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第1篇

1.1孝道传承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将孝文化中的仁爱、礼让、诚实、守信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孝道和德育教育融合的新内容和实践框架,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推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继承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1.2是高校的历史使命首先,高校是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传播孝道,和学生一起参加孝道方面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通过对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研究,还可以丰富我国高校关于德育的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另外,将孝道教育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将孝道传承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增添新内容、新视角和新途径,这不仅会大大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而且对大学生的生命感、责任感缺失等现实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做好“孝”这篇文章。

1.3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1)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规范人伦秩序,要求人们做到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的同时心怀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公益心、回报社会。在校大学生经济没有独立,生活花费仍然靠父母支持,所以还谈不上赡养父母,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精神层面去敬爱父母,对父母有孝敬之心,有尊重的行为。有些大学生因为学业、工作、人际交往等压力无法释放而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违法乱纪,甚至不珍惜自己身体乃至生命,这不仅让父母担心焦虑,甚至受辱。对自己的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大学生应做好当下,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体贴关心父母,态度温和地和父母交流,这就是在尽孝道。所以,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因此,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长远性,是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道德因素,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

2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分析

2.1充分调研,广泛宣传开展以“孝”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常州科教城6所高校1800名学生就“孝经知多少”、“新时期如何孝敬父母?”“、你孝敬父母吗?”“、社区居民如何养老?”等问题开展抽样调研活动,以此来调查大学生对孝道认知及实践状况。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各团支部、各班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讨论、访谈等活动,要求他们能了解父母的生日、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父母对自己的爱;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讲述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谈自己的体会;号召大学生通过给父母及长辈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份感恩贺卡等形式,表达对长辈尊敬之心、感恩之情,争当尊老敬老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2构建平台,讲求实效自2011年开始,我院组织教师编印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至今学生受众达3000余人。模具技术系的许西惠老师因此被常州市永宁书院“弟子规”、“孝道”夏令营聘请为讲师,也成为常州市文明办的“道德讲堂”的成员。此外,利用校园网络、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等媒介,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与孝道有关的亲情教育片;通过“孝道”专题墙报、橱窗、手抄报;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孝道文化的魅力。

2.3言传身教,模范引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教育的“活水”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院师生志愿者组成“孝道宣讲团”,引导师生阅读研究《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自2012年开始,在常州市南大街安阳花园社区、戚墅堰区花苑社区、河海社区、永宁书院及江苏伟业等社区或企业开设“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讲座30余场,这些活动深受社区、企业的欢迎。我们力求通过孝道宣讲、模范引领、社团推动等各种形式,从思想深处变革理念,真正将“孝道”作为实践准则,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旨在立足时代需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做好高职院校孝道传承在德育教育中的研究工作,以期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对有关学生德育工作、社区教育、企业培训的做法、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整合讲课内容,开拓孝道传承与德育教育融入的新载体。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之间的互相取长补短,并且与校内外的教师、学生及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道德讲堂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传递文明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3结语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 、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 ·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 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 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 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孝道;新型孝道;现代意义

自人类社会的出现,已经出现了孝的启蒙,孝字在甲骨文里出现,至今已经3000多年。孝是象形文字,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子”字,寓意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搀扶着老人,以尽孝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些思想早已不适合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核,孝道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内容,从而向现代社会转型。

一、古代孝道文化的含义

家庭是人民开辟伦理秩序的起始点。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是我国道德的核心,统治者以孝立国,普通人民以孝立身。长辈和子辈的关系是一个上下垂直的纵向关系,是五伦关系中唯一一个基于血脉的伦理关系,是其他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

对于孝道文化,每个人有个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其基本释义,应该包含其两个基本方面,其一,养亲,其二,敬亲。 养亲即赡养双亲,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①。孝在当今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孝顺。即顺从父母,不违背于父母的意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②”单单赡养老人,连犬马都能做到,尊敬老人才是人比动物更高级的地方。可见,敬亲和养亲共同属于孝亲的内容,但是敬亲是比养亲更为高层次的孝。“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③敬即尊敬,其前提是顺从父母。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子女不能专行,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先请教长辈。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④孔子认为在侍奉双亲时候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的确,当子女长大成人时,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独立性思维,可能会和父母的观点不同,发生冲突。在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中,父母的话大于天,即使违背了礼,作为子女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⑤“父母有过,谏而不逆。”\+⑥当父母的做法违背礼时,作为子女只能婉言劝告,若是父母不接受,只能照做,这种行为被儒家称之为谏亲。子女在劝谏父母时,一定要态度恭敬,采取一定的说话艺术,不可让父母生气,若因劝谏父母而使父母动怒也是不孝的表现。

二、 孝道文化的时代意义

孝道文化的动因从伦理学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交换互惠。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子女将来能够赡养自己,给自己一定的回报,子女对父母的养育心存感激和爱,所以赡养老人。第二,完善自我品德之心。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好人,这种心理让他想要完善自己,做一个君子、孝子。第三种则是为了遵守道德和法律而遵守,因为法律的强制力和社会公德的约束而赡养父母。这三者之间并非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一个人的孝心可以同时符合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情况。但是无论如何,孝道文化对于个人品格的完善、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个人层面,孝道文化完善自身品德。每个人都有想做一个好人的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他不断去做好事,完善自身。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正如王阳明所说,是“真吾”而不是“私吾”也就是道德自我、自己的品德\+⑦,这种利他之心驱使他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孝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美德,人格道德的完美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一生的追求。一个具有完善自我品德的人会无私利人,一切对他人有利的他都会去做,因此对父母尽孝,让老人颐养天年,是一个人完善自身品德的必然。

从家庭层面,孝道文化维持亲子和谐关系。孝道文化指的是子女对长辈的侍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长幼观。在我国传统社会里,等级社会非常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对长辈的尊敬。孝道是维系家庭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尽孝来增强长幼之间的情感交流,维持亲子和谐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将成为下代人的榜样。父慈子孝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和倡导的父子关系,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交通更加发达,但是却有很少人能够时刻陪伴父母。甚至每当父母生病时,子女才能暂时抛下手中的工作,见上父母一面。即使给了父母丰富的物质,没有给予精神赡养的养亲,又怎么能说是做到了孝呢?

从社会层面,孝道文化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第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一个有孝心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善恶,明是非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身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将成为自我约束的动力,调节和控制一些非理,有益于社会和谐。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养老制度却并不完善,机构养老虽然在养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数量上还有一个较大的空缺,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不少机构在安全上也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来说家庭养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而且从情感上讲,老人对子女倾注了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更愿意接受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因此,在现代社会倡大力导孝道文化,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孝道文化

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被烙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甚至一些有愚孝的倾向。在传统孝道中,父权是至高无上的,父子之间并没有真正平等的地位。我们在学习孝道文化时,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消极方面,在继承孝道文化的同时,坚持以唯物辨证观去看待问题,以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坚持“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当今时代的具体情况,创新和丰富孝道文化的内容,使我国的孝道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成为现代家庭侍奉父母的一个指导原则和精神。

孝道文化应该建立在双方平等的人格之上。从法律上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父子之间也是如此。但是在传统孝道里,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子女是属于父母的私人财产,无论是情感还是生命。古代包办婚姻正是父母把子女的感情视为私人财产,有绝对的指挥权和领导权。更有“卖子葬父”的故事被后人当作孝子的典范传颂,深思其中的道理,难道不是将孩子的生命当作私人财产了吗?在今天,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有着独立的人格,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才是和谐相处的法宝。

孝道文化应该坚持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相统一。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对我们生养之恩,乌鸦尚能反哺,我们也应该对父母尽自己的孝心,让他们颐养天年。儿时,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现在我们不仅要回报父母,就要力所能及给予父母最好的照顾,对待年迈的父母多一份耐心。当我们事业上有了进步,父母会表现的比我们更开心。陪伴是最长久的爱,在工作之余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多和父母聊聊天。

孝道文化应该坚持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结合。虽然法律明文规定,子女必须给予父母物质和精神赡养,甚至规定回家探望父母的最小周期。但是处理家庭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情感,这是法律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常回家看看更多的是一种倡导,而非强制。子女尽孝是来自于父母的爱和感恩,单靠法律的强制始终不能让老人有温暖的感觉,只有发自内心的孝心才能真正起到关爱老人,赡养老人的作用。

孝道文化的建立还应该全社会来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新型孝道的建立上应该大力宣传,出台相关法律和措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孝道风气。近年来,政府在孝道文化的传播中采取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传播,社会风气已经越来越好。我国在孝道文化的在节日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母亲节和父亲节,设立一个可以休假的节目,让子女来陪伴父母亲。其次,在孝道的问题上,社会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孝道为导向,鼓励、倡导人民去尽孝,以村委会和社区为基本单位举办和谐家庭的评选,树立典范和榜样,号召全民学习。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让孝道之风吹每个角落,走进每个家庭。

[注释]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为政》.

③《大戴・礼记》.

④《论语・为政》.

⑤《孔子・问政》.

⑥《礼记・祭义》.

⑦《王阳明全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参考文献]

[1]《孔子・问政》.

[2]《礼记・祭义》.

[3]《大戴・礼记》.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文化;育人价值;中职学校;德育

实例分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华大地上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历经几千年,内涵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孝文化”,它影响着历代的中华子孙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处世准则与道德判断的标准。孝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其所蕴含的“感恩、仁爱、忠诚、服从、和谐、责任”等品质是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三纲五常”的愚民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观念、对圣贤的思想理念守成的文化保守观念等,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因此,在传承中华孝文化过程中,我们应结合现实情况,以辩证的方法,有选择地传承和弘扬,在传统中华孝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让中华孝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彰显其在品德修养方面的育人功能。本文探索将中华孝文化引入中职学校德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品格特征的优秀青年。

一、中华孝文化的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明确地阐述了孝的三重内涵。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内涵,伦理道德的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内涵,体现了孝与忠的结合;爱众亲仁则是孝的内涵的升华。(一)敬养父母,孝的伦理基础。中华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道首先倡导的是敬养父母,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这是为人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要求为人子女,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二是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三是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言语地予以规劝,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若明知道父母有过错,不劝,陷父母于不义,也为不孝。(二)立身报国,孝的对象范围的扩大。在当代社会,对“忠君爱国”的理解,要去除“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童蒙经典《弟子规》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立身立业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如在对待领导、长辈上,要做到“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见人善,即思齐”(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事勿忙,忙多错”(耐心细致地完成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等等。(三)平等爱众,孝的内涵的提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说对父母有爱心的人,对他人也会有爱心,不会对他人有恶心,对父母有礼敬的人,对他人也会礼敬,不会对他人怠慢。这就是孝道的迁移与升华,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他人的爱,以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所有人,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等等。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弟子规》中所述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都蕴含着中华孝文化的“由己及人”的爱的迁移与升华,扩大爱的外延,爱的情感升至“博爱”的高度。

二、中华孝文化对当代中职生品德教育的育人价值

从以上中华孝文化的内涵中分析,中华孝文化中蕴含着感恩、责任、博爱、和谐、立志、忠信等道德品质,这些对当代中职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己爱人、知恩图报良好品行。当前,部分中职学生情感意识淡薄,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逃学、旷课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传承中华孝文化,在学生中开展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培养他们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国家的爱心与感恩心,激发他们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二)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这要求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并始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华孝文化的“忠”与“孝”,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中职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价值观。(三)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立身处世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注重对人诚实守信的培养,它讲求“童叟无欺,相互礼让”,“言必信,行必果”,把诚实守信置于为人处世的较高境界。因此,在学生中倡导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追求诚信、注重品行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行、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是非常有利的。(四)开展中华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着许多阻碍学校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等动摇着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不思进取、追求享乐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给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中华孝文化倡导温顺、礼让、宽容,恰是改善人间关系的油,是解决矛盾的调和剂,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助推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孝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领悟中华孝文化的真谛,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氛围。

三、中华孝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

广西物资学校作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德育示范基地,在学生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做了不少的实践尝试。近年来,该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研发并开设以中华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体如下:1.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以德育课老师为主的课程研发课题组。首先,前期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广西物资学校先后到广东、山东等地的兄弟学校和传统文化机构学习考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教育效果分析。其次,开展本校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活动及考核标准等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其中又以孝道教育为首要内容,辩证地增加大量具有当代价值的古今孝道案例与故事。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个班级均开设每周2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确保课时充足。课堂教学与课外力行相结合,设计《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反思、内省与改过,力求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其他德育课相比,这是一个创新的举措。3.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在课程教学中,为检验“孝道”教育效果,广西物资学校开展“写一封家书”活动,布置每一位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由学校统一邮寄。学生通过写家书活动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关心父母,学会表达爱心。(二)开展多形式的具有中华孝文化。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具体如下:1.开展专题中华孝文化导入教育活动。自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在新生各班中开展为期两天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孝、礼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均围绕主题设计,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奠定思想基础。2.举行中华传统拜师礼活动。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孝文化的具体表现。根据传统仪式举行“拜师礼”,通过一系列隆重的程序及老师对学生在立志、担当、自信、勇敢等方面的祝愿与企盼,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及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立志奋发、自信担当的精神。3.组织师生参加“2016中国—东盟孔子文化周”活动。学校排练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艺节目,参与文艺晚会表演,组织师生观看晚会;安排师生参与文化周论坛等,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慰问,为孤寡老人和孤儿献爱心、送温暖,践行孝道,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三)中华孝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效果分析。为了解学生学习践行中华孝文化的实际效果,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效果反馈,结果显示效果十分显著。1.收集家长对学生的“一封家书”反馈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变化。为了了解真实的效果,2015年秋学期末,广西物资学校设计了《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家长收到学生的“一封家书”的反馈作了收集。调查结果表明,95%家长收到孩子的家书,90%的家长表示看到家书“很感动”“很欣慰”,明显感到孩子“变化很大”,“长大了”。(下转第28页)德育论坛•理论博览具体体现在:(1)孩子懂得与父母友好的沟通了,叛逆现象减少了;(2)懂得了关心父母,懂得问寒问暖;(3)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4)思想变得成熟,学会了反思;(5)不少家长反馈“孩子表示要痛改前非,认真学习,不再让父母操心,将来好好地工作,为父母争光”。这些变化说明,通过中华孝文化的学习与力行,教育教学是有明显效果的,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心性的成长,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孝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学会了担当,思想行为日趋成熟。2.学生每日填写的《广西物资学校学生个人德行力行记录表》。在力行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反思、改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填写“力行表”,改变平时的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吃饭浪费、学习不认真等,在学习、纪律及同学关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3.学生期末考核,写学习心得。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理解了“孝”的含义,懂得作为儿女应该如何行孝,对中华孝文化有了较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者:陈小英 单位:广西物资学校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孝道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孝道教育 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行为 国学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24-02

孝道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永恒的经典教育,人才的培养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接受良好的孝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孝道素养的培养则在学前期就该纳入教育。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幼儿孝道教育概述

(一)概念

“孝”的原本含义是养、敬、立嗣、谏诤等,其现代意义则为赡养尊敬感恩追思亲和 [1] 。孝道教育是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培养与长辈或兄友的交往行为态度,提高孝道素养的思想教育。包括孝道认知、孝道情感与孝道行为三个相关部分。幼儿孝道教育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适时适当有效的进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科学的孝道教育内容,编排幼儿孝道教育教材与相关资料。

(二)学前幼儿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

1.学前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素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道”作为中国弘扬的传统美德,在应试教育下的当代社会中,学生的德育培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切教育都要从小抓起,孝道教育也是如此;幼儿具有可塑性强、潜力大、发展空间大的特点。

2.幼儿孝道教育与幼儿能力发展的作用。自古中国奉行“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美德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一个人优劣的重要标准,具有孝道素养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幼儿良好的孝道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于社会性发展。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制力,独立性认知水平;培养情感交流、孝道行为习惯、良好的孝道素养、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观;能够正确了解自己,尊重关怀父母及他人,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态度。

3.幼儿孝道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孝道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对父母的依恋与交往,尊敬父母,敬爱父母的孝道道德感的形成促进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孝道教育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社会性教育促进孝道教育的各方面发展。

孝道教育有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培养。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3]。经过孝道教育学习,当幼儿对正确的孝道行为具有有分辨能力时,会逐渐学会尊敬关爱长辈、老师、兄友,与人交往时表现出谦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等行为。

二、幼儿园孝道教育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新兴国学幼儿园存在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新兴国学幼儿园孝道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国学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很多家长认为社会道德和孝道素养缺失严重,为此给孩子选择了国学幼儿园,可以学习中国传统的古文化,为幼儿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抱负的人才。但国学幼儿园存在重孝道文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幼儿缺少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学习;也存在孝道教材不系统并甚少的现象,幼儿每天学量的国学作品,虽然出口成章,但都不求甚解,这一现实现象使幼儿学习国学备受争议。

2.原因分析。幼儿的诵读经典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和诵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在幼儿期经过长期诵读《孝经》、《弟子规》等优秀孝道经典诵读训练,幼儿会牢记不易忘记,在漫长的成长经历中的体会中慢慢理解。经典国学篇目众多,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低的特点,让幼儿全部理解是很困难的。

3.解决措施。加大孝道教育的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实际性、可操作性,例如,编写孝道故事、儿歌、宣传画、设计孝道亲子实践活动、各种综合活动方案设计等;国学经典的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幼儿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

(二)普通幼儿园孝道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普通幼儿园孝道教育现状:在幼儿园“我爱爸爸妈妈”的表达被幼儿不绝于耳的传诵着,但幼儿不能理解这个抽象的含义,他们也只掌握空洞的表达,问他们“为什么爱父母?”“怎样爱父母的?”时,幼儿却是沉默和思考的状态。幼儿习惯接受长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不理解父母与自己亲密感情的内在关系,不懂得关怀感恩父母。

2.原因。教育实效性差。 幼儿园在孝道教育上都是一些行为指导,教幼儿怎么做到孝敬,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并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幼儿在幼儿园可以附和老师倡导的教育,回到家里这个幼儿自由放荡的环境就把所有的教育化零;幼儿园没有依据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内容过深、抽象,难以使幼儿形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幼儿园性质私立比例大大高于功力,私利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应和家长教育观的行为非常严重,重智育轻德育,使得幼儿园孝道教育重视程度低,不够系统,幼儿不知道在生活中怎样正确的规范自己。

3.解决措施。(1)完善幼儿孝道教育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统筹兼顾,即要树立正确的孝道意识,以深厚孝道的思想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当孩子理解孝道的美好品德,了解了孝道的积极意义,有学习孝道思想理论知识和想付诸孝道行为的意愿时,使幼儿获得直接的行为经验,会大大提高孝道的教育效果,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中注意教育的使用性和简单易懂的特点,让幼儿懂得尊敬父母是可称赞骄傲的事,让幼儿乐意学习孝道行为行动,在孝道的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2)幼儿的孝道教育科学性、规范性。幼儿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活动形式以及实施等教育方式方法上。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教育内容,幼儿的孝道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都要依据其心理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不如实实在在地教育幼儿应该怎样孝敬关怀父母、师长,学会独立、与父母分享等交往基本规范,并延伸到如何与伙伴交往中。(3)孝道教育的教育形式和方式可以多样性。依据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可以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开展,例如:经典孝道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孝道主题活动、工艺孝道行动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或社区里搞敬老活动等。(4)孝道教育注重实际操作性。幼儿都存在“向师性”的特点,老师布置的任务会认真的完成,把幼儿当天学到的孝道行为和知识落实到家庭作业中,道教育要帮助幼儿理解父母无私的爱,并把幼儿学习孝道教育的行为与爱父母联系起来,例如,为妈妈做一件小事;不需打扰爸爸妈妈休息;把自己喜欢的食品分享给爸爸妈妈;和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工作等。

三、总结

孝道,是中国从古至今总结出来家庭美德,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幼儿孝道教育是孝道文明的传承,孝道素养是幼儿不可缺少的良好素养,幼儿孝道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品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亲社会的培养。幼儿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需要幼儿孝道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让中国幼儿具备良好孝道素养,让每个华人心里都泛起暖意,心中燃起希望。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孝道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