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皇甫晓涛,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化产业与金融价格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曾先后获天津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维也纳大学访问学习,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类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曾任辽宁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做过多次文化产业专题讲座培训。兼职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深圳创意文化科学院院长,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任,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顾问,光彩集团文化事业部部长,哈尔滨马迭尔集团顾问,青岛保税港区顾问,伊春市人民政府顾问。

二、研究领域

皇甫晓涛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文化资本与资本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与学科背景为管理科学与规划科学,鉴识科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城市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教育与教育科学,人类学与文化科学,美学与文化哲学,传播学与新媒体研究,信息科学与生态科学,并为跨部委、跨区域政府做多方面规划、咨询、智库研究。

三、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被中国期刊数据库引用50余篇。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教育部、建设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撰写著作16部,参编教材两部,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与优秀著作奖多项,并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20世纪中华英才奖,博鳌论坛国家生态理论贡献奖,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银奖,辽宁师大等高校多项优秀教师奖及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与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皇甫晓涛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跨部委国家科研项目的文化、文化产业、产业经济学与金融、管理科学与文化管理、生态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学术与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研究;第二,基于跨区域、领域的政府、企业创新研发与规划、智库研究;第三,文学、美学、比较文学、哲学、史学、传播学、人类学、教育学人文科学与文化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

四、主要论著

1、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

3、文化产业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清华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研究,远东经贸评论,2006年第2期。

5、文化产业要重视内容生产,光明日报,2006年3月18日。

6、文化创新与产权市场,文艺报,2006年12月12日,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城市文化与产业哲学,人大复印期刊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

8、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创新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28日。

9、让版权实现价值,光明日报,2010年4月15日。

10、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重构,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人大复印期刊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第6期。

11、城市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城市化的自主创新基础,北大文化产业论坛,2011年下卷。

12、关于文化产权交易的理论思考,中国美术,2011年第6期。

13、如何确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规范标准——中国工艺文化城的文化启示(下),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部内参专题,总第280期,光明日报总编办,2011年8月29日。

14、泛媒介革命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研究,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与会发言者围绕审美文化当展的基础原理研究、审美文化与传媒艺术融合共通的机遇与挑战、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的可能性与实践问题、审美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了审美文化这一前沿学科在学理建设和功用实践上的新发展与新问题。与会者认为,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审美文化研究不仅仅致力于美学原理的普适性探讨,更要将审美视为一种地域性的、语境性的现象加以理解和阐释,从具体现象的把握入手,揭示感性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的本质力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历史语境的进一步形成,面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以及电子媒介推动文艺产业化的进程中,新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挑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以更加切近现实的方式介入人的现代性进程,使美学研究更具审美活力和实践性品格,打造审美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格局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这次会议总的主题。针对审美文化当展的基础原理研究问题,蒲震元教授作了题为《互动与融通――关于深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浅见》的发言。他首先指出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研究面临着“多元景观中的困惑”,包括“概念界定的困难”、 “适用范围的分歧”、 “研究方向的殊异”等 ,进而指出当前的任务不是执着于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而是应该直接肯定它所带来的那样一种直面现实、关怀现实、介入现实以求得美学的更大价值实现的立场和态度,从而使美学真正获得新的生存能力和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建议: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注意从学理(学术精神)上促进当前审美文化研究中两大研究趋势的互动与融通;重视研究方法方面的互补与有机统一,高度重视“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张法教授认为“审美文化”的提出是对传统美学现代性的挑战,审美从“超功利”到“美是功利的”的转化、交叉学科的出现使我们必须思考审美文化着重在“审美”还是“文化”,文化中的任何现象是否都可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他以广场文化为例,指出由以往的政治仪式向花园式的转变就突出了审美因素。所以审美文化中有很多矛盾对立的因素,但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并且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形式,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张永清教授则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审美文化论著中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即我国审美文化方面的相关著述原创性少、描述性多;现实性、实践性差。所以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审美文化如何定位的问题,审美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的聚焦点;二是审美文化应该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从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养分;三是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大规模的文化复制行为,使审美的非功利的文化创造走向功利的为市场诉求而进行的文化生产,使文化的接受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市场的展示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同时演进。这就为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范周教授在题为《文化产业视野中的审美文化反思》的发言中以“798艺术区”和“大芬村”为例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属性,都是本质属性。文化产业是介于文化性和产业性之间的一种间性存在。如果从主客体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体现了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从而具有审美性质,可供人们审美观照、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并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愉快的文化 。耿波博士的题目正好与范周教授的相反,名为《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反思》,以“超级女生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因素的创意策划”和“《功夫熊猫》中形式化的规律组合的中国元素”为例说明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审美形式感。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即是文化创造主体与产业逻辑客体之间保持审美张力的产业形态,所创造的就是霍金斯所说的“想像与现实的交汇点”。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河北省;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27-02

1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义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具体包括文化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队伍建设。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河北省各高校先后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同时还组成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但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缺乏,同时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更是不合理。

22人才缺乏,频现挖墙脚现象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薪酬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跨界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自由流动阻力重重,无法为文化企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化企业无法招聘到专业人才,所以就经常出现挖墙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整个团队被挖走,这对整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23缺乏有效奖励机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薪酬制度不合理,工资福利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更是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都是高薪引进,提供各种条件和平台为文化创意人员安家落户。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人才外流现象频频出现。

24政策、资金和人力的缺乏制约人才的成长

目前河北省的很多文化企业是由文化事业转型而来,缺乏创富能力,很多企业是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生计。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大多表现在资助项目获一般性的财政补贴,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则较少。同时更由于文化产业对人们精神领域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对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很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干脆由政府直接任命,这些人员并不能真正意识到创意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人才不重视,缺乏冒险精神,拘泥于文件,造成决策层与创意人才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一些好的想法被束之高阁,无法实现,这是对创意人才的一种浪费。从而制约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成长。

25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

由于高校中从事文化产业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这些老师有着丰富而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的经验,无法及时更新理论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严重存在。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逐渐提高,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根本保证的意识

可以说,人才是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意识,才能为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使用、引进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32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

重点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善于文化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前瞻意识的高端创意人才、熟悉国际贸易的文化商务人才、精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业人才、深谙文化投融资的资本运营人才等六支专业人才队伍。

33加强领导,完善法制,规范约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在已制定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人才队伍发展规律和河北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法规体系,使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和配置走上法制化轨道。

34加强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建设

我省尚无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团队,长期专注于文化产业发展并进行持续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应用性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要把文化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文化市场、新兴文化业态以及网络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行业咨询和智力支持。

35扶持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既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逐步形成专科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和博士教育依次递进的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学历教育体系,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具有独特内涵的学科界限。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人才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市场急需的专业,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文物鉴定与修复、动漫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文化商务与文化市场管理等专业,至今仍是空白。我省高校也应把与文化产业核心层紧密相连的新兴专业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精心构建课程体系基础上,全面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36推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三方联姻

从产业链角度看,文化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两大类型。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联姻,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生产力转化和推广培训方面的优势,形成互动、互有、互存的三位一体模式,方能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37完善在职培训

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既要着眼于文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的提高,又要有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营销的新视野和新思路。文化产业部门还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对现有文化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引导或新技术新产品培训,提升他们在产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8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吸引聚拢文化产业人才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河北省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上海、江苏和天津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好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有足够的人才。因此,加强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一是要理顺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如何激活现有人才是加强文化产业队伍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机制体制的构建,出台更多的激励措施,包括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增加科研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的购置经费等。还可以设立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激励力度,为现有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与环境。二是大胆吸引和引进人才。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大批量培养和引进各种层次文化产业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的人才。根据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河北省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重点应该是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尤其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为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总之,要“以卓越的发展吸引人、以宏大的事业激励人、以良好的环境留住人、以健全的机制培养人、以优异的成绩提升人、以丰厚的奖励回报人”,形成文化产业人才成长、迸发活力的良性循环。

39多管齐下,立足现实,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要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就不能仅仅靠引进人才。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和文化大省,有相对的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多渠道培养满足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文化产业人才高地,才能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一是要集中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要积极推进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定期开办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特色培训班,在短期内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精英人才。二是努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建立文化产业高端专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使其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集中培养。我们应以河北大学等大学为龙头,尽快促进其他高校设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适当扩大文化产业人才的招生规模,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修翔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2]郭蕊,张燕敏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3]魏雪莲,陈永洛借鉴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优势培育福建文化产业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2(7).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其他产业的进程。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每年考生的数量上和文化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上,也体现在教育界与文化界的重视程度上,国内数次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文化向产业化迈进的步伐。

但不可回避的是自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创建以来,自然形成的那套教学模式显然有其局限性。艺术管理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优势体现在受教育者获得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就业领域等方面。2000年以前,我国的艺术管理教育还处于空白期,从2001年全国首家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办到现在只有6个年头,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理论探索还都处于萌芽和创建期,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创建的某种教学模式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几年来笔者一直认真关注和思考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得”与“失”,特别是针对目前并不尽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一、目前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管理,无奈的拿来主义

从艺术管理专业创建之初,艺术管理理论就误入他途,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当家理论。众所周知,“艺术”与“管理”本身都有一套独立且系统的教学体系,对字面含义的简单认识和单纯理解使得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艺术管理理论实行了“拿来主义”。拿来经济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已经成形的理论,再拿来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某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并将二者简单相加,于是,我们的艺术管理就“形成”了所谓“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片面却“十分诱人”的学科理论,又因了这种理论的指导,也就出现了两种学科、两种领域的硬性结合的学术拼凑。

应该说单纯的艺术理论缺乏企业战略性、规划性、财务营销、管理、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艺术本身又拥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在诸多的分支学科中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理论内容。单就音乐来说,乐理、民乐、声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等等这些理论,一个学生用四年的时间都无法学精,又怎能全面了解那么繁杂的艺术理论呢?

再看管理学,它的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个分支,尽管它的理论可以填补某些艺术管理理论自身缺乏的内容,但是,在已经成型的管理学理论中并没有考虑到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可能仅仅停留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上。而我们有些艺术管理学科的课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之上的。

以某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

公共课:文学、思想品德、音乐基础理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哲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等

专业课程:艺术基础理论、民族音乐、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动态、和声、音乐名作、西方音乐史、歌剧欣赏、中国音乐史、人力资源、企业策划、实用公关、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看出,这无非是一个支解的“艺术管理”:单纯的音乐、独立的管理还有简单的心理学等。这种分散式的教学理论,直接导致传授知识的凌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很难直接对文化产业经营进行理论指导。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艺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反的,笔者认为结合是必然,但是一定要做到真正的融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冠以“艺术管理学”的美名下,不仅课程理论硬性拼凑,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十足的“拿来主义”。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先行者们已经认识并高度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为例,目前正在做“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的课题,并且已经着手编著专业系统的艺术管理教材。一直走在全国教育前列的北京大学也已经出版发行了多套文化产业前沿教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艺术高校借鉴与再创新。

(二)教授、专家其名难副

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成了目前艺术管理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浏览众多高校的网站,见到了诸如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家授课”等等非常诱人的词汇,不可否认,这些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确实有着惊人的成绩和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对于从上个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讲,专家学者们似乎也正处于起步学习的阶段。

当然,教育界也已经将培养专业师资队伍的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而各院校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也都在本校教师日常授课的同时邀请业内比较成功的经纪人、策划人、文化公司经理人等进行专家讲学。仅2005至2006两年间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就邀请了近50位职业经理人、文化产业前沿人士进行专家讲座。这种举措在补充现有教学师资力量、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上的确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快了完善教学模式的步伐。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这些经营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们由于工作的忙碌,缺少时间做充分的课前准备,缺乏系统性甚至严谨性,同时,他们也缺少授课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家讲座基本上已经成为个人经历报告会。而且这种讲座还存在着一个隐性的不可调和的问题:本次授课的专家并不知道前面专家讲座的情况,这就造成同行业的专家会重复讲解某一个问题,从而导致同一个内容的高频率出现,学生听课的欲望大打折扣。

(三)分散实习期引发的思考

国内艺术高校基本采用“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就深入文化公司实习甚至工作。有的学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导向下,大学二年级时便几乎脱离了学校的学习,提前进入了文化市场。

不少学生在低年级时的社会实践中确实受益匪浅并小有成绩,但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这样的办学思路就是完美的。

专业知识还没有学扎实就开始实习可能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一旦不能有效应对社会工作,有可能产生挫败感,不宜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低年级实习,一旦失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失去信心,不敢委以重任,使其在很长时间处于盲从状态,久而久之便会禁锢自己的创新意识;第三:实习结束时的鉴定书以夸奖形式占多数,老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每个同学真实的实习成果,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教育无法对症下药。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

近几年,文化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2003年后,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走进学校讲堂,现身说法,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的跟学生们分享,从而推动他们的成材之路。目前,全国已经有多个地区和高校开始了浩大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培养工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天津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夏莹女士说:我们迫切的需要懂得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而女子十二乐坊的创立者王晓京先生也曾说,就是应该培养一批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创造出全新理念并能通过出其不意的营销手段置入老百姓日常消费生活中的人才。

女子十二乐坊的战略成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民乐,甚至将他的策划思路完全复制下来,即乐坊之后广州又出现了一班女子民乐组合“芳华十八”,她们也打算占领日本市场,可惜,这种纯粹的模仿并没有给她们带来轰动的效果。

所以,好的创意才是迅速占领市场的重心。

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高校,已经有了三届毕业生。可他们的工作情况到底怎样呢?

根据调查,有30%的学生选择了转行;考研的学生占到25%;15%的学生直接做了记者;5%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还有20%的同学虽然身处文化行业,但并没有像预期的一样,真正的做到经营文化产业,只有5%的同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现状下,艺人的品牌效应就显的尤为重要,怎样迎合受众的需求,如何引导消费成了需要重视的技能培养。

三、对艺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台湾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在创办之时对艺管人设定了一个概念,他们认为:

首先,艺术管理人应该是协助艺术家创作的教练,是懂得将作品用适当方式呈现出来的规划师,是教导观众如何欣赏艺术文化的引领者,并能正确引导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

其次,艺术管理分为“表演艺术管理”与“视觉艺术管理”两种。表演艺术管理就是对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等可以声象结合并立体呈现的艺术种类进行整合、创新、推广的过程;视觉艺术管理则是对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等可以通过视觉来体味静态美的艺术种类进行整和、创新、推广的过程。

再者,一个合格的艺管人要具备以下的能力:不仅要有一个基本艺术专长而且还要具有思考、管理、具体行动、一般技术、其他人格特质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现状呢?我们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我们可针对艺术的不同门类分为八个专业方向,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和民族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前七种艺术门类是公认的世界七大艺术,将他们系统的分而授之可起到重点突破的作用,并且可以让所学到知识专而精;其次:我国是一个文化祭奠相当深厚的国家,文化的地域性也非常明显,将民族文化单列出来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培养师资

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专家教授们已经在某个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在艺术管理教学方面还在摸索前进。当我们不停的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先帮自己找一个实践机会,真正的进入市场,也开始尝试如何将切实的理论应用到市场中去。这样就能弥补有可能出现的“纸上谈兵”现象。

(三)专家讲座

我们可以将专家讲座的落脚点放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上而不是泛泛的分析市场现状,这就对专家讲座有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讲座在很大程度上是配合基础教学进行的,切忌无计划的举办或仅仅为了寻找实习单位而邀请职业经理人现身说法。再者,专家讲座要有稳定性。

(四)增加举办文化沙龙的数量

文化沙龙的目的与专家讲座是一致的,可以起到辅助基础教学的作用,可与专家讲座同时进行,也可独立举办。

(五)集中实习期

可以与国内较大的文化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选择集中实习,结束后统一返校。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学校管理,也能加强知识的补充与再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作者:陈少峰

[2]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作者:向勇

[3] 《如何开发艺术市场》,Creative Arts Marketing second edi- tion,原著:莉兹.希尔、凯莎琳.欧苏利文、泰瑞.欧苏利 文,Liz Hill, Catherine O’ Sullivan and Terry O’Sullivan(英 国),译者:林洁盈

[4] 《艺术管理这一行》,Management & the Arts Second Edition, 原著:威廉.伯恩斯Willian J. Byrnes(美国),译者:桂雅 文.阎蕙群

[5] 《文化管理A - Z-600个大学与职业专用名词》,Kultur-man- agement von A-Z : 600 Begriffe für Studimn und Beruf,By Dr. Werner Heinrichs und Dr. Armin Klein,作者/维纳.汉 利希 & 阿闵.克莱恩,审 订/黄镇斌Dr. Jenn Bin Hwang, 译 者/吴佳真.于礼本,编辑/吴绍芬

[6] 《艺术管理人手册》,Fundamentals of Local Arts Management, 原著:Tina Burdett .Dr. Craig Dreeszen.Pam Korza.Barbara Schaffer Bacon.Halsey M. North.Alice H. North,译者: 桂雅文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解决人的创新能力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其文化创生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借助影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借助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辨力,借助文化产业项目培养大学生文化创生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

[论文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高校影视课程创新 人才培养策略

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指文化本身所张扬出来的那种创生力量。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创生力。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既是文化生成发展的起点和动力,也是文化展开自身的目标与归宿。考察文化软实力,决不能忽视“人”的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人是一切创造行为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起点和目的,并以人为根本动力。所以,全面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奠基任务。高等院校是直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低,而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影视课程是普通高校的美育课程之一,它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又是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因此,探讨影视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借助影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

在当今这个被称之为“消费社会”的时代中,似乎一切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所谓“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视觉愉悦和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视觉转向”中,图像性因素彰显出来,甚至凌越于语言之上,获得某种优势。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也已经占据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对海量的良莠不齐、内容芜杂的影视作品,如何鉴别、筛选,成为一大难题。在影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土与外来消费文化的来源和审美价值,从而构建省察己身和包容他者的审美文化。因此,借助影视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吸纳力和包容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途径。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对美丑、真伪、优劣的鉴别,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必须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

借助影视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视觉理论素养培养。教师要通过影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有关影视的基本理论知识。视觉理论包括电影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影影像、电影色彩、电影声音、电影蒙太奇、电影场面调度、电影风格、电影叙事和电影类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的理论知识,还有电影鉴赏和批评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结合具体影片的观看、讨论,逐步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与评价能力。

第二,审美素养培养。审美素养培养包括情感培养和审美培养两个方面。情感培养,通过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角色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培养对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尤其重要。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很多大学生情感冷漠。教师要充分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培养,通过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与真假,对美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

第三,文化省察素养培养。通过中外影视经典作品的观看、讨论,重检其优劣,重估其审美价值,通过比较、鉴别,构建大学生省察己身和包容他者的审美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并且讨论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如何看待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消费强势文化。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视觉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观察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还对思想意识与世界观的形成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看”的习惯,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影视课程的直观性、娱乐性、审美性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媒介和途径所无法企及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影视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鉴赏、对比,引导大学生借鉴他国文化反观自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

二、借助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辨力

(一)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

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可归纳为“问题探究式”。所谓“问题探究式”,就是在传授有关的电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参与电影鉴赏与研究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就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参考;教学形式力求灵活多样,采用小组研讨、师生互动、辩论等多种形式。

以电影理论的教学为例,首先利用有关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然后有选择地播放中外经典影片,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和鉴赏。例如,对黑泽明导演的影片《罗生门》的观赏,主要侧重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以及蒙太奇的表现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樵夫进山”这个片段,从镜头、景别、画面内容、音响四个方面详细记录,反复地播放多次,然后讨论导演黑泽明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何特点、艺术创新在哪里、艺术表现力怎样等。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不但获得电影鉴赏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师尽量做到每放一部电影都落实一到两个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并引发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除了课堂内的实践,还应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剧本,关心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并为之做出贡献。

(二)影视课创新型教学模式之特色

1.人文性。影视艺术鉴赏课是美育课程之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突出美育,让学生学会分辨真、善、美,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对人类与社会的人文关怀。

2.区域性。教学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创作影视文学作品,逐步形成以本学院中文系为主体,整合本市文化创作资源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影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

3.专业性。体现中文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中文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文学创作和对剧本、剧情、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影视艺术的认识。

4.创新性。首先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内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辩论等形式,课堂外采用课题组、课件制作小组、文学社团等形式;其次是研究的自主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研讨法、探究法等;第四是教学的开放性,跨学科交叉渗透,打破学科的界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打破师生的界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打破环境的界限;第五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通过多种活动课程,指导学生研究,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与研究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三、借助文化产业项目培养大学生文化创生力

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迫切,而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一个实践的平台。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地政府都在纷纷打造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的今天,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借助当地文化产业项目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不失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影视课程的教学理念是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以梧州学院中文系的影视课程为例,首先通过让学生了解梧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解西江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粤剧文化、宝石文化、舜帝文化等文化,了解骑楼城影视基地、六堡茶种植基地、国际宝石节、粤港澳龙舟赛等文化产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其次,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方式从课堂走向社会,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由教师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学生经过实地调研进行创作构思,剧本完成后,各小组交流、互评,推选优秀剧本并进一步完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表剧作,并自编自导自演、拍摄Dv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