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身素质;知识结构;互动教学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系,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在推进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欣赏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艺术课程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美容、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就给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首要任务。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1 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在关注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教师们也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凭着原有的较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去应对一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对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1.2 创建超学科的生态知识结构

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城战。

1.3 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中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 其次是在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素质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程中很难掌控,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换呢?

2.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传授法,谈话法,单向的师生交流的方式,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者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3 最后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些原因的教学方法,不是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只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加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使其更加完美。

3.1 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2 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考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来学习,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

3.3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2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运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考虑到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我们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别指出,对学生要“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分化也很快,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也要根据不同学生掌握的情况,分别给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动性。

四、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共性,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实作评价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与真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作品本身是信息技术实作评价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过程”成为评价的重点。因为它充分的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综合能力,如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3篇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它的美,正如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美存在的是如此普遍,简直让人惊叹不已,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明确的数学方程式,三叶草上有,酸模上有,常春藤上也有。对称更是随处可见,数学上除了研究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还有对称多项式,数字本身是奇偶对称分布的,数学上独有的概念“共轭”也体现着对称的惊人之美。外尔曾说,对称美在艺术与自然两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数学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的美之所在。我们在数学之中应该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讲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这无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有效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当中所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逻辑结构了,这些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新课程所强调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更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逐渐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正如一个人不但学会了“吃水”,还学会了“如何取水”,如此一来,他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水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所远远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取水”过程中,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受到“水”是如此的甘甜。

清楚是数学永恒的格调。数学当中讲究的是在清楚地了解问题已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推理,并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在数学之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对错之间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有人说数学容易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人说数学不好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数学中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必须说出充足、清晰的理由才行。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功课就更多了,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这一杯水去搏得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一湖水。而我们在课堂之上在对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之时,也要做到态度清晰、观点明确。

数学教学,教师的“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学习的问题上,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是由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决定的。用数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就必须做到理解概念、学会证明、抓住核心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丽,体会数学学习当中的乐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转变为教师完全退出课堂教学,学生成了课堂中唯一活动的角色,讲得少不是我们教学质量高的标志。学生讨论也不等于合作、探究,关键还在于教师是不是真正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新课程实施之前,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合作下的主动”是完全对立的。最近报纸上刊登了一位赴德交流教师的见闻,里面提到中国孩子一方面对德国学校教育所讲知识的浅显极为不屑,另一方面又为德国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所折服。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会再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疑惑不解,相反会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个极其快乐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4篇

对此,很多历史教师认为所谓的阅读教学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应用课本以外的史料。当然这种思路也是正确的,因为这不但能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但由于现在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我认为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不失为一个最好的办法。而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佳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所有历史知识的浓缩,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它的目录、单元及课目的标题、单元及课的引言、图片、图表、史料、注释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如果充分利用,引导得法,不但消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读目录

目录是全的缩影和提纲,是教材最简要的线索。模块、单元、节、目,这是教科书“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可使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教材的驾驭,举一纲而万目张。现行历史教科书三本必修教材,分别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模块,而每一模块又以中国、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以线索串联。如果每一模块的单元课目掌握,那么顺藤摸瓜拉出泥,从而使学生把握住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2、读课目和标题

如果说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的话,那么单元课目是全课的缩影和提纲,如必修三模块第一单元课目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整个单元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如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课“宋明理学”。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所以通过通过阅读课目对这一主题的历史发展有清晰的脉络。

每课目的小标题是又围绕课目展开,是每课最简要的线索。如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正是从“背景、提出、影响”三方面展示。所以说通过对小标题的阅读,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特点,同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

3、读引言

引言模块引言,单元引言、课文引言。模块引言、单元引言我们称之为专题引言,模块是大专题,单元是小专题,如必修三模块是思想文化,第一单元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专题引言它一般包括某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而“课文引言”置于课文之首,又称课前提示,它对对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的还介绍了国内外历史背景,所以读引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概括与综合史实的能力。

4、读课文

课文是一课的主体部分,课文不仅包括正文也就是楷体字部分,还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注释、各种实物图片、人物画像、图表、地图、练习等。读正文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因而是阅读中最主要环节。

(1)读正文。是全课的“血”和“肉”,是学生的精读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正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评价,是全课的核心。其行文间有线索、有重点、有根据、有结论。读正文时要教会学生①分析和理清层次;②提炼和概括要点。指导学生把“厚书”读成“薄书”。③史论结合。指导学生必须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④养成作记号、写批注的习惯。对重点、要点、疑点、难点作记号。所以说阅读正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最关键的环节。

(2)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这是新课程新设的内容,该内容是对课文的补充。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资料回放”是史料,“学思之窗”除出示史料外还配相应的问题,“历史纵横”是对历史的解释、说明,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资料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要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阅读,其作用在于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强化思想教育,增加趣味性,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提供素材。

(3)读图。我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之说,反映了“图”与“史”的同等重要,说明了读史离不开读图,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现行历史课本称得上是图文并茂。课本中的图包括历史人物、器物、地图、图表、漫画等。每张图片都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都揭示着历史知识的某个片断、侧面、状态和情况,以其画面内容反映出相应课文的主题,对课文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析、有图必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而学生对图的阅读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图表。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图片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图片的要点,主要从时代、名称、内容、用途和价值等方面去提炼,以增强识图的能力,比较历史插图的异同,辨别历史图片的特点。如果是图表性的则要注意时间、数字变化、相应数字的比较。

(4)读注释。注释是教科书编者对教材正文的内容所作的提示、说明、解释和补充,是对教材正文知识范围的拓宽和延伸,其目的都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但在教学中又往往被我们忽视,但在江苏省的几次考试中总有所涉及,如曾考到的灌钢法。因此,阅读和掌握注释,将有助于学生读懂、读通课本,加深理解正文,完善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体系。

(5)读本课要旨。每课的正文最后都有“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重点内容和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如必修二模块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本课要旨”是:①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②民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两点把我国手工业三种形态的特点表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6)读习题。每课的练习题,往往是体现本课的基本知识。而做习题是学生们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最系统、最经常的实践活动,它起着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程度,同时起着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新教材料的习题分两部分:“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本课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学习延伸”形式多样,有社会调查,有争鸣,有材料分析。所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5、读年表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我校从2010年起在普通高中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实施新课程两年来,有如下做法: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迅雷为例来讲解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都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