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楼宇经济研究

楼宇经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修 小套管 恢复生产 技术难题

辽河油田大部分区块属于沉积型小断块油田,地质情况复杂。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油层套管破漏的井口数在不断的增加,这样不仅影响油水井的正常生产,增加作业成本,降低原油产量,而且给油田开发生产管理和措施挖潜带来局限。传统的套管破漏井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泥挤堵二次固井,另外一种是套管补贴。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有效期短,承压低或不能承压的缺点。

一、工艺技术

在小修装备条件下,套漏井下小套管技术就是在原Φ139.7mm破漏套管内,下入Φ101.6mm无接箍套管,再从小套管内用清水顶替入固井水泥浆至尾管,使水泥浆上返充满两层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或上提管柱至小套管悬挂以上100m左右,将水泥浆从两层套管的环形空间的套漏点挤入套损段,并侯凝固井,再钻小套管内的灰塞,根据情况重新射孔完井或裸眼完井,恢复生产。

二、适用条件

根据套管破漏井所处的储层开发的动、静态资料,在充分考虑挖潜增产增注明显,能提高采收率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选井:

1.套管长井段或多点破漏,但未发生变形、错段。

2.套管轻微变形,经过磨铣修复能到达Φ110mm以上通径。

3.井深不超过2000m,况且井内没有落物。

三、工艺技术准备

1.设备及特殊工用具准备

1.1提升系统安全负荷不低于50T的小修配套系列装备。

1.2适用于Φ101.6mm无接箍套管的卡盘、安全卡瓦、1200B液压钳、Φ82mm油管内径规、Φ73mm×800KN·m螺杆钻、下套管变扣提升短节,Φ114mm×10m通井规(根据井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通井规)。

1.2.1下套管及附件准备

1.2.2.1选用N80级Φ101.6mm无接箍套管。

1.2.2.2Φ101.6mm套管本体喇叭口,Φ101.6mm偏梯扣(公扣)×∮116mm倒置喇叭口(喇叭口内母扣扣型为31/2UPTBG反)接头, 31/2UPTBG反(公扣)×21/2UPTBG 正(公扣)接头。1.2.2.3Φ101.6mm套管悬挂器。

2.井筒准备

2.1探井底、用Φ114mm×10m通井规(根据井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通井规)通井,验套(对套损漏点以上套管进行)。

2.2填砂至设计要求深度(以油层上届以上10米左右为准)。根据井的情况,如果需要通过砂子支撑小套管,然后通过固井(挤堵)将小套管固在套损点位置,来完成堵漏的目的井,则根据要求来填砂。

2.3对于吐泥砂的套漏井,需要对漏点进行堵漏处理。

3.下Φ101.6mm套管

3.1按设计要求组配套管组合:自下而上,喇叭口+套管(最下部1-2根套管根据情况需要打眼30-60个不等)+变扣接头(四寸套悬挂器或倒置喇叭口)+Φ73mm油管。

3.2多用安全卡瓦、卡盘、变扣提升短节、液压打钳等工具缓慢的下完小套管,深度下至入工井底或砂面位置。3.3管柱到位后,下放加压上提倒出悬挂器或Φ116mm倒置喇叭口以上Φ73mm油管,起出油管带出悬挂器内的中心管或变扣接头。

四、固井(挤堵)

常规挤水泥封堵出水层的步骤为:将管柱完成于油层上届100米,将水泥浆送至油管鞋,关闭套管闸门,从油管内挤入设计量的水泥浆,然后用清水将水泥浆推出油管鞋,然后反洗井,起出油管200米,灌满井口关井候凝。高压水层压力高,洗井易造成大量水泥浆反吐,造成封堵失败。平推挤入不洗井直接关井带压侯凝挤水泥封堵高压水层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1.下Φ60.3mm笔尖及油管,油管选用二级组合四寸套以下选用Φ60.3mm油管,四寸套以上选用Φ73mm油管,下至入工井底或砂面位置。

2.固井水泥浆

干水泥浆选择超细水泥或四川嘉华G级油井水泥。

延时添加剂:降失水剂(0.8%~1.2%G33S)+分散剂(0.5%~0.8%USZ)+缓凝剂(0.2~0.5CH-6)。 水泥浆配制后的技术性能:密度1.9-1.95g/m3,析水0ml,稠化时间不大于240min。

3.配制水泥浆

在不考虑漏点吸浆的条件下,水泥浆的用量计算:Q=π/4(D2-d2)H·n

(1)

式中:D—Φ139.7mm套管内径;d—Φ101.6mm套管外径;H—Φ101.6mm套管下深;n—附加系数一般1.2~1.5。

4.大排量正替水泥浆,用清水顶替至Φ101.6mm喇叭口以上至套漏点(或顶替至四寸套悬挂器位置关井侯凝)。(见图1)

5.上提笔尖至四寸套悬挂器(或Φ116mm倒置喇叭口)以上100m,关套管闸门,正挤水泥浆堵漏。

6.带压关井侯凝48h。

五、复产技术

1.用Φ60.3mm油管下带Φ73mm螺杆钻具及钻塞工具,钻塞至砂面位置(入工井底),并水力试压25Mpa,稳压30min不降为合格。起出钻塞管柱,若是射孔完井方式,则按地质方案要求射孔。

2.下Φ73mm笔尖管柱,用清水冲砂至入工井底,并彻底洗井。

3.测井测声幅资料,检查固井质量。

4.恢复生产,按设计要求下入生产管柱或注水管柱。

六、结论

在套漏井实施下Φ101.6mm无接箍套管及延时固井再完井技术,可以彻底解决套漏井给生产管理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甚至可以使有些死井复活,有效延长油水井的使用寿命,对于老区挖潜增效,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上技术的应用,我们要从油气田套管损坏概况、损坏原因及损坏类型出发,对井壁稳定性和在役井下套管柱进行科学分析,并对井下在役套管柱的强度、井下套管柱可能发生的失效检测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在井下套管技术应用方面发挥更好的效果。

1.可以减少施工周期,减少作业成本,增加油井产量。

2.有效地解决了水泥挤堵对套管损坏的加重,防止了井况的进一步的恶化。

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计算;CloudMod;建模;仿真;模拟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44-02

1 概述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计算模式,随着技术革新不断发展壮大。云计算是建立在广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如高性能计算、网格和效用计算,分布式系统,虚拟化、存储等[1]。这种复杂性为研究人员进行云计算服务综合实验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没有全面的能涵盖广泛的云计算组件的云计算实验工具,不适用新的云计算技术。由于缺乏一个全面的云计算实验工具,仿真工具 CloudSim的局限性,我们着手开发研究全面和有效的云计算实验框架CloudMod。CloudMod涵盖云计算的全面技术,如大数据管理、移动云计算等。CloudMod使用CloudSim作为基础设计平台,并做了许多新的改进和扩展。

2 云计算仿真平台

2.1 CloudSim

CloudSim是一个墨尔本大学自主开发的云计算建模和仿真工具,旨在为云计算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进行云计算相关研究的实验工具,支持各种云计算组件的建模和仿真 [2]。然而,CloudSim有几个局限性和缺点:第一,它是建立在网格计算环境中,限制了可以模拟的基础设施。第二,缺少几个重要的云计算组件(如BPM和SLA)。第三,缺乏一个可有用和方便研究者进行实验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2.2 iCanCloud

iCanCloud是一个能够进行大规模实验的云计算仿真平台。它提供了一个可伸缩的、灵活的、快速和易于使用的工具,允许组织优化成本和性能之间的权衡。iCanCloud模拟器的云计算系统是由虚拟机构建的,此外,iCanCloud提供了一个图形界面,帮助用户配置自己的云计算实验。该领域的两个主要的模拟器:CloudSim、iCanCloud。CloudMod覆盖更广泛的频谱特性,使它进行更有效、全面的云计算研究。

3 CloudMod框架

CloudSim的特性为云计算提供了很有前景的研究。然而,它缺乏全面的云计算模拟实验所需的几个组件。CloudMod集成了几个新特性和CloudSim的重要组件,这使它成为当前云计算系统的更全面的建模和仿真环境。

3.1 MapReduce模型

MapReduce是一个普遍使用的强大的并行数据处理模型,有效地解决了使用大型集群的机器的大型数据集的问题。CloudMod提供了一个仿真的解决方案,用户在非静态条件下可以使用CloudMod工具包执行实验,可以重新执行和配置的可控环境测试。图1显示MapReduce操作的流程[3]。当一个用户程序模拟MapReduce任务,发生以下行为序列:

1)读取和解析启动map和reduce实例的列表的用户实验工作负载。参数包括:ID、输入数据大小等。

2)主节点分配在步骤1中创建的实例计算集群中的节点,跟踪映射器和还原剂等,如信息数据中心id、主机id等。然后提交每个映射器或还原剂到云计算环境中。

3)提交映射器后(最初在就绪状态),MapReduce开始模拟,同时考虑每个映射器的状态和利用模型。

4)当一个映射器完成处理之后,它将数据集的结果存储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并通报地址的Master。

5)所有映射器完成处理时,Master将信号发送给所有还原剂开始产生的数据集。

6)在MapReduce模拟期间,CloudMod工具箱不断收集数据来显示仿真结束后的统计分析。

3.2 CloudMod网络拓扑

Network CloudSim不支持常见的云计算的网络拓扑, CloudMod工具集成了这些拓扑。另外,CloudMod支持图形界面方便地拖拽实体,定义其属性,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4 CloudMod仿真和实验

CloudMod可以自行配置云基础设施的各种功能,我们将使用两组不同的实验获取数据。第一组实验显示在不同工作负载场景和SLA条件下,云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第二组展示使用CloudMod所做MapReduce任务调度的实验。

4.1 CloudMod实验

第一个场景假设用户ID=0的云环境中,数据中心有10个相同的物理节点,有5个虚拟机(VM),每个主机上执行调用50 VMs(虚拟机进程)。

图2显示了datacenter1在动态变化的工作负载强度情况下的利用率图。数据表明,系统利用率随着工作负载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4.2 MapReduce的实验

MapReduce功能和实验配置中,输入和输出文件的大小设置为64MB。映射器的数量,默认值是20cpu,用户可以自定义映射器的数量。图3、4显示了相同物理节点和不同物理节点在任务量从10000增加到100000的情况下,总执行时间和总能耗的变化。随着工作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执行时间和能耗;使用更多的vm总执行时间将减少,说明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并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基于CloudMod的云计算建模与仿真环境研究。CloudMod填补了云计算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简洁工具的空白,提供了丰富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图表、配置、分析和评价。CloudMod让用户更容易理解不同的云系统组件和角色。用户可以修改不同的组件和它们的参数,运行仿真,并分析结果。最后,通过综合实验证明CloudMod能够模拟真实的云环境,并能做出相应的功能设置调整。

参考文献:

[1] Zhang Q,Cheng L, Boutaba R.Cloud computing:state-of-the-art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Internet Services Appl,2010(1): 7-18.

[2] 刘驰.云仿真工具Cloudsim在虚拟机放置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5,43(4):746-749.

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井下低压供电;漏电保护;选择性;DSP

中图分类号:U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280-03

Abstract: The mine environment on the low voltage power grid is bad, therefore the leakage protection is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reliability, quick acting and selectivity. The main switch and branch switch of this system all chooses DSP (TMS320F28335) as the controller. The total controller and the branches processor use the method of total score reuse, which means that if the total controller has something wrong, we can by selecting a branch controller as the general controller to avoid the total controller problem which caused by accidents. This method can avoid the failure of the leakage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design of hardware circuit and software programming method, this system can judge the leakage fault and choice the leakage branch correctly.

Key words: underground low-voltage power grid ; electric leakage protection ; selectivity; DSP

漏电是井下低压供电系统所面临的重要安全隐患,极大影响井下正常生产,因此漏电保护装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中的漏电保护装置不够灵敏,易出现误动拒动等现象,本文提出的基于DSP(TMS320F28335)控制器的总分复用形式,在总馈电开关处采用附加直流电源检测法检测漏电电流,在分支模块处采用零序电流和零序功率法进行融合选线,在处理器的使用上在总馈电开关处和分支馈电开关处都采用本控制器,当系统中的总控制器出现状况,其他分支处理器能够在第一时间替代总控制器,有效避免因为装置控制器的故障导致的漏电现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1原理方法

1)附加直流源

电网发生漏电故障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就是对地绝缘电阻的下降,附加直流电源检测主要是通过直流电源,向系统中注入直流,这个直流就可以实现低压电网绝缘水平的连续检测。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直流继电器和千欧表显示的直流电流值来对绝缘电阻的大小进行判断。这里我们需要选定一个参数来进行动作值得整定。根据正常状态下的绝缘电阻值制定一个动作电流值,这个动作值是判断漏电发生与否的一个标准。把检测到的绝缘电阻值与动作值比较,当小于动作值时,触发继电器动作,馈电开关跳闸。

附加直流检测式漏电保护的最大优点是它的保护范围能覆盖整个低压供电单元,故障跳闸不受故障类型(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但由于附加直流检测式漏电保护而言,保护没有选择性。在低压电网供电单元内无论何时何地发生漏电,都将引起总开关跳闸,造成的停电面积特别大。如果恢复正常状态的动作,尤其是远离总开关配电点的供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工操作。

2)零序功率方向保护

零序功率方向保护是具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方法。这种保护方法不仅仅能够判断电网是否发生不对称漏电,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判断出漏电支路,具有选漏的功能。零序功率方向保护在实践中有许多选线判据,其中比较常见的,早已运用到实际保护装置中的方法有脉冲比较法、相敏整流法和过零触发法。

2系统构成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本文选择性漏电保护器的研究设计分为两个部分,总馈电开关保护装置和分支馈电开关保护装置。总馈电开关保护装置完成包括对绝缘电阻的检测,实时计算绝缘电阻值,实时显示电网的绝缘情况。而分支馈电开关处需要对所在支路零序电压零序电流信号进行精确采集。当检测到的电网绝缘电阻值降到动作值以下,各分支处理器将计算出本支路零序电流的幅值和功率零序功率传输给总控制器,总控制器首先提取出零序电流幅值最大的三条及以上,然后根据零序功率的数值判断选出漏电支路。然后控制器驱动继电器跳闸,实现选择性漏电保护。

3 软件设计

井下低压电网发生漏电时的判断流程为:正常工作时保护系统要进行初始化和自检程序,根据绝缘电阻的值是否低于动作值对电网进行漏电真判断,低于作为漏电,不低于则不漏电。若判断出系统发生漏电事故,则根据分支模块传输的零序功率和零序电流幅值进行双重判断,在选择出的三组电流幅值上最大的支路上判断功率,若大于0,则为漏电。判断出漏电故障后则主控制器控制继电器跳闸,切断故障支路的电源,同时显示漏电支路,同时经通信线路向上位机实时传输数据信息,从而达到选择性漏电保护。若判断出支路后100ms内分支开关拒动,则控制器发出跳闸命令,防止开关拒动。主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4 系统仿真

1)仿真模型

本系统中使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为MATLAB(Matrix Laboratory),根据井下低压电网的实际需要,仿真得到漏电故障信号,其中包括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将采集到的故障信号按照本文提出的选择性漏电保护的方法进行漏电判断,从而来验证本文所设计的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系统中电压等级为660V,频率为50Hz.

2) 仿真结果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波形如图6-2所示。系统发生故障后大约有一个周期的暂态过程。经过信号处理模块,系统暂态过程的高频谐波分量大多被滤掉,故障线路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相位和幅值近似满足本文中所述的故障相零序分量的关系。分析图6中所示的零序电压和三路分支处的零序电流,可以判断系统发生漏电,漏电支路为3支路。

本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了因为总控制器的故障而导致的整个系统的停电,减小了故障影响的范围,同时又有利于故障的检修。

参考文献:

[1] 孙尚斌.基于模型参数辨识的矿井电网漏电保护[D].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2012.

[2] 王永进.基于DSP的漏电保护器的理论和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3] 方威.矿井供电系统选择性漏电保护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9.

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随着《北京市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市商务服务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日前,北京市商务委综合处处长王立杰对《规划》进行解读。

王立杰说,商务服务业是主要服务于商贸、商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群,是生产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支撑条件之一。商务服务业兼具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多数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属低耗、高效绿色产业,是“智力经济”,符合首都服务业发展方向。

他说,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事业单位,都以自我服务为主,社会分工很不充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事业单位把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出去,政府也扩大采购服务的范围,不断释放需求,催生商务服务业不断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进商务服务业跨国公司,促使国内传统意义的中介机构也变为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第三方服务不断扩大,商务服务业迅速发展。

北京发展商务服务业三大优势

王立杰说,北京发展商务服务业具备三个产业优势。

一是商务服务业已成首都经济支柱产业。商务服务业已成全市服务业发展重要增长点。2004年至2008年,本市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年均增长15.2%,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1.1%。2008年,本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48.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7%;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4亿元,纳税合计137.8亿元;在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商务服务业占10.9%,达62.3万人,居同一统计级别各行业之首。

二是综合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行业发展国际化程度全国领先。全球50大咨询公司中,已有35家进入北京;世界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已有6家进入北京;德勤、安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排名前4位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已进入北京。同时,企业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全国领先。在本市商务服务业中,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行业实力均国内领先。全国百强管理咨询公司中,北京有57家;全国30强律师事务所中,北京有22家;全国综合排名前20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北京有14家;北京市职业律师占全国的11.9%;北京知识产权机构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28%,其中境外向我国申请的专利量占全国的71%。

三是总部经济优势日益明显。企业管理服务是商务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属总部经济型行业,主要包括企业总部、投资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2008年,全市商务服务业法入单位中,企业管理服务行业以13.6%的法人单位数,20.7%的从业人员,占有95.7%的资产,实现45.4%的业务收入,缴纳50.3%的税金。

王立杰同时强调,尽管本市商务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相比,与新世纪、新阶段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商务服务需求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大量潜在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二是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高端服务能力不强,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三是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低;四是缺乏统筹促进全市商务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机制,政府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的手段不足。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本市商务服务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发展商务服务业 主要思路及目标

按照《规划》,北京发展商务服务业要依托首都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实行分类指导,带动重点突破,推动商务服务业实现振兴发展。

北京发展商务服务业,一是以规划为先导,带动发展格局优化。针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行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商务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以支持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带动离端发展。重点支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服务水平和高端服务能力提升,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带动集聚发展。依托商务楼宇资源,积极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形成有利于商务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借助楼宇品牌,增强集聚效应,方便企业与客户对接,促进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

四是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推动力,带动产业升级。继续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优化本市商务服务业产业结构。通过国际知名企业的高端服务示范效应,带动全市商务服务业产业升级。

五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为保障,带动发展环境优化。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统筹促进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发展目标是四个:一是商务服务业保挣快速、健康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0年至2011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1年达1000亿元;限额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1年超过4000亿元。2012年至201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超过1700亿元;限额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超过7000亿元。

二是行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继续提升,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全市新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20家左右;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本市企业新增20家。

三是商务服务业企业的楼宇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到2011年,形成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30个左右。四是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

王立杰说,振兴商务服务业工作的核心是通过不断释放需求,优化环境,壮大品牌企业,加快产业发展。

实施产业振兴四大工程

王立杰说,《规划》要通过实施四项工程,进一步增强商务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

一是市场需求释放工程。加强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政府、企业业务外包,推进商务服务业分工社

会化、市场化进程,着力扩大商务服务业市场有效需求。积极引导本市有关单位和中央在京单位外包商务服务业务。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加大对商务服务采购力度,重点向咨询与调查、旅行社、会议及展览服务、办公服务、公益活动策划服务等行业市场释放需求。同时,引导、鼓励在京生产、流通企业外包商务服务业务。搭建商务服务业务对接平台,组织本市咨询与调查、广告业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开展业务对接活动,充分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对向外发包商务服务业务的先进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企业扶持壮大工程。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进入北京。参照本市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等政策,大力引进企业管理服务等行业总部型企业,支持知识密集型境外商务服务业企业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同时,提高本市商务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对商务服务业内资龙头企业自有品牌建设给予支持,打造本市内资商务服务业百强企业。创办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论坛,扩大本市商务服务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依托国内外大型展会平台,展示、推介本市商务服务业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引导企业开拓外部市场,通过服务京津冀、环渤海等区域,树立区域龙头地位,进而辐射全国。对外部市场营业收入业绩突出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企业外部市场占有率。大力扶持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落实本市关于促进生产类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组建本市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联盟,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王立杰在强调政策要对企业一视同仁的同时,表示对龙头企业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对中小企业则重在提供扶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内外资,政府要营造公平、公正、安全、诚信、开放、规范的环境。对企业所能享受的扶助政策,他强调北京现有政策都适用,对商务服务业企业依据其不同的产业类型,适用和套用本市扶持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不同的专项政策。

三是商务楼宇提升工程。引导商务服务业企业提高综合集聚、专业集聚度,提升行业配套水平、专业服务能力和客户便利度。打造本市商务服务业主题示范楼宇。开展主题示范楼宇认定工作。市、区县联动,研究制定扶持措施,发挥主题示范楼宇的集聚带动作用,重点促进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同时,增强商务服务业企业楼宇集聚效应。鼓励楼宇经营管理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总部经济特征明显、高端业务集中、行业集聚度高的商务楼宇形成集聚效应;对新建市级地标性商务服务业主题楼宇,按照相关规定纳入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在土地规划。年度土地供应、土地使用审批等环节和投资贷款贴息补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在商务楼宇集聚发展。对入驻经认定为主题示范楼宇的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给予租金补贴。

王立杰认为,楼宇经济的优势在于产业集聚效应,大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有益于品牌化。北京的楼宇经济要走向专业化、配套化,品牌化,通过楼宇经济带动,调整北京的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

四是促进体系建设工程。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搭建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发挥保障、支持作用。

完善商务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相应政策,促进公共机构对商务服务增加采购,重点加大政府部门对商务服务的采购力度;研究制订鼓励生产、流通企业释放商务服务需求的优惠政策,促进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集成促进商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有优惠政策,将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纳入支持范围。加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进力度。搭建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商务服务业市场运行和行业发展监测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产业服务平台有几个功能,首先是落实、承载具体的协调职能,研究如何更好的利用公共资源促进商务服务产业发展。同时,要具体操作公共资源配置等工作,促进商务服务业振兴发展。

除上述方面外,王立杰还特别强调建立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他说,发展商务服务业需要多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建立协调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专项政策,优化发展软环境,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市级协调机制,吸收相关部门和区县参加,加速商务服务业发展进程。

专家点评

《规划》推动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

赵 弘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商务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矗炙出。发展商务服务业能完善城市高瑞服务功能,提升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近年来北京商务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尚采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均需在商务服务业振兴过程中解决。

楼宇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Abstract:The article com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has gathere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bout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to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growth way enlightenment.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发展模式 理论实践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关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网络传媒、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业等。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热点,如杨亚琴和王 丹(2005),刘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骏(2007,2008),李志平和白庆华(2008),吴家喜(2008)等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开研究,重点在于集聚区形成机理、特点、功能开发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总体来说,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引导。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 (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对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硅谷(Silicon Valley)等进行实证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模型。国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演化和发展,提出了各自观点。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为因素的推动作用,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统一的肯定观点,对与创新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核心作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200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过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个百分点是由第三产业提供的(上海市统计局,200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在品牌建设、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启动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两批确定了20个建设项目,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希望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经全面推进,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得到统筹协调。中心城区通过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实现了集聚区的商旅文结合;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中的集聚区,通过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显现了中心城区CBD溢出效应和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凸显了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中心城区集聚区错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启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验,对我国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较好启示作用。

(一)国际对标与经验积累相结合,深化发展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出现了由单点的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应运而生(广州协作网,2008)。上海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从国际对标起步,市政府组织国际大都市考察活动,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细化适应上海发展特点的集聚区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在具体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积极经验,树立样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现代化。通过样板示范效应,加大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核心区域专项设计

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规划上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依托”、“三个合理集聚”、“四个集约发展”、“五个空间集合”,“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结合未来功能定位,上海明确各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和衍生区域。针对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鉴东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间设计经验,一方面完善集聚区内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区整体容积率的前提下,实行容积率局部调整,挖掘潜在的商务楼宇空间,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开发。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立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固化有效衔接,合理规范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完善交通枢纽,构建科学交通系统

上海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承载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交通目的多样化,呈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散化、多极化特点。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经委与市建交委、市规划局共同编制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交通导则研究》,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立体交通系统的思路,解决集聚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交通规划要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干道、隧道、桥梁等立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把交通枢纽设立与商务楼宇、休闲场所互通连接,方便工作、生活与休闲之间的流转,加强交通网的功能新开发(叶松,2007)。依托轨道交通站点。

(四)吸引专业人才,发挥服务创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动产业调整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集聚区内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频繁联系和沟通,使创新成果更易传播、吸收和转化,从而促进整个集聚区服务能力的提高。集聚区具有有利的创新基础设施,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促使集聚区整体及区内个体均成为创新主体,发挥服务创新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除了上述经验外,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探索还有其他很多启示,比如:强化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群;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连接产业链或创新链,提升整体辐射能级;构建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等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过度依赖政府政策、企业竞争与协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总体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增强上海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产业集聚理论转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换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分析视角。产业集聚区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因此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且区域间差别较大,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构建适应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J.城市,2008.04.

[3]杨亚琴,王 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4] Keeble, Wilkinson. 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 Ashgate Adlershot.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