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轮滑课教学内容
1.1陆地部分和准备活动
陆地部分教学能够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体会和模仿动作的机会,因此是轮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2]。轮滑课的陆地教学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采取游戏和慢跑的方法来进行热身;其次,在热身之后进行徒手操和专项操练习;最后,在练习之后进行动作模仿训练。轮滑的动作模仿包括:基本姿势、侧蹬收腿、后引收腿、滑行等,模仿的时间大概15min,每次模仿2~3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期间休息3min左右,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延长或缩短模仿练习。陆地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基本的动作观念,并通过陆地练习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
1.2穿戴护具和轮滑鞋的方法
教授学生穿戴护具和轮滑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学生穿戴护具时要遵守从上至下的原则,先戴头盔,再戴护肘、护膝,然后坐在地上穿轮滑鞋,最后再戴好手套。
1.3基本的技术教学
1.3.1原地站立及踏步这是轮滑技术教学的第一步,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先单膝跪地,并把脚成外八字形蹲立,双手重叠放在支撑腿上,随后身体前倾,并借助双手传给支撑腿的力迅速向前抬腿,双脚仍然呈外八字,身体前倾,团身收腹,两腿微屈,同时两臂向前平举,使身体呈站立姿势。
1.3.2向前踏步及自我保护以保持基本姿势为基础,使两脚仍然呈外八字形并向前踏步,开始练习时步伐幅度要小,因为此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平衡感和关节力量尚不到位,如果急于求成则很容易摔倒[3]。在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教学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楚护具的功能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在发生失衡时,学生首先要屈膝、弯腰、两臂前伸,然后保证自己的膝先着地,肘再着地,最后手掌着地,手指和头抬起。1.3.3直线滑行及停止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直线滑行时,需要保持两腿蹬地的姿势,同时完成收腿、着地、支撑滑行的动作,如果是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先采取单腿蹬地,单腿支撑的姿势来进行练习,当熟练之后再过渡到双腿姿势。直线滑行可在2~3课时内完成,练习时间以每节课30min为宜,距离在50~100m之间,并进行6~8组次的训练。轮滑训练的停止方法主要有两种:(1“)T”字停止法,此种方法是将重心放在支撑腿上,并将浮腿横移轮架与前进方向形成90度角,以此来减缓滑行的速度;(2)“八”字停止法,此种方法就是将脚扣成内八字,以此来减缓滑行速度,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力不要过猛,并顺应滑行方向加力,以此来保持平衡。
1.3.4弯道滑行弯道滑行是轮滑当中最有难度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始由交叉踏步转移到单腿蹬动的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2~3个课时内完成教学,每节课的练习时间为0.5h左右。此外,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滑和弯滑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绕圈滑行[4]。
1.4脱护具和轮滑鞋及其放松整理
在脱护具和轮滑鞋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脱护具的顺序是从下至上的。首先,要坐在地上,先脱手套,接下来脱鞋;然后是脱护膝、护肘、头盔;最后将护具整理完毕。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要进行放松整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慢跑或放松操的形式来进行此项环节。
2轮滑课教学方法探究
2.1分段法
轮滑是一种多关节、多部位同时参加的运动,因此为了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可以将各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对于简单的动作,可以选择完整教学法;对于复杂的动作,可以采用部位教学法。平衡能力是轮滑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轮滑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对此项能力的训练,轮滑的平衡能力分为:双支撑平衡、单支撑平衡、快速滑行平衡等[5]。在训练平衡能力时可以先学习头部动作,然后再学习摆臂动作,最后学习腿部动作,当学生能够掌握所有动作要领时,再进行综合练习。
2.2衔接法
衔接法主要用于直线轮滑技术和弯道轮滑技术中,它是一种动作衔接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将各个分解动作进行衔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动作,例如蹬地、收腿、着地等,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作,一般采取分解教学法来进行动作教学,但当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就需要将各个分解动作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轮滑技术。
2.3示范法
示范法是轮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轮滑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来进行教学,完整示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动作全貌,还可以促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动作的完整概念。分解示范教学主要用于复杂动作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动作细节,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各个动作的关键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示范教学法通常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要考虑场地、教学内容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再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来选择适合的示范方法。
2.4讲解法
在轮滑课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选择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确的了解动作要领[6]。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注意讲解的技巧,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选择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技术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讲解要有重点、有中心,并且要营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讲解法才能够真正实现它自身的功能。
2.5意念法
意念法主要是通过概念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顺轮滑教学要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概念。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模拟形象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纠正,以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程序和动作定型。此种教学法常与实践法相结合进行教学,这种结合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项技能。
2.6电教法
电教法主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轮滑教学,其主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包括电影、录像、动画等。电教法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轮滑动作视频,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了解渠道。在电教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正确动作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3结语
1.教材出版市场缺乏规范计算机教材的需求量大,定价高,其发行往往能够给出版单位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很多出版单位都涉足这一专业领域的教材出版。然而,由于计算机教材出版市场没有统一规范,导致各类教材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例如,一些新的计算机名词、概念和计量单位等术语,出现了多版本称谓,如“复制”和“拷贝”“;默认”和“缺省”“;Windows”和“WINDOWS”等。教材出版物中,若出现这类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则很容易引起教材使用上的混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与技术发展前沿严重脱节,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发展对教材内容更新的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纸质教材出版涉及编写、排版、印刷和发行等多个环节,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来说,教材落后于实际的局面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3.教材形式单一迄今为止,许多高校计算机教材的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图书上,对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手段借鉴不足,缺乏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不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单一的教材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求,而且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4.教材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计算机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要求教材体现一定的应用性和创造性。虽然部分计算机教材的内容足够新颖,知识体系更新也比较快,但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灌输,缺少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从根本上讲,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其实用性非常重要。例如,针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很多计算机教材里是一种纯理论讲解的语法结构知识,而没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案例供学生参考。这种教材往往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学生动手编程能力却比较弱。
二、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多维属性分析
1.目标属性——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科学的培养目标体系是开展专业化教育的关键,更是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就高校而言,计算机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拥有系统性和创造性思维,并能够胜任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学校类型与办学定位的差异,不同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例如,综合性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其教材建设便可以发挥学科交叉的资源优势,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而研究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其教材应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丰富化,教材内容紧跟学科理论前沿,并且要注重学生对专业领域理论研究兴趣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则应该在教材建设中加入更多的实用性元素,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应用能力。总之,计算机专业教材中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和内容编排等要素,都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建设应着重考虑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学科的长远发展。
2.内容属性——以先进性为原则自计算机技术诞生并获得广泛应用以来,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等新兴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快速地更新换代。而专业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跟不上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从内容属性的角度上看,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出版建设应体现出“新、用、适、精”的基本要求。“新”指的是教材内容应及时跟进研究前沿,一方面,要体现本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案例等;另一方面,要剖析这些新成果在制造、金融、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也应该有深入浅出的讲解。“用”指的是教材建设的易用性和实用性,即要求计算机专业教材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可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是指教材内容的知识量及难度应适合所服务的办学层次,应与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匹配,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精”明确了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对质量的追求,符合当前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精”是指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在“新、用、适”的前提下完成质量的提升。教材内容质量的出版建设对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体系具有较高要求。
3.对象属性——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对象属性,即强调学生在教材与学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的延伸。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出版建设,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教材的出版建设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计算机专业是典型的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材编写可以基于计算机学科体系,适当加强计算机与数学、物理、电子和自动化等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的融合,提高计算机教材的综合性特征,从而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二,教材的出版编排应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作为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个体,其认知心理、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表现出特定的规律。因此,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出版建设应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适用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第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结合相关案例和问题情境。计算机教育说到底还是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属性下的计算机教材出版对策
1.做好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由出版单位牵头,分别召集教育界和计算机产业界的多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经长时间、广泛地调研整理,逐步形成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的指导性方案,然后,围绕这一主体思路确定教材建设的组织框架,制定出教材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另外,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还要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需要,确定教材出版工作的质量标准,要求每个环节要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教材顶层设计理念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材顶层设计理念还要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些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全面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事业的根本方向,以及创新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靠性
引言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支持,如果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需要,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步伐必定赶不上时代的节奏,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电力城市电力系统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城市配网自动化是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电网改造对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提出了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城市电网改造将给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水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改造将打破传统的配电方式,构建电网的网架结构,形成自动供电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电力保障。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简介
配网自动化是对配网的开闭站、小区配电室、电缆分界室、自动开闭器、负荷开关、用户分界开关等进行实现远方监控的系统。对城区公司各类站点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开闭站、带保护的小区配电室可以采用保护管理机与配网自动化主站按104规约进行通信,转发保护装置采集的所有10 kV遥测、遥信信息,并实现对10 kV开关、自投的远方控制。这一措施可以保护管理机与站内直流系统通信,转发直流母线电压及直流系统的异常信号,保证区域内通信正常进行。
(二)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具有多样性,重要有数据采集、信息处理、遥控、安全管理、历史库管理、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事件顺序记录、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调度主站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重要地位,调度主站与人大脑的中枢神经一样冲整体上负责者整个配网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
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节点往往采用双机热备用,这一举措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其中有服务器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行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都会自动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而不至于中断,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按照正常的程序推进,对突发事件时期的供电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具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当故障发生之时能够快速、平稳地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并且不至于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在WEB浏览功能上,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通过WEB服务器,支持多个客户端实时数据、静态数据、图形、曲线、报表事项等查询,浏览功能十分强大。
二、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工业、商业、金融、人民生产生活等各类社会行为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我国,现有配网自动化系统平台并不是统一的,电网自动化技术并不高,功能十分单一,各区域之间的电网系统之间很难实现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电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国家电网系统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现状都极大的限制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同时也造成电力系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电网系统使用的需求。
三、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
在现代社会,配电自动化已从各种单项自动化林立阶段向开放式、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实现了“多岛自动化”配电向“大一统”迈进。现代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各层技术都有相应的保障,在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以第一层为例,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第一层称为现场设备层,这一层主要由 FTU、TTU、远动终端单元(RTU) 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它们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RTU一般依靠其自身携带的免维护蓄电池来维持运行;FTU一般采用高性能单片机作为CPU,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带光电隔离的开关量输入和交流采样、故障检测和上报、抗恶劣环境等功能,能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是安全可靠的;TTU是配电变压器处安装的监测单元,它能够完成对配电变压器常规监测,同时还可以低压侧无功电压综合控制,分散用户抄表集中器与电能核算;电量集抄器安装于配电变压器附近,它能够采集分散用户的电量数据,为科学管理用户用电量提供依据和保证。城市电网应在未来的几年内加速网架结构建设和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供电需求。
畅通、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实时、准确、有效运行信息的无阻塞传递是社会对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提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发展问题上,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上。城市电网自动化系统必定会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测量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让数字化变电站成为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主体。让市配网系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必定能使一些新兴技术在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广泛深人的应用,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力信息化和可视化、智能化调度,提高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成兵;苏娟;董志玲;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1年07期
关键词:《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动物科学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2-02
“集约化养殖”是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和经营思路,采用新的工艺与技术措施,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具有引领性和高科技含量,代表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集约化养殖行业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对从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课程的开设是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本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学生在现代化养殖场和相关管理部门就业奠定专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集约化养殖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技术,一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专业实习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积累;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课程内容随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消除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时间差,实现在校学习与毕业就业的顺利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由于该课程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兴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非常成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改革阶段,所以笔者结合近年来本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所做调整,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结合地方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在《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所讲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结合全国养殖业的最新进展和贵州省养殖业的发展现状,重点讲授在贵州省养殖技术相对成熟的代表性品种;二是紧紧围绕现代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的核心,从管理、饲料和疾病防控等各方面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现代集约化养殖业不是走传统的畜牧业的老路,而是要牢固树立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理念;三是课程内容随行业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包括养殖、动物营养、疾病防控、水产集约化养殖、饲草等各学科的最新技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畜牧业养殖模式和设施设备。目前《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还没有合适的全国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方便学生查阅参考,各个院校大多采用自编教材或讲义。本校的《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自编讲义,结合各位教师多年来的生产经验,编写了具有贵州省地区特色的讲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来不断完善讲义内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表。
二、根据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内容涉及专业多,跨度大,涵盖养殖、营养、预防、水产、草学等各学科的最新技术,但是每位老师的专业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像其他课程一样自始至终由一位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不同章节、部分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织教学,实践教改方案,总结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讲义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比改革前有很大的改善。现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1级和2012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例来说明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3级学生成绩比2012级有所提高,说明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该课程健康发展,把该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三、针对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对书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2]。《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如果仍然按照“一支粉笔、一块黑板”[3]的讲授方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不可能会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在许多领域已广泛应用,我校的多媒体教室设备齐全,而且可以直接上网,这样,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大量的生产图片,同时配合视频录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动物养殖过程中各种新的设施设备,了解新的行业标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良好。所以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在不断完善内部讲义的同时,也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了解学生对课件的建议,同时结合贵州省的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更新调整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继续更新,跟上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科学实践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践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也不例外。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验设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多参观现代集约化养殖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养殖设施、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消除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时间差,实现在校学习与毕业就业的顺利对接,加深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专业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结语
针对目前动物科学专业就业的市场需求,本校开设了《现代集约化养殖技术》课程,但是本课程没有统一的专用教材,只有《猪的集约化养殖》、《牛羊集约化养殖》、《家禽集约化养殖》和《水产集约化养殖》等参考书目,为教学过程造成很多的不便,因此尽快完成全国材的编写,才能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要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好地体现本课程的意义,为社会输送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龙芹.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浅谈养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才智,2009,(21):71.
[2]张安国,刘革利,王宏.谈高职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3):44-45.
[3]周妮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150.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Modern Intensive Breeding Technology"
LI Hui,TANG Li,SHI Xiao-l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关键词:航空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69-03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以基本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各种传感原理和结构为基础,以民航领域的应用为背景,阐述检测系统组成、检测原理、方法及其在民航领域的应用。从课时分配上,《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与理论教学课时相当。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考核制度的提升完善,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工程实践和科研要求进行实验选题和实验设计,实现实验实践环节多层次培养的方案。从而充分发挥《航空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优势,满足民航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民航输送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一、引言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理论部分对检测装置、检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对典型传感元件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讲解,辅以航空维修及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原理上对《航空检测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课程实验部分在航空检测实验室中完成,完成对课上部分理论内容的验证和灵活应用。目前,部分高校在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上,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讲授,对通过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地位明显低于理论课程,甚至沦落为理论课的配件,无法充分体现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
2.教学内容上,重点介绍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实验内容及步骤的详细描述。对设计思路、科研能力、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一些所谓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只是在某一环节有所重视加强,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特征相差甚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3.教学方法上,学生的实验往往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按照实验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步骤,顺序完成即可,整个过程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提高。传统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来顺序完成,没有学生个性的发挥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疏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固化统一的教学方法下,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得到验证。
4.考核方式上,普遍采用实验考勤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缺乏考量。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热情,从而无法达到激励学生的初衷。
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找到结合点,以分组项目的形式完成目标、方法、实验、分析等全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会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航空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改革,使实验教学目标多元化,实验的教学过程向多层次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背景
传统观念认为,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固化和验证。其实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首要教学原理”与CDIO理念的融合,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与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介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部过程中,针对不同检测对象的特性,完成实验的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国内外的高校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国外高校设立实验教学课程,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的教育功能。著名的实验教学课程――斯坦福大学的“project”实验课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pper Division”实验课,着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条件,由学生自行进行实验题目的选择、自主拟定实验方案、在设备配置、数据测量、结果分析方面也都是独立完成。不硬性规定实验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能力及兴趣来安排。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
随着国内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培养重点开始倾向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国内高校对实验课程的关注程度也是逐年增加。西安交通大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层次性差、理论性过强等问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根据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将实验分为三类:研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针对不同实验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山东理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也开展了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设计,针对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实验内容与科研脱节的问题,进行了科研课题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授课效果。天津工业大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对学生期末成绩、平时表现、实验成绩和专题论文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热情。
此次《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综合化实验教学在国内外实验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航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和考核方法上进行全新尝试,以提升实验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如果说各个理论知识点和各种仪器设备工具都是一个个积木零件,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给出固定的组装方式,让学生按照组装图机械地拼插零件。如果学生能够了解拼装的用意,能够了解各个零件的功用,能够知道零件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改变,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三、研究思路
结合《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行业应用特点,融合“首要教学原理”与CDIO理念,从教学和考核方面对《航空检测技术》课程进行探索,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1.教学理念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相互配合。“首要教学原理”强调的是新旧知识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得到体现。通过解决一个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对基础知识的工程理解和综合运用。CDIO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从工程需求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着手,构思、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需要学生主动的投入,直至最终的实现与运行。实验教学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
2.教学内容上,在对实验仪器及相关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验思想、设计思路、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教学实验不是让学生解决工程难题,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一个项目的所有步骤。从检测的目的意义、检测的依据标准、被测量以及检测方法的确定、设备和器件的选择、故障的排查、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导实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从头开展研究。
3.教学方法上,摒弃学生一味模仿老师的传统方法。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步骤上规定的内容,而是开启主动学习模式,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释放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通过从设计实验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来探索知识。同时将科研与课程相结合。教师可以招募适合的学生进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参与到真正的科研过程中来。让学生在科研一线体验到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碰撞。通过教学的开展,学生也能自己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4.实验考核制度完善。制定相应实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原则、目标、方向及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将考核贯彻到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重点考察学生思维是否缜密、思路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丰富考核内容和方式,增大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三、研究内容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综合化实验教学从教学和考核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学方面,始终围绕着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实验教学的问题进行理论学习。
在《航空检测技术》的开课之初,教师就会为学生布置分组申报实验题目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队,3―4人一队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经过学生课下调研讨论,根据成员意愿进行实验题目的申报。教师会依据实验室硬件条件、实验题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各组上报题目进行审核。各组成员将就选定题目制作ppt,进行研究报告,并现场接受质询。过程中,每组学生会对实验题目的研究背景、检测的意义、依据标准、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检测系统的搭建方案等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研究,为后期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申报题目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设备和器件,进行系统搭建和实验。最终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在系统搭建、故障排查、系统标定、数据分析等方面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组织工作、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考核方面,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科研意识。从实验小组的选题、报告、实验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研究报告及答辩过程,教师会根据报告的内容、ppt的制作、实验团队前期调研的效果以及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打分,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在实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会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从设备、器件的选型,实验步骤的设计、故障排除的策略、实验过程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40%。关于实验教学的书面报告部分,教师会对实验选题完成情况、实验结果处理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种对实验环节全程进行考核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是在各种检测原理基础上的应用,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升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将“首要教学原理”和CDIO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教学,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优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善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一,张兴祥,赵义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2]刘文,胡魏.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3]吕亚荣,缪相林.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4]谢玲,惠煌,迟宗正,张政凯.高校数模电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