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物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蜜蜂的体色
蜜蜂的体色艳丽夺目,由于它有毒性很强的蜇针,对其他昆虫和动物起致命的攻击,它的体色成为捕食者终生难忘的预警信号,对蜜蜂来说这是它的警戒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蜜蜂的生活习性
蜜蜂营群居生活,蜂群中包括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为蜂群的“一家之主”,控制着整个蜂群的生活;雄蜂的职能是与蜂王交尾;而工蜂则负责寻找蜜源、采集花蜜、饲喂后代和蜂王、筑建蜂房等工作,三型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三型蜂的群居生活属于动物行为中的社群行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关系。
三、蜜蜂的生殖
三型蜂中的蜂王为雌性蜂,能够在小蜂房内产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在中蜂房产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在大蜂房产受精卵发育成蜂王。
由图可知:雄蜂是单倍体生物,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中的孤雌生殖,而同是受精卵在大蜂房内发育成蜂王,在小蜂房内发育成工蜂也可以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型和环境(所吃的食物不同)的共同作用。
四、蜜蜂的个体发育
蜜蜂的个体发育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在生物学上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在计算种群数量时要包括某一区域内所有同种蜜蜂的卵、幼虫、蛹和成虫之和的个体数。
五、蜜蜂的遗传特点
蜂王为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所产生的配子过程中存在着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但由于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为单倍体生物,所以有关蜜蜂的遗传现象比较特殊,下面将以两个例题的形式加以介绍。
例1:蜜蜂的体色褐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在褐色雄蜂与纯合体黑色雌蜂杂交,则子一代蜜蜂体色为
( )
A.全部为褐色
B.褐色∶黑色=3∶1
C.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为黑色
D.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为褐色
例2:雌蜂和一雄蜂产生F1代,F1代雌雄个体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雌蜂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一、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
(一)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
1.高校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是从事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所谓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受“公益机构理论”影响,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普遍将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确立为公务法人或者公法人,高校法律上定位为公共机构。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依据是《民法通则》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文件将高校定性为事业法人;二是依据《教育法》和《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将高校定性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三是借鉴英美法系的“第三部门”理论[1]和大陆法系的“公立公益机构”理论,[2]将高校定性为公务法人。我国《高等教育法》将高校管理权界定为高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的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权力,高校管理权包括校规的制定权、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权,如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秩序管理、助学管理、就业管理、学位授予管理等。故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公立高校是一种包含私法性质的准公务法人。
2.学生的法律地位
《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学生权利层面看,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国家一般将教育视为一种类似于医院、银行等专业化的服务,学生地位等同于一般的客户。笔者认为,既要确定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又不能将学生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消费者。学生的实体性权利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选择权、人身物质保障权、民主权、文化教育权等,程序权利主要包括求偿权、知情权、陈述和申辩权、听证权、申诉权、诉讼权等。
(二)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关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民事法律关系说,又分为“契约关系说”[3]和“知识者保护说”;[4]二是行政法律关系说;[5]三是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兼有说;[6]四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别权力关系说;[7]五是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说。[8]“民事法律关系说”、“行政法律关系说”不能全面解释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本文倾向于采“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兼有说”。理由如下:一方面,高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准行政法律关系。基于高校“公务法人”法律属性,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隶属性,但又不同于行政机关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与学生之间还存在平等主体之间关于人身与财产内容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民事法律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其人格独立;二是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学生接受教育是一种消费,高校应尽最大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既不是纯行政关系,也不是纯民事关系,既不是监护关系,也不是完全平等关系,而是包含民事内容的准行政法律关系。[9]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尚不充分
与过去相比,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状况尽管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仍不容乐观,高校在其教学管理过程中漠视、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受高等教育权等合法权益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体制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使学生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参照政府机关,按照行政级别的划分,高校学生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服务意识薄弱;二是高校管理学生的各部门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确,办事效率低,管理能力不高。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一是我国教育法律明显滞后;二是学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位阶、层级存在冲突;三是制定的学生管理与服务法律法规存在疏漏,部分学生管理法律制度原则性强,具体操作性弱,实际效果不理想;四是学生管理立法上存在诸多空白,实践中急需制定大学生管理和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程序尚不规范
高校管理与服务中关于学生程序性权利的规定存在缺陷。目前的《高等教育法》基本属于宣言性立法,且条文多为原则性规范,程序性规范少;学校内部管理程序也存在瑕疵,尤其是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而处罚学生时,管理者往往不注重程序。
(五)大学生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备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看,救济途径主要是大学生享有申诉和提起诉讼的权利,而且申诉的范围和内容较狭;另外,学生通过行使诉权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虽然已得到司法的一定认可,但有关司法审查的合法性、正当性以及司法审查标准等问题仍待商榷。
三、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法治化的路径
(一)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理念的“法治化”
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和服务理念。鉴于目前高校与学生之间是包含民事内容的准行政法律关系,为此,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现代法治意识,实现由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目的,由“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观念的转变,应当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相对平等的法律主体和服务对象来对待。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依据的“法治化”
高校学生管理依据是指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及高校校规。一是应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职权以及高校与大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立新法、修旧法应坚持尊重学生权利、不与国家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原则。二是要求程序合法,当学校制定规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有效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制定过程。[10]三是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设计上必须实行限权的原则,解决好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越位、空位、缺位”问题,实现规范化管理。[11]此外,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行使着部分教育行政职权,包括招生录取权、学业评价权、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同样应该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
(三)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程序的“法治化”
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法治化,应当遵循公开、参与及公正原则,基于此,应当构建以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后程序为内容的一整套程序体系。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实施程序正当原则,规定学校作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守权限、条件、时限、告知、送达等程序规则。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其法治化程序,进一步增强其可操作性。
(四)大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的“法治化”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
1.完善高校学生听证制度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的规定实际上已接近实施听证制度。适用于听证制度的领域应当是一些较重大的、易给师生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学校决定事项。
2.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申诉制度,但学生申诉规定过于简略过于原则,缺乏操作程序且申诉机构和人员行政色彩过浓、责任不够明晰、学生申诉受案范围狭窄。故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完善的内容为:一是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相对独立性;二是应扩大申诉的范围;三是实现学生申诉制度与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后的救济制度。
3.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只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教师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笔者认为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地位,高校的管理行为也应有条件地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
4.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尽管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授权行政主体”已解决了高校的被告资格问题,使高校的部分管理行为进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当然司法审查范围应充分尊重学校的自治权,大学自治与司法审查应保持适度的平衡。应当根据学校行为的性质对学生的权利义务影响程度及结合相关的司法判例进行判断,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单方管理行为应该明确纳入行政行为的范畴中,赋予其可诉性。
关键词: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標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主要结合生物学理论,对多种生命体的产生、变化、构建、繁衍、死亡等周期规律进行总结分析[1]。学科内容研究一方面重视对生物生存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相关资料中,对仿生、模拟等边缘性学科内容进行探究。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研究的范围较广;同时,生物学学科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理论内容的延伸,更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生物研究内容的实践性解析,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
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彰显学科内在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是生物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的学科体现,学科内容专业性强,且高职院校学习时间短,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验教学开展空间。
实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内容的特征,将学科实验教学内容的主体放置在学科专业内容的研讨上,运用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学科内容实践分析。同时,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内在特征的彰显,也在于通过实验课堂,开展生物学科内容的实践内容引申,不断进行生物类专业研究人员的自主性探究,突显分子生物学科的社会性特征[2]。
2.生本理念是学科改革的基础
(1)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分子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对实验过程进行集中性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在后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将实验的重点放置在如何进行标准化操作上,而不是如何自主探究实验上,导致分子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实行分子实验教学改革后,教师应将课前统一指导融合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中,避免教师实验教学限制学生创新探索能力。例如,某分子生物学教师开展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分子裂变细胞分析”为课题,让学生在课题实验前,自主进行材料收集,然后在学生课堂生物细胞分析记录的过程中,对分析裂变观察的信息记录、细胞分子基因顺序组合过程等进行实验现场指导。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每一个小组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这种综合解析的实践探究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不会限制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自主探究的创新空间,实现了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创新性转变。
(2)学科创建内容延伸。生本教育理念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融合,也必须构建综合性自主探究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将分子生物学科知识无限量拓展。例如,某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教师让学生结合身边相关内容,自主进行实验主题问题探索。最后,学生以小组分析的形式,将自己对不同生物体“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实行实验课题研究交流。
3.社会化是学科改革的主要趋向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社会化,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向。高职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拥有更充实的社会实践空间,因此,我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时,也要注重这一条件。例如,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细胞分子分析,实验现场解剖,现场分析生物分子案例,培养学生高效处理能力,也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实践实验,辅助学生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经验积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职业指导 服务模式
[分类号]G250
“自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显现出来。一方面,国家自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就业挑战,促进大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及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就业问题研究中的职业指导研究是主要课题,如何开展和推动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指导刻不容缓。
1 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至高中学习负担都较为沉重,他们的生活几乎是“学校――家庭”这样的两点一线,基本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多以能否考上某学校或某专业作为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个人兴趣、技能和价值观很少顾及,对职业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大学阶段是专业教育阶段,由于我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缺乏相关的职业指导,在这个阶段需要不断强化对职业信息的了解和对职业的适度体验,目前高校承担这一教育任务的主要是职业指导部门,但就广大学生群体来说,职业指导部门的人员配置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大量的工作导致职业指导停留在较浅层次。其次,职业指导部门较多停留在理论上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激烈的竞争对学生提出的高要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高校职业指导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高校职业指导主要以就业信息为主,偏重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等信息,有关职业具体指导的信息较少,特别是职业类型、行业发展等更新较快的内容较少顾及。另外,高校就业指导以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培养较少涉及。高校主要利用讲座和课程讲授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至于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技能、团队协作的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职业生涯决策的技能等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则较少组织学生参与。
从有关职业指导的综述文献可获知,近年来有关高校职业指导的研究文章很多,不少文章致力于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介绍、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但现有文章着重从经验出发,陈述事实,较少从现实和实践的角度去拓展职业指导的研究,更少有触及探讨校内多部门合作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2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的服务基本模式
针对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拟从传播学的基本模式出发,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和服务功能,探讨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的服务基本模式。
2.1 传播的基本模式引进图书馆学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把传播过程分解为5个基本要素,即“5W模式”,主要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如图1所示: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至今仍然因其简明直观而受到重视。
2.2 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职业指导的传播基本模式图
根据拉斯维尔的学说,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特点以及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拟用图形将高校图书馆、职业指导部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如图2所示:
2.3 图书馆、学生、职业指导部门在传播模式中构成有机循环系统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校职业指导部门是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引领环节,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信息中心和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配合部门。图书馆在传播基本模式图中处于传播者的地位,学生是受众,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宗旨及地位和职能决定了其为广大学生受众服务的意愿,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学生职业指导相关的内容传播给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渠道,使学生职业指导更趋完善。在整个传播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始终处在信息中心的位置,既给学生提供相关职业指导的信息,又给职业指导部门提供相应的动态信息,反之,职业指导部门将工作实践中需要的信息反馈给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扩大宣传教育,两者互相配合,利用自己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在传播服务的整个过程,职业指导部门也是图书馆的指导部门,图书馆通过学生的借阅情况及咨询服务等将学生的一线信息和需求反馈给职业部门,职业指导部门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部门的指导工作和内容;与此同时,职业指导部门采集学生的信息需求反馈给图书馆,图书馆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广大学生受众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为图书馆和职业指导部门提供更多的信息需求,从而获得到越来越丰富的职业指导,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至此,整个传播模式构成了一个有机循环系统。图书馆和职业指导部门以及学生在这个有机循环系统中自身能力不断得到的提高和发展,图书馆也实现了拓展自身服务和宣传的途径。
3 改善服务的内容和渠道,提高图书馆参与职业指导的作用
3.1 图书馆主页建立职业资源数据库
作为信息传播者,图书馆首先需要从相关部门获取信息,通过整理消化,把实用的信息传播出去。为更好地完善职业资源数据库,馆员首先要主动与对口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和收集各院系的职业特征及需求动向;诚恳耐心地研究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于理解不透的问题,虚心请教院系的教师或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对各个专业的认识,采集更切实际的职业教育信息;此外虚心请教职业指导部门的教师,获取更多有关职业指导的信息,充实职业教育信息库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判断和处理能力;在整个过程中,馆员之间应互助互学、共同讨论、总结经验、紧密配合,不断提高和强化自身的传播者形象和工作效率。
结合实际采集的资料,馆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和鉴别相关职业或创业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职业资源网络导航。如今网络资源庞杂繁多,学生由于阅历及技术
所限难以评价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资源,针对这种情况,馆员可对网络中各学科及其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对其内容和来源作简要的揭示和评介,并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的学科职业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职业信息资源导航,使庞杂的网上信息资源变无序为有序,方便学生鉴别和利用网上的职业信息。
3.2 图书馆开辟职业指导宣传专栏与职业指导部门的宣传形成优势互补
图书馆开辟职业指导专栏可以分两个途径:首先,图书馆的网页是对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图书馆的网页开辟职业指导专栏可以和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相关信息形成优势互补。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网站的信息注重官方信息或政策动向等,而图书馆收集的信息可以利用馆员自身的专业特长从社会和互联网上及时、全面地获取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各种情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存放在图书馆的网页方便大学生获取。其次,将有关专家、教授的报告或讲座录像如“毕业生如何进行自我推荐”、“求职心理特征”等通过一定的技术转化成方便大学生用电脑、MP4或手机观看的格式,存放在图书馆网页方便学生下载观看。再次,设置留言功能和电子邮箱,接受大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资料需求和心理动向,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将有关问题及时反映给职业指导部门,以便协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除了图书馆的网页,图书馆里面或外面显眼的宣传栏也可以适当开辟一个栏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技能的宣传,比如,把校友成功创业的生动典型案例制作成图片,既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馆藏开辟职业指导专区
传播者的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发送等环节,只有把这些环节做好,受众才能轻松、愉悦地接受信息。图书馆内设立职业指导教育专区并配备专门的馆员与学校职业指导部门联系,整理和收集职业指导部门的意见,配合社会的形势和学生需求进行信息的采集、整理、制作和指导。职业指导专区主要是收集和整理与学生职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音像资料等,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指导、求职训练、心理咨询、名人传记、职业适应、自我创业、相关政策等内容。其次,收集一些非正式出版物如用人单位的宣传资料,附近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义或培训记录,各种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班的教材,劳动部门每年的关于各个层次职业者的工资水平统计等。再次,馆员自编或从报刊上剪裁较新的就业信息和新职业类型,比如人才市场需求目录、用人单位索引、应聘信息、新职业的动向和特点及已毕业校友的成功事迹等。此外,还可以收集有关学生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音像资料,挑选部分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音像资料,利用图书馆的播放室或会议室免费为在校生播放。
3.4 馆员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并协助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做好工作
负责职业指导专区的馆员可对进入专区的学生进行导读和主动服务。馆员需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动向,在搜集资料时有针对性进行适当地增添或减少,必要时自学一些职业的心理指导,对于就业有困惑的同学可适当辅导。比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有年龄相仿影响力更大的心理特征,就能以刚毕业不久的优秀校友成功找工作的事迹鼓励找工受挫而沮丧的学生。在掌握部分学生的心理动向时,可向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反映相关信息以便职业指导部门快速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与高校职业指导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辅导活动,比如邀请一批刚毕业不久、成功找到工作的优秀校友回校与在校生座谈。根据我馆曾经开展过的有关活动发现,刚刚毕业的学生对于母校的邀请一般都能比较热情地响应,在校师弟师妹的很多问题也是他们曾经经历或苦恼的问题,母校的邀请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敞开心胸和在校生交流,从而解开在校生的一些心灵困惑,引领他们更好地前进。
3.5 招聘学生馆员,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
知识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养,这是传播者根据受众的特点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知识传授多,技能培训少的问题,图书馆可适当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学校团委等联合,招聘学生馆员,建立相关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学生馆员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图书馆正式员工的监督和评分。学生馆员的工作时间一般为每个星期8小时,既不影响上课,也可以有空余的时间安排学习,实践周期为两个月,既有利于正式馆员对学生馆员的考察又不至于让学生进入疲惫期,图书馆划分专门的区域给每个学生馆员,具体的工作主要有负责图书的上架、排序,发现破损的图书要及时修补。此外,学生馆员需要与其他学生馆员或正式馆员合作参与职业指导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考察期结束,对实践优秀的同学颁发实习优秀证书,并直接与奖学金挂钩,鼓励学生学习与职业实践两不误,并从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职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能力。
3.6 信息检索课程适当渗透职业指导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信息检索课程一般是由图书馆的老师进行授课,目前有不少学校将这门课程列为必修课或基础课选修课,这是传播职业指导信息和内化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授课教师可以设计从如下方面人手,比如,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取就业或创业信息,对于网络上及社会上的就业或创业信息如何进行深入搜索,搜索到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分析等,这些都可以在信息检索课程中适当渗透,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职业指导内容,进而提高职业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发展观察.[2009―04一05].hup://news.省略.com/theory/2009―02/05/content_10769453.htm.
[2]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
[3]闫哲.传播学在当代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18―19.
[4]王华.图书馆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中的要素研究[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3.
[5]王跃虎,袁俊.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业信息环境保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70―72.
[6]袁曦临.从封闭走向开放:关于创业型大学图、书馆的思考.图书馆杂志,2008(10):46―50.
[7]徐黎华,郭梅香.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调查与分析.高教研究,2007(3):84―86.
关键词: 高考政治主观题 失误 原因 对策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主观题答题情况将影响考生政治科目的考试成绩乃至高考录取。下面我结合201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的阅卷实际,针对考生答题中的失误、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失误的扫描
从201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的阅卷来看,考生回答主观题中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错原理,回答跑题。如第34题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而有的考生回答时却误用《政治生活》中“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又如第35题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并限定了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结合材料不难看出,这一问涉及的辩证唯物论原理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另一个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从答题情况来看,有的考生是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的角度,还有的考生是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角度,这些都不合题意要求。再如第37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来解答“为什么中国人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今天才得以实现”的问题。有的考生回答了当今中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措施(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不是回答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得自己具备了举办世博会的条件和基础这方面的内容。
2.材料解读不准确,信息概括有失误。如第34题是读图题,要求考生解读“从材料一中获得哪些信息”。从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不善于根据学科知识正确提炼图表信息,因而错误地认为:图表1反映的是江苏GDP增长速度过快,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太慢,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极不协调;图表2反映了近几年江苏教育支出最多,而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较少,表明了江苏对教育事业较为重视,而对其他民生领域则重视不够。
3.没有阐释,泛泛而论。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仅有条条杠杠,没有展开分析。如第35题第二问,多数考生能够回答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这三个得分点,但对这三个得分点没有紧扣设问指向阐释,因而会丢失一些分数。另一种情况是泛泛而论,针对性不强。如第37题第二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贴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对这一问前半部分的回答,有的考生没有结合“评析跟贴中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而只是在一般层面上回答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还有,就是对这一问后半部分的解答,相当多的考生不是围绕材料中的“以世博会为契机”来思考,而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回答了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显得空泛而论。
4.只是一面之词,缺乏辩证分析。如第36题选做A题第二问,要求对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作用的观点进行评析,有些考生不会辩证思考和把握,要么阐述其合理性,要么阐述其局限性。又如第37题第二问,后半部分的答案评分点多,而且每一评分点又都有两个层面(即功能和目标),有些考生辩证分析能力不佳,回答中只是抓住了某一个层次。
5.遗漏要点,回答不全。如第34题第一问,考生一般都能对两个图表分别予以说明,但多数没有答出两个图表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此丢分的情况较为普遍。又如第35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但相当多的考生由于没有答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丢了分。再如第37题第一问,“为什么中国人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今天才得以实现”的答案有三个得分点,但有些考生只从某一个得分点的角度回答,遗失了其他得分点,较典型的是第三个得分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不容易答到。
6.内容零乱,无层次感。如第34题第二问,有的考生将题设中的“民生领域”拆解,分别从教育、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方面展开阐述,不仅不符合题设要求,而且所答内容零散零乱、没有层次感,这反映出部分考生缺乏对图表题解读的宏观把握能力。
二、原因的剖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考生答题失误的全面分析,我认为,造成失误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用错原理,回答跑题”、“遗漏要点,回答不全”、“仅有条条杠杠,没有展开阐释”等失误,体现了考生在理解、运用知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用错原理,回答跑题”说明有些考生平时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理论观点,没有真正理解和弄懂所学知识,不知道知识所适用的时空条件和范围。“遗漏要点,回答不全”、“仅有条条杠杠,没有展开阐释”说明有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条条杠杠的记忆上,无论是在知识理解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不到位的。
2.审题能力方面的问题。“用错原理,回答跑题”、“材料解读不准确,信息概括有失误”这两种失误,反映了考生在审题方面存在问题。其中的“材料解读不准确,信息概括有失误”,既说明有的考生不适应材料式试题的解答,又说明有的考生存在审题能力不强方面的问题。而“用错原理,回答跑题”,说明有的考生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不住问题的主旨即出题意图。如第37题第三问,要求考生“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然而有的考生由于在审题上出了问题,偏离了设问指向的要求,所以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
3.联系实际方面的问题。答题中的“用错原理,回答跑题”、“材料解读不准确,信息概括有失误”这两种情形,也体现了考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存在着问题:一是有些考生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没有形成知识模块,没有构建起知识体系,因而考试时出现了原理、观点理解和运用的错位现象;二是有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就不太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4.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考生答题中“回答不全,遗漏要点”、“仅有条条杠杠,没有展开阐释”、“泛泛而论,针对性不强”、“内容零乱,无层次感”、“只是一面之词,缺乏辩证分析”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部分考生逻辑思维方面有问题。其中,“遗漏要点,回答不全”说明有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没有锻炼和养成扩散式思维的良好习惯。“仅有条条杠杠,没有展开阐释”、“泛泛而论,针对性不强”说明有的考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呆滞单一,结合具体场景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内容零乱,无层次感”说明有的考生平时就不注意思维的层次性、条理性的训练和提高。“只是一面之词,缺乏辩证分析”说明有的考生思维方式有问题,没有养成辩证把握问题的思维习惯,因而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片面化。
5.语言表述方面的问题。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泛泛而论,针对性不强”、“内容零乱,无层次感”这两种失误,反映了有的考生在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泛泛而论,针对性不强”说明有的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有待提升和完善。“内容零乱,无层次感”也说明有的考生没有自觉养成使用科学的学科语言答题的良好习惯,如第37题第三问要求结合“上海世博会”概括有关理念,一般作为理念的东西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词组,但有的考生却写成了一句话或一段话,既不合题意要求,又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6.答题规范方面的问题。答题中存在“内容零乱,无层次感”的失误,也体现了有的考生平时不太注意答题的规范化,没有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因而导致高考答题时要么错位答题,要么不分段落,要么胡乱作答,因此而丢分的也不乏其人。
三、路径的选择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201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主观题考生失误的分析,我认为学生要答好政治主观题,提高政治主观题的得分,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了解题型特点。近年来高考政治卷主观题的背景材料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的大多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运用与综合的能力。一般来说,简析题要求回答时注意要点完整、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和分析到位;探究题要求首先应审好题,不能出现知识原理定位、迁移的大偏差,其次应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分析,最后应注意知识观点与材料信息的有机结合。就解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而言,教师要通过若干典型的主观题的精练精讲,帮助学生形成各类主观题的解答思路、技巧和方法,以避免和克服学生对某类题普遍不适应的尴尬状况。
2.审清题意要求。针对材料式主观题的回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材料,注意材料和设问中的隐含信息,找出关键词,抓住“题眼”,了解中心大意,明确试题主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设问指向、确定考查范围,知道试题是问什么的,应该用课本上的哪些学科、哪些方面的知识点来回答,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关注社会热点。在联系实际方面,201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的主观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如学习型政党建设、上海世博会等均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紧密结合江苏省情,如第34题以江苏GDP、财政收支数据为背景材料,第37题更是以世博会江苏馆的特色来考查对世博理念的认识。这些都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复习中,要将当年热点与教材理论挂钩,抓住时政热点特别是国情省情的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链接,既要抓住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显性关联,又要善于发掘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隐性关联,并思考、研究这些热点问题的大致的命题角度,进而把握命题可能的“切入点”,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在答题中用错学科原理或答偏了题的情况。
4.锻炼辩证思维。大凡涉及“评析……”或“……评析”之类的试题,一般考查的都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素质和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思想方法上必须明确分正、反两个方面来展开,以避免一面之词的片面性;其次要对每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否则会显得空泛而论。为此,建议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应加强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以减少考生答卷上不必要的失分现象。
5.重视事理结合。在平时解读材料式主观题时,教师要回归基础、重视结合,即根据课本知识,同时联系材料信息进行讲授,注意书本知识和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探究,寻求事理的有机结合,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
6.使用学科语言。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评分是“采点”得分,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准确运用学科语言,即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不宜使用“大白话”,以答题的“规范性”提高答案的“有效性”。此外,一个题目可能会同时考查几个知识点,因而回答时要全面完整,尽量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这里建议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培养学生做主观题打“草稿”的习惯,即先从总体上理清这是考查什么学科什么知识点的题,分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写几个关键词,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再在试卷上作答,这样可以避免在答题中没有层次乱答一通或把最初计划要答的知识点遗漏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