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在激趣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亦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兴趣爱好值得重视,如他们钟情动漫卡通,喜欢奇趣幽默,关注明星娱乐,看重流行色,醉心流行曲,痴迷花花绿绿的杂志,同样也咀嚼《意林》、《读者》里的哲理性情感性故事。这些读物摆在面前,像春意盎然的画卷,有鲜艳的色彩,有迷人的动感,是很能抓住人心的。可采用表演、竞赛、讨论等多种方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兴致勃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采用生动有趣的教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氛围与学习成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课堂秩序好,学生愿意学,教师心情舒畅、愿意教,成绩的提高如同“顺水行舟”;相反,学习氛围淡薄的班级,学生调皮捣乱、影响课堂秩序,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看着就头疼,还要不时地维持纪律,在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成绩的提高则如同“逆水行舟”。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是“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你在哪里》时,我先用深沉语调讲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的一些动人故事,再反复深情朗读。诗尚未分析,但师生与作者已情感共鸣,诱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动脑能力。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头评讲作文,课后写日记、周记、文化随笔,等等,可以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定期开展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锐性;影视(选择经典名著)赏析与影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感受能力;开展书法比赛,可以在书写中掌握写字的技巧,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成语接龙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培养积累成语的习惯;办手抄报、黑板报,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有效利用校内网络平台资源,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关注社会时事,拓展学习视野。

四、在作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业是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比重最大的教学环节,它在反馈矫正、巩固旧知、诱导达标等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科学设计作业,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抄写这类书面作业是机械的,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书面的,又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要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语文活动,又要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体育、音乐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前,可让学生上网搜索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带着兴趣上课,印象更深;在学习《巴东三峡》前,让学生查阅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设计学生乐意做的作业,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有利的保证。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疑问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开展写字比赛,就可以培养学生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开展小记者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走向社会的其他领域,了解一些社会知识;开展热点辩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去留心周围的生活,去分析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视野。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拓宽学习空间,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语文知识迁移与能力的形成。同时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素质能得到发展,随之质量也就会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很好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陆继椿,王文琪.高中素质教育专题作文[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角色对换的同时“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等,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的创新想象力;通过梳理知识、联想等方法去鼓励其发散性思维;利用逆向思维的独特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通过“针锋相对”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使问题的发展“出乎意料”,甚至“柳暗花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行教材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把身边的物理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但也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这是上好创新课的根本保证。

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单纯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一定情境设置新颖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深化所学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是很难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大部分物理题目也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当讲到竖起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条件的应用时,很多学生对单独的杆、线约束下的物体的临界速度的掌握是到位的,但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却不令人满意。有一道关于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要完成“单臂大回旋”的问题,要求解决其单臂受力大小,结果学生的出错率相当高,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中找到简化的物理模型,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有关“轻杆”类型的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造环境;激活思维;善加引导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时代的发展,把创新教育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新的世纪,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对未来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人才不能单纯的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多少新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创造必须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意识到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难于进行,更难于深化与创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激发他们自主的去思考,提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开掘出甚至连教师本人也未曾涉足的源头活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到 创造、营造一个自主型、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1.1 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气氛。在创新性学习中,学习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要打破教师权威观,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的姿态对教师做出建设性的评价,真正打破教师“一言堂”和教材的框框限制。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做到“四个允许”和一个鼓励: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允许提出和老师和教材不同的意见、鼓励问倒老师。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1.2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景,实现真正的全员的自主学习。 “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之一。创新教育首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而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需求,满足不同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化个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层次性,即提出一个问题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就感,才能做到真正的全员参与。

1.3 创设乐学、趣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乐学、趣学的情景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2.护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园” 一粒饱满的种子孕育着希望,但如没有适宜的土壤,将会被活活地窒息。学生的思维如同一粒脆弱的种子,需要精心的护理。努力营造和呵护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智慧之园,是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首先:思维评价须全面,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的评价既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导向,又要表现出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过于随便和武断的评价将严重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熄灭智慧之火。不能用现成的答案去圈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耐心听其解释,吸取合理成分,修正完善原有的答案,对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及积极思考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表扬。这对培养学生不怕犯错,敢于自主思维大有裨益。

其次: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改变由教师主宰课堂,“一言堂”,“满堂灌”的方法。从教学认为看,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精简教学内容,要突出重难点,否则,就会因教学任务多而赶进度不给或少给思维时间。从教学方式看,要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以教材为平台,自主的探究,注意思维“布白”.否则,教师就会为讲解求全求透而越俎代庖,占用学生空间,闷课成为必然。

最后:创设乐思的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去积极思维。这样要求教师筛选材料力求新颖,通俗且蕴意丰富,设问力求巧妙,新奇且清楚明了。

3.搭好学生创新设问的“桥”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拓展和深化认识,教师必须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搭好创新设思维之“桥”,这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其具体方法因特定情况而异,通常有如下方法:

3.1 由表及里法。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到高级,剥笋式思维方法,多层次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我在教《春》这一课引导学生欣赏描写春风的一段文字时,我这样提问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1、风是无生命的,但作者为什么将风写的富有生命感呢?2、风无味无色,但作者为什么把风写的有滋有味呢?3、风是有声的,但作者不写风声,着力写鸟声和笛声,这是为什么?根据上述问题,学生一个个展开联想,终于弄懂了作者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的目的是根据事物的联系来表现春风的柔和、轻微的特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尽管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力不同,脑海中的图像必有异,但只要启发得当,就一定可以借助想象力将平面文字转化为立体的图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超出原来的范围,再创出新的意象。

3.2 由此及彼。即通过演绎、类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由一观点到另一观点或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方法。

3.3 化整为零法。即将思维目标分解为一个个难度呈梯级的小目标或将复杂的思维对象分解为一个个要素分别加以思考以降低难度的方法。

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27-01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宗明义,再一次阐述了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真正实现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式学习的转变,关键还在于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好奇心,培育创新的萌芽

好奇心是保证人们探索世界最强大的动力,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心理导向。好奇心的形成,对推动学生主动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地寻找问题,进而获取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时,笔者将温度计带到教室,让学生读准气温,找到刻度。然后让学生表示增加和减少几度,最后再让学生展示不同城市一年中最低的气温(让学生选取东南西北各一座城市),用生活化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存在的必要性。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通过经典的数学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某个数学问题的好奇。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模仿性强、爱动手的特点,创设一些动脑、动手的机会,如一些公式的推导等,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好奇感,培养创新思维。

二、培养兴趣,建立创新的前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说,教师应着力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自身角色,放下师道尊严,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促进者的转变,实现由班级管理者向课程引导者的转变,真正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在差异化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练习中,笔者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题目,自主挑战;同时,要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比如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到银行中去对比,选择利率相对较高的存款方式,然后在存款体验中感受利率;或者让学生到菜市场,和小贩在讨价还价之余感受速算等。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最感兴趣,创新思维也最容易发展。

三、鼓励质疑,寻找创新的钥匙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恰当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非常简单,或者意义不大,教师也要重视,选择恰当的方式作答,并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如何提问更有意义。比如对于一些已经讲过的题目,教师可以请熟悉的学生回答,借机促进相互共进;而对于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教师则可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类比相似的题目,促成学生自我发现。同时,还需要告知学生如何提问更为有效:如教育学生从课题入手提问,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质疑,从新知难点处提问等。

四、发展想象,形成创新的源泉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只有伴以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认识直线,先让学生认识线段,然后再把线段向相反方向延长,形成动态想象;二是可以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正方形中画出表示分数的阴影部分,引导学生画出6种以上的答案,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三是可以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如对于较难的应用题,我们大多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把特定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图形,促成学生运用再造想象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会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事迹与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