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流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被各行各业采用,进而推进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而使更多的制造业行业开始使用物流外包,以便降低公司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那么,目前,兵团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依赖程度如何,两者究竟存在这何种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兵团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兵团物流业发展现状
本文所使用的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业务,因此,物流业的产值是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产值加总得出的。
随着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1994年至2010年兵团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16%。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物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1994年至2010年兵团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3%。从增长率角度分析,表1显示2001年物流业的产值比上一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38.55%,而2005年比上一年增加值增长率为负数,即-0.14%,说明兵团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一个较大的波动趋势。随着兵团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的提出,进而推进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兵团物流业占其GDP的比重呈现出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物流服务业占兵团GDP最高比重是5.02%,最低为2.98%。这说明兵团物流业的发展与其GDP的增长保持了一个和谐的步伐。
从物流服务业的内部情况分析,物流服务业呈现一个波动的增长了趋势。2010年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2.5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私人汽车10.38万辆,增长42.5%;民用轿车4.70万辆,增长30.4%,其中私人轿车3.93万辆,增长1.5倍。2010年全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中,载客汽车6.02万辆,增长27.9%;载货汽车3.19万辆,增长12.2%;农用运输车3.10万辆,增长5.1%。另外,2010年全年道路运输旅客周转量66.60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06.7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23.5%。同年,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9%。新建改建公路2515公里,新建等级客运站33个。无论是物流服务业整体发展还是物流服务业的内部结构,都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对比分析
由于历年兵团统计年鉴数据缺失,结合制造业总产值占兵团工业的比例在80%以上,本文仅选取历年的工业增加值来替代制造业增加值。表2显示,大部分年份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正数,说明兵团制造业呈现出增长的发展态势。但是,这种增长态势是呈现一个波动趋势的,1994年至199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先呈现一个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趋势;1998年至2003年,制造业的增长率同样的出现了一个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趋势;2004年至2010年,兵团制造业增长率再次出现这种由低变高再降低的趋势。虽然,1994年至2010年兵团制造业一直呈现一个增长趋势,但是其增长率却是一个变化的波动状态,因此,对于兵团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撑环境,来帮助制造业的呈现平稳的增长状态。
图1显示,兵团物流服务业呈现一种缓慢的增长趋势,而制造业则呈现一种快速发展趋势。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错位,即物流服务业发展受到某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够与制造业发展呈现同步发展趋势。
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本文分析使用的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两者增加值数据主要来自于兵团历年统计年鉴(1995-2010年)。而对于物流服务业囊括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物流服务业增加值是由这些行业的增加值相加所得(具体的数据见表3)。
(二) 模型的构建
为了深入分析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直接采用最简单的一元回归模型,选择各产业的增加值作为各行业的效率指标,模型如下:
ZZY= a+bWLY+u (1)
模型(1)中,ZZY表示制造业增加值,是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WLY为解释变量,表示物流服务业增加值,a、b为常数,u为误差项。
(三) 单位根检验
平稳序列的基本特征是:其统计特征不随时间的平移而变化。平稳的时间序列表示为 I (0) ;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平稳,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 I (1),以此类推。
表4中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ZZY和WLY是虽然在水平检验下是非平稳的,但是在二阶差分情况下是均是平稳序列,说明具备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四) 协整检验
为了深入探讨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期均衡关系。本文将构建协整方程(线性回归方程),如表5所示。
则线性模型可以表示为:
ZZY=-289609.6 + 8.255WLY (2)
T (-3.586) (12.264)
P (0.0027) (0.000)
该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09,且经过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的值为0.903,DW的统计量的0.311,F统计量的值为150.41。可以说明,所构建的经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且各变量均显著。
由长期均衡回归模型得到了的残差序列模型为:
ET=ZZY+289609.6+8.255WLY (3)
残差序列的检验结果为(即包含常数项、趋势项的情况下,进行一阶差分而得到的),如表6所示。
残差序列的 ADF 值为-3.917,其在 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3.76,因此可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即说明变量 ZZY、WLY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且关系唯一。
模型对应的长期关系表明,如上式所示。ZZY、WLY之间的关系符合经济学意义,它表明:对于兵团来说,兵团物流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制造业将增长8.255个百分点。
(五) VAR检验
通过Eviews6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VAR模型如表7所示(表7中()内是标准误差值,[]内是t统计量值)。
表7显示,两个回归的模型的拟合优度为 0.9946,调整的可决系数也达到了 0.9925,说明这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较好。F统计量的值达到了463.24,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一个模型中,滞后一期的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为负的,而滞后二期的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则呈现负数,但是其加总所得的系数为正数,即说明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整体呈现正向的促进效应。第二个模型显示,滞后一期的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呈现正的促进作用,而滞后二期的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呈现负的影响作用,但是,这些系数加总所得为正数,即说明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也是正向的。
(六)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长期来看,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并不能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对于统计分析来说较少,因此,考察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从长期趋势分析的因果关系,直接选择经过HP滤波后的平稳性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对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H-P滤波处理,得到结果图2和图3所示:
下面,主要选择经过滤波处理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格兰杰检验,运用Eviews6.0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第一个假设中,HPWLY不是HPZZY的Granger 原因,其F统计量为425.704,显著性水平为0,即假设条件不成立,因此,HPWLY是HPZZY的Granger 原因;第二个假设中,HPZZY不是HPWLY的Granger 原因,其F统计量为91.77,显著性水平为0,同样的假设仍然不成立,因此,HPZZY是HPWLY的Granger 原因。从长期趋势分析,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即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存在推动作用,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兵团物流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通过对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兵团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兵团物流服务业对制造业存在着促进作用,而制造业的发展同样的能够带动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这两者长期互动均衡关系的角度来为其发展提供对策。
(一) 制定完善物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使用物流服务业,这不仅降低了大多数制造业的成本,提升了制造业的经营效率,还促进了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容易出现一些物流服务业进行“逆向选择”,使制造业蒙受损失。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物流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提升物流服务业的各个企业的员工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让物流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二)实现制造产业“轻量化”为物流服务业发展提供市场
物流服务业完善自身的同时,制造业同样需要做好相关工作。兵团鼓励和提倡当地的制造业学习和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现代制造业经验,并提供一些对外交流的机会,帮助这些制造业组建物流服务业公司,以便实现制造业轻量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也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两者互动发展提供优势环境
兵团要想真正做好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支持工作,最合理的建议是加强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优化了,其服务效率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能够更好的为制造业服务,进而保证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蒋琴儿,刘剑锋.物流金融: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有效平台[J].商业研究,2010, 3
2.刘一琳.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以第三方物流业为例[J].浙江大学,2008.3
3.王玉玲.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
4.吴净.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07.9
5.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
6.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7.喻春娇,郑光凤.湖北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11
作者简介:
汤伟娜(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打造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技
>>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宽松货币政策给我国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 简论我国机械制造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干预政策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趋势及政策完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发展趋势及政策展望 我国酒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及发展趋势探讨 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年3月11日。⑤马岩:《发展潜力巨大智能制造亟待构建统一标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7年2月13日。⑥刘垠:《二一七,科技任务清单“连连看”》,《科技日报》2017年3月6日。⑦杨帅:《我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及其政策支持体系》,《中州学刊》2016年第4期。⑧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年第3期。⑨孙立:《工业大数据对智慧云制造的推动与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3期。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quickly building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how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China′s current finance, taxation, innov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olicies had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cosystem. The futur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 system,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policy support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as the goal, and with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core.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rend; policy constrai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论文摘要】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不论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本文在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三是WTO将服务贸易纳入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之内,全球服务市场自由化不断加深为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服务业跨国转移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国际化(又叫离岸服务外包或海外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的国际化(或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迅速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6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服务进口增长率为31%,也高于英国和美国的14%。
2.服务贸易仍集中于传统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是加强新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4、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外包模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将不断对现有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法规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研究新问题,采取新措施,建立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和信用体系,形成有利于外包市场发育的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