用倾向数值趋于零的时候,耕地资源不再被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不再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达到极值。故构建如下模型:
(1)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型:以年份为因变量,边际占用倾向为自变量,建立函数:y=f(x)。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扩张停滞时间;
(2)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型:以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因变量,边际占用倾向为自变量,建立函数:y=f(x)。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处理 研究数据源于息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通过GIS叠加和统计分析,计算出研究区2000-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占用规模(即耕地减少规模),并求得边际占用倾向,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息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对耕地资源的边际占用总体上是递减的,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所带来的耕地占用日趋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逐步发展为以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向节地型方向转变。
3.2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型模拟 根据模型(1)以年份序号为y,“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边际倾向)为x,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停滞时间模拟函数,结果如图2和公式(1)所示。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边界函数:
[y=63.964x2-97.829x+34.576] (1)
方程的相关系数为[R2=0.872 9],模拟情况较好。可得到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边际占用耕地倾向为0时的年份是第34年和第35年之间,即在2034和2035年之间,说明耕地占用倾向趋势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亦即按照现有供需关系,国家无出台禁止城镇扩张或耕地占用政策的情况下,在2034年到2035年因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而导致的耕地占用停止,城镇建设用地不再向外扩张,发展规模达到极限。
3.3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 根据模型(2)以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y,“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边际倾向)为x,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结果如图3和公式(2)所示。
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拟函数为:
方程的相关系数[R2=0.83],模拟情况较好。当[x=0]时,得到城镇建设用地对耕地资源的边际占用倾向极限规模为5 533.80hm2。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当城镇建设用地发展到5 533.80hm2之后,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将不再增加,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供给将转变成存量建设用地转化的内增模式。
3.4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到2034和2035年间,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达到极值,极限规模为5 533.80h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55%,较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4 298.24hm2,同比增长347.87%。该结果基本与当地城镇发展的远期规划一致,但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边界规模2 511.50hm2[8]明显偏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规划期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远期为2020年,而本文扩张停滞时间为2034和2035年间;另一方面是由于规划体系不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重在外因调控,而本文是基于城镇建设用地内因测算的极限规模。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倾向出发,构建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时间停滞模型和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模型,并以河南省息县县城中心城区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对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和推广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为简化和抽象模型,未考虑宏观调控对极限规模预测的影响。当然,政府出台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调控政策势必对极限规模和停滞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纲要》印发[EB/OL].http:///xwdt/jrxw/201301/t20130109_1173809. htm. 2013-01-09.
[2]渠爱雪,仇方道.徐州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61-68.
[3]陈俊科,杨红新.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2,12(2):62-63.
[4]曹蕾,钟菲,章明,等.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88-189.
[5]林建平,赵小敏,邓爱珍,等.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以江西省广丰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与管理,2008,25(2):102-106.
[6]杨荣兰,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1-4.
[7]杨晓东,林文.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35.
[8]息县人民政府.息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R].2008.
[9]黄贤金,濮励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响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都匀市国土资源局,贵州 黔南 558004)
摘要: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政府规划决策的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根据都匀市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总结了都匀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律,运用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对都匀市未来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方向与规模进行了预测。
关键字:神经网络;城镇建设用地;GIS;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7-0043-04
收稿日期:2015-05-18
作者简介:乐 立(1986-),男(布依族),贵州罗甸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勘测规划。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稀缺资源,是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土安全的重要因素[1]。
基于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与方向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随着国土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影像数据的更新,为其研究精度提供了更好的数据支撑。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两种数学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2-3]。
灰色模型以其较少的信息需求量,便捷的运算速度,同时能够更好的适应原始数据的不规律性与随机性,被广泛应用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中。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能够克服灰色模型的误差,更好的适应国土数据中非线性规律,建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复杂模型关系[4-5]。
本文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运用灰色模型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都匀市未来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方向与规模进行了预测。
1研究区概况
1.1地理区位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地区。东西宽64 km,南北长63 km,总面积228 530 hm2。都匀市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使都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是黔南地区难得的投资宝地。
都匀市位于贵州高原东南斜坡、苗岭山脉南侧。地貌为黔中高原向黔南倾斜的过度地带,地势北部和西部高、南部和东部低,高差较为明显,在山地和河谷之间分布有小盆地和小平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2.83%,丘陵面积占13.51%,盆地面积占3.66%。
1.2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都匀市土地总面积约228 530 hm2。从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来看,各类土地变化不大,耕地、园地、草地与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其他土地略有减少。
都匀市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见表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见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都匀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最大,4年间增长率高达35.30%,农村建设用地与河流水面减少较大,减少比例均超过10%。
因此,都匀市近几年城镇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模式,且对河流水面占用量最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取得一定成绩,耕地得到保障,林地面积减少相对较少。
1.3都匀市用地概况
截至2010年,都匀市主城区城镇建设用地2 048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93.1 m2。其中居住用地656.298 hm2,占总城市建设用地的32.05%;工业用地467.818 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84%。
从建设用地分布来看,主要呈现沿河流与山谷平原呈现南部分布,空间形态较为狭长。且主城区建设用地比重大,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有限。
2 都匀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预测
2.1 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数据均来自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具有高精度与权威性,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提供精确真实的数据基础。
2009~2013年都匀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统计见表3。
2.2 灰色模型预测
利用GM(1,1)模型在spss中对城镇建设用地数据进行预测。本研究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63.51,相对误差为-2.83%,误差较大。
GM(1,1)预测结果见表4。
2.3 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较为复杂,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模型运算。首先将灰色预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输入神经网络模型。网络的训练函数设置为traingdm,第一层的传递函数设置为tansig函数,第二层的传递函数设置为purelin函数,训练周期设置为50,初始学习效率为0.05,学习动量0.9,样本的期望误差为0.001[6]。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见表5。
通过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结果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对误差控制在8.55公顷,相对误差控制在0.25%。
2.4预测结果
以2009~2013年城镇建设用地作为基础,利用
灰色—神经网络模型作为预测模型,计算2020年都匀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3 468.36 hm2。
3城市扩张方向预测
3.1城市用地适宜性分析
预测城市扩张方向,确定可利用土地是前提。
城市用地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选取4大类共计9个影响因子,评价都匀市最适宜城镇建设用地分布的地区。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见表6。
利用ArcGIS软件对9个因子进行分类与叠加,共形成6个图层。
因子叠加分析见图1。
通过叠加分析,得到的都匀市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见图2。
3.2 政策影响分析
都匀市已建旧城区位于剑江两侧较平坦的河谷地带,现状已建设用地为1 322 hm2。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南北狭长约10 km,东西较窄约1.5~3.5 km。
根据都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匀市城市建设区将依托现状城区重点向东发展,沿剑江-马尾河、城际轨道扩展城市空间,形成一江带两城的整体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在此城市架构之下,形成4中心8节点的空间结构。
3.3 扩张方向预测
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出在现状城区片区周边的可利用地为4 960 hm2(统计结果中包含水域面积)。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为两类:已建设用地外围的大面积新增用地和位于城区内部及周边的小面积可用地块。由于位于城区内部及周边的小面积可用地块在工程上比较好利用,因此在主城区周边主要选取大面积新增场地共计1 499 hm2。
4 总结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数学模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以及基于GIS技术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方向预测。
通过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可以较为精准的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进行数学统计,对未来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合理预测。
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对未来城镇建设用地可扩张地区进行评价,在空间与方向性方面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提供规划依据。
相对空间与规模预测,方向性预测的依据较弱。由于城市发展受到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不确定性较高,对自然状态下的城市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未来应当加强经济地理在城市扩张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好的为城镇建设用地可扩张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预测,指导社会经济与空间各项规划的合理制定。
参考文 献
1曹蕾,钟菲,章明,等.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8):188-189.
2苏晟.城市土地储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陈晓军,张建利.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需求预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92-96.
4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5罗荣桂,黄敏镁.基于BP神经网络的长江流域人口预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6(10):90-93.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互动关系;战略强化
1 两个规划模块的矛盾及原因
(1)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不断深入,城乡规划模块及土地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这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城乡二元格局的打破,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规划覆盖率,进行城乡空间布局的协调,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性控制,优化建设用电空间管制方案,实现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协调,整合、优化建筑用地的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主要指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统一性编制,进行全国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各个区域的土地规划工作均受到当地政府组织的编制,城市的用地规模策略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受到实际工作场景的影响,上位规划约束了土地规划模块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建筑用地总量问题上,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
(2)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全国土地规划需要进行各个省份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各个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与所管辖地建筑用地需求密切相关,每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体现了对自上而下控制思路的应用。
(3)在土地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两者均重视土地资源集约模式的利用,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实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发展引导,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想,通过对中心城镇及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有效性利用,实现城乡规划的集中化布局,分散性的布局体现了对不同类型利益主体客观需求的反映。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比较中,城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明显大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对新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规划管理及其城乡规划的协调,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确定工作,进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的有效性划定,这需要在规划边界外进行扩展边界的划定,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化设计。
(4)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过程中,进行边界扩展及边界规模的引入是必要的,从而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做好限建区内建设用地的安排工作,一般来说,被划入禁限建区的土地大多是城市山水资源保护区及农用地。
2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规划管理方法
(1)土地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在计划指标的具体控制方面,受到计划指标紧约束的影响,开发园区项目、储备用地、地市级中心城区需要进行新增计划的使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县级项目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实现土地规划模块、城乡规划模块、城市规划模块、村镇规划模块等的协调,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益。
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推动了农村居民点拆并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从而导致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状况,目前来说,县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远远小于现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2)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增减挂钩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盘活,实现城乡用地布局及结构的优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化的平衡,实现对城镇建设用地计划紧张压力的有效性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某些区域依旧存在着片面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出现了一系列的强拆强建问题,这不利于进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地方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镇村体系及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针对示范村、试点村等展开规划设计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村、镇的规划覆盖率,在这一模块中,空间布局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要求。
目前来说,村镇规划虽然包括了配套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村庄集并等模式,但这些工作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得到落实,在地方政府工作中,通过对支农渠道的利用,实现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性改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有效性整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口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没有出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状况,存在一系列的未按规划实施的现象。在现阶段农村建设模块中,需要进行农村经济机制的健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落后局面的改变,满足现阶段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
(3)现阶段村镇规划的重点如下,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调查工作,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工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模块、非农产业预留地模块的优化工作,实现这些模块的合理性规划,进行城镇规划模块的优化,实现集镇建设区农田整治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投资资金的浪费。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城镇扩张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模式的优化,进行新区扩张及旧城改造模式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工作,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及利用,进行城市建设体系的优化,实现旧城改造模块及新区扩张模块的协调。
在部门职责上,国土机构主要进行管辖区内土地规划环节、保护及利用环节的管理,受到规划分设问题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重点是城市,土地规划的工作重点是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能,通过对新建建设用地计划的管理,可以进行新建建设用地审批量的有效性控制。在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进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工作,避免城镇出现无序扩张状况。
(4)在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分析,进行计划结构及布局的强化,做好基础设施用地的产业集中导向工作。这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优化,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与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结合性使用,实现重点发展区域用地计划方案的优化,各个区域需要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增加模块的应用,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要求,满足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
为了应对现阶段土地规划管理及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进行城市化及工业化的推进是必要的,确保新城规模的有效性开发,积极发挥旧城的优势地位,为了满足现阶段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关城市及政府必须要进行三旧改造模式及新城建设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做好新城建设的推动工作,满足旧城改造工作的要求,提升土地规划系统及城乡规划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整体来看,我国土地储备欠缺整体性、统筹性、科学性战略,在实践过程中,仅仅重视经营性地块储备工作的开展,导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后期改造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散储备问题的出现,导致城市功能区建设工作的停滞,不利于满足现阶段环境改造工程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工作要求,导致增值收益的不断流失,不利于城市划的有效性开展。为了实现土地储备作用的发挥,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提升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做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行一整套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实现规划环节、计划环节、政策应用环节等的协调。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与城乡规划体系的适应,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平.建立程序机制:城乡规划法制化的必然选择[J].规划师,2003(12).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衔接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27-02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 都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从“两规”基本作用看,城乡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曹荣林,2001)。但城乡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乡建设。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设置“待置换用地区”以增强规划弹性,但是破坏了规划刚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允许建设用地指标在有条件建设区内布局,既维护了规划刚性,又能实现与城市规划区进行无缝衔接。浙江省遂昌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探索全方位的衔接模式,从基础数据、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措施等三个方面与城乡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
一、基础数据衔接
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都使用2005年作为规划基础年,将2005年遂昌县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作为现状人口基数。“两规”的户籍人口都采用了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外来人口略有差别。
1.人口总量。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采用的人口数据基本一致,为2005年遂昌县总人口为23.04万,其中户籍人口总量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常住总人口为23.14万,户籍人口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
2.人口分布。“两规”在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基本一致。经衔接,以县域总体规划统计的城镇人口数据为主,同时采纳土地利用规划中提出的“城乡两栖人口”的概念。这是考虑到遂昌县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但其农村户籍、宅基地等保留的现象。由于这部分人在统计常住人口时已经被计入城镇人口,而没有计入农村人口,使得在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时数值虚高。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城镇人口为8.49万,农村人口共有16.55万(含两栖人口2万,由于这部分人口已经计入城镇人口,故不再重复计入总人口)。
二、空间布局衔接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结合遂昌县地形地貌情况,根据用地、功能与结构,与遂昌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相协调,确定遂昌县形成“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一心――妙高镇、云峰镇组合城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
两翼――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
两轴――两条发展轴线。
四点――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口、黄沙腰。
在“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方案下,规划期内进一步形成三个经济发展区域:即东北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西南部经济区。
以妙高镇和云峰镇为龙头,石练―大柘镇、北界镇两个中心镇为衬托,构建相互呼应、支点拓展的产业格局,建设由各种功能区块组成的产业群体与产业积聚区,以完善的设施配套、合理的资源配置、特殊的政策扶持,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2.县域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遂昌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可概括为“一心、两翼、两轴、四点”。(1)一个核心城镇区。妙高―云峰组合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2)两个次中心城镇区。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3)两条发展轴线。结合龙丽高速公路,以妙高镇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拓展,发展大柘镇、石练镇和云峰镇,形成“一点两翼”的布局结构,使其成为县域主要发展轴。规划期内,以公路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遂昌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形成两级发展轴带。一级发展轴为云峰―妙高―石练一线。沿线城镇现状基础较好,县城妙高镇除有50省道通过外,还有遂龙省道等四个方向的放射状公路通往县域内外,其中心地位是明确的,能够充分起到遂昌县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也是丽水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练和大柘作为重点发展城镇,为县域第二大镇区。县城至石练的公路已经改造升级为二级公路,对沿线城镇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龙丽高速公路北界―新路湾―云峰为二级城镇发展轴,北界、新路湾为一般城镇中的促进发展城镇,这条轴带沿线的中心村条件较好,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作为中心城镇遂昌的地区,随着龙丽省道改造升级为高速公路,将加快城镇及中心村的发展。(4)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口、黄沙腰。这四个点分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地农村集贸、生活服务基地。在湖山―金竹,还有非金属采矿业。
3.“两规”各类主要用地空间布局的衔接。(1)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由于“两规”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基本一致,所以把衔接的重点放在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边界上。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组成:1)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城镇建成区部分,由城建部门根据城市建成区的内涵,在国土部门的现状变更图上划定范围,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均作为城镇建设用地。2)规划期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根据“两规”衔接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保证重点、统筹布局”的要求,通过“两规”协调确定的规划期内近期和远期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和相应的增长控制边界。3)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弹性增长空间主要是为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选址保留的弹性空间。在空间上,将县域规划中的发展备用地划定为弹性增长空间范围。(2)农村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共设村庄159个,其中中心村56个(含集镇、个别集镇为乡政府所在地),基层村103个。确定“两规”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衔接的原则如下:1)山区地区完善与发展中心村建设。2)平原地区坚持走城市化道路。3)迁移部分村庄。包括位于高山远山地区等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景区、水源保护地等特殊控制地区;受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电厂等)影响的地区。(3)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应对现有的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尽可能集中布局,以取得集约用地和集聚效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工业新区,按照“强园兴镇、镇园互动”要求,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加快遂昌东城工业园区扩园工作,努力形成一园五区框架。①规划期新增的独立工矿用地,主要用于浙江遂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期内共需用地600公顷,其中妙高、云峰、石练三个区块在城镇用地中综合考虑50%,其余50%在城镇用地范围外选址,作为弹性工业用地不进行定位。(4)耕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空间布局上,除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因必要的城镇发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外,基本保护并保有原有的耕地空间布局,占用的耕地必须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或未利用地开发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同时“农转非”耕地表土再利用制度。(5)园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除必要的城镇和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园地外,严格保护园地特别是优质园地,因此“两规”衔接基本保持原有的园地空间布局。(6)林地空间布局的衔接。“两规”衔接规划布局在充分利用部分低丘缓坡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用地外,基本保持现状的林地空间布局,其中的优质林地特别是森林公园如桃花省级森林公园要严格保护。(7)旅游用地布局的衔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2005年遂昌县特殊用地面积为25.74公顷,许多特殊用地用作风景区旅游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规划实施措施的衔接
1.严格控制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的用地,只有在总体规模不突破的情况下,根据县域规划布局和城镇发展实际需要,才可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使用一定的建设用地。
2.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相衔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年度土地供应。土地利用指标和城镇用地增长范围相互结合管理,各类建设用地的年度计划必须在之内安排。严禁超年度计划批地,严禁在城镇增长边界之外安排城镇用地项目。
3.严格用地定额指标管理。新建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应各个环节,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建筑系数指标、容积率指标和办公及福利设施用地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