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最大的继承国,同时在教育领域、科技实力方面最强的加盟共和国,从宏观上看,俄罗斯的教育基础保留了苏联的基本格局。

1992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国立与私立大专院校并举的教育体制,各类私立高校蓬勃发展。十年中,俄罗斯高校数量增加了近三倍,达一千三百多所,其中私立院校七百余所,在校生五百五十多万。俄罗斯的一些高等院校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如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等。

随着经济的全面复苏,俄罗斯政府在稳步加快经济管理体制调整步伐的同时,把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关键,提出一系列的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发展教育的改革计划和举措,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2001年、2002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46%、43%。这在国家各项预算中是增长最快的。不仅如此,俄罗斯联邦政府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2002年,俄联邦政府决定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改革教师的退休金制度,使教师退休后的生活更具有保证;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公民,大学毕业后可免服兵役;增加教师住房建设拨款;银行向师范院校学生发放贷款,毕业后如从事教师职业,贷款由国家支付,如不从事教育职业则由本人偿还。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俄罗斯各高校对所设专业进行一些调整,取消了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学科,增加了有关法律、通信、财经、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同时,在火箭、航空、航天、地质、矿业、核能、船舶制造、生物医学新工艺、分子物理、计算机软件、光学和电子仪器加工等领域的教学、科研都具有较高水平。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举措

1.俄罗斯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学制

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现为俄罗斯联邦普通和职业教育部)为推进高教改革,顺应国际潮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了培养各级专业人才的原则,根据俄罗斯国家高等专业教育标准确定了多级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具体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级为学士学位教育;第三级为硕士学位教育和专家资格教育。对于新的教育学制结构,不作硬性规定必须执行,允许高等院校自主决定,在新旧两种高等教育学制间作出选择,即新旧两种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同时并行。

俄罗斯的大学教育原来只有本科一个学历,俄称之为“专家”学历,学制为5~6年。大学后教育即研究生教育,分为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学制都是3年。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俄罗斯需要在大学教育阶段设立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目前,除医学专业和音乐、美术等几个专业外,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包括两年制的只授予毕业证书的不完全高等教育、4年制的授予学士学位的基础高等教育和2~3年制的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化高等教育以及大学后教育阶段的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的多层次的高教体系。2003~2004学年度开始,以鲍曼技术大学、托木斯克技术大学等几所重点技术大学为基地,围绕一些技术学科开始试验与欧洲一致的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同时起草法律文本保证实现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据统计,已有60%以上的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所属高等院校和一大批部属高等院校已经按新的多级高等教育学制结构运作,到2004年底,进行试验的学科范围扩展到八十多个技术性学科。2004年第四季度,起草法律文本保证实现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

2.实现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努力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即“所有与教育质量利益有关的个人、组织、企业、社会和国家都要分担教育资金的投入”。

国家财政预算仍然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对高校日常支出、为国家预定人才的培养和高校通过竞争得到的其他项目提供经费,根据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决议规定,2006年前教育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4%。2001年教育经费在国家各项社会性开支中增长最快,2002年教育预算超过了国防预算。2003和2004年的联邦财政拨款均比上年增长了19.5%和20.6%。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每年从年度财政预算中,按不低于联邦预算3%的比例对高等教育进行财政拨款。同时改变过去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拨款依据的激励拨款制。从2004~2005年度起,联邦政府和联邦主体对职业教育机构拨款按其提供教育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进行拨款。

鼓励地方政府分担部分高教经费;建立培养经费个人分担机制;实行“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制度(гифо),通过购买教育债券的方式,购买价格由学生在统一的国家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定;改革学生奖学金办法,将大学生的奖学金分为学术奖学金和社会性助学金两类;吸引社会预算外资金的投入,即积极吸引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实施这些措施,保证高教经费的来源,才能更好的推动高教改革的发展。

3.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校科研

由于俄罗斯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使得俄罗斯教育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推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和知识的产业化,加强与世界各高校的广泛联系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俄联邦教育部近几年狠抓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引进工作,加强电信网络建设,同时,组建俄罗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创新综合体。它们使各层次教育机构、科研、设计、生产和创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在大学里可以实施从基础研究到成型高科技产品的批量生产――完整的创新过程,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和技术创新中心。在科学领域和科学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创新性科技中心,开发大学的科学潜力,创造大型综合性大学的商业环境,即形成企业型大学。

俄罗斯拟定实施“高校高级信息技术工程”,此工程目标有二:一是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化,构建以电信为基础的现代教学网络体系,补偿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二是开辟以网络为核心的远程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实施途径,并为边远地区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基础,以保证国家教育统一空间的实现。

搞好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潜力,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加快现代教育改革步伐,提高综合国力。

4.实行全国统一考试(E гэ)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是俄罗斯在整个教育领域改革力度较大的一项改革举措。全国统考的首次试点是在2001年,在学生中学毕业后实行统一的国家毕业考试,学生可凭此考试成绩申报志愿,升入大学。2002年共有30万人,2003年共有64万毕业生,2004年全国有2/3的中学毕业生参加了这次考试。自愿参加试点的中学也大幅度攀升。考试包括所有的核心科目,如俄语、文学、外语、数学、科学、历史等。根据原计划,定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全国统一考试。

在实行这一新制度的过程中,俄政府充分结合了本国国情。首先,由于以前没有类似的经验,试点之初强调统考委员会和监考队伍的建设。统考委员会吸收当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组成,保证考试的相对客观公正。其次,在2005年俄政府在全国推行大学升学全国统考制度之后,仍允许部分大专院校自主招收少量学生,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做法。最后,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补充,将实行各种科目的奥林匹克竞赛和其他考试形式来选拔优秀人才。这种制度将扩展有才华青年不需经过考试和竞争就能入学的机会。

俄罗斯实行此政策,可以解决出现的一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善问题,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出现的一些营私舞弊、的现象,同时使许多家庭出身贫寒的优秀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还解决了很多边远地区的优秀学生因为负担不起到莫斯科的往返交通费用,不能到莫斯科大学接受教育的情况。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计划。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德育;教学模式

教育育人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员品德的修养[1-2]。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是评定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增加了成人学员德育教学任务的难度系数[3]。在传统教育和功利思想的诱导下,成人教育往往只重视学员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德育修养方面的培养,致使德育教育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成为最薄弱的环节,人们人格扭曲、心理病态的不正常状况日益突出。因此,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具体可行的德育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优化成人德育教学内容结构

实施现代价值理念、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多管齐下的教学结构。现代德育教育的基础是社会和人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从而促进社会现代化。现代德育教育必须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要表现出现代社会中人自身德性发展的要求。因此,成人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具备现实性和广泛性。职业道德可以衡量一个从业者道德水平的高低,人们劳动态度会受其自身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影响,并决定着劳动人的素质水平。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认识还不够,常会出现过失的行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应该加强法制意识,利用各种政策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当权益,这是成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除此之外,要注意引导学员应用科学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原来的价值理念可能已经过时,需要提出新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2.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形成成人教学形式的系统网络

2.1运用课堂教学,根植德育理念

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课堂教育都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员的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案上,都做一些特殊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的具体形式,对德育教学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坚持教育普遍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为己利他”的道德教学目标,并将健全的人格塑造放在教学首位。同时,要注重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努力创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例如,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加强对学员的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以及人生观等内容的阐释,重点塑造学员健全的人格,让学员明白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加积极的接受和配合道德教育教学活动。

2.2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枯燥的德育灌输,多采用形象生动的实例感染学员。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让学员通过自主情感判断塑造正确道德观,让学员在纷繁的社会找到自己的道德归宿。例如,充分运用教学录、电视、电影等电子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借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像、声、光等教学形式给予学员直观冲击力,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让学员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加强社会实践,传播正能量

在过去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只侧重理论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形成教材为中心的现象,造成道德教育死板教条,学员吸收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要加强德育实践环节,尽量多的开放德育活动课,让学员在课堂以外也能真切感受到德育的魅力。例如,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媒介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参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构建成人德育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网络

3.1构建成人德育教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所有被列入教学计划内容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日常管理的操行评定,评价学员的思想观念;通过学员工作单位考核学员的行为;建立评价奖励制度,对学员的优秀行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批评教育表现差的学员。如此长期的探索实践,可以建立一个德育教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将德育课堂由以往束缚式向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型。

3.2建立成人德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网络

成人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学员工作单位、主办学校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到实施有效的管理。学员工作单位可以监督成人学员平时的行为,负责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办学校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一套规范、科学的德育教学计划和考核措施。例如,班主任配备、班级团支部活动安排等,共同实施和承担德育教学任务。这样做到环环相扣,任务协调一致,形成德育教学的组织管理网络。

结束语

现代德育教育从知性德育和就范式德育向行为德育和参与式德育迈进,着力培养一种新型德育理念,让学员找到自我价值,让学员真正成为其道德修养和行为实践的主体,充分反映了人文精神的高度。由于成人学员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具备多样化和人性化,将理性教育和鲜活的体验学习模式相结合,促进成人学员德育创造性的发展,形成开放式的、发展中的德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大学,夏平,郭智,等.职业发展视阈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87-90,102.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高等教育投资并非总能够使投资者获益

一方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等人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往往要超过对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以及对不同的个人而言,人力资本投资却并非总是能够确保投资者获得超过投资成本的收益。作为一种重要的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广大高中毕业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个人及其家庭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私人投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三大块内容。高等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则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由于上大学而比没有上大学时所获得的终身工资性报酬增加值。当然,高等教育投资还会带来一些心理收益,比如更高的社会声望、更美满的婚姻、更高的艺术鉴赏力等等,但由于这些东西过于主观,很难衡量,所以通常不予以计算。总之,私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性取决于这种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即使是同等质量和年限的高等教育投资,也会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相同质量和年限的高等教育投资也会有着不同的成本,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收益。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投资并非总是能够使投资者获益。

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者必须对风险进行评估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 再认识 问题 目的 策略

高等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是高等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构件,对人类发展、科学进步、社会文明等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得到了空前广泛的重视,数学知识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作为知识传授的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

一、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1 高等数学教育功能需要创新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探索领域越来越宽广、深奥,都需要人们用数学的智慧和洞察力去分析、判断、解决。目前,数学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融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每个职业的发展变化速度的加快,需要更加精细、审慎的数学知识。然而当今的高等数学教育在内容、形式、理念、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严重影响数学教育教学效果。要改善这种状况。关键是提升高等数学的精神性价值,让高等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产生良性互动,催促教育功能创造新的生命活力,催促高等数学成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 高等数学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出现弱化趋势。从近些年的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数学教育把功能聚焦在了学生的考研上,高等数学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人文性、生活性和修养性。高等数学教育本应向学生传授一种认识世界的科学理性思维方法,但这种教育方向在逐渐弱化,进入了应试教育“鬼打墙”的怪圈。高等数学教科书中的课程安排、实施过程以及评价方法,都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考研成绩,使数学只剩下枯燥、乏味、抽象的符号,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从而阻碍了学生专业的快速发展。

3 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等数学教育的形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高等数学教育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现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推动者,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有了全新的要求。这是一个热切需要数学知识的现代科学社会,对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这就使大学数学教育十分重要,因为高等数学具有广阔性、基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二、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

1 新理念。理念是我们在研究数学理论和实践数学技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主导作用的前瞻性理性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思想理念促牛人们不同的行为,重新确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数学教育思想理念对构建完善的大学数学教育新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重新审视大学数学教育的内涵,大学数学教育是把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数学文化内化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和数学能力,逐步完善个人综合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大学数学教育应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发展性、人文性。二是要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大学数学课程新体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学,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理念。

2 新内容。数学知识是数学理念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我们应该更新旧的大学数学教育体系,在优化结构、更新内容的条件下,建构必修加选修的高等数学教育结构体系。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数学教育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教育途径。对于课程模块要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合理有序地设计每个单元和章节,以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

3 新过程。大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只有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过程十分重要。必须运用开放、参与、实践、案例教学等现代大学数学教育方式,使数学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达到教师与学生活动、课堂与课下生活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拓展学生的思想领域,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探索、自学阅读的独立学习过程,同时加强合作交流。大学数学教育是为不同职业走向的大学生提供工作中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要注重数学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关注问题情境,提出思路,形成概念,提炼结论。让学生在运用中形成开放、理性、辩证、创新、求真的思维;形成从实体性到关系性的思维;形成从线性到非线性,从还原性到整体性的思维等。

4 新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品质是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对学生专业能力、专业修养、专业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大学数学教育评价是为了挖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全面地发挥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的作用,运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判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工具解决问题,并加强交流、探究和合作,巧妙灵活地解放学生的思维,形成有利于大学数学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最终促进学生数学进步。

三、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数学教育的策略

1 理念策略。理念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理念是否到位关系到一切教育活动落实的成败。在构建大学数学教育革新道路上。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理念的培养,这是实现大学数学教育理念的有力保证。理念策略的具体内涵是从思想的高度把大学数学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结构进行全面的整理和革新,探索大学数学本质的客观属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从本质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精确和简洁的表述,是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奇妙变化,使人充满自信和理性。因此,理念策略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认识、理解数学对科学真理现象揭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二是利用一切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挖掘数学潜在的价值。三是高度重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包括数学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个体性价值、教育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对一定社会性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它所需要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数学教育在创造这些条件中意义重大。个体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幸福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具有对个体生活意义进行关照和提升的价值,特别具有对人的认识、理解能力提高的纯化作用。教育性价值是指数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综合性、创造性、探究性、开放性、层次性等方面,特别在开发学生的智慧技能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必须重视思想观念在认识数学教育上的重要地位,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摆脱落后的以及错误的想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2 体系策略。体系策略要求高等数学教育在整体上要优化结构,在局部上要改变细节不足,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要求我们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探索数学知识、数学对象、数学应用等。其中数学知识指数学的本质、判定、方法和生成;数学对象指数学方法、符号、图形等;数学应用指在科学技术和其他各个领域内数学的有效性。要求大学数学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数学的形式、内容、原理和解决方法。数学用特殊的语言,描述了客观世界量的规律性,简单而直观地表达一般规律,用富有逻辑性的符号证明结论,用严谨的演绎证明描述命题的真理性。这些数学方法不仅为知识的条理化和有序化提供了可靠的工具,更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认识整个学科体系提供了有效措施。尤其是数学整体思想、数学转化思想、数学公理化思想和数学类比思想在社会发展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充分挖掘它们的精髓,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教育中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系策略要求学生整体地、全面地、联系地看待整个大学数学教育体系,分科地循序渐进,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数学内部各个分支的必然联系以及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科目为载体,利用模块形式凸显内容的侧重点,给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在高等数学教育体系中,我们必须在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处,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增强知识储备量、拓展视野,成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学习 能力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斯等人(Joyce,Weil,Calhoun)在其《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影响以及同伴的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这一意义上,教学模式的构建视角不应仅仅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知识输出的方向,而更应从学习者跟随教师获得知识输入的视角,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立场,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更好地获取知识作为基本目标和宗旨。

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以及实践的技能。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应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内容组成,不可偏废。当前困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首要的是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局限,这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欠缺。了解认识局限是在教育领域克服现有弊症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一、对知识属性认识上的局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奉行的是客观主义,即认为知识是刚性的客观存在,可以严格区分真伪,是独立于人之外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知识并按固定的规则或方法去操作或迁移。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的目的是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顺从地接受,不需要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对知识进行分析或批判。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视角必然是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更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则扼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必然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为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奉行建构主义,即所谓知识是人为的心灵意识对整个外在世界所做的理解或意义建构,知识是柔性的,可随着人的主观意志发展和变化,知识没有固化的真伪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就应当重点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判断,并为学生指引不同情境下知识的变化,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

二、对能力层次认识上的局限——仅培养了学生的低阶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培养哪些能力。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理论,学习者的能力包括低阶能力(Lower-order Abilities)和高阶能力(Higher-order Abilities)。所谓低阶能力,是运用较低层次的认知思维,主要学习事实性知识,完成记忆任务,形成浅层次的理解和相同情境下近迁移的应用等。与此对应,高阶能力才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指向,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与追求的目标所在。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能力整体,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不同情境下应用知识的远迁移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对知识属性认识的局限,加上对学生能力层次认识的局限,必然导致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局限。若采用客观主义的教学观,则教学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达到学生能够在相同情境下应用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些仅仅是学生低阶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还有能力的高级层次,更谈不上培养高阶能力。

三、对学习的价值取向认识上的局限——形成重知轻行的学习导向

传统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形成学习的价值取向是“获知”知识,而并不包含对知识的实践追求。这就衍生出了重知轻行的教学导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改变教学中重知轻行的弊端,革新或重构教学模式是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切入点。多年来,树立实践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早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大多采用实验室模拟方式,学生只有较少的(往往是毕业实习期间)机会生活中接触真实的实践。实验室模拟模拟,固然可以训练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但这是在实验室里剔除了杂质而在较为纯净和理想的状态下开展实验,学生所获得的只是验证性的实践知识,得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技能。而真实的生活情况往往纷繁复杂、变故频生,各种条件和背景相比模拟状态要残破得多。所以要想使学生获得应对真正的实践需要的技能,必须在真实的实践场合中进行。

四、对师生关系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通观现今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可以以“权威——依存关系”来加以概括,教师是不可冒犯的知识权威,是传递知识的信息和资源库,学生是被动的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关系下,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活动,形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学生主动求知、与教师互动对话的空间。在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以占有一定量的知识为学习结果,学习的目标只有死记学过的东西,而不需要一点发挥或创造,更不需要探究。而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对话空间,是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另外,单向教学模式下,学习同伴之间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各自进行各自的记忆,不需要合作,而变为“引导-陪伴”的师生关系,则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协作式的学习。

五、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识上的局限——教师被技术替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教学成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们把信息技术单纯当作运送知识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从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的片面单向的技术应用观。其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可以镶嵌在信息技术化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的知识,就像跟教师学习一样。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大量课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教师按照既定的课件内容和顺序讲课,课件替代了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逻辑分析和灵活机动的讲授顺序及强弱的安排,演变成了教师念课件,学生看课件,考试考课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扼杀了课堂思辩和课堂互动,并忽视了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内容和讲解调整的必要性。

实际上,技术不是教师,而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应该强调运用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的技术应用观,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让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中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发挥其学习支持工具的作用,并尽量避免技术对教师的替代效果。

六、人才标准化培养方式的局限——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明明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学习风格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可教学还是以统一的程式和要求应对学生千差万别的需要,这是教学中的“最痛”之处。一直以来,这似乎是教学中无法破解的“两难”,而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而未果的理想状态。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采取工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就象所有的学生都搭乘一列火车,驶向相同的目的地,中途有人下车了,表面上看这些下车的人是因为学习速度和能力跟不上,实际上是被甩掉了。而理想的教学思维应当是以个性化单件定制的思维开展教学。我们应当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需要的是个性化人才,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时间达到既定的学习标准,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培养方式是难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必定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之一。

七、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上的局限——导致评价失效

以往我们“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指标单薄、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评价重心偏重与终结性评价等。这样的评价势必导致评价结果背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观的建立,建立基于真实任务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