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 语言智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56-02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力包括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语言智力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对各种定义、定律、规则及现象进行描述必须是严谨的,即语言必须是严谨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智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语言智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一些化学现象,学生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写不出来;有时对一些化学的问题,读不明白、无法理解。因此,提高学生语言智力是化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智力呢?笔者觉得“咬文嚼字”很重要。下面就如何“咬文嚼字”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现象

1.科技文章读不懂,获取信息能力差

现在不少学生遇到稍长一点的文字就会不想读或读不懂,不会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将锌和硫酸锌(不含结晶水)的混合物20.8克放入179.6克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克硫酸锌不饱和溶液。”很多学生由于读不懂题目,所以弄不清楚“179.6克稀硫酸”是“溶液”还是“溶质”;又如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第25题(3)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很多学生不理解“被氧化的铝的质量”指的是什么物质的质量,误以为是“铝的质量”,最终无法正确地计算或解答。

2.不能用简明准确的化学语言来表述有关化学概念、化学现象、化学实验操作过程等一系列化学问题

很多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问题、描述一些化学现象时,却显得说不清、道不明、词不达意、力不从心。如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第22题(5)图1为

制取H2并还原Fe2O3 的微型实验装置,检查此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 ,

若现象为 ,则气密性良好。正确答案具体操作是“用热水(或手握)青霉素瓶一会儿”;现象为“针筒活塞向左移动”。而很多学生回答:具体操作是“推动活塞”“拉活塞”等;现象为“推不动”“拉不动”等;更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

3.化学术语错别字多

初中化学作为起始学科,一些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写错别字的现象。对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化学现象、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形成障碍。

出现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读音相同相近。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成“混浊”,质量“守恒”定律写成质量“守衡”定律,“饱和溶液”写成“饱合溶液” 等;(2)字形相近。如“水槽”中的“槽”写成“糟”,“爆炸极限”中的“爆”写成“暴”等;(3)意义混淆。如“气体外逸”中的“逸”写成“溢”,“溶解、过滤”中的“溶”字写成“容”或“熔”,“活性炭、木炭、焦炭”中的“炭”字写成“碳”等。

二 对策

1.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咬文嚼字”,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化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语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逻辑性强;课堂练习做到要精练、合乎规范和逻辑,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才能给学生以熏陶,才能对学生的语言智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作用。如:“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又如,不同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不同:(1)A、D装置气密性检验的方法是:将装置中导气管上的橡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至液封,再加适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液面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2)B装置:在a处套上一个夹好铁夹的橡胶管,用酒精灯在玻璃管处微热,试管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导管内有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3)C装置: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离开后,导管内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诀;记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虽然是理科科目,但是其纷繁复杂的基础知识不仅需要准确的理解,还需要大量的记忆。就初中学生而言,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化学基础知识一直是化学学习的难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巧用口诀能很好的帮助初中学生记忆化学基础知识。

一、巧用口诀记忆催化剂、还原剂、氧化剂

首先是记忆催化剂的口诀:“催化剂,有多种。初中所学只一剂,二氧化锰制氧气。”通过这句简单的口诀,就可以记住几个关键知识:①催化剂有很多种,如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等;②初中化学阶段常考的催化剂主要是――二氧化锰(MnO2);③二氧化锰(MnO2)作为催化剂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在加热氯酸钾制作氧气的过程中。

记忆氧化剂、氧化物、还原剂的口诀是:“氢气常作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物,无它便会不成立。还原反应还原剂,初中只学两种气,氢气(H2)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CO)也能替,冶炼工业也需要,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通过这些口诀,可以记住以下知识:①氢气是一种常用还原剂;②氧化物一般由氧化反应生成,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钙(CaO)、一氧化碳(CO)等;③还原剂是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失去电子或有电子偏离的物质;④初中阶段常考还原剂是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主要用于氢气(H2)还原氧化铜(CuO)和工业冶炼。

二、巧用口诀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口诀是:“参加反应各物质,反应前后量不变。原因其实很简单,构成物质之原子,数目质量与种类,反应前后都不变。”通过口诀,能准确把握质量守恒定律的以下要素:①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②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③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④任何一种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不会变的。

三、巧用口诀记忆原子量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记忆原子量的口诀是:“原子量,记忆繁,找到规律便不难。二倍序数碳氧氮,硫硅氦氖加镁钙。二倍多一锂铍硼,铁钠铝磷钾氩氯。氢之为一不改变。另外还有特殊数,64为铜锌65。”通过这段口诀,可以记住:①氢的原子量为1,铜为64,锌为65;②碳氧氮硫硅等的原子量是原子序数的两倍;③铁钠铝磷等的原子量为原子序数的两倍加一。

核外电子的排布口诀是:“核外电子等质子,分层排布有规律。七六五四三二一,能量由高降到低。每层二N平方个,外层最多为8个。外层电子定类别,稀有气体等于8,小4榻鹨资去,大4非金易夺得,得失电子显性质。”这段口诀包括以下知识:①核外电子数一般情况下等于质子数;②核外电子是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分层排布,每层电子数为2n个,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8个;③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的是稀有气体,小于4的是金属,大于4的是非金属。

四、巧用口诀记忆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

化学实验口诀一:“化学实验需药品,取用规则记在心。不摸不闻不品尝,保证安全利健康。药品也许重节约,若未说明使用量,12毫升是液体,盖满底部是固体。剩余药品人定器,不能放回原瓶内,更勿拿出实验室。取用固体用药匙,夹取块状用镊子,重块侧滑入底部,以免容器弄破烂。”这段口诀主要与化学药品有关,包括以下知识:①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②化学药品的使用量;③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等。

化学实验口诀二:“导管一端浸入水,管口有无气泡出,表明装置气密性。加热常用酒精灯,灯内酒精二三分,灯芯须平不须焦。酒精洒出若燃烧,湿布盖灭即可行。熄灭用帽勿用嘴,燃时添酒易失火,绝对禁止灯点灯。加热之时用外焰,预热之后再加热。管内液体持三一,管口倾斜勿向人。”这段口诀主要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及酒精灯的使用。

化学实验口诀三:“酸碱若入眼睛内,用水冲洗手勿揉,洗时眨眼洗后医。大量酸碱流上台,先用药品再水冲,稀醋酸液用于碱,碳酸氢钠仍是酸。天平用前须调零,物左砝右牢记清。干燥固体纸上放,易潮物品杯里装。连接仪器须小心,水湿轻旋动作轻,以免容器换作新,检查装置气密性,两手紧贴容器壁。”本段口诀主要有以下知识:①酸性、碱性的化学物品在化学实验中的使用注意事项;②天平的使用方法;③干燥、潮湿物品的取用与保存;④化学仪器连接的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口诀四:“纸槽送粉防乱粘。液体倾倒口对口,瓶塞倒放签向手。滴管滴取是少量,用过之后竖立状。如需读出使用量,量具必须水平放,接近刻线用滴管,竖直对准管上方,读数视线平凹点,严肃认真仔细量。腐蚀药品需慎用,如若溅在衣肤上,高浓硫酸先擦拭,其余用水先冲洗,然后再将药涂上。碳酸氢钠用于酸,硼酸溶液用于碱。”本段口诀主要有以下知识:①粉末状药品的取用;②液体倾倒的注意事项;③量具的使用及读数;④腐蚀性药品的使用。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实验;真实实验;整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132―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化学教学应多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1]。但是要实现标准中提倡的内容,单靠传统课堂实验教学还远远不够。此时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虚拟实验开始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并应用到中学化学等学科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整合时教师找不到一种理想的结合点,往往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在进行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时应先分析实验目标、类型等,把握好整合的时机和度。

一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现状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虚拟实验方面的研究很多。国外的有麻省理工学院的WEBLAB、Science Space等,国内的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虚拟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虚拟化学实验等。然而,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较少,其中有“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2]”、“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3]”、“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4]”等文献。以上这些文章指出了二者整合在理论层次上的优势,但是关于实践应用的却很少。另外,上述文献大多将虚拟实验应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较少,对于何时整合、整合什么、为什么整合、如何整合等更实际的问题,几乎很少涉及。

二 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虚拟实验可以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任何新的事物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也不例外:

1 侧重理论的阐述,缺乏实践操作性

现有的整合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先阐述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概念、类型、优势和不足,再说明如何将二者优势互补。这种研究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纯理论的阐述究竟能给一线教师带来什么?能否促使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虚拟实验?何时整合?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一线教师真正需要什么?这些问题在上述的研究中却不曾提到。理论提的固然好,却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这是现有的以理论为主的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推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尴尬处境,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当务之急。

2 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忽视真实实验

现有的整合研究中,有的盲目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真实实验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虚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因为虚拟实验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实实验能消除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虚拟实验中“不真实”的感觉,真实实验在这方面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虚拟实验是对真实实验的模拟,真实实验是虚拟实验的基础,虚拟实验的局限性恰恰又是真实实验的优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 缺乏优质资源,不利于整合

目前虚拟实验多是演示性的,交互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发这些实验的人员多是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或者是开发这些实验的是学科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纵然他们有很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很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虚拟实验。归根结底,如果没有优质的资源,整合就是纸上谈兵。

4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5]。但是,有一些教师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只是为了使用虚拟实验而使用虚拟实验,缺乏将虚拟实验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意识与方法。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如何用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方法来指导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

三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效整合的模式

当前的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虚拟实验多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涉及。虚拟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前演习的场所,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现象、仪器的使用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进行真实实验时可以减少失误的次数。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关于实验仪器的操作技巧、实验现象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实验时间、空间和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再去重复真实实验的过程是不可能的。这时,虚拟实验以其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可重复利用性成了学生的好帮手,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难道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虚拟实验只能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吗?显然不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应以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找出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的最佳契合点。当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相应的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也有所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演示讲解,探求新知;(3)设计练习,巩固新知;(4)联系实际,拓展深化。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该如何整合?怎么才能使二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模式。

下面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分析实验教学的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其次,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再次,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这一项的目的是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6]。最后,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确定是以虚拟实验或者真实实验为主进行教学。

四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案例

下面以“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例,来阐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虚拟实验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局部的实验现象放大显示,以利于学习者观察实验现象,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真实实验的不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而且气体的制取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创设情境。例如:让学生回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必须先做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回答检验气密性等。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实验室制取氢气需要检验气密性吗”?此时教师可采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虚拟实验来展示检验气密性的过程。若采用真实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也受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限制。而虚拟实验操作简便、节省资源、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教师引导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检查气密性的操作与制取氢气的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引起学习者注意,激发其学习动机。

2 课堂演示讲解,探求新知

可以采用虚拟实验辅助讲解,例如:利用排水法制取氢气时,怎么判断氢气已经收集满了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展示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在设计时我们在旁边加入了一个文本输入框,让学生输入观察到的现象。输入之后提交,紧接着会有一个反馈,在设计反馈这一环节时,我们采取了一些激励性的、暗示性的图片或者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点燃学生思考问题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反复操作虚拟实验,为进入真实实验打好基础。但是这种反复的操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点击鼠标,因为我们在设计虚拟实验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互动作。比如,在如图3 的“实验操作”项“仪器的选择”中,添加实验所需的仪器和一些干扰项(干扰项的设计与实验中用到的仪器相似,是学生的认知模糊点)。同时为了减小选择的难度,使学生做起来不至于太吃力,我们添加了文字提示,例如“有三次选择的机会,共需6种”。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操作,采取了这样的设计方法即在本步没有完成之前,“下一步”的按钮或者链接就不会出现,只有在学生做了本步实验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操作。并且如果操作不正确或者是不规范,相应的步骤都会有反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相应的知识,也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思想。

3 学习者进入真实实验操作

在以往的整合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学生已经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过多次,此环节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种观念是相当不可取的。因为虚拟实验系统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重要的操作技能的获得还需要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并且由于虚拟实验设计能考虑到的意外情况有限,而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学生每操作一次实验可能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思考。这些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在进行真实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由于时空或者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不能利用真实实验解决,这时可以继续使用虚拟实验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可以利用虚拟实验中的“在线讨论”模块就某一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协同解决。

4 半自动生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做任何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步骤、结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纸质的实验报告中有很多是重复性劳动,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给老师的批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实验报告”模块的设计中,我们将虚拟实验与数据库连接起来,学生在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仪器药品的选择次数、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填写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比如检验氢气的纯度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输入文本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输入文本框内,这时用一个变量a来记录学生输入的内容,再将变量a保存到数据库中,就可自动生成。此处呈灰色显示,学生在提取实验报告时不能随意修改,这种设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互相抄袭实验报告,也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评价的信度。

5 实验教学的修改、效果的评价

虽然将这一环节放在了最后,但是并不意味着评价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而是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检查、总结和指导教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它的科学性、导向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实验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7]。

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两种类型的虚拟实验:一种用于让学生反复操作,培养能力;另外一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相关要考查的知识、实验技能一一做了统计,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考查方法。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相应的实验时间、说明,填写的实验现象、方程式等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并且客观选择试题的得分也是自动生成的,一些主观性试题答案则呈灰色显示,教师在调取实验报告时只需批阅主观性试题部分并给出相应的分值,最后按“提交”按钮,系统会自动统计得分,并给出相应的反馈提示,如:学生的哪些知识技能比较薄弱,需要强化等。

五 整合应用的原则

1 依据实验目标、内容和类型

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实验类型。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学生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为选择以虚拟实验或真实实验为主提供操作依据。

2 依据教师能力和学习者特征

进行整合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比如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以便为后续如何整合、何时整合提供依据。

3 依据学校现有条件

在整合时,必须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即是否具备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性能较好的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软件等,这些是整合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4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

进行整合时,应当首先明确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各自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以上是笔者在研究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看法,并对于为什么整合、整合什么、何时整合、如何整合等问题,给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以期能为初中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OL].

[2] 何秀全,韩耀军.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143-145.

[3] 李升源,刘宏,周克良,肖发远,黄朝志.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 74-76.

[4] 丁美荣,柴少明.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99-102.

[5]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5-196.

[6]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55.

[7]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245.

Further Discussion of Integration of Both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The Case of ‘To Produce Hydroge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Xue-jun WANG A-xi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n proposes the general integration mode of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the case about the model applied to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inally som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 virtual experiment; true experiment; integr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启蒙;实验教学;学习兴趣;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刚刚进入初三的同学要增加学习一门新的自然科学――化学。怎样能够让学生学好化学这门新的学科呢?首先我们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说起,就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我认为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的探究实验中获取化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做好启蒙,以后学生学习化学就会比较顺利。这个起步就是从化学实验开始,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做好化学实验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最大兴趣,从而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化学这门学科神秘的殿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这里谈几点自己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几个做法。

一、加强实验直观教学,为学生独立操作打好基础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同一内容即使讲了多遍,效果还是远远不如直观的实验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而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基本的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自己要熟悉教材,准备充分

事先熟悉每个演示实验的内容步骤、明确实验目的,想好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不要让演示实验变成“魔术表演”,让学生观察后还是一头雾水。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我们事先也要做几次,做到得心应手心中有数,确保在课堂上万无一失,不然就会影响到课堂效率和耽误学生的时间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

2.实验操作一定要标准规范

教师做好演示实验的过程学生都看得很清楚,教师的实验步骤是学生以后做好分组实验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有条不紊,按规定进行。演示桌要保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都不要放在桌上,以免让学生分神;实验现象要明显,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比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3.一定要保证安全

实验一定要确保安全,如果发生事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受伤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制取有毒气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不能漏气。对于那些易燃易爆气体实验时候要更加小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独立的通风柜里面做给学生看。

二、由浅入深指导学生从验证实验进入探究性实验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接下来就要让学生独立做好学生实验了,要上好学生实验课,首先要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做好每一步,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1.指导学生做好验证实验

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验证化学基本原理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和标注,让学生在独立操作的时候能更加顺利地完成验证实验。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在学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吗?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试着让学生设计下,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3.指导学生改进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平时,教师要注意积累他人成功的实验改进成果。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创造;可引导、启发学生使其思维想象向已有实验改进成果靠近;也可向学生展示已有实验改进成果,组织学生先进行实验想象,再进行实验验证。

4.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习题

实验习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实验表象储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不难单独拟定出实验方案,然后各自交实验小组讨论,由实验小组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报经教师审查。实验方案不要作统一规定,只要实验设备允许且实验无多大危险性,应尽量按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仪器、药品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即使个别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可行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试一试,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认识。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

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如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就编入家庭小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当然,首先应该注重有关的安全教育,并最好得到家长的同意和帮助。

我整理了初中化学教材,其中有十个家庭实验、九个活动探究实验和六个教学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运用家中的日常用品做实验。如家庭实验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成分的推测;制作叶脉书签等等;探究活动中的:如铁生锈的条件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等等;教学实验中的:如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等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切身体会到为了使学生顺利有效进行家庭小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明确实验目的,合理设计方案,选取实验材料和药品,制定实验步骤,安全操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单,最后组织交流,实现成果共享。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和类型很多,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我只是从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的一般规则,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一些具体的实验,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技术性的处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再做具体的探讨。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 实践探索

初、高中属于两种不同的学习阶段,初中注重形象思维,高中培养逻辑思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后,对化学教学产生了不适应,严重的产生悲观失落情绪,学习信心降低,这给高中化学学习造成了障碍。有的高中老师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学生过早出现学习分化现象,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我认为,如果初中化学教师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注重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适当加深初中的部分内容,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高一化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原因分析

1.教材体系和内容有差异。近几年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如溶液部分,原来为一章内容,现改为一节)。初中课改教材注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都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更注重于探究性思想的培养,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而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调整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所不足,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与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有着一些脱节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中生的继续学习。相反,高中化学内容概念多,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物质的量、物质结构抽象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2.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同。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不少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而高中教师缺乏对初中教材的了解,在教学时没有进行衔接和铺垫,常常为高考而赶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有的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没有主次和重点,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方法有差异。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等学习巩固时间较长,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这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许多高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

1.初中教师应熟悉高中教材的内容、特点。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不少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如果教师弄清哪些内容属于初中介绍、高中深化的内容;哪些属于初中不学、高中要用的内容,并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学习高中教材作好铺垫,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初中介绍、高中深化的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的构成,离子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电离,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物,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实验基本操作及气密性的检验,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等等。这部分内容就是教材的重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初学时,教师就应强调它们的重要性,讲清重点内容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引导学生给以足够的重视。另外教师在讲重点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重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较好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弄清原理。但要切忌学习新课时把教材过度深化和延伸,尽力向中考靠拢,因为学生承受能力有限。可在总复习时深挖教材内涵,使学生扩大知识面,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2.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真正做到落实。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保证这方面的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又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讲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该讲的内容要讲到位,把握好“度”,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新的科技成果等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的表述上,教师应注意改变单纯对概念的灌输,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例出发,注意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训练他们通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避免高分低能,以顺利过渡到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化学计算能力是分析、综合、判断、应用等多种能力的反映。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着手于对计算格式的强调,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计算题型的归纳。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统揽全局,胸中有数,依据认知规律恰当地设计教学程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总复习中对于计算题,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计算技能,另一方面应建立能力训练体系提高计算能力。计算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指对规范化的解题步骤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把握住基本计算类型,力求做到熟练掌握。建立能力训练体系提高计算能力,一是审题训练,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慢审题,标出关键字词,挖掘隐含的信息,找出解题方法,然后快速答题。二是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法的训练,增强解题技巧意识,选择最佳解法,快速而正确地解好题。切忌题海无边,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并从实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化学的灵魂。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离不开对实验教学的加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同时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过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兴趣活动小组有定期的活动时间,应作重点培养,激发尖子生的求知欲,使之成为化学学科的骨干、其他同学的表率。2008年的毕业生中,我校有几位学生化学成绩优异,在高二就被选拔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教学贯穿于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实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海廷,谭华.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反思.中国教育创新,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