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四个方面促

进高效体育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激活了体育课堂。体育课堂由原来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转变成有效的

课堂。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较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并取得教育教

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怎样让有效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呢?

一 体育教学设计科学化

体育教学设计可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另一种是新课标提出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当前采用的是后者。实际操作中有人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解不透彻,因此出现

不良现象。如体育教学设计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体育教学设计等同教案等。

1、体育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学设计指向一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

生的知识储备不同,场地与器材不同,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各异,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不同内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不可通用,应具有针对性。

2、体育教学设计包含教案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直接指向课堂,它不是教学计划更不是教案,是根据课标、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教

师等诸多因素,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组

织与规则的过程。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是

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二 体育教学目标可行化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的基础。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

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要求,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和科学评价的依据,同时

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与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2、吃透教材,掌握重难点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用三年。没有了传统的教学大纲,体育教师曾困惑过、迷茫过。长

期学习思考之后,教师悟出只有吃透教材,了解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锻炼价值及每项运动技术的重点

难点,最终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3、 联系实情,摸透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老师的授课行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制定教

学目标之前,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的水平,心理发展的阶段。其次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对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切实可行。

三 体育教学手段合理化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

用的物质力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1、 场地布置美观实用

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场地有不同的要求。体育教师要精心布置场地,使学生跨入操场的一瞬

间,能感受到体育课的吸引力。从视觉上唤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如长跑练习中,在圆形跑道边插上小红

旗,这不仅可提示学生何时变速跑。同时也装点了操场鼓舞了士气。

2、 器材使用贯穿始终

体育器材在体育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体育课中不是用的器材种类越多教学效果越好,我们应看器材使

用的科学性和使用的频率。在实践教学中,常看到有的教师用一张纸上好一堂短跑课,用一块小垫子上

好一堂身体素质练习课,或一根绳子上好一堂武术课。因此体育课中体育器材的使用要精而不滥。

四 体育教学方法最优化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

的总称[1]。

1、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

我国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有两大类。第一是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方法,共分为五类,第二是黄甫全教授

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语言法(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口头汇报

、默念与自我暗示);直观法(动作示范、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采用多媒体技术、助力与阻力、定向

与领先);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

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游戏与竞赛法(游戏法、竞赛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

2、课型不同教法有别

体育教学中的课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不同的课型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①新授课主要是传授

新的体育知识,形成新的运动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动作示范、直观

教具与模型演示、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等。②练习课是在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

生通过练习巩固运动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竞赛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默念与自我

暗示法等。③复习课是上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巩固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

,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服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强化概念法、练习法、竞赛法等。根据实际需要教学方

法可任意组合,最终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达成度。以上四个方面是相关的,应进行全面

考虑。这有助于高效体育课堂的形成。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及实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要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达到各教学要素的统一:

1.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下,建立师生间高度的信任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形成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2.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制订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应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针对学生生理、心理及兴趣方面的不同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材、课题及教学组织形式。

3.针对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如运用力量性练习或器械体操练习塑造学生匀称、健壮的体型,运用各种球类、田径、武术等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水平,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拼搏精神。

4.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在简便、实用及安全的原则下,合理布置教学场地、配备体育器材。

5.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衡量标准,二者只有在适当的比例关系下,才能使运动负荷有效刺激机体,产生良性反应,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因此,应结合高中生的身体特点、健康状况和学习负担等,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二、常见的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新形势下,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结合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情景教学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情境教学是将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模仿和体会动作的要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则是让学生先展示自己运动能力,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去引导学生相互解决在自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篮球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独立查找有关资料。上课准备活动后先组织本班素质较强运动水平较高学生进行教学比赛,比赛中对于进球学生处理不当的范例随时叫停。然后教师模仿比赛实际情况,运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将球打进,从而调动学生对于新技术学习的渴望,再让学生带着重点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动作应连贯、协调、准确,接着分解演示和练习原地投篮、跨步及腾空等动作重点,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练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快乐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专项选修课的开设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了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考虑到高中生的体能情况、运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男女生的差异,选修课的项目一般可设置5~6 个专项,如足球、排球、篮球、健美操等,也可以开展武术、游泳等项目的学习,一般男生以篮球、足球为主,女生以健美操和排球为主。

专项选修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钻研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领,根据每个专项不同的特点对教材、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做出相应的改革,完成适合本校的教材即校本教材,增加选修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四、体育竞赛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社会要求高中生具有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应将体育竞赛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践证明,节奏鲜明、规则明确的竞赛活动加强了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拼搏、开拓的精神,提高观察、判断和应变能力。竞赛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抱有的应付考试的心态,为他们建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效率

培养人的历史智慧、历史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打开历史知识宫殿的大门。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讲解与描述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生动的语言固然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又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一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多现代的教学手段也相继登堂入室,悄然改变着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图片、模型、实物、音像、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创设生动形象、引人注目的教学情境,借以拓展、充实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实现认识和理解的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的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北宋的都城东京时就借助电化教学技术,经过对资料的精心搜集、剪辑、组合,栩栩如生地将北宋时代东京的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轻柔的乐曲声中,笔者娓娓地描述着北宋都城东京繁华热闹的市井面貌,楼堂、殿宇、街巷等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帝王、君臣、客商、艺人等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活动,也借助现代技术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仿佛在老师的引领下,到晓市吃早餐、逛街、购物、光临茶馆品茶、欣赏武术、杂技等精彩表演……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心驰神往。由于有了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感知、联想、想象学得兴趣盎然。

实践证明,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走近历史、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活跃思维,调动想象,最终实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二、改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教学亦然。如果教学方法科学、得当,教学效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反之,则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恰到好处地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方式。在施教方法上,应由单纯讲授法向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转轨,讲授、引导应做到精当、精要、精彩。

“听讲背诵练习巩固知识”,这“四部曲”是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这种行为方式的主导下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关注的只是怎样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把老师灌输的知识牢记心中,考试时正确无误地搬到试卷上,就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锐减、自主性泯灭,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而新课程理念则谆谆告诫我们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要注重传授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行为习惯。譬如,笔者在执教《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把教材内容划分为“衣、食、住、行”四块内容,把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并把四块内容分给四个小组,让每一小组都针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探究、研讨,然后每组请一位同学当代表面向全班同学汇报、讲解。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学生受益匪浅。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历史教材突破传统束缚,在内容上开辟新的地带,但新的教学问题随之而来。现行的川教版历史教材增加了导言、小字、文献资料、图表及其注释、课中“动脑筋”思考题等富有特色的辅助栏目。而对于这些栏目的学习恰恰是拓宽教学内容的一个主要方式。笔者在讲课时,对这些栏目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加以灵活运用,以帮助学生深化历史认识,丰富历史学习内涵和学生的知识积淀。在历史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课外史料的作用。常常围绕教材内容及时补充适合学情的重要史料,并启发学生对教材和所供的史料进行分析、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或过程进行能动的重新建构和反省”,以印证观点,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形成历史认识。如在讲授“工业革命”时,教材上仅列出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而对其消极影响则未作评价。为了使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适时补充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农业发展的相关图片与史料,如工厂使用蒸汽机生产的图片、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数据、英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的描述等史料,这些史料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也对英国造成了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于是学生对工业革命有了全面的认识。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学生在体育课中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中的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意识需要,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的一种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完成体育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综合品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发展学生体育课中实践能力的基础。本文针对体育课不同项目所进行的单元教学,试从采取不同的教法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以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即符合学生体育知识水平又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判断性、叙述性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或“为什么”等,由于这种提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设问、思考、自己练习最后老师讲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富有创意多、新的答案,使学生达到自主练习的效果。如:在中长跑单元教学中,第一次课时采用板书内容有: 1、中长跑主要练习人体的哪项素质?2、中长跑的技术包括哪些方面?3、弯道跑技术包括哪些?4、中长跑的“极点”“第二次呼吸”是否有过?是否能克服极点?让学生对中长跑技术有初步的了解,进行练习时,提出几点要求:强度上不做任何要求,不给学生以任何压力,只要求全班每个人尽可能跟上集体,跟不上集体的就是走也要走到底。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过去中长跑枯燥、厌烦情绪,结果学生在好强和自尊驱使下调动了最大的积极性,由于长跑运动必须持续较长时间,常常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极点”的出现,生理上的痛苦比较强烈,心理上的厌烦情绪也随之而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感受到“极点”所带来的痛苦之后,还没有体会到“第二次呼吸”所带来的快乐,练习就已结束,所以在学生心理映象中留下的只是痛苦。而在中长跑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启发式教学,针对中长跑教学来说,从中长跑对身体的作用、意义和技术、技能及意志品质,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教师的讲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练习中从中悟出中长跑的各项技术要领,特别是弯道跑技术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向心力,为什么道路在转弯时路面外高里低,飞机在转弯时,内侧机翼比外侧机翼相对水平位置要低,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是克服转弯时的向心力,弯道跑具有同样的原理,具体到学生练习会怎样做呢?我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游戏竞赛法。让学生先看小黑板上的弯道跑技术,包括摆臂、步伐、重心等,在田径场中,画半径为7米,相距5米的两个大圆,将人数分为均等两组,每组报数,依次绕圆做跑的接力比赛,负队由胜队提出处罚办法进行实施。这样可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从中体验弯道跑技术,对跑动中如何克服向心力,提高速度进行讨论,再进一步加强练习,接着成一路纵队沿两个圆绕成“∞”字跑,在跑的过程中两臂伸直,模仿飞机转弯动作,然后加快速度,体会身体重心的内倾,或在两圆外任何一处画一点,再进行“∞”字跑比赛或在跑道上进行 200米或400米接力跑,进一步体会弯道跑技术。通过由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进行过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术的掌握程度,使学生亲自体验到弯道跑技术,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学期的中长跑练习,中长跑技术和成绩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

二、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是指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采用由后向前的顺序,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逆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其好奇心,有着积极作用。如:在篮球单元教学中,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先进行各单项技术练习再进行篮球的技战术组合,到完整的全场技战术组合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不深,而单项练习兴趣不大,认为太枯燥,没有比赛兴趣浓,结果造成学生篮球基础差、动作不规范的后果。逐步引导学生,使其懂得篮球运动是一项心理活动,身体素质、熟练技巧、高度智慧浑为一体的高速度,对抗性很强的运动。篮球意识是练习者对篮球比赛和篮球运动的反映。这种意识很难精确地描述,它通过练习者在比赛中的行动表现的,篮球意识是练习者技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练习者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时决断能力的表现。所以本人在篮球单元教学中对学生着重强调了篮球意识的重要性。采用的逆向教学法是先通过观看 98年NBA总决赛芝加哥公牛队对尤他爵士队的比赛,进而进行篮球的“五对五”“四对四”分组循环比赛,然后以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运球传球,行进间上篮单项教学。再进行篮球比赛,经过反复练习达到教学目的这样逆向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篮球运动的较完整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篮球练习的浓厚兴趣,进而通过学生的实践满足其对篮球的好奇心,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再引导到基本技战术上来,通过多种游戏比赛方式,达到基本掌握练习基本技战术组合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和进一步掌握行进间传接球、接上篮的技术中,(基本技术就包括了运球、传接球、行进上篮等)教法是:两人一组每组一次性投进两个球后才可交换到下一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做出眼花缭乱的动作,也可按基本动作完成投篮、传球,给练习者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议。篮球运动是集体配合的项目,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用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用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从而使学生养成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如:集体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为什么篮球比赛中忌讳单打独斗。

三、模仿式教学

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作示范;运动参与动机;自我效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18-03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运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动作示范”的种类、形式、时机、不同水平的学生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动作示范”的效果。笔者尝试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建构适宜的动作示范策略,使之为体育课堂服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运用

1.动作示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1]动作示范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所学技术动作的结构,然而从现实教学各类观摩课中可以发现,教师并没有科学地认识到如何运用动作示范这个方法,有的甚至出现了不适。基于此问题,笔者从动作示范的种类、特点与作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梳理(表1)。

2.运动参与动机

学生体育学习的运动参与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外在运动参与学习动机的内化;二是内部运动参与动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把外部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内部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外在学习动机内化之后产生的是内在学习动机,它对促进学习有较大的推动力,其作用维持时间比较长,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外在运动参与学习动机内化,就是要提升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体育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体会体育学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学习榜样的树立,从而建立较高的体育学习自我决定感,进而把外在运动参与动机内化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内在运动参与动机。外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内化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内在认同过程,也是积极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而内在运动参与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是相互作用的,内在运动参与动机增强,就会刺激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再提升,从而更深层地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

3.两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教师、同伴的示范动作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选择适合的人来进行动作示范,因为只有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如果获得成功时,对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才会产生最大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高、较为复杂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且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取得较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内在动机;而低效能感的个体则相反,他们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3]笔者尝试梳理体育学习过程(图1)。

二、“动作示范”案例的理论解析

1.“动作示范”案例的实践对比

案例1:本次体育课学习跨栏技术动作。在学生练习之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并邀请班级的体育委员来做动作示范,示范动作优美而连贯,赢得大家喝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嘟囔着:“老师就是喜欢他,他是体育委员又是学校特招进来的学生,他当然可以完成了,我怎么练也没用!”

案例2:这节课教授前滚翻,学生正在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巡回指导以后把同学们集中到一起,出乎大家意料地叫了一名身材偏高的男孩子出来做示范,这位同学认真规范地完成了动作示范。这时好多同学都比较诧异:“高个子也能做得这么规范?”也有同学马上喊出“灵活的大个子!”“我也要试试!”

2.“动作示范”案例的理论分析

第一个案例中体育教师挑选了“特长生”作为榜样来进行动作示范,其他学生却“望而生畏”;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挑选的确是可以规范完成技术动作的“高个子”同学来进行动作示范,其他学生就“跃跃欲试”,以下笔者尝试用自我效能理论来进行解释。

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第二个案例中的“动作示范”可以归为替代经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示范可以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激发运动参与动机。在体育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观察者发现与自己能力相近或比自己条件差的同学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以后,就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因为观察者相信,如果是自己处于当时的情景中通过自身努力也会成功,这时就激发了这位观察者的运动学习参与动机,使得他愿意去尝试练习,并且有信心可以成功。但是案例一中,观察者看到跟自己水平相差很大的“特长生”同学获得成功,就不会对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甚至会降低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导致运动参与动机下降,导致不愿意去尝试练习。

三、“动作示范”案例的实践探析

通过以上的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替代经验的有效提供是关键。面对日常教学中经常要运用的“动作示范”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完善阶段,各用什么水平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做示范,更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教师怎么根据教学情境即时选择示范者?笔者尝试从以下六个常见的实践操作误区来进行梳理。

1.内容误区:认识即体验

案例:高中男生跨栏跑第一课时,教师采用“先练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完整动作示范以后,就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分组体验练习,其中第二小组第一名男同学跑到栏架前将栏架推倒没有成功过栏,而小组其他成员没有人再去尝试。在随后教师安排的其他练习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都不高,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课堂依旧死气沉沉。

策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体验成功,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直接体验。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应该先采取教师完整示范(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讲解示范(着重强调动作的观察要点)―分解示范(重点动作精讲细练)―重复示范(难点动作反复练习)―对比示范(形成动作表象)―常速示范(完整动作连贯练习)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不同课时的学习中设立适合自己的跨栏学习目标,比如个性化设置栏高和栏间距等,让每一名学生经过努力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首次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跨栏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更是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的关键点,因此,在引导学生设立差异化的跨栏学习目标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并且进行分类指导。

2.选择误区:榜样即最优

案例:体育委员是张老师的好帮手,身体素质好,学习技术动作最快,老师总是让班级里技术最好的几个学生出来做示范,私下里被同学们称为“尖刀班”,其他学生想得到张老师的表扬是难上加难了。

策略: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的动作示范不一定会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反而利用有“特点”的普通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挑选合适的示范者,首先,在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课上还是课外,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有着较强的责任心,耐心的指导纠错、及时解决突发状况、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设计,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认知阶段和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的优美示范会让学生一见倾心,甚至跃跃欲试。其次,还可以依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教学情境来进行选择示范者,比如:(1)让有提高空间的学生来做示范;(2)中等偏下能基本完成动作的学生来示范;(3)请能力相对较差,但是这次可以完成动作的学生示范;(4)请平时默默无闻的中等程度学生来示范;(5)请班上很有人缘的同学示范;(6)请有欲望却犹豫不决的学生来示范。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观察,依据实际教学情境灵活地进行示范者的选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选择合适的示范者不仅可以增加示范者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增加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运动参与动机。

3.形式误区:示范即分解

案例:武术长拳课堂教学中,在进行仆步穿掌技术动作教学时,把仆步穿掌动作又进行了分解示范和讲解示范,使得学生在练习成套动作的时候由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这三个技术动作出现不同次数地停顿,造成了动作不连贯。

策略:不是所有的技术动作都需要分解示范,在进行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这三个技术动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示范者按照完整示范(建立动作概念)―讲解慢动作示范(明确动作要点)―常速示范(巩固技术动作)的策略进行,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不会使学生形成错误动作。反之也成立,不能一示范就想一气呵成,如跳高这种技术性强的技术动作最好选用合适的示范者按照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示范―慢动作示范―重复示范―对比示范―常速示范的策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习任务进行示范形式多样化组合,比如:完整示范―错误示范―对比示范相结合的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把看似复杂的动作学得简单愉快地练习体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强化运动参与动机。

4.位置误区:站位即顶点

案例:开学初进行武术套路的教学,教师已经习惯请适合的示范者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进行示范,而在随后的器械体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了这个示范站位,而且没有注意示范面的转换,依旧是正面或背面示范,使得多数学生看不清楚动作细节。

策略:在进行套路基本动作的教学时,采取横队的等边三角形顶点的站位和镜面示范以及背面示范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在进行有器械的体操技术动作教学时就应该采取学生在器械两侧站位和侧面示范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形成技术动作的概念。教师在选择合适的示范者进行动作示范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动作的结构、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和示范部位而定。教师可灵活运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来调整示范者与观察者的动作路线和方向,避免看不清楚技术动作,失去示范的价值。

5.时机误区:预设即执行

案例: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候教排球高中男生正面上手发球,按照我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应该在第一课时技术动作认知阶段进行抛球和击球点的讲解和示范,结果一上课出现了完全没想到的画面,学生只对球过网感兴趣,而且课上学生津津乐道的也是可以打多远,我当时只有硬着头皮把教学任务讲完,但学生全然不记得我讲的动作要领,而且球满场满天飞,错过了完整技术动作示范的最佳时机。

策略: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的确多数是遵循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完善阶段来进行的,但有些技术动作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处理,在课前预设弹性的学习空间,来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后面的班级我就采取倒序来进行排球正面上手发球的教学,先选择合适的示范者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建立动作概念)-体验练习(学生运动感知)-分解技术动作(击球点的讲解)-对比示范(形成动作表象)-进退法发球比赛(控制学生的发球力量)。因为这样改变原有的课堂预设,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后,调动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尝试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也是跟体育老师的交往过程,教师课堂富有弹性设计、民主化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无一不是在吸引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期望。

6.评价误区:评价即评优

案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动作评价时,往往评价其优点,如动作连贯、动作到位等等,经常表扬优秀的示范者,使得其他学生得不到肯定,自我效能感降低,运动参与动机也没有调动起来。

策略:不要总选择优秀的示范者进行展示,要关注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并且在评价的时候明确进步幅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一定要请某个出现典型错误动作的同学进行示范时,一定要注意是大面积的出错情况,如果是个别错误的情况,还是私下辅导比较好,待改进后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进行及时鼓励和积极评价,以增强示范者和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游戏规则出现了大范围的不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亲自示范,并邀请规则清楚的同学出来进行合作演示,并对示范者进行积极鼓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积极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归因风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稳定地”内在运动参与动机。

学习结果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也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而如何从过程走向结果?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点,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学习主动性下降的根本原因,过分忽略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很容易导致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阻碍了自我效能高的提升。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内化外在运动参与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才能激发深层次的运动参与动机,实现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永杰.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