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消费前景

绿色消费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消费前景

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材料;绿色混凝土;性能质量;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中的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舒服,宽敞明亮,还要足够的卫生安全,用到的材料尽可能的对人体无害。为此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颇为重要。

不单是我国,全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在绿色建筑方面探索了很久,近二十年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于建筑的环保性,安全性,重复使用性。国际标准化机构ISO制定环境调和制品(ECP)的标准化,快速的推动国外的绿色建材的发展。在九十年代之后绿色建材的发展速度成倍增加,ISO制定出一种实验法,规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积极的开发一些绿色建材新产品。

根据我国国情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绿色建筑材料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其生产中尽可能的要减少天然能源的使用。在产品配置的过程中,不得用甲醛,卤化物等一些有毒化学物品添加剂。产品设计要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多功能,例如:灭菌,防霉,除臭,防火,隔热等。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对绿色建材的评价和标准,所以我国绿色建材在市场上还只是个概念。

1 建材应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木材,石材,黏土砖,钢材和混凝土,而如今用到的最多的就是钢材和混凝土。其中,木材和石材都是天然材料,不需要太大加工便可用于建筑,由于木材是可再生的,假如人类消耗木材的速度和自然界木材生长的速度相同的话,那么木材就是最绿色的建筑材料。其次,石材虽然不会再生,但是它的耐久性能极强,重复利用率高,因此它也具备绿色建材的特征。另外一种和木材相似的材料被很多人看好,竹子,生长速度快,是一种极好的可再生能源,人们用竹子制成竹材人造板。以竹子为原料,经过复杂的机械和化学加工,借助强力胶而成型的板状材料,它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等优点,很可能成为木材之后的绿色建筑材料,而且应用前景广阔。黏土砖,不可再生,浪费能源,可以说是最不绿色的建筑材料,因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限制使用的黏土砖如今已被禁止生产使用。一种材料的消逝,必有另一种新材料的崛起,复合砖崛起了。我国工业废渣排放量巨大,但是其二次利用的却很少,这是一种可作为复合砖的原材料的工业废渣。例如:利用粉煤灰可制成烧结砖,蒸压砖,蒸压灰砂砖,硅酸盐砌块等。因为废渣的来源丰富,性能还高于黏土,满足建筑要求,所以废渣制成的复合砖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因为钢材的不可替代,绿色钢材还未出现,但是其绿色的主要方向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钢材的工艺,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对其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快绿色化进展。构成建筑的主要材料还是混凝土,它由水泥和集料组成,是一种复合材料。水泥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量,而且污染较大,如何改善研制水泥的绿色化生产工艺成了热门话题,也是绿色混凝土的主要发展方向。现如今我们使用的绿色混凝土主要有低碱性混凝土,植被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护坡植被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生态净水混凝土等。在这里我们讨论一种多孔混凝土,它也称为无砂混凝土,只有粗骨料,没有细骨料,直接用水泥作为粘合剂直接连接粗骨料,具有连续空隙结构的特点,透气和透水能力良好,连续空隙也可作为生物的繁衍地,从而降低环境负荷。多孔混凝土根据气孔的结构形成的不同,又可分为泡沫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两大类,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2 发展前景

由于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材的重视,市场出现了很多商家为了博取消费者的眼球,打起了“绿色”的旗帜,所以市场的绿色材料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都鱼龙混杂,经不起检验。据调查显示,市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绿色建材都无产品检验报告,缺少正规建材机构的检测,还有就是认证不规范,主要原因还是国家政府在绿色建材方面的认证和管理相关法律不够完善。还有就是绿色材料不等于新型材料,很多人认为新型材料就是绿色材料,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材料,能耗降低,污染减少,但不足以说它就是绿色材料。绿色材料与建筑,施工,是紧密相连的,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绿色建材市场,着力坚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生产,认证,检测,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根本无法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不管是档次还是种类,或者性能质量。当时我国科学工作者们会不断在这方面探索,研究生产建筑垃圾-二次甚至多次利用的建筑材料,节约自然能源的建筑材料,或者更耐久的新型建筑材料等等。我国各个省市的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的水平相差甚远,绿色建筑产品相对较少,而且生产速度缓慢,节奏跟不上。我国每年新增建筑虽多,但是整体不强,因此,我们传统的建筑行业必定要加大技术改造,学会使用高端技术,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能源用量,环境保护等,从而实现从传统建筑材料转变成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经济 发展前景

我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也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就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原动力,因此导致了损失能源以及其他资源的缺乏和枯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来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巨大隐患。因此,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保障一切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众多的污染物质导致的全球变暖,其中建筑行业的所产生的污染物质就占据一半,在建筑施工中所消耗的能源占据能源消耗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五,除此之外,建筑施工还要排放出大量的废物。更严重的是,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发展,就意味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就更多。建筑施工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燃料、土地以及建筑所需的原材料。所以,在建筑行业中提出绿建筑的概念是正当其时的,绿色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在建筑行业正常发展的同时,也能和自然环境和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建筑也是作为建筑的一种规则和对建筑环境的性能衡量的标准。在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以及健康的居住条件下,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房屋建筑而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对相关的资源实施高效的利用,绿色建筑也被人们称作为生态建筑。这种建筑模式能够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真正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共同发展。

生态建筑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由于各种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很多的建筑经济都是公营建筑经济,它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建造成本低,而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主要是由我国的公用机构进行具体安排。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能够较容易的得到实行,传统的建筑业,具有投资性强,使用寿命短,是一种粗放型的产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不仅能顾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而且又不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损害。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和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对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循环可再生的资源,对建筑本生来说,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较传统的建筑更健康舒适,同时具有碳排放低的优点。就目前的消费市场上,也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环保消费的要求。总的来说,绿色建筑具有完整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这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绿色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较传统的建筑环保,能源消耗低,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待绿色建筑,它的特点有表现在其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里面, 对于建筑行业环保的理解,并非是仅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而是在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设计、建造和使用是作为考擦绿色建筑生命周期的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绿色建筑的建造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类从中受益,人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建造的时候,仍然是要求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生活习惯,强调以人为本,在满足人们舒适安全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绿色建筑,只有这样,绿色建筑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同时,绿色建筑对周围的环境特点也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到是否和当地的建筑性格相符合,还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习俗,在建造绿色建筑的时候,要按照当地的建筑环境,是绿色建筑有机的融入到里面,充分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绿色建筑。

最后,统筹建筑,综合发展。绿色建筑是一套完整的工程,有其系统化的建筑设计,因此,绿色建筑具有十分强烈的综合性。绿色建筑的建造们能够对周边的许多产业造成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其它类学科都会因此改变,比如:建筑生产设备、建筑教育、建筑设计、能源服务、房屋设计及维修以及市政基础建设等等,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看到,发展绿色建筑都相关产业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虽然能够完全符合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的需求,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和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使绿色建筑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建筑业长期以来都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想要以后依旧保持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发展,就必须一开始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采取一定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是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并且坚持上述原则,促使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更上一层楼做出积极贡献。

三、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之前,必须要对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和认识,这样才能根本的把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进程,也能较快的找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更好的促成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还没有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达成共识,也就是说,绿色建筑还没有上升到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再加上由于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的形成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法律对绿色建筑方面的规定,就导致了人们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无法可依。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一套完整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明文规定的国家法律面前,绿色建筑降级的发展才有迹可循。其次,由于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成本过高,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可行的技术交流平台,比如对于房屋采光的合理设计,国内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反倒是一些建筑企业打着高效环保的旗号进行获利,出绿色建筑经济出现泡沫,加深了人们对环保建筑经济的误解。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解决措施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的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巨大困难,但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着重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同等的建筑建筑材料成本条件下,必须要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不,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平稳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工作,使建筑质量和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相统一。除此之外,各国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增强自身的绿色建筑经济意识,更好的指导和引导绿色建筑经济工作的开展。在经济上,减少投资商的税务,让建筑者觉得绿色建筑经济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进而加速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

其次,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外部成不指绿色建筑金的外部条件,比如土地,要想降低外部成不,就必须要提高土地入手的质量。绿色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时刻保持顺畅的空气流通,这样高质量的土地上建造的绿色建筑才能更有效,从而大大降低绿色建筑投资的风险。由此看来,一块高质量的土地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成本的降低。除此之外还要降低建设的成本,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前期,对要对绿色建筑进行进行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要求提高施工的精准性,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大量返工,进而造成建造成本损失。在哦招标的时候,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公开透明的招标政策并严格实施,,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从而减少建设成本。

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还不成熟,但是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毕竟之路,同时也符合国际建筑潮流,因此具有叫广阔的前景。首先,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走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以科技为主导的精细化设计,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迅速的建立起一套完善可行的理论体系。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药不断推广绿色建筑节能理念,对于建设所用的原材料以及房屋所用的能源收集材料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计出人们在绿色建筑中所需的能源设备,展现出绿色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在目前全球的碳排放量激增和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而受到全球的瞩目,充分的相信,绿色建筑经济下的绿色建筑在未来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们居住的主流建筑,同时也因人门对环保的重视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绿色建筑也是人们未来所追求的建筑模样。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对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解决,让建筑行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仅大幅度降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环保做贡献。从而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回归自然,城市化的建设也趋于绿色化。当热,绿色建筑毕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需要人们不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一个低碳的节能的建筑,最终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因此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璇.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4:250

[2]李牧.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外建筑,2010,09:71-72

[3]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9:60

[4]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12:286

[5]魏后.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4:72

[6]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李勇.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04:28-33

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推拿手法;绿色消费;绿色医疗;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min),顺运内八卦5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

3.1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着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 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

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转贴于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着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 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着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绿色消费前景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绿色食品是一种健康无污染的食品,可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近年来其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

不同学者对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诠释。目前刘连馥(2004)等提出的定义被广泛采用,认为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特定的生产方式”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在种类组成上,包括粮油、畜禽蛋奶、蔬菜、果品、饮料酒类、水海产品和其它等9大类初级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从产品质量方面,绿色食品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必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根据质量的不同等级标准,绿色食品又可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材料,AA级不允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历史不长, 但保持了全面、健康地加快发展,已成为一个极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据相关资料,至2007年,绿色食品新认证企业2371家,产品6263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14.9%和10.3%,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5740家,产品总数达到15238个,实物总量8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929亿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23000万亩。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已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的态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较小

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前期建设投资大,单体企业或农户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该任务,导致企业或农户不愿独立投资建设,无法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化,从而导致绿色食品的产能不高;其次,因此,由于绿色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生产环节都要求符合标准,因此对生产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求许多生产环节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购买设备、农技训员等,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2.绿色食品品种较少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及销售市场仍以粮食为主,占到绿色食品总供给量的50%以上,而其他种类的的绿色食品较少。在面对当前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情况下,由于绿色食品种类未实现多样化难以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3.绿色食品市场份额较小

绿色食品是安全无污染的食品,但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这可能主要由三个原因所致,一是相对于传统食品而言,绿色食品往往售价较高,加之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关系,使得绿色食品无法成为人们餐桌的“主角”;二是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不够充分,其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特点及优势了解相对不足;三是由于部分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属于长期性、潜伏性的特点,短时期内无法体现出危害性,也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

4.绿色食品产业抗风险能力低

尽管绿色食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由于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变化,绿色食品经济效益会出现波动,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往往涉及公司、农户、投资方等众多参与者,如何保证各参与方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避免某一或某些参与方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

绿色食品是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存在规模较小等问题,但其发展空间很大。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正是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环境基础上,以绿色食品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利用绿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及一体化的产销组织方式实现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循环互动的过程。绿色食品产业化通常涉及基地(工厂)、农户(工人)、公司等参与主体,包括生产(加工)、营销及服务体系等,下面就我国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可能模式进行分析。

1.生产(加工)环节

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主要有基地(工厂)、农户(工人)和公司等参与。农户(工人)是绿色食品生产中的主要劳动者;基地(工厂)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生产基地作为绿色产品的原产地,其生态环境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争取不会在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造成污染,杜绝绿色食品“源头污染”的可能性;其次,在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生产基地还应作为绿色食品的展示销售平台,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流程,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信赖感;公司在绿色食品产业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打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绿色食品产业能够尽快做大做强。按生产(加工)过程的组织形式不同,通常包括以下模式:

(1)农户(工人)+基地(工厂)模式。这种模式是绿色食品产业化最基本的模式,即通过农户(工人)直接进行种植,通过种植基地(工厂)加工,然后通过商场或其他渠道销售。但是因为在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需经多方严格认证,但由于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问题,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较少。

(2)公司+基地(工厂)模式。该模式中公司直接租用农民土地,由公司建设基地或工厂,公司工人进行绿色食品生产或加工。该模式便于公司严格控制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确保产品质量。但往往投资较大,公司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3)公司+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司提供技术、生产资料等服务,为农户生产和加工进行指导,这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户盲目种植,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发生。最后,公司通过订单和合约形式,对合格的产品进行收购。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避免在生产初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地建设,节约了成本,又可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大型公司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时都采取这种发展模式。

(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是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由公司进行生产基地建设,雇佣农户(工人)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公司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可以保证绿色食品的生产环节达标,最后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这种模式在由于是公司在全程监管,完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在很多绿色食品产业化中都采取这种模式。

2.销售环节

绿色食品产业化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商场、农产品市场或专营店等销售渠道对绿色食品的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

(1)商场(超市)+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以综合性商场或超市为销售平台,农户或公司为商场(超市)提供绿色食品,依赖于大型的卖场进行销售。商场(超市)为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宣传窗口,对推广绿色食品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绿色食品自身属于优质产品,经营绿色食品反映商场(超市)紧跟绿色消费时尚,重视产品安全质量,对提升卖场形象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绿色食品销售多采用此类模式。

(2)专营店+公司(农户)模式。为拓展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今后的发展中,绿色食品的销售可加大绿色食品商店特许经营、直销店等发展模式,一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二来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牌效应。多渠道的销售网络的简历能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3.管理与服务环节

绿色食品产业化还要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环节,主要包括:

(1)政府部门。由于绿色产品实施严格的品质及过程管理,加之产业化过程中涉及众多经济主体,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引导、扶持、监管和协调,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2)中介(科研)组织。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往往无法对农户(工人)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有些时候还需要对农户(工人)进行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形成“公司+中介(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农户”的发展模式。其中由中介(科研)组织牵头,一方面对农户进行科技服务,以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与公司联系,扩大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这样就更好的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运输机构。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往往是跨地域进行的,为避免产品积压,损害公司和农户(工人)的利益,就要积极拓展运输渠道,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的将绿色食品产和销衔接起来,实现供销一体化。

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对策

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可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是绿色食品的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绿色产品生产能够顺利的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1.因地制宜制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来发展主导绿色食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有些地方原先的基础比较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本条件,加以扶持,即可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还有些地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概念,只要经过一定方式加以整合,其规模就可以迅速发展扩大。

2.大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既可以使产品的质量有所保证,使绿色食品的概念尽快的被消费者认可,又可以带动当地绿色食品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以公司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实现产销一体化。

3.加大绿色食品质量进行监管力度。绿色食品提出了安全、健康食品的绿色概念,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买的放心,吃的安心,应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绿色食品贮藏、运输标准、绿色食品其它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质量全程认证。既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又可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

4.拓展融资渠道。绿色食品产业投入较大,仅靠公司和农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够的,为实现绿色食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包括政府扶持、企业、个人投资参股等多种途径投资,才能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5.提升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尽管绿色食品是健康食品,代表了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对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不力,使许多消费者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存在种种误解。由于消费者没有形成对绿色食品的正确认识,加之绿色食品的价格也比普通食品要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消费意识。

6.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管理与服务等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政府部门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提业平台;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则重点在为公司、工厂工人和从业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生产用物质和运输服务等部门则可加大网点建设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生产及销售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万 丽:关于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的若干思考[J].Economic & Trade Update,2007,5(58):78~79

[3]李长胜 孙凤俊 刘云波等:绿色食品发展与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4):294~299

[4]蒋丽,陈惠音.绿色食品及最新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01,(3):80~81

[5]王渝陵.发展中国绿色食品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2):46~49

[6]郭春敏,张劲松.浅谈绿色食品标准问题[J].中国标准化,2001,(7):15~16

[7]邓晨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7

[8]陈怀锅.江苏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926~927,942

[9]中国绿色食品网.省略.cn

[10]王启云: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63~65

[1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4):1187~1188

[12]梅洪常 邓 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M].北京:管理经济出版社.2005

[13]唐春根 李鑫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世界农业, 2007.( 2):9~11

[14]刘 梅:中国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15]王德章 宋德军:物流形式与产业发展研究―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3):22~29

[16]董 钻:绿色食品与标准体系[J].新农业,2004,(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