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 现状分析 改革建议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早在30多年前,我国各个高校就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公共英语课、政治课一样,成为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及具备初级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30多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逐渐出现新问题,这要求我们用不断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其日趋完善。

二、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文理分科教育制度将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划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缺乏数、理、化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其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会稍微差于理科生。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所有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忽视了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别,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必然会导致课程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1.学校领导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仍使用统一的教材,仍未建立起专门的文科计算机实验室,同时也未拥有专业的文科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等,这些说明学校领导还未认识到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的不足,未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未构建全新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激励驱动机制。首先,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严重滞后于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其次,相对于理科生,文科生的相关数理知识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导致他们感觉现有课程内容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程序设计等创造性课程内容。此外,分配的课时较少,又不是专业课,学生便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最后,课堂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离。长期以来,文科生往往把自己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即可。缺乏激励驱动机制是阻碍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致命伤。

3.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形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在我国高校中,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大课灌输式教学,即一个教师同时向来自于不同专业的100个甚至300个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弥补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偏向于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过于重视文科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文科生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

三、关于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为解决文理科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等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我们应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重新划分计算机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并将其进行细化和模块化,科学分层后供各个院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分层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将原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两门课程。基于文科学生是未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以及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特点,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一些高校就开设了专门针对文科学生的《VBA在文科专业中的高级应用》课程,相比JAVA、C++等程序设计语言,VBA的语法要求较低,并且学习平台是熟悉的OFFICE,该课程凭较低的技术平台和显著的应用效果很容易被文科生接受。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新定位: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与不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根据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基础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重新修订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在普及计算机文化的基础上,使文科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概念,拉近与理科生的距离,并不断提高文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根据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和专业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及数据库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各个高校应建立文科计算机实验室,文科生可根据自己专业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计算机实验,将课堂学习和实际动手相结合。

3.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的建设。在总结国外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内高校几十年来的课改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计算机课程群是由多门计算机课程组成的群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其中一门或几门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如将整个课群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应用课群等。[1]也有院校将15门计算机公共课划分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三大课程群。[2]计算机课程群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换而不断进行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4.建立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评价机制。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是整个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完善的动力,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任课教师总结、文科类院系意见反馈及文科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改进教学形式,进而实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目的在于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样一门基础课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程度非常高的情况下,如何还能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是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

目前中学阶段已经广泛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但由于各地区硬件设施的差别、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两个极端:有一部分学生已达到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水平,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使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完全不愿意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进而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讲授和实操过度重复

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课程实施的过程通常是教师先以一个实例来讲授某几个知识点,边讲解边操作,然后在上机课上再让学生练习。例如在进行Word当中的图文混排系列知识点时,以“清凉小屋茶饮”为例讲解了艺术字的添加和编辑,自选图形的添加和编辑,图片的插入和编辑等知识,并辅助演示;在上机课时,先用一半的课时让学生将这个案例再做一遍,然后再增加海报设计的练习。这样,在理论课上完全以教师为主导,而在上机课上,学生的练习与理论课上几乎一样,使得学生在理论课上感到枯燥和盲从,上机课上产生厌倦感,因而对知识的掌握是寥寥无几。

1.3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有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四个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熟悉,也知道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会有帮助,但是具体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却不知道应用到哪儿。比如Word的排版,学生知道分栏、设置标题样式、添加目录的操作,但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学习的很不扎实,在毕业论文撰写的阶段,进行论文排版时,往往不会用,不知道怎样添加样式,如何生成目录。这说明授课的实例缺乏时效性,与岗位脱节,教师在讲授时只讲了如何操作,却没有让学生理解它的具体功能。

1.4 考试环节单一片面

考试环节存在问题,即过于单一片面。虽然有些学校意识到考试环节的重要性,由笔试改成上机考试,但是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采用笔试无法考察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单纯的上机操作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检验环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

2 课程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后出现了理论知识不扎实不会用,而操作技能又不熟练不全面。通过对实际岗位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软硬件维护等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认证。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2 确定教学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前面现状的分析和课程的重新定位,提出几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划分课程层次

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两极分化的情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两部分。选修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等;必修模块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开课前统一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测试,以此为根据进行分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选修模块,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让基础差的学生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此外还可大大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使用效率,即实操实训的效率。

3.2 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

在具体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顶岗实习课时所起到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务必使课程服务于专业。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间的结合点,以此为每个专业设置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水平和自学能力设计成多层次,即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的实际案例设计成基础项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现代化办公的基本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职业方向设计拓展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加强练习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并开设简单的数据库技术;而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添加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

3.3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知识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缺乏积极性,动手操作又和课堂教学脱节。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与层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学生的不同专业等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硬件组装、网络基础、Word文档制作、Excel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PPT幻灯片制作等,每个模块中根据教学大纲、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每种项目准备两套以上,分为基础项目和巩固项目,通过基础项目掌握知识点,巩固项目强化和巩固知识点。将各知识点隐含于设计的各种项目中,教师与学生同步实施和完成该项目,紧凑使用,两类项目均与专业需求密切联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强调内容的可操作性,体现“教学做”的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问题,学习相应知识点,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从而自己探索知识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完善考试与评价体系

基础项目完成后,可以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或随机抽取学生演示项目制作过程和结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指出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更正。巩固项目则通过学生的制作总结和实际项目完成情况,由教师给出成绩。

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通常期末成绩占总分的60%或者70%,但这种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实际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阶段考核是在每个模块结束后通过综合实例来考核;终结性考核为期末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的综合考试。学生也可以选择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或者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考试证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并获得证书,为就业提供技术和硬件保证。

4 小结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应以“应用”为主导,强调与专业需求的联系,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

此外还可搭建校内基础课程网络平台,以此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并可开辟学习论坛,网上答疑、留言板等学习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结合,这些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及知识更新能力,需深入浅出,将抽象内容直观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更多的与项目教学法相关的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检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 培养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专业的学习中。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实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开课前,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进行命题,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分出不同的层次(A、B、C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A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A层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少讲多练,重点学习一些高级操作、减少一般性内容的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 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B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针对B层学生采用精讲精练的原则, 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介绍一些高级操作,加强实验环节。C层学生基本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相关知识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针对C层学生采用浅讲多练的原则,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教学大纲中的一般性了解内容为教学目标。

2.注重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介绍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领域杰出人士,比如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等。第二,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 使用声音、动画等效果,让学生耳目一新。第三,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相关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选择案例,融入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同时提供多种操作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仅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并不断地充实自己。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探究型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自主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建设网络互动教学环境,完善网上作业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网上考试/评分体系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同教师交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来实现的。本课程的实验分成两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键盘与指法练习、Windows操作、杀毒软件的使用、文件上传与下载、邮件的收发等。在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中,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每次上机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内容,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并提交电子文档, 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所有的实验课都由主讲教师亲自现场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记录,总结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答。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注重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考核方法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精品课程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必要渠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秦,冯博琴,陈,顾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J] .中国大学教育,2009(9):41-44.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8):129-130.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26-01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Wu Wenb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10 Xituche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Road ,100083)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i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get in by every opening.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of qual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education be one'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new hierarchical teaching + micro auxiliary cours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from th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targe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courses of computer in our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 course of study and social need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necessary in-depth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Key words]Computer based curriculum micro curriculum reform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建设和改革才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时代和课程的要求。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前些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过分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采取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开展教学并组织考核。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因材施教,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适应教学、学习及就业的需求,还需要对该两级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及改进,以满足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

2.研究内容

搭建全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教学平台,并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学习资源包。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梳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然后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研究其“微课程”的可行性。

其次,结合之前的“微课程”理论,以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其设计原则。

再次,在此设计原则基础上,构筑微课程整体框架模型和模式。

最后,开展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点的提取,微课程的设计及制作,及最终素材的集成,并提出该“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案等。

3 研究目标

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原则和微课模式,利用微课程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构建一个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并且可以运行在手机、PAD及台式机等平台上的,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的全新的教学辅助学习平台,以支持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及翻转学习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 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分层教学的开展,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是解决新入学学生由于来源、地域、水平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差异的很好的途径,也是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的好方法。但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一直进行的是两级分层,这就造成了分层过粗引起的免修学生的部分知识点欠缺和少数非免修学生又感觉教材的滞后性而“吃不饱”以及现实中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加快而使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等矛盾现象的存在。这些都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在现有分层教学基础上再进一步改革和补充。

5 “微课程”主要特色

网络是当今知识学习和补充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当今“微时代”的特点,在微时代与信息化教育融合下,“微时代”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学生可“随时随地,随需随取”利用微课程进行“充电”。因此,在现有两级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与知识点补充,提出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补充学生某些知识点的欠缺,而且通过这种精彩短小、应用灵活的微课程可以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补充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全吸收所学知识点,更可以达到“随时随地,随需随取”的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迎合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创新发展的创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跟上时代教育步伐。总之,项目特点集微课程设计、随身性、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于一身。

6 总结

通过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明确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微课程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手机微信版,搭建出一个以微信为平台的订阅号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提出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宁波大学,201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