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理的理财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同步相量测量;配电管理系统
0 前言
为了达到世界对再生能源的立法标准,需要相当大比例的新能源系统连接到配网中。例如在中国,据预测,为了满足2020年的目标,配电网络将有望连接50GW以上分布式发电(DG),而欧洲国家的英国预计为10GW[1]。
一直以来,分布式发电的连接没有积极的管理,可连接的发电容量也有限,它可以不受所网络运行情况的约束而工作,本文把这种较为独立的状况称为“适应与淘汰”机制。这种限制情况(包括强风和电网低负荷同时发生)决定了DG并网的容量。因此,“适应与淘汰”机制并没有有效地利用网络,而经费和延误导致了许多配网不愿投资该类项目,致使目标无法实现。另一种方法可称之为“连接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在当它被削减时才需要考虑网络的限制。根据这一理念,配电网络具备了可以容纳更多分布式发电容量的水平,并且可以适度进行缩减。这种模式如果想要被广泛采用,还需要新的实践和检测。但是“集中和分散”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是需要坚持的,一个配电管理系统的关键是集中监督控制,而分散控制涉及到DMS对自治区的测量和独立运作的控制,这对于通知电网监控人员监测具体的网络行为和状态是非常有用的。本文探讨了如何在“集中和分散”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PMU在DMS中“连接和管理”分布式发电(DG),最终目标是使得基于PMU的先进DMS能够使DG在保持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的同时,亦可大幅提高适应分布式发电的能力。
1 PMU技术在方案中的应用
同步相量测量(PMU)技术运用GPS技术,能够准确地从电压和电流的正弦信号中提取幅度和相位。由于时间同步,在电网中不同线路的相量可以被同时比较。与传统的连续SCADA数据采集系统相比的优点是PMU能够获取SCADA不能获取的相位信息,且速度更快[2]。
PMU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输电网系统中。这个概念最初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但是在2005年修订IEEE标准后才普遍得到应用。在同步相监控系统中,子站获取数据,然后传输到数据中心,在那里将进行分析数据和存储。相量数据以及其他派生的可视化信息将被控制或被转发到其他系统,其中包括配电管理系统(DMS)。本文涉及的方案重点就在于将PMU测得的相量数据输入到DMS,然后得到配电系统、负荷和发电侧的详细信息,主要利用相角差等关键信息进行可再生能源的连接与管理[3]。
2 利用PMU进行DG并网整合方案的设计
针对DG整合,本文提出了一种三层次结构分析方案,该方案以逐步递进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充分利用PMU和DMS,进而最大限度地使DG在保持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的同时,也能大幅增加配电网络适应和连接DG的能力[4]。
2.1 一层整合――PMU信息的获取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实时的DG能源的可观察性。新的DG能源通常要求能够提供实时的自动测量记录,典型的是通过DNP 3.0(国际电子电工协会IEC的TC57协议基础上制定的通信规约)使用DMS系统的SCADA功能。而对于现有的DG能源,并不能够进行自动测量记录。要准确估计DG引入电网情况,正确认识电网状态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即使在95%的风力发电是连接到配电网(20千伏)的法国[8],这其中也只有75%的产品是可以自动测量记录的,其余25%是根据规则和配备了遥测装置的DG估计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开发出一个应用软件平台,可接收来自PMU的实时测量相量数据,进而实现实时风力引入的可观察性,也可有效地对不同粒度如对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场、变压器、风束或配电控制区的的监测和警示。
同步相量测量对于提高配电系统的可观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1)更快的测量速度,提供更详细的网络操作。例如在快速变化时,引起瞬时的或周期的电能质量问题无法在传统的SCADA/RTU测量中观察到。
2)先进的配网状态估计和网络负荷的观察。电网容纳DG的能力取决于负荷和发电的实际状态。在配电系统中,负荷的实时数据变化无常,但同步相量测量可实时提供简明的信息,以观察监控节点和相邻节点。
3)可得到详细的分析信息。例如,评估网络的短路容量[2]。
其次,得到配电系统负荷的详细信息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对于确定现状网络状态和确定网络的规划目标都十分重要。高时间分辨率的同步相量详细数据若与其他数据源集成,可以更加显著提高可用信息的准确性。
2.2 二层整合――考虑DMS对PMU信息的反映与功能设定
DG能源的二层整合需要对PMU信息进行反映,并实现利用其信息的功能设定。
1)考虑必须整合“智能”设备(如自动重合闸设备或可远程控制切换设备)并帮助维持电网安全供电的功能。这样的设备建立并整合一层整合里陈述的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针对目前状况的新设备,也可以重新配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进行后续的中断恢复。
2)考虑位于DG的发电机控制器需要有能被连接到DG能源的辅助服务能力,如电压支持。有源电压控制减缓电压上升问题,进而有效地限制了DG可连接的程度。考虑该应用软件的功能需包含了一个电压无功控制VCC提供对配电网络中无功功率的控制,以优化馈线损失(例如,最小损耗或电压曲线跟随)。VCC功能可以考虑到所有有源和无源VAR支持设备,包括DG能源。
3)考虑必须要能实现间歇发电的缩减功能。例如,由于得到了负荷与发电的准确实时有用信息。一些高风力与低负荷情况下需要减少由于网络安全原因或阻塞管理导致的部分风力生产。缩减指令被保存在审计记录中,以支持解决条件。
4)考虑DG的整合应该要包含在并网模式或孤岛模式下运行微电网的能力。一个微网由几种荷载(可控或不可控)、DG能源和配电馈线构成,可以平衡微网操作单位。目前大多数政策不允许独立操作微网,需要快速断开DG故障以保证电能质量安全问题。
5)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负载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将显著增加。这将提供新的机会协调发电和负荷管理,该功能的整合需要实现既能更为高效地连接,也能稳定独立运营微网。
2.3 三层整合――考虑由DG输出引起的潜在问题的评估
三层整合一方面要确定由DG输出引起的潜在问题,另一方面要提供应对这些威胁的信息。本文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
1)考虑安全分析。这包括了三相负荷潮流计算以及安全限制监控,以确保电网在电能质量和电压/无功调节限制内运行,并且运营标准取决于监管法。
2)考虑短路分析。用于监测故障电流等级并检查设备校正的兼容性,包括DG的故障贡献。
3)考虑故障隔离与恢复。用于支持停电恢复与馈线重新配置部署,考虑到DG以及人员安全的运营切换计划的管理。
4)考虑仿真模拟。不同负荷/发电情况下网络状态的研究与模拟,有一个DG预测引擎的无缝接口和强大的模拟器。这帮助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基于预测数据的现实场景的网络研究。
5)考虑配套服务。为发展短期策略,需开发一个随机最优模型,以减轻因风力发电间歇性而引起的不确定性。提出应对平衡风力发电变化的最佳策略,以保证能够对大风和低负荷等情况作出响应。
3 结论
具有挑战性的DG连接目标需要用管理网络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PMU的出现,为管理整合与运作DG连接方面的重大变化带来新思路。同步相量测量信息结合开发的监测应用程序,完成的协调控制功能对执行DMS对DG连接来说是新的思路和方法,补充了DMS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Gas and Electricity Markets (Ofgem, UK).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price control review-Final proposals -Incentives and Obligations[OL].Ref 145/09, ofgem.gov.uk, Dec. 2009.
[2]李大虎,曹一家.基于SCADA/PMU混合量测的广域动态实时状态估计方法[J].电网技术,2007,06:72-78.
[3]赵红嘎,薛禹胜,汪德星,葛敏辉,李碧君.计及PMU支路电流相量的状态估计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17::37-40.
[4]余良.基于DMS的节能项目投资效益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3.
[5]陈超仁,余岳峰,胡子珩,黄日星,程韧俐.DMS评估模型及新发展[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06:16-19.
[6]刘辉乐,刘天琪,彭锦新.基于PMU的分布式电力系统动态状态估计新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04:34-39.
[7]周子冠,白晓民,李文锋,李再华,许婧,李晓.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网故障在线智能化诊断与分析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13:1-7.
[8]Pederson K.O.H, Nielsen A.H., Poulsen N.K.Short-circuit impedance measurement[J].IEE Proc Gen Transm Distrib, vol.150, no.2, Mar.2003.
[9]Ochoa L.F., Wilson D.H.Angle constraint activ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wind power[Z].IEEE/PES ISGT Europe, Oct.2010.
[10]杨晓梅,张勇,王治华.配电管理系统中的需求侧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2,01:20-23.
[11]胡勇,郭子健,刘奇峰,唐明.基于IEC 61970/61850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建模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02:91-96.
[12]谢睿,王少荣.基于多智能体与实时数据的合同能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12:69-74.
[13]John P. Gray,Brad Ludwig,Jack Temple,Michael Melby,Steve Rough. Comparison of a hybrid medic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to simulated de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model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2013,7015.
[14]V. V. Thang,N. T. D. Thuy,D. Q. Thong,B. Q. Khanh. A Novel Model Calculated Distribution Systems Planning Intergrated Distribution Generators for Competitive Electricity Markets[J].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3,0603.
【关键词】侵占罪;代为保管;占有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62-01
一、案情介绍
案情:郑某和蔡某系朋友关系。一日,蔡某因有事到某酒店208号房找郑某,并将随身携带的价值2万余元的鹿茸等药材放在郑某的房间。之后,二人一同离开房间外出办事。途中,郑某找借口离开并返回酒店,将蔡某的药材拿走。
二、案情分析
分歧:本案在审理中,对郑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郑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郑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用主观上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发觉的方法,窃取其财物的行为。郑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所以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郑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郑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并且拒不归还。其行为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特征,应当认定为侵占罪
评析:在此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侵占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一个关键区别在
于侵占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特征,即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行为人将自己业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转归为己有,并且拒不交出、拒不交还的。本案中,郑某对蔡某放在其房间内的财物是否有代为保管的义务、是否是合法持有,是决定其行为性质的关键。
如何理解“代为保管”?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狭义说。此说认为,应对代为保管作严格的解释,行为人侵占的是自己业已持有、他人暂时委托自己保管、看护的财物;二是广义说。此说主张对代为保管作较为宽泛的理解,认为这里的保管,主要是基于委托合同关系或者是根据事实上的管理以及习惯而成立的委托、信任关系所拥有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和管理;三是占有说。该说认为,应将代为保管理解为占有,它包括事实上的支配与法律上的支配。但无论是事实上的支配还是法律上的支配,都应以财物的所有人与行为人存在委托关系为前提。
狭义说的理解过于机械,不当的缩小了侵占罪的适用范围。从行为的本质来讲,将基于某种事实而持有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和将基于他人委托而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都是对他人财物所有权的侵害,两者在性质上并无实质的差别,如将基于事实上的持有完全排除在代为保管的范围之外,明显违背了刑法保护公私财产的立法目的。广义说和占有说从实质上讲是一致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广义说侧重于表面上的现象,而占有说侧重于实质上的内容;持有和管理是一种常规化的语言,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不易形成统一的认识,而占有是一种法律上的语言,为法律所固定化,更能使人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占有说更具有合理性。
要构成代为保管,首先要具备占有事实,侵占罪的特点是将占有的财产非法变为自己所有,因此,行为人只要在事实上占有他人的财物,即具备了构成侵占罪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占有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法上的占有,其范围要宽于民法上的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和法律上的支配的总和。换句话说,只要具有处分财产的可能性即可。除要求具有占有事实外,还要求委托人与人之行为人之间存在委托信任关系或潜在的委托信任关系,只要行为存在保管的意思即可,即行为人具有保管的义务,这种义务既可以是主要义务,也可以是附随义务。无论是委托信任关系,还是潜在的委托信任关系,都要求保管行为不能违反刑法、行政法等公法上的法律规定,否则不属于侵占罪中所要求的委托信任关系,侵占保管物的行为自然也不构成侵占罪。
简而言之,只要事实上占有他人财物,而该占有又不违反公法上的法律规定,就应当认定属于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换句话说,在侵占代为保管财物的情况下,侵占行为不仅侵害了他人的所有权,而且破坏了委托信任关系或潜在的委托信任关系,对于潜在的委托信任关系可以理解为只要占有不违反强行法的规定即可。
本案中,蔡某基于对朋友郑某的信任,将价值2万元的药材存放于郑某的房间内,双方虽然没有代为保管的书面或口头协议,但是郑某作为房间的实际使用人,对房间内的财物具有事实上的控制和占有关系,因此其对蔡某的财物负有保管的义务。郑某将代为保管的蔡某的药材非法占为己有并且拒不归还,涉案财物金额达到侵占罪的追诉标准,因此郑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蔡某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郑某返还财物或者赔偿损失。
【关键词】投资理财;教学法;课程
中国分类号:G642
1理财课开设的必要性
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的在提高,每个家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上涨,因此人们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保值或者增值。我国人们在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在以后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花费,因此人们就必须要知道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财产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极好收入的人来说,更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或者是专业的理财人员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合理的保值或者让其增值。现在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在开发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理财产品,让人们能够尽量小的风险下还能有利润可收。对于个人理财来说,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能够了解和熟悉个人理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始上大学,自己手中可支配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都希望能在生活费够用之后的结余,能将其进行理财让自己富余的财产增值,所以大学生开设理财课程十分必要,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财知识,能为以后自己的财产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2个人理财的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对于个人理财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理财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候,案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掌握,而且理财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有经济、金融和管理等方面,学生还要自然的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进行链接,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学好。我国人们比较认同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储蓄的收益很低,而且流动性及高,但也是一种理财的选择,将资金进行积累起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储蓄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储蓄的种类,从而得到收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用引入案例的方式教学。例如储蓄资金的时候可以选取两种方式将钱存入银行,一种是整取整存,另一种是大金额的储蓄,时间都是三年,当到期后,这两种方式的利息就会不同,对于整取整存的储蓄方式来说,到三年后,没有取出,那么之后的时间就会按照活期的利息来算,而另一种方式来说,就不会改变利息的计算;如果说第一钟储蓄方式在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将资金取出,利息就是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而第二种方式储蓄是不能提前取出来的。
2.2项目教学法
理财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学会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方案,对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而且选择的项目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并且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自己组所接受的项目共同来完成,并把项目的评判标准告知学生,然后让同组的学生共同将任务完成。学生要想将这个项目完成,就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进入社会,了解现实的情况,也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让后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方案。通过项目学习以及完成,都需要同学们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也能锻炼同学们合作意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同学们在完成自己的项目之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将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做最后的评价。
2.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教学法进行学习。个人理财也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客户信息的收集。(1)收集完资料之后,对客户有了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建立好与客户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制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理财计划书,这一步的关键是在于要有熟练的沟通技巧和实践经验,以及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用互动教学法就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要求。互动教学法也是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教师可以充当不同需求的客户,让同学们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这样不断的锻炼就能成为合格的理财规划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就能掌握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同学们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同学们所欠缺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知识的补充,让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作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该怎么样与客户交流,需要了解客户那些资料等,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处理事情的应急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
2.4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加直观,更易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市场上比较新的理财产品展示给同学们,教学内容被生化化,利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多媒体上,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将课件拷下来,回去之后进行复习,才能将知识掌握的更好。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是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法相结合,发挥各种教学法各自优势,最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合格的理财规划人才。
总结:
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课程中的知识,并实质的运用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张雅泉;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证券投资实务》课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1年02期
[2]高敬;国际金融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9期
[3]张伟芹;项目教学法在理财规划与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7期
关键词:个人理财;生命周期理论;投资规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3-01
一、个人理财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诸如储蓄、保险、证券、外汇、收藏、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各人风险可以接受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消费理财的目的是合理安排生活花销,其实质就是使钱花得好、花得值和花得省。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关键处。有人挥金如土,生活依然不入流;有人花钱节俭,却能彰显生活质量,可见消费理财学问大,窍门多多,智慧多多。
投资理财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其实质就是要解决钱“生”钱的问题。为了处理投资风险、绕过投资陷阱、识破投资骗术和增加投资收益,人们需要不断充实理财知识,丰富理财信息,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技能。
二、个人理财的平衡观
个人理财主要目的不是“掘金”而是“平衡”,即实现财务的平衡。保持“财务平衡”是理财的首要目标,也是迈向财务独立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财务平衡”要保证四个方面的平衡。
1 内容上的平衡。个人理财在内容上包括住房计划、汽车计划、子女教育计划、资产分配计划、保险计划、养老计划、退休保障计划、遗产计划等。理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这些理财内容达到一个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2 结构上的平衡。理财涉及投资,但不等同于投资,资产增值是理财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对风险的控制和规避以及对财产或债务的梳理。所以一个稳健平衡的财务结构才是合理的,不过这个结构还是因人而异的:根据风险偏好、资产多少的不同,这个合理的结构也会不同。
3 时间上的平衡。制订理财计划时,按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年左右)、中期目标(3m5年)、长期目标(5年以上)。如何要实现这些目标,这就需要达到时间上的平衡。时间上的平衡主要是指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消费,从而决定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生活方式,它是理财的基础部分,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4 动态上的平衡。在人的一生当中,物资的多少、财富的多少等都是动态的、变化的,不可能是恒定的。如果只出不进,千万家财也会毫厘不剩;如果只进不出,这样的财富犹如粪土;只有合理平衡物资与财富的进出,贫穷也会快乐,富有会更加幸福。
三、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应用
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个人理财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生命周期整体出发考虑理财,掌握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让人们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理财方案,选择适当的理财产品,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合理分配财富,实现人生效用的最大化。该理论建立在跨期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核心内容是在个人或家庭一生当中有限的经济资源约束下,求解基于终生消费(包括闲暇和遗赠)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可把生命周期分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理财目标。弗兰科·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把消费者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在少年期和老年期,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期则收入大于消费。而Halifax把人生分为青年时期、成家立业时期、中年时期和退休时期四个阶段,订制出国金融和生活方式需要相匹配的信用卡。
根据我国的理财实践,也有理论将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如下表)。通过对个人理财生命周期的分析,更能在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中确切了解客户所需,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理财实践,消费者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理财目标也往往不同,理财的倾向也不同。一个人处于某一生命周期阶段可能有很多理财需求,但在特定的阶段有最重要的、迫切的理财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理财工具,对理财工具进行组合。
四、结论
理财是一个贯穿人生各个阶段的长期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应持之以恒。在未来的家庭理财安排上,所需注意的地方有:
1 关注国家通货膨胀情况和利率变动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考虑收益率及时调整投资组合。
关键词:通识课程;投资与理财;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当前,国内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可谓“见仁见智”,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她采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界定方法,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从性质、目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 从性质上说,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上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上说,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投资与理财得以广泛兴起,理财规划必将成为经济金融界的热门话题。《投资与理财》通识课程是投资理财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着重于专业技能实训,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初始岗位为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公司等行业的客户经理、理财规划师助理等一线理财工作。课程要求学生能熟悉各种理财工具的特点及风险收益关系,能综合运用各种理财工具,为目标客户设计出理财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工作任务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理财工具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理财规划能力。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实训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投资与理财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工作,投资与理财毕业生必需学习证券、金融、保险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熟悉理财服务的基本规范和流程,并熟练运用理财技巧。在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投资与理财》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努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推进案例分析和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将国家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知识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起重要支撑作用。本课程开设是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的。《投资与理财》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理财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开设与前后课程连接恰当。
二、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投资与理财》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提供理财咨询、制定理财方案等职业能力为重点,满足一线岗位专业素质需要为目的,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发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考试紧密融合,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岗位素质能力和要求。主要理念和思路如下:
(一)以理财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本课程设计以完成理财规划工作为导向,将理财规划师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学习项目,在各个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学习领域,设计学生情境。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设计以岗位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基本规范和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突出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解融合到所选的理论知识中,做到“课证融合”。通过设计市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一线理财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二)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高职[16号文件]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项目课程方案设计及课件的制作,均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讨论分析,参考行业培训标准和理财规划师做业规范,共同开发《投资与理财》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校内模仿、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
课程围绕一线理财及理财规划师岗位能力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安排紧密围绕工作内容和岗位任职能力展开。通过实时的经济时讯、依托国内外证券市场、经济、金融市场以及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综合应用,为学生学习创造接近真实的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氛围,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融资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教育规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税收筹划等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
(二)能力目标
具备现金需求分析、现金规划方案制定的能力;具备制订住房消费方案、汽车消费方案、消费信贷方案的能力;具备分析客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规划方案的能力;具备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提供保险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收集客户资料、投资规划、提供各项投资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退休养老规划、分析需求、制订方案、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财产分配和传承客户状况分析、财产分配方案制订、咨询服务能力;具备分析客户纳税状况、制订税收筹划方案的能力;具备完成客户的财务分析报告、综合制订各分项理财规划具体方案的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个人理财的一般原则,熟悉和灵活运用各种理财工具,为以后的个人理财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些基础上,能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因素,制定出合理的个人理财规划方案,实现人生各阶段的目标和理想。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
(一)课程教学重点
与客户面谈沟通,建立合作关系的技巧;家庭财务信息收集、填写;客户住房目标设计、还货报表编制;教育目标的确定、编制教育投资;保险方案书制定;养老金筹划方案编写;养老金筹划方案编写;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组合方案配置;避税方案设计;理财规划方案执行等。
(二)课程教学难点
理财合同的设计、签订;具备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贷款还款方法比较、住房选择;教育投资计算;人险、寿险、财险的知识;养老需求分析、社会保障及法律知识运用;金融产品分析、收益率计算、投资组合;个人所得税计算、应纳税额计算;理财报告撰写等。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以理财服务工作过程为基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理财工作过程分为:建立客户关系――收集客户信息――财务分析评价――制定理财方案――实施理财方案――跟踪理财服务等组成。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熟悉理财基本工作业务流程和要求―提供简单理财服务―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将理论知识讲解、业务流程操作融入到各项目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体现课程安排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按理财规划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财规划工作内容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整合到各学习情境中,在综合实训室,采用与工作过程高度仿真的模拟训练,边学边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强化四个环节的工作
岗位认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参观、交流感受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能力要求、岗位知识要求、岗位素质要求;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内模拟仿真系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训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社会实践,通过假期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了解产品,服务社会;顶岗实习,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实现工作真实体验。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方面,本课程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技能、标准为载体,利用校内模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一)“工学交替”
利用校内实训环境,结合理财软件应用,让学生体验《个人理财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实务操作,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实训环境下不仅消化理论课堂知识,同时,对工作岗位有一个基本认识。
(二)“任务驱动”
以理财实际业务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将知识、技能有整合排序,以各项目驱动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以理财规划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后又以综合实训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学习,职业能力将得到真实提升。
(三)“项目导向”
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提出项目内容,由主讲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理实一体化”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融“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边学边练。借助多媒体设备、PPT课件、专业教学软件进行理论讲解,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训操作。多媒体的强大演示功能和老师的现场操作与分组实训的结合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达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六、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名称:投资与理财综合实训室
条件:配置电脑50台,其中教师机1台,服务器1台,学生用机50台。内部组建局域网,与校园网互通。服务器安装有智管财务管理软件、用友财务软件、OFFICE软件、世华财讯金融系统及操作系统等软件满足专业教学。
功能:为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平台和模拟实训平台。理财规划、投资咨询、财务核算等。
实训项目:证券投资、期货实务、理财规划方案设计、理财软件综合应用等。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实训功能:实地考察、见习和顶岗实习。
实训项目: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理财规划、投资咨询等。
参考文献:
[1] 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徐晓飞.本科生院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
[3]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高雄:“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