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管超声诊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椎动脉;dsa;开口处狭窄
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椎动脉狭窄可导致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即后循环缺血,常表现为眩晕、视觉障碍、平衡障碍和肢体无力,伴或不伴耳鸣。椎动脉的狭窄多发于开口处,起始段的病变在后循环卒中占首位。彩色多普勒为诊断椎动脉狭窄患者及长期随访提供了一种无创、可重复和简便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年龄52~78岁,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共济失调,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共72例(其中女21例,男51例)
12 仪器 gev7,超声探头为线阵5~10 mhz,凸阵35~50 mhz。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首先纵切扫差显示颈总动脉长轴图像,探头向外侧逐渐倾斜显示椎体横突,横突表现为间断性排列的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在横突间寻找即可显示椎间段椎动脉。然后沿其长轴扫查椎动脉全程,重点检查椎动脉开口处。当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位置较深或直接由主动脉弓发出时,应用高频线阵探头难以探测椎动脉开口处。可应用凸阵探头扩大扫查范围[1]。
2 结果
72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50%48例,50~69%12例,70%~99%8例,闭塞4例。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个主要分支,正常椎动脉为单一的入颅方向血流,血流方向与颈动脉一致,内径约3~4 mm,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径还会略增宽,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椎动脉起始段、椎间段,走形平直或略弯曲,腔内为无回声区,有轻微搏动。cdfi:血流信号充盈于管腔,频谱与颈内动脉相似,为低阻型,流速低于颈内动脉[2]。开口处平均流速为64 cm/s。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标准:①小于50%,psvos≥85 cm/s,edvos≥27 cm/s,psvos/psviv≥13。②50~69%,psvos≥140 cm/s,edvos≥35 cm/s,psvos/psviv≥21。③70~99%,psvos≥210 cm/s,edvos≥50 cm/s,psvos/psviv≥40。
3 讨论
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时,附壁可见斑块附着,开口处重度狭窄时,狭窄远端流速显著减低,频谱成低速低阻。因椎动脉管径细,起始部位置深,灰阶超声有显示不满意者,故诊断需借助多普勒超声提供血流信息,当椎动脉开口处显示不清时,可根据椎间段血流动力学推测,当椎间段呈典型阻塞后血流频谱者,高度提示开口处有严重狭窄,但当开口处狭窄较轻时,椎间段血流流速减低及频谱改变不明显。椎动脉闭塞通常发生在开口处严重狭窄的基础上。
探查椎动脉开口检查时的注意事项:①取样线角度的调整,使探头和皮肤表面呈“头低脚高”,理想角度<60°。②注意取样容积放置,远离血管壁,宽度设为管腔内径的2/3,判断椎动脉狭窄程度时,取样容积的长度应该调整到15~2 mm[3],要使用较小的取样宽度来精确地探查射流。③壁滤波的调节,壁滤波的设置要适宜,提高信噪比。④速度量程的设置,对于重度狭窄的远段或出现低速血流时,速度量程要适当降低,达到检测微弱血流的目的,在血管闭塞时避免出现错误诊断。诊断椎动脉狭窄误差原因:①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患者可见椎动脉管腔均匀性变细,管壁光滑,管腔透声较好,频谱形态在管径≥21 mm时可正常,管径<21 mm时,流速可减低。②椎动脉起始段走行迂曲,开口处流速测值会偏高。③患侧重度狭窄或闭塞,健侧流速会代偿性增高。④对于重度狭窄,细窄的管腔内有少量低速血流,应适当调节设置,不做出错误的闭塞的诊断。⑤颈椎病型因骨质增生造成狭窄时,对椎动脉产生机械性压迫,致椎动脉血流受限,与椎动脉管径发育不对称型鉴别有一定难度[4]。
参 考 文 献
[1] 何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718.
[2] 李建初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715724.
[3] 唐杰,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鉴别诊断
在当今社会中,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极高的一大类疾病,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家庭负担,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等)发病率较高。人体脑组织的血供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提供,颈内动脉提供的血供占到60%左右,颈动脉内出现的栓子几乎都能进入大脑,因而颈内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色超声检查不仅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且临床应用广泛等优势,而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笔者对近年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MRI等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特征确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6年[2]。其中,TIA组中,男性47例,女性15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为(62.24±10.57)岁;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男43例,女19例,患者年龄在38~77岁,平均年龄为(60.86±11.48)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20例,患者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为(59.16±9.93)岁。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经CT等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
1.2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过程中偏向对侧,以充分暴露颈部。自胸锁乳突肌内侧开始,首先由下而上呈纵向,依次探查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内动脉等处;而后旋转探头方向,进行横向探查。观察有无粥样斑块,斑块大小、位置、回声特征、形状及局部血流情况,并测量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等。
1.3评判标准 若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低于1.0mm,为正常;在1.0mm~1.5mm间,则可认为为颈内动脉内膜毛躁;高于1.5mm则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内动脉狭窄则划分为5级,依次为正常、轻度(20%~49%)、中度(50%~69%)、重度(70%~89%)和极重度(90%~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即(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分析行t检验。P
2 结果
对TIA组、缺血性卒中组及对照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在景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具体数据见表1。而在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上,缺血性卒中组及TIA组患者软斑发生率(53.85%,45.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性显著(P
3 讨论
诸多研究均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呈线性相关关系,且软斑及混合斑由于斑块表面纤维帽薄且脆,且脂质含量较高,破裂后易形成栓子,导致缺血性卒中[3,4]。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即缺血性卒中组及TIA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在临床实践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法主要有脑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DSA是公认的精确评判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其劣势显著,即为有创性操作,费用高,难以判断斑块类型[5]。对于MRA来说,尽管为无创性检查,但同样费用较高,且对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夸大,准确性难以保证,同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然而,颈动脉超声不仅可有效判定斑块类型、大小、回声特征等情况,还可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内-中膜厚度,操作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值得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梅.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8):3988-3990.
[2]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0.
[3]石国霰,汤建平,杨晓艳.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7):1322-1323.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被认为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对肝血管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进行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的血管瘤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39.4±10.3)岁。所有病例均经增强CT或MRI等典型影像学确诊。
1.2 仪器与方法 Acuson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具有造影成像技术,Bracco公司超声造影剂SonoVue,用5 mL生理盐水配成混悬液,每次抽取1.2 mL,通过肘部浅静脉快速团注,尾随注入生理盐水5 ml。选择最佳切面,开启计时器动态录像。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8例肝血管瘤患者33个病灶,左叶8个,右叶25个,直径范围13~64 mm,平均(28.3±8.9)mm,低回声灶7个,高回声灶26个。常规二维超声诊断正确率仅为60.6%(20/33),超声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90.0%(30/33),明显高于常规二维超声(χ2=8.250,P=0.004)。30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病灶周边结节样或环形增强,造影剂呈渐进性、向心性充填,延迟期呈高增强。增强达峰时24个病灶整体完全增强,6个病灶中心不增强。3个直径
3 讨论
肝血管瘤在病理学上分四型: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1]。本组使用的静脉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人体内的平均直径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慢进慢出”,即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逐渐向中心缓慢扩展,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不低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增强CT类似。本组30个病灶符合上述特征,定性诊断为血管瘤,并得到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证实。增强达峰时24个病灶表现为整体完全增强,6个病灶表现为中心不完全增强,这与血管瘤的直径大小密切相关。
此外,本组中3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快速增强,直径均
由于部分病例合并肝硬化及脂肪肝,导致图像不典型,本组病例常规超声诊断正确率仅为60.6%(20/33)。文献报道,常规二维超声诊断正确率为20%~80%[3],若以符合动脉期或门脉早期病灶周边结节样或环形增强,造影剂进行性完全或部分性向心性填充,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仍不低于肝实质回声为诊断肝血管瘤的标准,则超声造影诊断肝血管瘤的正确率为90%(30/33),明显高于常规二维超声(χ2=8.250,P=0.004)。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肝血管瘤的表现比较典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公认的准确定性肝血管瘤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超声造影技术为无创检查、操作简单,更适合临床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柱华,蒲春华,谢广龙,等.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疗效观察.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50-1051.
[关键词]超声;踝肱指数;糖尿病血管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046-03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肢体动脉闭塞是导致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出现外周血管微血栓的关键因素,常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血液循环及微循环障碍,严重时将导致肢体出现坏疽而进行截肢或截趾[1]。据不完全统计[2],>2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本并发症,因此而需要截肢或截趾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30%的患者出现对侧肢体感染或坏疽,需多次实施截肢术[3]。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病情复杂,预后差,临床治疗困难,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临床重在预防[4]。
彩色多谱勒超声能有效显示肢体血管壁、血管管腔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者的发病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类型和累及范围等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5]。其作为一种简便、快捷、安全、可重复操作的影像学辅助检查手段,被临床广泛关注,可能会成为取代动脉造影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管闭塞性并发症的主要手段[6-7]。本研究通过超声下踝肱指数(ABI)测定以判断患者血管闭塞的发生、发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生化辅助检查等确诊糖尿病,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46~86岁,平均(55.6±5.3)岁;糖尿病病程10~25年,平均(15.6±1.1)年。所有患者均先行超声多普勒联合超声下ABI检查,并将其设立为观察组,随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动脉造影,并将其设立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 ABI测定及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的ABI测定均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D2型双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并结合DR3软件进行分型,探头频率为5 MHz,所有操作均由具有10年以上超声检查经验的医师进行。受检时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平静休息10 min后进行,检查双侧四肢的动脉血管,了解其血流速度和管腔内径,测定拟检侧踝动脉收缩压,以胫后动脉的收缩压为标准,同时测定双侧肱动脉收缩压,取最高值为标准。使用DR3软件分别测定两侧ABI,连续测定三次取几何平均数为标准。ABI评定标准:正常人群左上下肢的ABI为胫后动脉1.0~足背动脉1.3,右上下肢的ABI为胫后动脉1.0~足背动脉1.3,提示双四肢供血正常。异常患者ABI评定标准:①对患者行动脉多普勒检测,左上下肢ABI为胫后动脉0.9~足背动脉1.0,右上下肢AABI为胫后动脉0.9~足背动脉1.0,提示双四肢供血异常风险;②左上下肢ABI为胫后动脉0.7~足背动脉0.9,右上下肢ABI为胫后动脉0.7~足背动脉0.9,提示双四肢动脉血管轻微闭塞性供血不足;③左上下肢ABI为胫后动脉0.4~足背动脉0.7,右上下肢ABI为胫后动脉0.4~足背动脉0.7,提示双四肢中度动脉闭塞性供血不足;④ABI
1.2.2超声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超声检测,对其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进行检查。首先确定有无斑块形成,同时观察拟检查动脉的彩色血流信号,其中管腔面积缩小>50%者为管腔狭窄,管腔面积缩小达到100%者为血管闭塞。血管内径测定:选择拟检查胫后动脉起始部及足背动脉起始部为测定部位,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管腔内径,检出动脉斑块形成以及出现狭窄、闭塞的比例,同时分析超声联合超声下ABI检查的阳性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管腔内径的比较
观察组的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管腔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动脉斑块形成、狭窄、闭塞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的动脉斑块形成、狭窄、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中,周围血管病变者86例,阳性率达到86.0%(86/100),阴性率为14.0%。对照组中,周围血管病变者88例,阳性率达到88.0%(88/100),阴性率为12.0%。两组的诊断阳性率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以及微小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能有效反映大血管及微小血管的病变程度[8]。ABI是目前最常用的用来筛查周围血管病变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临床证实[9]。
作为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超声下ABI测定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闭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0],其也能对临床常见的下肢静息痛、缺血性溃疡以及坏疽等的风险作出一定预测。相对于血管造影,其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缺血性疾病的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甚至为10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胫后动脉管腔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足背动脉管腔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超声下ABI能有效预测糖尿病患者下肢主要动脉血管的直径,对下肢血液供应能起到一定预测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ABI联合超声检查所见血管的管腔相对较大。ABI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非侵入辅助检查方法,其与糖尿病外周血管性疾病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12-15],但两组检出动脉斑块形成,出现狭窄、闭塞的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与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超声检查联合ABI测定虽然在血管管腔大小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并不影响对血管形态尤其是是否存在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诊断[16]。关于ABI的测定主要是测量踝部动脉,如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中的收缩压与上肢动脉收缩压之间的比值,通过超声确定动脉搏动最强部位进行检查[17]。对于怀疑存在周围血管病变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均推荐常规进行ABI检查,其对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尤其是早期无症状的患者具有相当高的临床应用价值。ABI是指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其原理是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后,将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程度大致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18]。本研究中,与动脉造影比较,观察组诊断存在周围血管病变者86例,阳性率达到86.0%(86/100),阴性率为14.0%;对照组诊断存在周围血管病变者88例,阳性率达到88.0%(88/100),阴性率为12.0%,两组的诊断阳性率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超声下ABI检查与以往公认的诊断金指标动脉造影在诊断阴性率与阴性率方面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超声联合ABI能有效测定下肢动脉管径,尤其能诊断动脉管腔的形态变化,其阳性诊断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洋,王蕊,吴建满,等.2型糖尿病双下肢动脉病变MSCTA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23-1227.
[2]田向东,石岩,王红,等.彩超联合踝、趾臂指数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2):129-131.
[3]贾睿博,詹晓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2):10340-10307.
[4]李鸿燕,唐晓辉,李大海.股动脉分叉处IMT、ABI在糖尿病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8):1594-1595.
[5]玛依努尔・买买提,牛晓珊,党辉,等.踝臂指数、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450-453.
[6]韦宁.踝臂指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6):706-707.
[7]吴娟丽,郑亮,郭琪,等.踝臂指数对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116-122.
[8]吴明华,冯靖涵.踝臂指数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33-135.
[9]陈捷,包良笑,黄淑芬,等.踝臂指数在下肢外周动脉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3):7-11.
[10]苗艳,邵凤民,阎磊,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尿蛋白排泄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5):723-726.
[11]姚婧[,杨骏,贾娇坤,等.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第一部分)[J].中国卒中杂志,2014,9(1):46-66.
[12]惠冉,杨慧,李明,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和踝臂指数对比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68-71.
[13]孔艳华,王艳燕,郑海兰,等.经皮氧分压联合四肢多普勒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2):157-159.
[14]张宾美,蔡杰,林东红.无创动脉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8):1134-1136.
[15]施勇.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踝臂指数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59-1361.
[16]王喜周,王彬,李霞,等.糖尿病足患者股动脉分叉处IMT、ABI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106-107.
[17]王德昭,王军,李世敬,等.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4):331-335.
【摘要】 目的 总结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与核磁增强的特点,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与MRI增强的表现,男7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9岁,所有病人均有眼眶超声造影及MRI增强检查。结果 30例超声造影与MRI增强都有肿瘤内不均匀增强,2例不典型病例,MRI增强可依据其他参考指标做出正确诊断,而超声造影则不能提示诊断,但二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 眼眶超声造影与MRI增强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都有定性诊断的意义,眼眶MRI增强结果准确率高于眼眶超声造影,而超声造影对肿瘤的病理分型有提示作用。
【关键词】 超声造影;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核磁增强
近年来,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不断被拓展到各个学科和领域,本研究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检查特点,并与MRI增强对比,总结二者的诊断符合率及各自的优缺点,探讨超声造影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9月~2007年12月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32例,术前均有眼眶超声造影及眼眶核磁增强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28.9岁。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球突出,部分病例有眶区胀痛(9例),视力下降(7例)。视力均在0.1以上,其中1.0以上者23例。眼球突出度两眼相差均在4 mm以下。
1.3 手术所见 术中见肿瘤都在眶肌锥内,其中眶尖部肿瘤4例,肿瘤大小:瘤径<1.5 cm者3例,1.5~2.5 cm者2例,>2.5 cm者27例。4例眶尖部肿瘤与周围结构粘连较重,术中出血多,均采用外侧开眶术式,其余眶前部肿瘤粘连不重,均采用经结膜小切口肿瘤摘除术式,1例眶尖部肿瘤术后继发眶内出血,病人术后视力丧失。
1.4 病理资料 32例术后病理诊断都为海绵状血管瘤,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内都有较大的、扩张的血窦腔,内层衬以扁平状内皮细胞,间隙中有丰富的纤维组织,但32例肿瘤中海绵状血窦的大小和肿瘤内纤维组织的多少不尽相同,有些窦腔大的肿瘤的纤维组织中有淋巴组织的生长。
1.5 检查方法 32例病人术前2周内行患眼的超声造影检查及MRI增强检查,超声造影应用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C1探头,机械指数
2 结果
2.1 超声造影检查 超声显示:眶内肿瘤,类圆形,边界清楚而圆滑,内回声光点强而密集,透声性中等,轻度可压缩性,从造影剂注入后15 s开始肿瘤内显影,造影剂首先出现在肿瘤的边缘,呈一个或多个小斑点样高亮的增强灶,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小斑点样增强灶像滚雪球样逐渐扩大,向肿瘤中心发展(图1),多个增强灶可融合。增强灶内造影剂达到峰值的时间约在90 s,然后开始逐渐减退,增强灶停止扩大,在本组32例病人中,有25例肿瘤内只有一个增强灶,7例有两个以上增强灶,30例造影剂完全衰退后,增强斑点最终不能扩大覆盖整个肿瘤,峰值过后,造影剂在肿瘤内缓慢减退,增强灶变小、变淡,其减退速度比较缓慢,直到3 min后,肿瘤内的造影剂仍然比周围组织高亮,最终造影剂完全退出肿瘤要等到5 min以后。
另外2例增强时造影剂进入肿瘤速度快,增强斑点可覆盖整个肿瘤,术前检查不能提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术后对照病理检查,发现这2例血管瘤内血窦腔比较大,纤维组织相对较少,纤维组织内有淋巴组织生长,与普通的海绵状血管瘤有所不同。
2.2 核磁增强检查 眼眶核磁检查可清楚的定位眶内肿瘤的位置,表现为眶内类圆形、椭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整齐,与视神经、周围肌肉等分界清楚,肿瘤内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压脂像呈等信号,增强后表现,30例表现为肿瘤内不均匀增强,增强灶在肿瘤内呈点、片状分布,形状不规则,不能布满整个肿瘤(图2),2例肿瘤整体增强,不具有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MRI增强的特点,但是根据肿瘤的形状,位置及肿瘤内信号表现,术前仍可诊断血管瘤。
图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图像,显示肿瘤边缘片状增强灶(箭头),逐渐向肿瘤中心扩展(右侧为肿瘤对比像) 图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MRI增强表现,增强灶在肿瘤内呈点、片状分布形状不规则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错构瘤,由许多血窦和纤维结缔组织间隔构成,占眼眶肿瘤的10%~23%[1],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完整的包膜,它由血管窦间纤维组织向外延续形成,为肿瘤本身的一部分,不能与肿瘤实质分开[1,2]。这一病理组织学特征为经前路开眶、钳夹肿瘤的术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根据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来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对手术成败亦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
虽然在临床发现眼眶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表现不完全相同,但是目前病理学上还未将不同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更加详细的分类,这有待于以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工作,目前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依据就是见到肿瘤内有许多较大的、扩张的血窦腔,内层衬以扁平状内皮细胞,间隙中有丰富的纤维组织,血窦腔可呈蜂窝状[3]。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特的超声造影表现,由于肿瘤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血窦构成,其滋养血管分布在肿瘤表面,多数来源于肿瘤周围的毛细血管,肿瘤内血流缓慢、迂曲。超声造影是肿瘤内血液流动情况的动态观察,可观察到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液供应是由肿瘤的周边向肿瘤中心逐渐的、缓慢的、浸润式流动,这种增强的动态方式,是超声造影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特异的指征,其反映的是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速度,间接地反映了肿瘤内血窦腔大小,对提示肿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意义,由于眼眶超声固有的局限,对眶深部肿瘤的后界显示不清楚,尤其对眶尖小肿瘤显示不清[4,5]。对眶内肿瘤的定位也不如眼眶MRI。本组32例超声造影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4%,比MRI增强符合率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