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工艺美术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现阶段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加大了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模式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理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
一、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提升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效果就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现阶段从事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教师,或者专业水平不高,无法胜任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因此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聘有美术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或者是美术行业的民间大师或者民间艺术传承人到高校来做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或者是在民间建立工艺美术作坊、工作室,让专业课堂走出室外,走进社会,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其次为了满足高校对工艺美术教师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校的专业教师到社会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上专业的发展趋势,对新的美术工艺进行掌握,不断促进高校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对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但是在教学模式方面,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教学体系都是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模式,经过长期的应用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在工艺美术教学方面课程大多是以基础绘画与职业教育为主,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符合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在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工艺美术理论、专业技能创新以及材料运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学科课程,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了解实践中的规划,加强对个性化工艺美术技巧的探索。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慢慢进行操作和实践。当学生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技巧时则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三、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采用主题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当教师确立好学习的主题后,学生再用职业化的方法进行学习。其步骤是,先确立学习的主题,然后分析在主题学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再根据主题开始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创意构思,包括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风格、操作技术以及使用材料和市场需求等,因为每个学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所以会涌现出不同的创意和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进行对比来选择出最合适的制作方案。在对工艺作品进行制作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材料、造型等各方面的制作进行实验,当工艺成熟之后再开始实际的制作。在学生完成工艺作品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针对每个作品的创意、制作工艺以及造型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对艺术的创新,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四、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制作时需要在特殊的场地进行,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工艺美术专业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的需求。现阶段我国高校实训基地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加大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根据课程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来建设实训基地,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使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在企业中搭建一个实训基地,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艺产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化教学评估形式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该不断完善其教学评估形式,评估的方式和形式都应该以工艺美术教学的目标和标准为基础,符合工艺美术行业的社会发展趋势与要求,对现阶段的工艺美术教学进行评估。在对教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评估理念,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该针对工艺美术课程的每个学习阶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修整。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外合作
从远古时代,工艺美术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文化境界。它不仅包罗万象,而且发展历史悠久,它的技艺高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也正在不断的成长着,它印证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体现的是文明发展的意志。
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形成
现在中国的处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多方面经济的合作交流是发展缓慢的,但是必然的趋势。当前中国的发展具有时代前期、当代、以及时代后期经济特点。知识、文化、科技技术、和农业工业的融合使得物质化的经济特征向非物质化的趋势发展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是以传统的文化、当代文化以及近年来新起的文化三者间的融合并存,作为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和基本的国情的结构组成。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是传统形式的加入工艺美术的元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以这种形式发展。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
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经营和相应的加工制造产业,能以文化服务的形态进行文化的经济活动。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文化的实体性创造和制作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以不同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程序来说,文化本身就是经济交流的行为,集创造和销售为一体,文化传播和繁衍为重任,同时把一切的生产活动和成品赋予文化的意义。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切与生产文化产品有关的活动时,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明显起来:知识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全球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工业时代已经不是重要的时期,非物质的和符号性的交换消费模式已经远远超越国家的文化增长范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已经变成了文化方面的竞争。
1.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内容,是一种可靠性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过程。集艺术性与经济行为为一体,可以说工艺美术是经济的产物,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着。作为一种生活上美的感受,经济已经成为了它主要的属性。工艺美术对于人们就像生活的调味品,不可缺乏,没有了它的经济属性就没有了它独立特行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工艺美术的价值尺度,虽然这把尺子能给我们带来工艺美术品造物过程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却测量不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向着世界先进化的模式发展。无论是外工艺设计、生产的规章、流动手段上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规律的限制。工艺美术的传播在于它有一定的感染性,带着本身就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流向世界各国。
2.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国人早就在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停的完善发展的形态。从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时代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我国本着以把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理念,开拓了文化经济创新和协调发展的道路。使得我国在激烈的各国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壮大起来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持着它必然会成为世界文化竞争的优势的看法②。
二、对外合作对于中国工艺美术产
业发展的作用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拘泥于几个手工工作室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新的文化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以自己独特的工艺美术占据优势。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被国家高度重视,这必将极大的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不断的向前,随着全球化合作的加深,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WTO的局势发展,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产业的运行上,“走出去”比“做的好”更重要。近年来,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在与国外合作的基础上不断的成长。对外合作发展的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在经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浪费严重的产业模式发展阶段,到轻工业对外贸易公司建立,我国进出口业务已初有成型。再到现在国家政府极力构建机会让工艺美术的生产和出口数量增多,因此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力量。可以说对外合作交流是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走出去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井底观天往往看到的世界是非常渺小。工艺美术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就是发展中的助推剂,因为有了工艺美术,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快速的兴起,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承必将是以实体性物质来实现的。在有限的资源整合下,工艺美术将给中国文化产业注入新的能源。
三、对外合作下的中国工艺美术产
业的发展前景
1.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归类得当,统一名称。我国因为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种类不少,各式各样的形式都有,一些出口国外的文化产品没有统一的命名归类,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工艺美术往往会被归类为“其他”,这样就造成在统计中国出口的工艺美术品数量时数据不准确。另外产品的归类也有助于对原材料、做法、使用方式等的确定。
2.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品多数是来源自然形态的,不少税源和税基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响应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例如,建立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基金④,多数会用于对海外推广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另外加强中国文化的品牌和标准的建设,推动文化向着国际化、标准化、美术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报刊、杂志、博览会等形式推广。
3.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要多融入海外文化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要多融入海外文化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例如,在海外各国孔家学说的学习中加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内容⑤,与中国的明理哲学相呼应。接着是通过现场展览的形式让人们近距离的进行文化的交流,有效的推广工艺美术。
四、结语
建设和加快发展具有影响力广泛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建立一个文化强国是现阶段中国文明发展的主要国情。只有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方针、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实事求是,才能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把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变成竞争的优势,抓住机遇发展,扩大对外合作,塑造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
注释:
①康兴洲.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0(1):205
②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4):182
③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3):707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现代展览展示设计 影响
检 索:.cn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the many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whether it is the form or the aesthetic concepts, all have deep penetration in th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elements, color elements, aesthetic concepts argument given to its impact, the exa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for modern display design.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and especially for this effect, subjective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raft Art,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mpact
Internet :.cn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愈加清晰地分流成为两种主流发展势态,一种趋势是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而另一种趋势是指作为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其与现代设计的高度融合。我们不难看出,展览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形式,也很明显的承载了第二种发展趋势,从而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协调,相磨合,相影响。
一、元素:形式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大量繁多而又微妙的元素成为收获不同程度效果的关键。然而,如果说要搜寻传统工艺美术进入现代展示设计的痕迹,那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元素的运用上寻到线索。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互相渗透的证据则垂手可得。
(一)造型元素
首先,在造型元素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渗透到现代展示设计的例子就比比皆是,在很多展示设计作品中,设计者都会为其带入传统工艺美术遗留下的古典元素,比如剪纸元素的装饰,古典纹样的运用,镂空形式的雕琢等。
很多设计者为了获取元素带来的复古观感,赢得更多思想复古的观者的青睐,采取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展示的方式。设计者刻意强调“民族特色”,收获其在本民族观者心理投射出的效果。更有甚者,或许将多种传统元素强行杂糅后加至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却得到了与之相反的效果。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基本元素进入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痕迹,这其中也自是不乏应用优秀的作品。
很多设计设计者都会选择将古典“菱格纹”带入符合传统主题的展示设计之中,如东阿阿胶的展示设计平台中,一些专业设计团队为其设计的展示效果图,菱格纹的纹样华美而庄重的装饰在展柜之上,而作为古代药房这一木结构建筑遗留下的其他传统元素吗,也适时的配合着古典纹样设计在展柜的上方,以此取得仿古拟古的效果。
(二)色彩元素
设计者一方面将传统元素果断的带入展览展示设计方案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尽所能摄取对于观者想要获取“传统”这一效果的心理期待所需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顺其自然地反应在色彩的表现与传达之中。
在展览展示设计中,多种色彩的结合可以传递出设计师的极度用心,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其自身所欲表达的情感,而观者亦可以在观看后的第一时间内得到这种传递出的情感,并映射出受众们早已无意识的预设好的心理期待。
设计者们迎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展览展示作品走在“仿古”的道路上,那么,展示设计作品中表达“古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具有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色彩元素,如大红色、赭石、石绿等等。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其所用的主色即是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中倍受青睐的红色,也被人亲切的称作“中国红”。红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种裹挟着极深寓意的颜色,有时它以“警示”、“辟邪”的意义出现,有时他又寓意“吉祥”、“喜庆”,而又有时,它以“自信”“高贵”的身份展现在大众眼前。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语境之中,他亦是以此三种身份频繁出现,很显然,“中国馆”携着如此富有极端意义的红色出现,既是表现出一种对于“传统”的延续,亦是表达出国人给予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同时又极尽所能的传递出设计者赋予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深刻含义,完美的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与现代展示设计融而合一。
二、美学:现代对传统的审美意趣的继承
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无处不在的渗透在其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对于当代设计而言,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中华传统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当传统工艺美术进入到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中,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部分已经为其所深深影响,现代展示设计自然也不会单纯的摄取古典元素而排弃其内在蕴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展示设计作品已经深刻的继承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美学观念。
(一)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意境”之美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已经提出“神与物游”的美学观念,在此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物”是承载主体本身在创造过程之中“神”游的载体。那么,古代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多是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传递出艺术家们的主体观念,这一美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在进行工艺制作的时候,古代一些艺术家打破了工匠们常常为了“用”从而制作的功利性制作,在很多传统工艺创作时候融入了主体的思想感情。理所当然的寻求艺术表达过程中的“意境”美。传统艺术的语境下,那些现在被我们分类在工艺美术的一类中的艺术家们就是在探寻艺术品的内在“意境”美,他们极力寻求“象外之象”、“无声有声”的艺术效果。
然而,艺术家们苦寻的“意境”美学终于体现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如美轮美奂的宋代影青瓷,如寓意深广的皮革镂花,如以娱众乐的灯影戏等。这里每一种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追求探讨“意境”美的结果。
(二)“意境”美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艺术家们努力营造的“意境”也是现代设计者们多年研究后所追求与承袭的美学思想,代代相传的工艺不仅在形式上走进了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思想上也逐渐成为评判具有“民族意识”的展示设计是否带有“感情”的标准。这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特有的审美思想,对于那些携带“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展览展示设计走向世界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考工记》曾经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都阐释在这句话中,设计者既要具备工具的丰富,又要孕于天时,且加诸以自身变化之功,则“可以为良”。“意境”的主观阐释与客观结合,造就成功的设计作品。如在一些展览展示设计的橱窗设计之中,雕花楼空与古典园林中窗户的结合常常被挪用在橱窗设计中,这就可以配合设计者本身的趣味营造出“意境”美,达到“移步观景”的效果。
很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常常追求的“意境”美,不仅影响曾经,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其后的许许多多,这是影响,也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生活的产物,对于其传承并且影响,甚至改变,都将是展示设计乃至设计本身的根本主题,发展,创新与改进,都将是现代展示设计的永恒目标。这里一方面揭示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美学思想上对于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三、功用:现代异化传统的本质体现
以上这些无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都是虚幻的美学观念,而展览展示设计的根本竟也还是未曾脱离“功能化”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面对功用本身时,更加注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讲,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解。
传统工艺美术是建立在“致用”的目的上产生的,对于青铜器、陶器、玉器、丝绸制品等来讲,他们的“功用”大于“审美”;如一场大型人文展览的展厅设计,一次艺术品的拍卖展场设计,一个博物馆永恒主题的展示设计等,都将被观者要求达到“赏心悦目”,从而吸纳大批的参观者进行参观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目的都应当是“审美”大于“功用”的,或者,我们还可以委婉的表达成为,作为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来讲,都是“审美”偕同“功用”展示在观者面前的。这将是有异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极大的不同之处。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艺术的目的不是提供认知的对象,而是提供感知的对象,是要恢复人们对事物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展览展示设计本身作为一件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来讲,应当是提供给观者感知的对象,为观者提供可以感觉到美感的设计作品,那么从传统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我们将会发现,这将是现代展示设计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异化体现。
四、展示:传统前提下如何适应世界
传统工艺美术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在保持完整“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现代展览展示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并走入全球化语境呢?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笔者在欣赏现当代艺术作品之余,略加小议。
关键词: 岭南广彩 教育与培养 文化传承
随着历史的变迁,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广彩这支岭南奇葩也走到了文化失落的边缘。
广彩是清代出现在广州的一种民间彩瓷,广彩构图饱满、色彩浓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讲究金碧辉煌之感,传统广彩精瓷题材大多是神话传说和古代形象。在清道光至光绪朝曾盛行一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今广彩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为何广彩在鼎盛时期能够让外商疯狂购买?那是因为从初创到成熟,广彩基本上都是以满足外国人口味而进行生产的。当时的广彩吸收了西洋技法,植入岭南地方特色风情,独具地方特色,吸引了海外客商,外商初见就爱不释手。但在近几十年,因技术原因,“广彩的海外市场萎缩,已由出口转向内销”。司徒宁老先生表示。风格与技艺的要求,使得广彩这民间传统工艺美术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而政府在目前还并未将传统工艺美术促成产业进行管理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市场受多方因素制约,在后天不足的条件之下,艺术家难以致富――这条路太难走了,等到技艺升值,可能都是几十年后的事――只能暂时先放弃而选择它路。目前广彩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发展,以及如何传承。
在一次艺术欣赏课中,我曾问我的学生(广州人)什么是广彩,竟没有一个回答完整的。事实上很多本地人对广彩也几乎不熟悉,这不禁让我感到当代民间艺术教育的缺失。广彩的存在是明清时期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现如今广彩逐渐走向没落,这将不仅仅是失去一种民间工艺,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消逝。广彩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着中国的渊源的民间美术文化,承载着中国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现在随着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艺术教育在许多高校不断出现并丰富起来,许多高校以本地域民间艺术特色为资源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打破了一直以来把民间工艺定位在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尴尬地位。这对于广彩的发展来说也打开了一扇天窗。对岭南广彩艺人的教育与培养,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广彩文化的保护教育
我认为广彩存在的文化价值远超艺术价值。作为瓷器,她没有青花的清逸优雅,雍容富贵不及珐琅彩。但是,由于广彩产生于康熙、雍正朝,成熟于乾隆、嘉庆朝,繁盛于道光至光绪朝,所以,她的产生发展承载着巨大的时代变迁和变革的历史信息。广彩与其他民间工艺不同,她在当时其实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主要是用于远销西欧国家。因此当时,她也是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位见证者。由此看来,广彩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广彩是岭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奇葩,保护广彩,传承岭南文化势在必行。现在已有很多的文人名士通过号召组织各种工艺活动,让人们意识到广彩文化并用实际行动保护广彩,保护岭南文化。例如,2009年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办的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其中就有广彩、剪纸和陶瓷等多项民间工艺融入其中。这种社会活动当然不能每天每周都有,但是学校可以。教育培养是文化遗产创承的关键。所以把广彩文化资源内化为教育优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将会更好地实现广彩的文化传承。
2.广彩艺术欣赏教育
现在关于开设广彩文化讲座,建立岭南工艺美术传承基地等一些积极的传承措施被陆续提出并实施,这是很好的。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岭南工艺美术的教育应进入大学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建设,让学生初步接受民间美术的欣赏教育。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欣赏能力,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所以对于这段时期的教育应是认识、了解广彩是什么,以及广彩的文化渊源,是作为一种艺术欣赏来引导的,重在让学生知道存在这样一种民间工艺,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广彩产生的年代背景,纹饰特征,怎样欣赏工艺作品,作品承载着什么信息,等等。广彩作为欣赏课教育时应配以大量的图片或者瓷器的实物来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感受体验广彩。欣赏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欣赏广彩是对艺术情操的陶冶,对历史变迁的感知,是培养学生对岭南民间工艺的兴趣。
3.广彩的传承教育
前面讲到的两个问题是面对普通学生的笼统的广彩知识教育,广彩的传承是广彩实质性发展问题。广彩大师翟慧玲说:“如今,从设计到成品可以一手搞定的广彩工艺师,在广州大概有30人,广彩面临如何传承的难题。”现在愿意从事广彩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广彩行业不仅薪水低,而且比较枯燥。然而,广彩的承接任务却又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这样看来,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艺术的、高素质的广彩艺人是非常必要的。
翟惠玲坦言,广彩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悟性,用她的话说,“学广彩其实也得讲缘分”。我非常赞成她的说法。我建议在以上两种教育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更深层次的广彩实践教育。就是说在广彩欣赏教育之后,可组织学生参加广彩实践教学活动,近距离接触体验广彩的制作,激发他们潜在的对广彩的冲动也就是翟老师讲的与广彩的“缘分”。最后,选拔一些有志者尤其是美术学习者到基层体验工作,跟随广彩大师深入学习广彩课程。
广彩的前途要看新一代传承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打破学院教育和民间传承间的壁垒,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成为教育资源,为新一代广彩艺人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阴差阳错
“但其实,我一直喜欢画,也一直在画”,2012年之前的很多路,有些阴差阳错,张云开这么解释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旁逸斜出。从两岁开始画画――没什么原因,就是天生喜欢,父母也很开明,既不阻止也不引导,由他去画。“所以,很自由,也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但到了考大学时,没有受过严格训练这一短板令他有些忐忑,为了保险起见,报了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错,这样保险系数比较大”。他如愿进入了现在的清华美院,原来的全国工艺美术的摇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如入宝库,“上课就是看幻灯,各式各样的,世界各地的”,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还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世界工艺美术史,往往上午在亚洲和欧洲艺术中徜徉,下午就在大洋洲、非洲、美洲艺术中漫步,“这何止是上课,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张云开贪婪地吸收着这些饱满又充沛的养分。
“学艺术史其实有点歪打正着,因为它不仅开阔眼界,提升鉴赏能力;更有助于提升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我想清楚了很多疑问。”回想起那段日子,张云开颇感回味。毫无疑问,这种能力在很多艺术工作者身上是稀缺的,因为我们历来不重视这种素质,认为搞艺术的有感性就够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区。其实细想一想,举凡大师级的人物,或者开山立派的鼻祖,都自有一套独创“打法”,这背后都是靠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支撑的。比如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波普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流派,都有其标志性的符号、笔法,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辨识度――这背后隐藏的,就是艺术家的美学哲学和理论体系,同时也与艺术家身处的历史大背景和人生阅历密不可分。这一切,正是美术史能够系统梳理出来的精华。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美术史的辉煌长卷中,你才能够领略什么叫群星灿烂、灿若星河。四年大学,张云开就畅游在这条长河中。
品高格自高。搞收藏的人都知道,鉴别真假有最“速成”或者说最直接有效的一招,就是多看真东西、好东西,因为“好东西自己会说话”,真的看多了,自然能感觉到赝品“不对味”。张云开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忍不住自己动手。上课看画,下课画画,而且极其投入,“恨不得吃饭的时候都抱着画板,几乎是手不停笔”。因为真心喜爱,也因为吸收了太多的养分,迫切地想要一吐为快。而他的画,也从幼时完全的自发转而“上路了”,因为中央工美毕竟是群英荟萃之地,身怀绝技的师长颇多,给了他更为专业和有力的指引。
山重水复
大学毕业后,张云开开始了正经八百的职业生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网站,他的工作更像职业白领而不是“艺术家”。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因为生计需要,也因为我们的社会可能容纳不了那么多艺术家。
话虽如此,他心里的火苗一直未曾熄灭。业余时间,他给各类杂志和出版物画插图:《时尚先生》、《时尚・COSMO》、《罗博报告》、华文出版社、《资本市场》杂志……高度跨界,风格各不相同,慢慢地在业界有了名气,也渐渐打磨出自己的风格。
2012年的同学聚会让他突然醒悟。一大帮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在的中年人再聚首,从事艺术老本行的寥寥无几,谈及当年的理想,有一位同学放出豪言:“我先挣钱,挣了钱再踏踏实实画画!”看着他大腹便便一副准成功人士的样子,同学们都笑:“挣钱再画画?你挣了钱就不想画画了吧?再说挣多少钱算够?你打算什么时候收手?”
说者无意,但张云开却听者有心。是啊,挣多少钱算够?什么时候能够开始?自己不也一直存着一个画画梦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什么才叫合适的时机呢?
他想了几天。决定了:就是现在,就是当下。
“很简单,你知道目标,直接走过去就好了。何必绕弯子呢?”张云开语气很温和,也很坚定。今天的他,已经靠自由职业画家的身份工作和生活了4年,越来越游刃有余。他有接连不断足以谋生的订单,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张云开明确了目的地,然后直接走了过来。用个俗词儿,画家张云开也真正“浮出水面”。
云开月明
对于创作者而言,“我要表达”和“要我表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所以,在张云开的《封神演义》长卷前,我们惊艳了。
最简洁的黑白,没有任何多余的色彩。笔触一丝不苟、极其细腻,再不懂的人也能看出这是何等的心血之作――据说一笔画错,有可能满篇皆废,所以张云开一般也会用铅笔先打好相当完善的草稿再正式落笔,但你也能想象工作量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为笔绘,却有如刀刻般的视觉效果。张云开解释这是蘸水钢笔的特性。这一特性赋予了作品格外的力量,简洁、刚性、毫不犹豫,但张云开又用柔软的内心赋予它弹性――它是有精神内核的,借鉴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史诗,在里边我们看得到传统、文化、匠心和神韵――总之,它很中国,但又绝不古板拘泥。它其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幼年时期那难得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有一种质朴、粗拙却又欣欣向荣的气息。
张云开印证了这一点,这是他选择《封神演义》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本人为之心动的地方。作为一个早熟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幼年时期很短暂,但还未失孩童般未经雕饰和勃勃生机,远不像成熟后那么沉重、压抑、顾虑重重,所以弥足珍贵。《封神演义》的故事就是这样,浅显、直白,但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初的记忆和流传,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生发一样,显露着无穷的生命力。所以,张云开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先秦和汉朝时的符号:“它们有着特别纯粹的美。我们的先人把它们创造出来时,远没有能力建构什么体系和学说,只是出于美――发自内心、发自天性。所以,非常打动人。”“而汉朝是奠定汉文化根基的朝代(要不我们为什么叫汉族),又是我们第一个强盛的统一王朝,所以它的阳刚、大气、豪放等特性都非常鲜明,千百年后也毫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