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灵动,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步调一致,要求统一,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承认其个性,尊重其个性,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尼采语)。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同样,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2)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3)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得动态、发展,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充分准备,奠定研究基础,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骨干引领,深入研究(2012.11-2012.2)。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研究,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三)总结提升,全面推广(2012.2-2013.6)。

本阶段,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完善成果,总结提高(2013年5月—2013年9月)。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课题研究,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开设观摩研讨课,撰写论文等。

(二)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个案(追踪)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总结规律,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制定差异性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一节课,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如:充分利用校园网,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个性化教学,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结构,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评、互评,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而且活化作业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依据自身资源,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英语外教)、Sinja(德语外教)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从而为比赛服务,整堂课设计合理,目标达成率高,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5)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渗透“理想、幸福”教育,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材,统一结论,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并有60篇于各级各类刊物,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其实,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循环运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58-03

课堂教学是学校质量运行管理和监控的关键环节,在本科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课堂教学检查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强有力的支撑点。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学期均组织院系领导听课,加上学校组织的督导听课及学生评教的数据,可以客观并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授课质量,真正体现了数据的全面性,评价的客观公正,总结分析的科学性,反馈改进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的目的。

一、研究方式

(一)数据采集方式和范围

本研究主要采集的数据是基于同济大学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范围包括学校督导、院系领导的听课记录,学生的评教情况。时间跨度为三学年六个学期。学校督导和院系领导的听课指标见表1,学生评教的指标见表2。各项指标共有五个等级,优、良、中、合格、不合格,通过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课堂教学考评中权重最大的内容讲课思路以及科学使用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求得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对每个学期的所有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学生评教的参与率纳入学校对学院的本科教学优良状态考核的指标体系中。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采集的数据取自2010年到2013年三学年共六个学期,通过分析、比对,对全院每个学期开设的每门课、每位任课老师按学校督导、院、系领导的听课分别统计,直观地描述出什么类别的课程,哪些指标被肯定,哪些指标存在问题,需要改善和提高等,并对被听课的老师的职称分布等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或规律。

(三)数据采集

本文中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学校本科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块。

1.听课基础数据统计。从图1可知,近三年来院系领导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比较满意,A(优)等级评价基本保持在70%以上,B(良)等级在30%以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状态,没有中以下的等级出现。

相比于院系领导,学校督导的听课情况略有差异:从图2可见,学校督导的评价涵盖A(优)、B(良)、C(中)和D(合格)四个等级,各等级的曲线波动变化相差不大,优和良在30%~70%区间,中和合格维持在10%以下,评价更接近于正态分布。

2.听课分项评价统计。在学校和院系领导的听课评价中,大多是优、良等级,中和合格只占学校督导评价的很小比例,因此,本研究中,将评价为良的各项指标单独进行分析,所占比例较高的,代表该项存在不足,需要提高和改进。

从图3看出,各位领导认为大部分被听课的老师在“备课充分、思路清淅”、“教学手段科学合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少,但在“引导学生联想创新”和“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的分布比例比较大,这说明院系领导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这两方面存在着不足,有提升的空间。

但在图4中,各项指标存在类似的比例,分布更趋均匀,只是在图4中在“内容充实”点有更大的比例,说明院系领导和学校督导,对这部分工作的评价都比较相近。

3.被听课老师职称分布情况统计。

因为工程师、研究员、实验师等其他职称,主要承担实验教学,且被听课的频次相对较低,因此合并为其他项以柱状图显示。比较表3和表4,从听课总数来看,学校督导的次数总体均高于院系领导,但从听课涵盖各职称等级来讲,院系领导的选择更均衡一些。但无论是学校督导还是学校督导,听课主要为副教授,这与院系的职称分布相似,与教学任务的安排情况有关,开设课程主要以副教授以上为主,但都有教授、讲师等其他职称的纪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院教师的授课情况,确保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

4.学生评教数据统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届学生约170人左右,四年制共有将近700人,学院的教学任务主要面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各年级的学生要对各类课程进行评教,对其他学院开设课程的评价,均由各开课院系采集。

从表5(见上页)来看,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的评教比例相对较高,三年六个学期中均保持在87%以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优秀率均在98%以上。

二、结果分析、讨论及建议

(一)结果分析

从各图表可以看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堂教学的总体情况优良,无论是学校督导、还是院系领导的听课,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对备课充分、课程内容以及讲课的激情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评教,三年六学期学生的参与率在87%以上,评教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对教师的评价均为优。同时也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手段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该评价指标占权重为0.2,是所有评价指标中最大,可见其重要性。

(二)讨论和建议

同济大学从2006年起就实行新教师考核上岗制,新入职的教师,不管学历、职称及教学经历,只要是从事教学岗位的,都要分别参加学校人事处及教务处组织的入职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且要通过试讲,才能获得授课的资格。从学院的层面讲,可以结合上述评价的结论,对本学院的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强化青年老师的助课制度,以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第3篇

本次问卷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选择题24题,自主性问答题2题。参加调查的人员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在校生,人数340人(涵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兼顾文理科),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

高中生诗歌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一)课内诗歌学习状况:

1.你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诗歌篇目的数量( )

A.太少 B.合适 C.太多

2.你是否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诗歌作品( )

A.喜欢 B.不喜欢

C.有一些有兴趣 D.无所谓

3.你更愿意学习哪一种诗歌( )

A.中国古代诗歌 B.中国现代诗歌

C.外国诗歌 D.都不想

4.你觉得旧体诗和新诗你更愿意朗诵哪一种( )

A.旧体诗 B.新诗 C.两者都适宜

5.你学习诗歌主要是为了什么( )

A.提升人文素养 B.增加日常谈资

C.提高考试分数 D.个人爱好

6.诗歌的哪个特征最让你喜爱( )

A.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

B.意境深远

C.内蕴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

D.蕴含哲理

7.你读一首诗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

A.语言 B.哲理 C.内容 D.手法

8.你记忆背诵的诗歌大概有多少首( )

A.60 B.100 C.150 D.200

9.你认为什么是诗歌品鉴( )

A.对诗歌情感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

10.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对你阅读诗歌是否有帮助( )

A.帮助很大,触类旁通,读懂其他类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诗歌还需要个人体验

C.只对诗歌鉴赏的考试有帮助

D.没有什么帮助

11.诗歌教学对你的情感体验有怎么样的影响( )

A.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激发我的情感体验

B.使我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C.使我有更多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

D.没有什么影响

12.诗歌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张扬是否让你对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

A.让我对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B.我能够更多地关注生命

C.对待生命的态度看法有一些改变

D.没有体验感悟

13.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关注,你体验诗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

A.很有帮助,体验诗歌情感更加准确

B.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诗歌情感体验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没有变化

14.你认为现阶段的诗歌题考查对你解读诗歌有什么作用( )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

15.课内诗歌学习后,你对诗歌的兴趣( )

A.增加了 B.没有变化 C.兴趣降低

(二)课外诗歌阅读状况

16.你课外读诗歌吗(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不读

17.你购买过诗人的诗集吗( )

A.购买过 B.没有

1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阅读诗歌作品(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从不主动阅读

19.你主动阅读诗歌时,一般选取什么类型( )

A.古典诗词 B.特定作者

C.现代诗歌 D.外国诗歌

20.你对诗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

A.课本 B.课外读物 C.网络 D.其他

21.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引用诗句以增强表达效果( )

A.经常 B.从没

C.不自觉引用 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当你有情感需要抒发时,能否用诗句表达你的情感意图

( )

A.能 B.不能 C.没有想过

23.你平常写诗歌吗( )

A.不写 B.偶尔 C.老师要求写才写

(三)课内外诗歌活动(以下写在问卷上)

24.你参加过哪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

A.诵读比赛 B.写作比赛 C.诗歌品读会

D.选修课 E.其他

25.参加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读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等)

26.请写出一首或一句对你影响最深的诗歌。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三、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1.目前约九成的学生对课本中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表示肯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文中的诗歌数量适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67.6%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学习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人文素养”的占57.8%,选择“个人爱好”的占19.4%,均高于选择“提高考试分数”的16.4%。这说明学生在诗歌学习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学生记忆背诵课内诗歌数量方面,能记忆背诵的篇目达60首的占24.4%,达100首的占40.0%,达150首的占19.7%,达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收录诗歌85首,初中阶段收录诗歌89首,高中阶段必修课本收录诗歌27首,共计201首。可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诗歌的识记有限,考试要求的必背篇目记忆清晰准确,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动记忆率不高。

2.在“诗歌最令人喜爱的特征”方面,“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二者平分秋色,总占比达到84.7%。可见,在诗歌阅读体验中,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是决定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读一首诗时,42.2%的学生最先关注语言,36.2%的学生最先关注内容。这一数据说明,高中生在诗歌阅读体验中,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程度有很大影响。有六成的学生认为诗歌品鉴是指“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这同样说明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对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意义。

3.有33.5%的学生认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对其阅读诗歌帮助很大,48.8%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诗歌教学对学生诗歌阅读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而言,在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方面,诗歌教学有积极意义。此外,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对诗歌情感的关注能提高体验诗歌的能力。

4.针对现阶段诗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负面评价的比率较高。选择“对自己解读诗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为49.7%,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的比率为50.3%。

5.在课内诗歌学习对学生诗歌读写兴趣的影响方面,3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诗歌的兴趣,54.3%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还有8.7%的学生认为兴趣降低了。可见,现阶段诗歌教学有一定价值,但问题严重。

6.学生课外诗歌阅读情况好于预期,有58.9%的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诗歌,56.5%的学生曾购买过诗人的诗集,这项数据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上升趋势。32.9%的学生在小学主动阅读诗歌,38.7%的学生则从初中开始。这说明课外诗歌阅读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超过四成的学生倾向选择古典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7.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与课外读物了解诗歌,这两种情况各占四成。学生对课外诗歌阅读有较强的意愿,有约八成的学生愿意引用诗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强化个人情感的抒发。有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偶尔写诗歌,或在老师要求下创作诗歌。

8.通过对课内外诗歌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五成的学生曾参与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诵读比赛和听讲座。诗歌创作、诗歌品读会活动的普及率则较低。90%以上参与过诗歌相关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个人诗歌的情感体验有帮助,使他们能通过诗意的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在对“影响学生最深的诗歌或诗句”的调查中,有约五成的学生写出了课本之外的诗歌或诗句,其中,中外诗歌比例约为9:1,古今诗歌比例约为7:3。

四、高中生学习诗歌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数据采集,我们对高中生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语文诗歌教学对诗性重视不够,学生对诗歌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但学生在诗歌阅读上的热情、对诗歌美的追求并未消退。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他们更渴望通过阅读诗歌丰富自我的情感经验,在想象和共鸣中感受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体验。可见,感性的“诗性”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追求。这些使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成为可能。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