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斐波那契数列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1)学情及学习任务分析。斐波那契数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7页的阅读材料,是学习完数列概念与表示方法后安排的一节课外学习内容。斐波那契数列是个较复杂的数列,有奇妙的性质,有有趣的通项公式,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按教材上的安排来探究斐波那契数列,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因此,笔者将它放到数列这一章的末尾来学习。

(2)教学目标设计。通过了解斐波那契数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抽象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外在美和体会数学的内在美,欣赏数学的艺术美;通过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构造法的神奇;让学生学会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从网络上选择知识、学习知识进而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斐波那契数列是重点,证明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设计。

①展示情景,引发问题。通过欣赏小说《达芬奇密码》片断,引起学生探究“1332211185”的欲望。

②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操作(13-3-2-21-1-1-8-5)(1-1-2-3-5-8-13-21),学生恍然大悟,原来“1332211185”是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

55,……的前8项打乱排列次序之后形成的一串数。学生猜想斐波拉契数列之闻名,可能还跟美国悬疑作家丹・布朗有关,因为他在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之中巧妙地运用了该数列。

③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小组探究下列情景中的问题:斐波那契数列的原型――兔子繁殖问题,斐波那契数列与植物生长,斐波那契数列与动物生长,斐波那契数列与螺线。第一小组汇报。一般而言,兔子在出生两个月后,就有繁殖能力,一对兔子每个月能生出一对小兔子。如果所有兔子都不死,那么一年以后可以繁殖多少对兔子?(篇幅所限,图略)。第二小组汇报。一棵树一年后长出一条新枝,新枝隔一年后成为老枝,老枝又可每年长出一条新枝,如此下去,十年后新枝将有多少?第三小组汇报。从蜜蜂的繁殖来看,蜜蜂的生长规律很有趣:雄蜂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因为蜂后产的卵,受精的孵化为雌蜂(即工蜂或蜂后),未受精的孵化为雄蜂。人们在追溯雄蜂的祖先时,发现一只雄蜂的第n代的祖先数目刚好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Fn. (篇幅所限,雄蜂的家属结构图略)。第四小组汇报。蓟,它们的头部几乎呈球状。根据教学中出示的图片,可以看出,顺时针旋转的螺旋一共有13条,而逆时针旋转的则有21条。例如带小花的大向日葵的管状小花排列成两组交错的斐波那契螺旋,并且顺时针和逆时针螺旋的条数恰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项,其中顺时针的螺旋有34条,逆时针的螺旋有55条。蒲公英和松塔、蜘蛛网、水流的旋涡、蜗牛壳的螺纹以及星系内星球的分布等,也是按照斐波那契螺旋排列的。

④抽象出斐波那契数列概念。第一、二、三组发现,若用Fn表示第n个月兔子的总对数、n年后新枝的条数、一只雄蜂的第n代的祖先数目,则可以看出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由递推关系F1=1,F2=1,Fn=Fn-1+Fn-2给出的数列。第四组发现蓟顺时针旋转的与逆时针旋转的螺旋条数分别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第七项和第八项。

⑤探求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探究结果:通项公式为an=■[(■)n -(■)n ] ,前n项和公式Sn=■[(■)n+2 -(■)n+2 ]-1,Sn=an+2-1. 学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居然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

⑥利用初等数学知识验证上述公式。教师提示学生通过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汇报结果:已知a1=1,a2=1,an=an-1+an-2.

1)首先构建等比数列。设an+αan-1=β(an-1+αan-2) ,则an=(β-α)an-1+αβan-2,比较系数可得:β-α=1,αβ=1。不妨设β > 0,α > 0,解得:α=■,β=■,即an+αan-1为等比数列。

2)求出数列an+αan-1. 由以上可得:an+1+αan=(a2+αa1)βn-1=(1+α)βn-1+βn,变形得:■+■■=■, 令bn=■,则bn+1+■bn=■。

3)求数列bn进而得到an. 设bn+1+λ=-■(bn+λ) ,解得λ=-■,故数列bn+λ为等比数列,即有bn+λ=(-■)n-1(b1+λ) ,而b1=■,故有bn+λ=(-■)n-1(■+λ)。又有bn=■,λ=-■,β-α=1,αβ=1,故有: an=-(-α)nβ-β2λ(-α)n-λβn=-β(1+βλ)(-α)n-λβn=-λ[βn-(-α)n]。又α=■,β=■,故an=■[(■) n-(■) n],得出an 的通项公式。

⑦教师小结。今天同学探究到的仅仅是斐波那契数列的一部分知识,该数列还有很多奇妙的属性。比如: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逼近黄金分割0.6180339887……其实,我国现行的高中教材中提及了杨辉三角,斐波那契数列可在其中寻得。另有斐波那契数列的变式,比如:帕多瓦数列。

⑧练习。1)一只蜜蜂从0号蜂房开始爬,只能往比原来的房号大的蜂房爬,最后爬到9号蜂房,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爬法?(2003年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 2)有一条n级楼梯,如果每步只能跨上一级或两级,要登上第n级台阶,共有几种走法?

二、教学设计的评述

本节课精心设计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探究实验活动。首先,创设数学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其次,过渡到学生自学教材,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抽象出斐波那契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最后,引导学生证明结论。另外,教师小结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学生在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中,学会查询资料、收集信息、阅读文献,体验了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了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如果离开信息技术,便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也充分说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点。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一样,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是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 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现状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现状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作用,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探索型教学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market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enterprise based on real design projects, desig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roduct industry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Keywords: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exploring typ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F2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工业设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教育领域,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迅猛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据统计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每年约有30%―40%改行,真正坚持做工业设计的人少之又少。难道是因为市场已经饱和,不需要工业设计人才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工业设计教育自身有很多弊端: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为主,缺少实践的体系及实战条件;以大量的虚拟或点项目为主,缺少以产业链为导向的纵深实战;以院校师资为主,缺少实战师资及校企联合实战教学机制;以理论指标验收毕业生;缺少市场真实素质能力考核标准。

宁波地区小家电产业独具特色,其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集群,上游配套企业众多。本文依托校企合作企业项目――小家电开发设计,开展设计教学体系研究,在现有产品设计流程中引入设计调查环节,通过调查得出家电产品因素框架结构图作为设计基础,总结项目驱动下的探索型产品设计教学方法体系。

在探索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现式学习,旨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化选题。

教学内容应结合地方经济特色,通过合理化选题,引导学生全面开展系统设计课题研究,将系统化设计思维、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走产、学、研、赛相结合道路,拓宽教学内容维度,通过和企业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从市场需求与竞争、产品开发与发展战略、销售策略、工程技术等角度进行设计研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设计课题和设计竞赛相结合,以赛促学。设计成果通过申报专利、企业合作开发等方式使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

二、丰富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

在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节点要求,让学生深入到市场、企业,进行设计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真实的设计感受和体验。同时专业学生在数字科技园区的工业设计打样中心上机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借助机械设备实现设计想法,实践加工工艺知识。

2、案例教学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堂借助地方经济特色的优势,导入真实企业项目,把枯燥、刻板的原理知识化解到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完成教学,使学生切入实际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掌握产品设计技能和先进生产知识。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师而言,首先要合理选择讨论主题,该主题要紧贴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情感特点。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形成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而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探索的欲望。该方式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其去思考和讨论,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监督和引导,适时给予纠正、肯定和总结。

4、团队合作

工业设计在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繁多,在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其今后在社会上能够和他人进行分工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一项目的做法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主动性并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完善设计教学环节。

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较短,往往短暂的几个月的时间新产品即能上市。产品中塑胶件和冲压件较多,对模具精度要求高,因模具本身制作周期较长且费用昂贵,所以对整个产品的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宁波地区小家电OEM和逆向改进设计较多,自主创新设计不足。对于技术积累少、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来说,战略性的价值革新和市场竞争力的开创更为关键,这就必须要借助于工业设计的力量。而价值革新通常不是模仿生产类似的产品,而是以开创战略性价值为基础,开发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竞争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设设计调查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实际调查对产品进行深度了解和分析,进而得出家电产品设计因素框架结构图,以此结构图为基础着手进行创新设计,实现战略性的价值革新,开创新的非竞争的市场。下表即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学生进行设计调查后得出的小家电产品――电热水壶设计因素框架结构表。

表1 电热水壶设计因素框架结构表

四、引入设计过程控制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以结果论英雄的课程评价方法,实行设计过程评价标准,每个课时段对应相应的产业链关键流程,以企业标准来实施评价,评价系统更为客观、科学、合理,同时提升学生对设计的正确认识。

总结

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中提出要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前途不可估量,如何使工业设计教育顺应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设计教育者必须要站在更前瞻、更系统的角度去斟酌和思考。笔者希望通过探索型产品设计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使教师、学生开放思维,不断实现由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传授方式向过程性知识、全局性知识探索求知方式的转变,培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李乐山.《设计调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沈悦,虞建中.《高职院校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9,25(8):151-152,178.

段卫斌.工业设计产学研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王冲.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8):181-183.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system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Lei YongMiaojun L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market demand. With the help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enterprise-based real design projects, the article researches teaching method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proposes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system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achiev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eaching link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Exploratory teaching

第一作者信息

姓名:雍磊

性别:女

族别:汉

职务:教师

职称:助教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问题;质疑;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以“疑”引“探”的开放式课堂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通过巧设情境,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探究型有效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实践体会如下:

以“探秘”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由于学生好奇、好趣、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潜力,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能突出一个“引”字,能巧妙地引入新课;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努力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往往与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关系密切相关。“引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启动点和连接键,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先声夺人,先声引人,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使之兴趣盎然,心倾神往。切忌在开课时说:“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学习××”,而要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项探秘活动,一开场就要力争打开活跃学生的思维之门,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多种,但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并符合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导入,或“联系实际,经验导入”;或“旁征博引,故事导入”;或“演示实验,直观导入”;或“设疑激趣,悬念导入”等,巧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章节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做小游戏”的方式导入,“同学们能在网上找到自己吗?想知道自己在因特网上的知名度吗?”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即被我抓住了。“只要在搜索引擎的文本框中输入自己的名字进行搜索就可以了”学生听到这里,个个跃跃欲试,通过相关操作果然能找到很多与自己姓名有关的信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紧接着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通过操作,查找到了很多与自己姓名相关的信息,但是找到的信息中很多不是自己,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同学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时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意识已被“调动起来”,在这种精神的催化和助推下,无疑为后面 “搜索技巧”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加工”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快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时,课堂导入采用如下设计方法:教师通过网络教室全屏广播一张“学生成绩表”,然后提问“哪位同学可以用已学的知识求出×××同学的总分?”然后邀请一位同学做出演示,之后教师再用“快速求和”的方法求出总分。教师利用Excel中的计算功能很轻松地完成学生们认为较为复杂的任务,同学们一片哗然,都在感叹电子表格软件的“神奇”;接着再与学生一起探讨Excel的常用计算功能,如可以方便地生成各种计算表格、数据统计、图表的制作等,此时同学们想驾驭和尝试操作电子表格的念头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大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活动的探讨,我逐渐体会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和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和教学环境,找到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的联系,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高效的学习状态。

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产生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如:在“认识数据库管理”中的知识点“表连接”时,演示“数据库学生选修数据库(库中有三张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课程信息表、课程选修信息表)”,以及已经做好的查询表“学生选修信息表(通过学号对以上三张建立联系后建立的查询表)”。先设计第一个问题:(1)学生选修信息表查询的内容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查询的是某个学生具体选修的课程。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2)学生、课程这些字段应该都在哪个数据表中呢?它是通过什么方法组合到学生选修信息表中的呢?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在学生信息表中,“课程”在课程信息表中。要想知道某个学生选修的课程,必须先在学生信息表中找到学生相对应的“学号”,再根据学号在课程选修信息表中找到选修的课程“编号”,再根据课程编号到课程信息表中找到相应“课程”。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3)表连接的作用是什么?这时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表连接的作用也就自然而然得出来了。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在提问时,教师直接提问:表连接的作用是什么?相信很少有几个学生能回答上来,如果教师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问题,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把这个难点问题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因势利导,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新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质疑提问应抓住难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难易适度。我们要力求做到巧问和善导,巧问即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不含糊其辞;要准确,不要误导;要有趣味、启发性;要难度适宜。善导即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的知识。

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尽可能地让学习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列举生活中的类比事物或事件,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学习“网络中IP地址格式”章节内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电话号码表示方式类比网络设备IP地址表示方式,从中找出相似对应关系。如:“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例如:0510-87980677)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号码所属的电话网“区号”,后一部分表示该区号中的一个电话机的“号码”。同样,网络中的IP地址由网络地址标识(网络ID)和主机地址标识(主机ID)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地址标识用于确定某一个特定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标识,用于确定该特定网络中的某一台主机地址。“网络地址标识”类似于电话号码中的“区号”,“主机地址标识”类似于电话网中的“电话号”。

又如,“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了解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程序设计的思想,我以现实生活中的“电梯算法”、“红绿灯算法”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程序编程的设计思想和程序执行的主要过程,并指导问题的解决。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来感受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颖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引“探”上做文章,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去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探究型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

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设计教育 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 延展性教学

论文摘要:在各个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的今天,模块化教学效果良莠不齐。笔者基于八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实施教学延展性的几种方法:一线教师参与培养计划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等)引导学生关注业内动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实践课题等。

设计是创意产业,它强调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在任何产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当技术取得进步,为生产和交流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时,设计总会担当起探索最佳答案的角色。因此,高等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相比于公共必修课和其他专业课程,更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将设计创意应用于产业实践,由此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外,随着社会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高校也更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输出人才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和设计类专业教学连贯性强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多所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在2003年前后逐步实行了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单元,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操作练习到实际项目设计。这样的集中授课更有利于本专业课程从知识理论学习到实际能力训练的教学全过程一脉相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更一致,学生集中精力学一门课程,思维更加连贯,技能掌握得更加娴熟。

但课程模块化教学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不适合学生逐步消化和长期思考;教学方式单一,不够科学;理论和实践课题的深浅度不够明确化和标准化。因此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深刻的领会;其次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达到“双师型”的标准;再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奋斗精神,还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学工作。

在实施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延展性可以十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去实施设计教学的延展性呢?笔者归纳了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1.一脉相承,注重课程之间连贯性

教师必须要非常清楚本专业方向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自己所上的课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确某一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要解决的关键任务,并根据总方向及时调整该课程的授课计划和目标。因此,笔者强烈建议一线教师参与培养计划制定和培养大纲的撰写,做到心中有谱,才能顾全大局。而且专业教师有责任借助各种机会使学生尽快尽早明确专业需求,注入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所教的《界面设计》课程。在此之前,学生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如三大构成和基本绘图软件等)外,还需要学习《图形界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课程。图形界面设计课程解决的是基本的图形用户界面(简称GUI)风格设计;FLASH动画设计解决的是基本动画和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实现;在界面设计课程里更侧重从用户调研到交互方式演示的整体过程。如果不了解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在FLASH课程里专门讲解动画运动规律,那可就违

背教学目标了。因此,教学的延展性是建立在课程一脉相承的基础上的。

2.课程互动,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

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必须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这是延展性教学在课堂内的表现。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整合学校信息资源,改善师生交互方式,推进学生这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并通过举一反三式的训练,推进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专家结合实际课题给学生作讲座与指导,加强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时效性。

在《界面设计》课程的第一周,继概论讲解之后是前期的用户调研环节。因为在整个课程体系里从未涉及过用户调研的教学,为了使课程更生动有效,笔者专门请我院另外一位心理学博士来给同学们作了关于如何进行用户调研的讲座,对于调研任务的执行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第二周的重点在调研结果的整理和用户需求的分析。第三周的重点在界面交互设计:确定流程图,绘制纸质原型图并进行第一次用户测试。第四周的重点在视觉效果的表现和媒体演示设计。最后课程结束举行一次作品发表会,邀请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作品点评。在这样一个模块化教学单元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产品定位,结合理论知识将最终的界面产品完整演绎。整个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团队分工协作,因此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3.以点带面,铺开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直以来,笔者都非常认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观点,所谓“功夫在课外”。因此在课堂上我都告诫学生:“从来没有一位高手是靠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要成为专业上的佼佼者,必须要靠自己努力。”但是教师们要做的也绝不是从此袖手旁观。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他可以沿着哪条路去走,帮助他们铺开专业发展的平台。此为延展性教学在专业领域内的延伸。 转贴于

像界面设计和开发,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而活跃在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的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对于将来有志于投身界面设计和开发的同学来说,了解业内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前沿的大赛,如Ophone界面设计大赛、UPA界面设计大赛、微博应用开发大赛等,并鼓励大家在微博上关注国内外知名用户体验设计师博客和其他高校的参赛小组并与他们进行交流。这种直观高效的交流方式拉近了世界各地用户界面设计师和爱好者的距离,让学生们课外的专业学习更加主动和充满乐趣。同时邀请企

业设计师和历届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也是拓宽学生专业眼见和发展舞台的有效途径。

4.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一直强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要阅读相关书籍并勤作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优秀的学生都会在课后不断进行总结与思考。与此同时,则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

我们积极尝试全新的课堂——工作室——企业的三通道教学模型,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设计方面的创新尝试,并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以及企业中的设计师展开多通道的合作,保证学生开发的前瞻性。同时将竞赛机制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创意。部分学生在赛事中的获奖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群体后续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良性的循环。通过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工作室制、导师制、校企合作培养平台等计划的实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项目能力,保证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发挥。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加课程的新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延展性教学,是区别于传统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倡课程之间、课程内部和从专业课程到专业领域以及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展开式系统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的、合作的学习能力为主。在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趋向模块化教学的今天,在集中授课单元里实施延展性教学非常必要,探究有效的延展性教学方法十分必要。而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因材施教,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程虽然历时短暂却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掌握前沿资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