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调查分析;卡方检验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骆风认为“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 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 000年前的古埃及”①。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历时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仍无统一说法,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②;《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④。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教育大辞典上的折中定义,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国内学者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阶段。也有学者以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为对照,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⑤。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①的家庭教育内容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南昌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在65位左右。发放问卷时间是2008年10月和11月。考虑到新生入校时间短,他们和家人交流的内容还未形成稳定特征,所以未从新生中取样。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91.6%。
采用分层抽样③的调查方法,将样本划分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几个层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文中主要用到问卷人口学资料中的一道客观题:“您的生源地为:①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县城;②乡镇、农村”。家庭教育内容部分是采用五级计分法④的13道客观题,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等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分布
城乡大学生分别为156人和106人,各占59.5%和40.5%,比例约为6∶4。由于存在抽样误差,只从样本数据还不能断定城乡大学生比例是6∶4,还需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⑥。此处就是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为符合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的二项分布。零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备择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不是6∶4。检测值为农村大学生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的假设值0.4。结果如表1所示,显著性值为0.465,大于0.05的显著水平,所以只能接受假设,认为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
2.家庭教育内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大学生均值最高的前三个项目均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三个项目均为“性教育”“理财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图1中,从得分均值看,城市大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高于农村大学生,说明总体上城市大学生和家人交流比农村大学生要多。从标准差看,城市大学生分值高的前两个项目为“社会责任”和“专业知识”,农村大学生的项目为“生活意义”和“健康安全”,即这几个变量的数据比较分散,距离平均值比较远,说明城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和家人交流程度的差异比较大。城乡大学生的标准差最低得分项目均为“性教育”,即该变量上的数据很集中,距离平均值比较近,结合该变量的均值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和家人的交流都非常少。
3.卡方检验
“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用于对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进行比较判断,零假设是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⑦。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原样本分为城乡两个独立样本,样本所在的两个总体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这样可以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卡方检验,从第五列显著性值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中,有关“生活琐事、专业知识、思想心理、健康安全、人际关系、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意识、理财能力、生活意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其中“健康安全”是0.05的显著水平,其他为0.01的极其显著水平。而在“性教育、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几个方面的p值分别为0.73、0.09和0.80,均大于0.05,说明在这几个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显著性值为0.01p0.05视为显著,p0.01视为极其显著。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
调查中“生活琐事”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达175人,占总人数的66.8%,健康安全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有147人,占总人数的56.1%;而“性教育”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为134人,占总人数的51.1%,“专业知识”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有167人,达到总人数的63.7%。所以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过多注重生活琐事、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而忽略了性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理财等方面的交流,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单独生活,但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还很大,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中遇到问题,仍倾向于和家人沟通;第二,很多家长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专业发展就交给了学校,所以在专业方面过问的少;第三,有的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无法和孩子在专业领域进行沟通;第四,性教育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的问题一贯不喜欢被公开讨论和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会明白,加上受开放社会思潮影响,家长和孩子在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交流自然就少。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大学生在和家人交流的程度上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调查显示家庭教育13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大学生得分的均值全部高于农村大学生。另外从卡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内容除了“健康安全”“性教育”“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外,其他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
城市大学生得分高的原因有:第一,城市家庭中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⑤居多,家长的精力更容易集中到孩子身上,另外,独生子女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和家人的沟通比较多;第二,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基础一般要好于农村大学生,因为沟通自然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是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城乡家庭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专业知识”“风险挑战”“理财能力”等内容的沟通,都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农村的家长大多不具有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在以上内容上的沟通自然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安全”“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和“性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受文化水平的直接影响较小,所以城乡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释:
①按照大学生的生源地将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和县城的称为城市大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的称为农村大学生.
②本文使用教育内容广义上的含义,相对于学校教育中主要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内容,可以作为广义课程来理解。因此将大学生和家人交流的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来使用.
③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再随机抽取样本。吴喜之编著.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
④每道题目的选择项均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
⑤核心家庭是家庭结构中的一种,主要指由亲生父母和其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参见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社会学原理》(第五版),154.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教育古今谈[J].百科知识,1995(2):42-4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67.
[4]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6.
[5]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23―24.
开创公私合作的学前教育模式
记者:亲子教育计划在推动学前教育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这一计划希望实现哪些目标?
Ayla Goksel:亲子教育计划是一项可在家中开展的低成本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25周,面向5至6岁的儿童及其母亲,旨在让那些不能获得学前教育的儿童受益。参与项目的家长需要在家中使用项目专用教材,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和社交能力。在计划开展过程中,专门的培训人员将与家长举行讨论会议。另外,培训人员还会进行家访,了解亲子互动情况以及每周课程的实施情况。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做好上学前的各种准备,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帮助母亲获取相关技能并树立恰当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
记者:听说WISE大奖是以奖励教育创新著称的,而且从几百份申请中仅评出6个获胜者。亲子教育计划是怎样体现创新的?
Ayla Goksel:WISE大奖不仅要求创新,而且要求这种创新切合实际需要,对教育影响深远。概括来说,土耳其亲子教育计划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打破了学前教育必须采用正规的集中机构模式的狭隘定义;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对早期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加了公共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该计划与土耳其教育部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到今天已经制度化,正规集中式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早期教育这两种模式已得到土耳其政府的重视并作为国家的优先政策,广泛影响到数百万儿童的生活。
母亲角色扮演体会孩子学习需求
记者:参与亲子教育计划的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做些什么?
Ayla Goksel:母亲应每周参加MOCEP课程,课后在家中开展亲子训练。每周的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培训人员的引导下进行“母亲支持计划”分组讨论,每周一个话题。这部分内容丰富,通过提问、做示范和母亲参与体验等形式进行,持续时间为75分钟到90分钟。第二部分,培训人员引导参与者针对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进行讨论,主要涉及女性生殖健康和避孕方面的知识,历时15分钟。最后一个部分是“认知教育计划”,母亲被分成不同小组,每组4至5人,围坐在圆桌前,每组选出一名助理员。该部分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即一名母亲扮演妈妈,另一名母亲扮演孩子,共同完成一项课程布置的任务,并且填写表格。这部分内容持续大约一个小时。随后母亲回到家里再与孩子按照表格,重新完成这个课程任务。此外,培训人员在25周的培训周期内还将定期进行家访,为母亲提供咨询帮助。
亲子教育计划的课程通常在孩子入学的前一年开始,主要是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制定相关练习内容,例如,给孩子念故事书、帮助孩子辨别形状颜色等物体特征、开发语言能力,等等。此外,母亲和孩子通过互动,每天亲密接触,也能够增进母子感情。这样,母亲作为第一任老师,使孩子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因素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同时,母亲也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亲子教育计划已覆盖90%贫困社区
记者:亲子教育计划取得的效果如何?给项目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Ayla Goksel:本着为所有人提供“公平起跑线”的原则,亲子教育计划将服务对象设定为低收入家庭的母亲以及可能无法接受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存在边缘化风险的孩子。该计划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对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能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成效。与未参与计划的儿童相比,参与计划的儿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在步入青少年阶段的过程中在认知和社交方面的发展更为顺利。目前,这个计划在超过90% 的贫困社区均有覆盖。
我在此引用一些这几年参与过亲子教育计划的母亲所说的话。这些直接来自母亲的声音反映了其子女在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进步:
“我给他讲故事,然后问问题,他能够理解我给他讲的内容,但在此之前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
“教会他如何在公共场合守规矩――举例来说,如果他无意中碰到朋友就会道歉。每次我给他东西他都会说:‘谢谢妈妈。’”
“以前,在我有工作要做的时候,有客人要来的时候和我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如果孩子想跟我说话,我会让他安静,说我这会儿没有时间管他。现在,我认识到这样做不对,并且改变了做法。如果我有工作要做,我会说:‘我等会儿听你说’,然后我一有空,就会去找他,听他讲。孩子放学回来后,我会关注他,并热情欢迎他回家。每当他想跟我说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认真听他说。”
“我变得更加能体谅别人,更有耐心。在参加计划之前,我不让孩子使用剪刀或者画油彩画,我认为他会把事情弄糟。不过现在我让他做了,因为我认识到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儿童锻炼手部肌肉,对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启示:学前教育不局限于集中办学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57-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学校,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安全与和谐,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众多人的共识。但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特长投入较多,而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能力恰恰发端于思想品德的母体。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层的单位,也是人的第一个自然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将自身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子女,子女从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形成态度。
家庭教育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并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经常体现为家庭伦理的人生乐趣,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随时进行、随机变化,具有示范、模仿的特点。
1.倡导社会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养成子女良好品德
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终生都会起作用。因此,家长应一开始就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教育子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谦让、合作、助人等基本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方式与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密切关系,相应地会影响子女品德的培养。专制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消极、退缩并有逆反心理,自私刻薄;溺爱家庭的孩子则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任性、攻击性强、缺乏责任心;而民主家庭的孩子表现出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独立性等优良品质。因此,在家庭关系和谐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并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3.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子女的表率
父母的道德行为是无声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父母若具有美好纯正的道德行为,就会给孩子以积极有益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有害的效果。
二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
学校环境是道德教育活动的直接依托。对于家庭而言,学校教育是一个宏观环境。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道德教育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德为首的原则,应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改革道德教育形式和方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突出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优化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端正学风、教风,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为人,管理为德,横向统一,纵向一致,让校园拥有清新、高雅、厚重的育人气息。
三 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一体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道德教育立足于学校,又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大有裨益。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保证道德教育在时空上的连续性
道德教育时空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的教育过程不限于专门的区域和时间,因此,家庭与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各种教育,但他们仍然需要来自家庭的关怀,在道德上进行示范和引导。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哪一方面有空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无法有机衔接,造成青少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就会渗入,使整体道德教育失去意义。
2.利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道德教育在威信上的统一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教育上的教育与被教育、经济上的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而血缘和感情是这种双重关系的基础。父母的慈爱和温柔,对子女的经常关怀,对子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洞悉,在子女心灵扎根,自然父母就会成为他们信赖和尊敬的人。因此,父母的教导应具有一定导向性和权威性。同样,在学校,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都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常言道:“亲其师,所以信其道。”教师只有树立起威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性,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林桂芳.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J].教育论坛,2007(4)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1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
1.1先导性
孩子首先进入的是家庭,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入学后,孩子的生活园地还在家庭。由于经济上的关系,生活上的依赖,学习的场所,使学生与家长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此时,孩子们也容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家长的政治态度和对问题的看法,甚至思想作风、爱好特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家庭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未来。有人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
1.2感染性
感染性谈的就是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情感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因此,每一个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用心学习,提高并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从小给孩子上好家庭情感教育这一课。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榜样力量,让孩子学会和掌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并最终形成习惯。
然而,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追求高效率、高速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中华民族传统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品质也趋于淡化。这种社会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培养,而对孩子品德、情感方面的付出,相对要少的多。父母问的最多的是:“这个你会不会?”“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至于情感上的需求,父母则往往忽视,或者认为孩子根本还不懂得情感。一家一个独生子女的现状,使得孩子被众多长辈们捧在手掌上,倍加呵护着,事事包办着,认为父母、长辈给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养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习惯。在孩子中间经常出现因为一件小事引发矛盾,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与人沟通交流时,没有感情付出的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情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情感的感染性就更加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子女的行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才会有着难以置信的教育力量。
1.3终身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家长与儿童朝夕相处,情感上最依恋,所以家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如今又有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把孩子都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着。有的父母一年才回来两三次,与孩子缺少沟通。有些孩子的父母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他们有的忙于工作,有的自身缺乏素质,又如何去教好孩子。
比如,有这么一位家长,上午放学的时候,她来接自己的孩子。这孩子指着同桌对她说:“妈妈,他又拿了我的笔。”这位家长一听,一把抓住那孩子的衣服,大声吼:“谁让你又拿他的东西,再要拿,我打断你的手。”她一边凶,一边又对着自己的孩子“壮胆”:“你真没用,下次,他再拿你的东西就打……”试问:这种教育如何成为孩子的表率?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而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2家庭的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态度调查
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态度通过对小学生书籍的关注、对小学生节目的关注、对不良行为的反思等方面体现出来。本研究对家长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家长在小学生书籍方面的关注度较高,非常重视的占一半以上,而对小学生节目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家长本身的成长环境,所受自身家庭教育的熏陶。第二,家长所接触的人际交往。和不同的人交往就会有不同的交往方式。第三,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去关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节目或书籍,不会主动地去寻找教育的方式,而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1.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每个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修养也会有很大差距,所以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也会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情况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2)表2家长学历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50%以上。高中及高中学历以下的家长对小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视的占25%以下。由此可见,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越重视。第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就会把自己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文明礼仪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第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更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小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会运用一些教育原理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当小学生出现不礼貌行为时,也许只是指责甚至漫骂,这是教育小学生中最不可取的方法,其结果不仅不能纠正不良行为,反而导致小学生对家长的反感。
1.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
家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本研究进行了调查。(见表3)表3家长角色对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影响情况调查N=94由统计结果可知在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母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父亲。比较重视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重视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母亲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意识强于父亲。
2.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2.1家长应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小学生礼仪教育水平
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由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礼仪教育越重视。
2.2家长应鼓励孩子交往,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本质是小学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小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更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礼仪教育,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教育场所。
2.3家园同步,共同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