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的起源

体育竞赛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竞赛的起源

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宗教仪式;体育竞赛;本源;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86-05

“每一个人类活动都在进行建造世界的活动,宗教在这种活动中占有一个位置”[1]。无论是从发生学、人类学还是考古学中都可知宗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原始人对“超自然力”缺乏科学认知下的一种集体认同。它对早期非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社会秩序维护和传统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宗教仪式又是宗教行为乃至整个宗教的本质内容。宗教正是在膜拜和制度化的仪式中得到体现和保持。在古希腊神话传说和现有考古发掘的文物图案中就把宗教仪式与竞技体育混杂在一起。无论是代表最高竞技体育的古代奥运会还是现代奥运会,宗教仪式在竞技体育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在古希腊,竞技会是为宗教仪式服务的,也是宗教仪式的。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如奥运会开幕式中运动员的宣誓、颁奖,部分运动项目如日本的相扑比赛需在比赛场地上撒盐驱邪、祈祷神明保护,泰拳选手在赛前的祈祷仪式以及剑道等,都存在一整套向神致意的礼节。从以上可知,现代竞技体育中仍隐伏着浓厚的宗教仪式,或是祈祷神灵的保佑,或是祈祷大自然的恩赐。本文旨在从人类活动历史的源头上探寻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错综复杂的关系,厘清宗教仪式在竞技体育诞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变迁以及提出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的终极功能诉求是如何整合的这一命题。

1 文化的源点——宗教及其体育起源缘于人类的文化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2]。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宗教活动和宗教现象的发生原点。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一切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各种神灵不过是对这些力量的反映[3]。既然宗教的发展是由人导演的,那么宗教及其宗教礼仪就是随时代变迁而变迁,随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自然科学的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体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4]。 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自身的身体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5]。从竞技体育源头分析,尽管人类学家和体育界对竞技体育起源假说存在分歧,但是无论是唯物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游戏学说、军事学说还是宗教仪式学说,无一例外的均表明竞技体育是人类强烈的情绪体验下人体的一种特殊身体活动,也是人的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方式。因此,无论是宗教及其宗教仪式还是竞技体育都是伴随着原始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尽管二者起源扑朔迷离,但都是源于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源于原始人对自己、对自己生存发展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实践认知解读方式。

1.1 宗教及其宗教仪式

由于宗教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原始人对各种恐惧导致的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并且宗教现象层出不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就必然导致有关宗教的定义难产。但是广义讲,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又实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宗教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6]。宗教是源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或失衡缺乏理智和科学的归因解读。人类社会初期即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掌控不遂人意,例如自然灾害等,由此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最早宗教——原始部落宗教。此后图腾崇拜构成了由自然崇拜向人格诸神崇拜的中间环节。仪式指的是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7]。而宗教仪式是行为的重要表现,世界上尽管宗教派别多样,宗教仪式繁缛复杂,但对任何宗教而言,人对神及它“超自然力”的所有崇拜表达几乎都在宗教仪式中得以体现、巩固和升华。因此宗教仪式在本质上具有沟通人与诸神关系的意义,是联结信仰主体——人和信仰客体——“超自然力”以及各主体部落信徒的中介和联结。宗教仪式是对宗教信徒行为的正面的、积极的和肯定性的一系列规定,也是对宗教禁忌和宗教戒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和英国宗教人类学家罗伯特森?史密斯提出了礼仪先行论,把宗教礼仪看成是古代宗教的全部内容[8]。其实人类最早出现的宗教及其全部内容和根本目标就是同神建立交往关系。在“行动在先”的原始时代,宗教就是一套固定的传统行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把它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来遵从[9]。

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市场化发展

一、体育舞蹈综述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是当代国际流行的一种竞技性的社会舞蹈,它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是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极好的运动项目之一。它通常被定义为跳舞时由一男一女搭配组成一对舞伴(或由几对舞伴组成一队)共同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和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不同风格高水平的舞蹈表演。

目前全世界有4千多万体育舞蹈运动员。以体育舞蹈作为健身运动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国外开设了许多的体育舞蹈健身俱乐部,每年参加各俱乐部锻炼健身的成年人就达到14万人次。在体育舞蹈水平高的国家,例如德国,体育舞蹈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法国则以经常举行的大小舞会和各大饭店的明星表演方面见长:在亚洲的日本体育舞蹈人口有150万。正是因为有了高水平的普及基础、完善的训练和比赛体制,,体育舞蹈才有了很好的发展。

自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成立开始我国已经多次邀请国际考官来我国讲学、考试,并邀请国际优秀选手来我国表演,在此期间还举办了3次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并7次参加英国黑池体育舞蹈节,举办了3次国际性比赛,12次全国锦标赛。2000年6月,体育舞蹈比赛被正式列入中国国家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一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从2001年开始,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调整了竞赛计划,确定了5项每年必须进行的赛事:全国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队形舞锦标赛、全国精英赛、全国城市大赛。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十几次全国性的体育舞蹈比赛。

二、我国体育舞蹈市场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竞技与表演为一体的观赏性体育项目,作为这一项目的体育舞蹈赛事也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制定了完善规则,培训、考核了大批体育舞蹈教师和裁判,并且每年都举办一届全国体育舞蹈竞标赛,从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当前,在国内举行的的赛事主要有:第一类是在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组织管理下有代表性的赛事中国体育舞蹈竞标赛、俱乐部联赛、世界性公开赛和邀请赛。它由政府部门的体育局和体育舞蹈协会管理举办,它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经费筹措和与管理方向的正确性,又能发挥体育舞蹈协会的积极性。参赛者多为专业院校学生和从事体育舞蹈职业的专业选手,属于体育舞蹈专业性最强的比赛。第二类是一些由体育舞蹈协会牵头,企业、学校、个人办俱乐部赞助举办的群众性的体育舞蹈比赛和表演。在全民健身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区,每年都会有各类名目的比赛,吸引了大批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舞蹈爱好者,报名参加的人数从几百人到几千人,参与人数之多,参赛单位之广,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这些综合性的赛事为体育舞蹈选手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促进了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

由于我国的体育舞蹈爱好者和选手众多,也构成了中国巨大的体育舞蹈市场。特别是比赛的报名费、门票和赞助费也具有相当大的利润,目前我国体育舞蹈竞赛组织形式是体育舞蹈联合会,但在具体操作比赛的过程中,体育部门要管、文化部门要管、教育部门要管,而且都可以组织比赛,由于各部门都要介入,使得比赛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比赛过多,组织混乱,裁判、教练队伍鱼龙混杂,很多机构本身并不具备举办比赛的资格,许多名目繁多的赛事却层出不穷。这些比赛的水平往往很低,因此,很容易获得证书。在我国每年有几十场全国性的体育舞蹈大赛,之外还举行近十场世界大赛,每场全国性的大赛至少要设置十几个项目的全国冠军奖牌,不少赛场的金牌数超过59枚,据统计就04年举行的全国体育舞蹈大赛超55场,包括在我国举行的世界性的大赛12场,另有省市地区性的大赛每月2场,04 年颁发的全国体育舞蹈冠军金牌超3000枚,已是个惊人的数字。过多的赛事,也导致许多专业选手忙于比赛而忽视了专业训练和对技术的钻研,也是我国体育舞蹈为什么成不了国际品牌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加上赛事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比赛沦为比赛组织者赚钱的工具。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体育舞蹈竞赛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满足观众需求的目的,阻碍了这项运动的开展和体育舞蹈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三、体育舞蹈市场化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体育舞蹈市场应遵循市场经济的的基本规律,将体育舞蹈作为相关产品来进行商品经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我国体育舞蹈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必须依据我国国情予以选择。在过去,我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管理体制是采用政府行政干预模式予以调控,社会不参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如果完全由政府包办就会导致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所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规范体育舞蹈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所在。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作为自身的主要指责和工作重点,下决心实行“管办分开”,把举办体育舞蹈事业的任务交给社会和市场。具体说就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于体育舞蹈市场的发展从政策层面给予积极的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对体育舞蹈行业实行宏观的监控和管理。对于体育舞蹈各种类型市场具体运作,则由市场主体独立运作。

四、结论

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龙舟运动;龙舟竞渡;龙舟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图腾。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继而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以龙为主题的活动。龙舟运动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龙舟文化迅速与西方文化融合,并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魅力深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久远的经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早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龙舟运动文化发展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领域。

1.龙舟运动的定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鼓手)、舵(舵手),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可考虑设立锣(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亦统称为龙舟运动。1

2.不同历史阶段龙舟运动的发展

龙舟运动的发展从文化内涵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龙舟运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因而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涵有了显著的变化。

2.1龙舟运动的起源

龙舟运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在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时代痕迹。龙舟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有影响力的说法认为龙舟运动的起源于:图腾崇拜、生产劳动、祈福祛病、祭祀英雄人物2。

对神灵龙图腾的崇拜有人认为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其源就在“龙”。在纪念英雄人物说中大多数人则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龙舟运动始于伍子胥。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由此可以推测,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2.2民间祭祀文化的龙舟运动

龙舟运动原始状态下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的活动。它过多注重活动情景、感性色彩,并且地方色彩浓厚没有秩序性、社会效应和社会反响较小,它以一种“名俗文化”的状态存在。作为民间祭祀活动的龙舟运动在原始萌生阶段的活动,在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诸方面的特点是简单粗糙,它还不能对民众的思想、品德、行为产生影响和导向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龙舟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随之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一切无不被刻上了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烙印。同时随着龙舟运动现代化的发展,重大节日的庆祝、各地龙舟运动的交流等等因素大大推进了龙舟运动的发展。

南北朝至20世纪70年代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民族英雄祭祀活动成为了龙舟运动的发展的一个时代先河,开辟了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一千四百多年里在龙舟文化发展史里形成一个阶段,这一主题始终未变。这一龙舟运动文化阶段把古朴原生形态的端午竞渡,改造成富于理性、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的竞赛活动;把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龙舟运动普及成社会意识形态,并逐渐升华为民族忠贞爱国精神的特征,借助端午节日的龙舟活动形式对民众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使得原生态的民俗龙舟运动升华成一种理性的文化,对民俗文化作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爱国英雄屈原的壮举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主题鲜明的龙舟文化。

作为龙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民族盛大节日庆典的形式弘扬爱国精神,并使之升华为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忠心爱国、团进奋进”的传统思想,积淀为我们民族绵延发展的凝聚力,对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贡献。

2.3现代社会商品化文化的龙舟运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由于人类一切为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经济结构是人类文化生长的一种物质表露形态;而作为以精神生产为主要表征的人类文化行为,则是在这一生长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态”3。

龙舟运动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商品化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商品文化的氛围也日趋浓厚。从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到龙舟节的龙舟竞技比赛其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出龙舟运动这一古朴、封闭的民间活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龙舟运动直接服务于商品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和新的文化内涵。各地龙舟协会的建成和“国际龙舟节”的不断举行,则使中国龙舟运动由传统走向世界,同时也成为文化价值传播和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们对龙舟竞渡的商品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是始于这一阶段。

现代龙舟运动主要围绕挖掘和探索龙舟民族文化精髓与社会发展关系展开。着重体现在民间龙舟文化与现代龙舟竞技比赛结合的社会价值,龙舟对民族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随着龙舟运动的发展,各国龙舟比赛及国际龙舟比赛的举行充分反映了人类创造这一体育文化的原始需要及动机是相同的,也向人类社会展示了体育活动的“世界一体化”前景。但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成为最高赛事——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超出体育范围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3.龙舟运动的发展前景及措施

目前龙舟运动的发展应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应在社会化、制度化、正规化、体育化、国际化等方面逐渐成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龙舟运动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水上项目相融合,将龙舟运动发扬光大。

3.1加强龙舟运动管理

目前我国龙舟运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龙舟运动开发无序,各地方的龙舟比赛不规范,存在比赛时间不统一,竞赛规则执行不严格、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今后应加强龙舟运动的管理,建立龙舟机构。使我国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开发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提高龙舟运动资源市场化程度做到资源的重新开发与整合。完善龙舟市场体系,提高整个龙舟赛事的运作能力,大力开发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和社会效应。

3.2制定严密的竞赛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加强龙舟运动管理和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实现大跨越发展。1984年5月,国家体委总结了不同地区的龙舟运动的竞赛经验,制定颁布了《龙舟竞赛规则》等,国家从比赛项目、航道、服装、器械、运动员规则、裁判员守则等作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中国龙舟协会审定,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编著修订了新的《龙舟竞赛规则》《龙舟竞赛裁判法》。但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和赛化不断加强民族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规则研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使之与国际接轨。

3.3民间龙舟运动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龙舟运动若想发扬广大,带动中国民族体育走向国际,就应将竞技运动的统一性与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在走竞技化道路的同时保留传统特色,经济与创痛同步发展。

3.4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

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是使龙舟运动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龙舟国家级裁判员李威在2011年中国(博鳌)龙舟工作会议上讲目前龙舟宣传力度仍然薄弱,这和中国龙舟运动的蓬勃发展已不相适应,急需加强。

在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上除了宣传龙舟运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健身功效、民族和社会意义外,还要加大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的宣传力度。利用各地电台、网络、论坛等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将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还应该加大基层宣传,例如在各院校加强龙舟知识的讲座与竞赛、拓展和普及龙舟体育课程,多渠道的宣传龙舟运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认识龙舟、参与龙舟、宣传龙舟,更为龙舟发展储备人才。

3.5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

我国非常重视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在高校中开展龙舟运动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进学生体质与健康。21世纪以来,龙舟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演绎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龙舟竞渡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加焕发出诱入的光芒。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可以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以高校课程教学作为平台,运用高校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以培养更多龙舟人才,促进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龙舟竞赛规则.送审稿,2005.

[2] 蒋立忠.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1995.2

[3]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

[4] 万建忠.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

[5] 刘靖南.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1.4.

[6] 李世平.析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2007.1.

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欣赏课;民办高校;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02-01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体育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体育赛事接连不停,人们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也无处不在。体育欣赏也早已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进行体育欣赏教育,提高体育欣赏者的素养,使之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体育欣赏教育更为迫切,因为民办高校体育教育在参与培养运用型人才的运作中,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必须'以人为本",并把重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上。"体育欣赏"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休闲式载体,是进行体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应该把它作为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过程之一而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

1.体育欣赏课及其基本内容

所谓体育欣赏,指的是通过亲身参加或者观看体育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包括现场观看,收看、收听实况转播、录像和网上搜索等),从中领略体育运动的趣味,得到美的享受。体育欣赏课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以具体的体育作品为载体,以学生的试听为手段,让学生在试听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学到体育实践教学中所不能直观体会到的只是和技能,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体育欣赏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是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作风、道德品质和技、战术的运用发挥的欣赏。无论什么比赛,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是构成比赛的核心,也是欣赏体育的重点;二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欣赏。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使动作做得高难度化、高艺术性、提高欣赏性。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比赛的精神基础,比赛的水平、层次越高,对抗越激烈,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NBA比赛中,在比赛的最后几分钟甚至几秒种内,常因运动员有出色的心理素质,而使结果反败为胜。若一般的人,怕此时早已心理崩溃无心比赛;三是对裁判员的执法水准、作风的欣赏。在所有体育竞赛中,裁判员的执法水平不仅影响着比赛的连续性和结果,而且还影响着观众的欣赏情绪;四是对体育馆设施的建筑艺术风格和运动器材、服装的欣赏。体育场馆的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艺术水准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晶,运动员水平、服装体现了社会的流行文化。

2.体育欣赏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 体育欣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实践课教学多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主要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中某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它的弱点在于反复地练习统一技术,从而容易产生枯燥感,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体育欣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和一系列心理感知来吸收知识,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视觉感知、心理体验、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体育欣赏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大量的体育文化知识,它摆脱了技能教学的枯噪和乏味。使学生通过视觉得到感官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使自身的情感和体育的感情直接沟通。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和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2 体育欣赏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提高文化修养。体育欣赏课不但能将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它,领略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而且体育欣赏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欣赏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了解及掌握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学习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树立顽强拼傅精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欣赏教学还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体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使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和基础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体育欣赏有助于倍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体育欣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有所发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欣赏时创造性的欣赏。要欣赏体育就必须要理解体育。欣赏并不是简单的用眼或耳去看、听,而是用心去感知,才能走进体育,完善自我。在感知的过程中,才能透过体育的节奏、速度、力量等去体验体育的美,能够强烈地、深刻地理解欣赏对象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内容,联想和想象活动,并把想象变成实际行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体育欣赏的教学活跃了学生产生灵感和塑造新人格的体育创新环境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体育欣赏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和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位创新能力与想象力。

2.4 体育欣赏有助于体育实践课的开展。在体育常规教学中有许多的技术动作是不方便做分解示范的,只能依靠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将使学生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变得无所适从。欣赏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欣赏课的特点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而且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保证了欣赏教学进一步的新颖化,让学生了解优秀运动员规范的技术动作,这样,学生就会对该项目由完整、具体约认识。学生也可以在欣赏过程中明白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在技能练习时就能自觉地去理解和体会动作,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整个实践课的授课质量将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3.开设体育欣赏课的意义

3.1 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最强烈,好奇心也最强,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而目前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甚至对开展很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都了解甚少。如在体育理论课中介绍我国女子垒球队在奥运会的比赛情况时,90%的学生都不知道垒球的得失分规则,这就使学生看不懂比赛,更不用说去欣赏这项运动项目;学生也就不可能对这项运动感兴趣,也不会去学习这项运动的技能,更谈不上用这种技能进行体育锻炼了。体育欣赏课的开设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但能将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它,领略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

3.2 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等的重要措施。我国的民办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的招生数几乎成倍地增长。扩大招生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中,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缺乏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开设体育欣赏课则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电化教室和普通教室来进行,因为体育欣赏课既可在普通教室讲授,也可在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演示手段来进行,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缓解了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3.3 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体育美是体育运动中的普遍现象,如体育中的身体美、精神美和技艺美是体育美的三个主要方面。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高超的技艺及智慧的崇拜,更多地是在观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被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美感所折服,这也是体育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体育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的知识和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美的感觉最敏锐,是培养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进行美育的最佳时期。体育欣赏课的开设既顺应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又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4.结论

4.1 应该把体育欣赏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过程之一而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可将其设为学校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欣赏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其它体育知识得到普及。

4.2 开设体育教育课程时,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向广大学生多征求些意见,根据他们的爱好和需求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及其开设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竞赛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前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分,校园中的一切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大学时期是人生旅途中最灿烂的一段时期,学业固然重要,但如何利用在校的闲暇时间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趋于平庸是大学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多以体育竞技活动、健身、休闲娱乐等为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整体;一个完整、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要有较高学术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支架,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还要有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构成有血有肉的校园文化整体。[1]本文通过分析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这一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从而得出这一赛事的文化内涵和对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2]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广大师生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形为方式在大学校园里传播与流通,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身体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2]

校园体育文化多以间接、较隐藏的方式呈现,通过无意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学生在体育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体育以文化的形式散发信息,长期接触或身入其中、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感染、暗示,或进行模仿,内化成自己素质,实现着文化的心理沉淀,即校园体育文化的显性与隐性的融合。[3]

校园体育文化多以各种体育竞技比赛的形式出现。体育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学校广大师生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爱好的锻炼渠道和方式。同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即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者的普遍性特点。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2.1 健身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高校已蓬勃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而且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能力。人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促进骨胳、肌肉的生长发育。。大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自身以后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2.2 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这是体育项目特有的功能,对学校成员的生活和精神来说,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剂,学校校园处处是体育,这是体育项目特有的功能。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体育文化生活,它不仅可以作为紧张学习工作之余的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作为人们娱乐、享受、愉悦身心的调节剂。如轮滑、体育舞蹈、大众健身操、太极拳、各种体育竞赛等等,在校园生活中始终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调节形式,这些形式近似一种消遣,但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来看,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等形式为丰富学校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可能,因为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能力的改变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3 教育功能

2.3.1 凝聚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牵系着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生存发展。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特别是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核心的校园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所在。高校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一往无前地向前迈进,除了高质量的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在各种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高水平的管理等本身所具备的实力外,其中之一就是靠由校园体育精神所凝聚结成的集体,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和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使青年大学生感到全身充满着青春活力,有一种令人振奋、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

2.3.2 陶冶功能

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4]在这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比起正规的学校教育更具独特的功能,原因在于:首先,校园体育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对学校各方面教育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体育比赛各种规则的适用与对个人的限制,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由于当代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比较复杂,其是在相互交往的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必须利用各种场所对其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培养他们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校园体育文化实践中许多学校把环境作为有效手段或教具加以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投入使广大学生能有较好的活动场所,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 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的概况

五人制足球起源于拉丁美洲,相比11人制足球来讲,五人制足球所需的场地小,限制铲球和冲撞,更讲求技术与配合。比赛攻防转换快,进球数量多,极具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因此,五人制足球更适合大学校园足球运动特点,2003年中国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率先在国内推出了首届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该赛事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大学生足球赛事。至今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三届比赛,前三届的总冠军分别是沈阳工业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湖北大学。至今已举办了三届,已经发展到了十四个省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辽宁、山东、陕西、江苏、四川和云南)。全部赛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报名阶段。各分赛区的省市高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组队,并向各自高校所在的当地教委(教育厅)组成的省市组委会报名,赛事不限制各高校报名队伍数量;第二,校内赛和各省市预选赛阶段,各赛区根据报名数量情况安排校内赛、省市分区、分赛点的比赛形式,经过小组赛等比赛形式最后产生省市冠军队;第三,南北区决赛阶段,14个省市冠军队分成南北两个赛区,特约香港大学联队参赛,南北赛区各7个队,经过单巡回赛,产生南北赛区冠亚军;第四,总决赛,南北区冠亚军四强经过交叉淘汰赛,产生全国总冠军。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总决赛赛事。[5]

现已有近50所承办分区赛的学校如火如荼地组织普通学生广泛参与校内五人制足球比赛和相关活动,同时也从近300场各省内预赛顺利产生出了冠军,一共14支代表队以及总决赛的东道主和上届总冠军16支队伍参加全国总决赛。[5]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的成功举办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反响。随着赛事的深入发展和专业推广,这一赛事也将成为继CUBA之后的经典高校体育赛事。

4大五赛承载的体育文化内涵

4.1 大五赛承载着“平等、参与”

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所包含的平等精神,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运动中,平等精神使其他社会因素对参与者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第二,足球规则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平等精神为学生在其他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实现自我目标提供了契机。

4.2 大五赛承载着“合作、竞争”

足球运动的本身就是双方以进球为目的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是整体的,又是个体的。足球比赛中始终都存在这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包含了参与者之间身体和心理以及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较量。同时,作为集体项目,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具备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足球规则中,“违反体育道德”是判定犯规的主要依据之一,宁愿失分而不伤人已成为公认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表现得很明了,对促使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4.3 大五赛承载着“循规、创新”

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的规则作为参与者在比赛场上的行为规范,是每个运动员所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与在校园生活时需遵守校纪、校规是相同的。

而创新也是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灵魂。它成为足球运动员所必备的品质。大五赛的过程中也集中体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创新精神。

5 大五赛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5.1 建平台,促发展

大五赛是采用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大学生赛事,它为五人制足球在中国高校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其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也为中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拔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建了强大的平台和载体。

5.2 造氛围,现内涵

大五赛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辅地承担着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责任,也承担着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责任。五人制足球是一项集体活动,场上的队员不仅在踢球,还蕴涵着一种团队精神、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青年大学生和高校而言,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素材,对引导着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3 显声誉,创新风

大五赛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通过赛事突出高校注重培养人才的宗旨,使传统的体育教育得到实质性的升华。培养出全面型、知识型的高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提倡做文明运动员、做文明裁判员、做文明观众,这也对学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对体育产生一种全新的思维观念,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结 论

6.1 大五赛承载着“平等、参与,合作、竞争,循规、创新”的体育文化内涵,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启示。

6.2 大五赛的成功举办,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辅地承担着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责任,引导着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加强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通过赛事突出高校注重培养人才的宗旨,培养出全面型、知识型的高素质的大学生运动员。为高校创造和谐校园提供条件。

6.3 大五赛的成功举办,使国人清晰地看到了我国足球事业的未来,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是值得职业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也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6.4 大五赛的成功举办,在展示高校优秀运动员的同时,使职业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启示。即职业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高等体育职业教育。这一途径将使我国足球事业逐渐步入正规,辅助我国体育事业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2] 施华楠主编.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 韩 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 四川体育科学,2002,(2).

[4] 刘 燕.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5,(3)

[5] 李宁杯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启动.[Z].smth.edu.cn/

[6] 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9,(4).

[7] 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8,(1).

[8] 贾爱萍,夏祥伟.试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