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生活化,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不能忽视纯数学规律的探索,数学方法的深入研究,纯数学带给我们的数学思考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学生积极的终身发展为前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智慧得到提升,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也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课改理念为引导,对教材内容、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维型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构建了一种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与以往的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课堂准备、课堂教学到课堂练习,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改变。
1.课堂准备
既注重教师的课堂高效,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高效。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堂。
课前:每一节课课前孩子们都会有一点空余时间,或者因为有些孩子打铃时已经在教室,或者因为老师刚从另一个班匆匆赶来,或者老师想检查他们的学具情况……这个时间孩子们该干什么呢?就是做好上课的准备――复习、预习、阅读。复习前面的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阅读数学课外书。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刚开始我会检查他们复习、预习或阅读的内容,教给他们方法。当形成一定的习惯后,就开始将一些学习内容教给孩子们独立完成或由他们自己当小老师来讲述。除了在课前进行外,练习后也同样鼓励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训练。不同孩子完成练习的速度不同,写得快的孩子在完成基本练习后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数学阅读(数学书、数学课外读物)或者数学思考即完成老师提供的一些思考题,从而达到珍惜时间、学会学习的目的。
课堂:学会做笔记。因为我的一些鼓励,虽然是低年级,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做课堂笔记了,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老师的板书全部抄下来。因此,我在上课的同时随时指导孩子们如何做笔记,引导他们发现、认识到需要将哪些内容记录下来,而哪些内容是不需要记录的,并且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不能影响课堂听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了。
2.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除了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了专项思维训练课,如信息推理课、审题训练课等,并且它的课堂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探索规律,即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隐含的简单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道每一个算式的结果,而且还要知道结果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例如,二年级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在2、3、5、7、9这5个数字中,选择其中4个数字,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目。并计算。
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个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来找一找。通过探索规律,体现了数学思考,凸显了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符号感、观察和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第二,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重视学生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仍以二年级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为例,在2、3、5、7、9这5个数字中,选择其中4个数字,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目,并计算。首先学生在审题后很快提取出信息:①2、3、5、7、9;②选4个;③组成3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题;④计算。接着让学生闭眼思考符合要求的算式,然后限时让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算式,不计算。最后同桌互查,找出不符合要求的算式。从细节处着想,结合学科教学,时刻关注信息素养。
第三,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即演绎和归纳。
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不进位与进位加法后的练习课中例题设计为: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75。有哪些不同的填法?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从第一个加数为最小的两位数开始考虑,则第二个加数为75-10=65,之后依次给第一个加数加1、第二个加数减1,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答案,也就是利用不变的规律来完成。
第四,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两位数后的练习课中的习题为:用9颗围棋子摆两位数,有哪些不同的摆法?通过在一张数位表上让学生用9颗围棋子摆数。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并将积累的活动经验上升,归纳出围棋子颗数与摆出的数的个数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数的大小、数位的理解。
在学习了米、厘米等单位后,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臂长、手腕、手掌、肩膀、课本的长宽等,建立长度的概念。在学习了克与千克后,让学生通过在超市里掂一掂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一体验活动,感受克与千克,建立重量的概念……
第五,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数立方体个数、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隐蔽的图形、图形的组合判断等。
3.课堂练习
由于课堂教学的改变,课堂练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训练基础能力,还增加了思维训练。仍以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为例,当学生在有规律地探究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个答案时,就是通过思维训练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思维训练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还延伸到课后,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后,让他们在家通过扑克牌计算24点,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练习了四则运算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数感,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课题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果
思维型课堂教学注重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现在,孩子们已经自然地在计算时、在观察情景图时、在审题时、在数的排列组合时……寻找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解决问题而已。
【关键词】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能力
以文学阅读为依托的高中英语思维型教学模式指的是把握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教育的最佳时期,以英语文学阅读为载体,以语言为工具,组织课堂师生“双主体”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有效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发展,培养文化和创新思维意识,并以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为了深入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全面解读高考“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县成立了高考学科复习指导小组,笔者有幸担任一节文学阅读课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的教学任务,诠释高三英语文学阅读应用课的真正意义,本节课录像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大会科研成果展评中,荣获一等奖。下面笔者拟以本节课为例来探讨和分析如何构建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
一、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标准》第九级对阅读目标描述的一部分是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对知识目标描述的一部分是在学习和交流中,能有效地运用语言提高认知水平,发展思维能力;第八级对情感目标目标描述的一部分是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能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则提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应为他们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标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设计任务时要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因此,我们平时教学内容也要注意体现育人导向,体现正能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篇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将语言教学、文学阅读及思维能力培养三方面有效融于课堂教学环境中。
二、以文学为主题的文本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如只单纯地复习文学课文,学生的阅读量是不够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材料并作文本分析,不仅要完成普通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任务,还要找出文本的教育r值,以完成课程目标。原著中作者的梦想已升华,书本里的情感已远远不够表现她长大后的情感态度,可补充原著部分文本,丰富情感和本节课主线。本节课Part Two (Input literature) 笔者使用课本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文本及原著第34章Bums in the Attic文本,引导学生得出小女孩Esperanza父母的梦想是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而女孩的新梦想――把阁楼给流浪汉住,这都是源于爱,父母爱孩子,女孩又把爱传递给需要爱的人。本课以dream和love为主题,以share your love为情感目标,师生进行了“双主体”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贯穿整堂课的同一问题What?蒺s their/her dream? 也很好地引导他们去把握主题和情感目标。答案生成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调动了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知识, 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具体图示如下: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not the house they thought they?蒺d get――They had a dream house.――parents?蒺 love ―― to provide a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for the family.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也称缺词的阅读),考查考生语感的流利程度、思维的灵活性、词汇辨析能力和语篇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节课Part Three(Application)使用2013年江苏高考完形填空的文本,讲述一位无家可归者在命运改变前后对美国梦的不同认识,由此产生的新梦想――他租房分与无家可归的人同住,认为所有人得一起渡过难关。这源于他得到邻里的爱后,把爱传递给需要爱的人。因课堂时间有限,材料提前一天让学生当家庭作业完成。教师适时对完形填空文本进行提问:What?蒺s his dream?(He wants to provide shelter for the homeless and share the love he got.),引导他们把握文本主题和情感目标。
课堂主体教学就是在“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目标教学,指导自学归纳,引导反馈拓展”的基本框架下,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Part Four(Retrospection)教师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回溯性思维方法讲解完形填空,口述还原展示、辨析、比较答案产生的不同思维过程,也让谬误暴露出来。全班共同讨论并允许有不同的看法,鼓励标新立异的思维过程,优选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再总结文本的结构,分析个别难句及文章线索,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总结评价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找到文学中的主题来完成完形填空的任务。文本处理完成后在PPT上有三道问卷调查题让学生当场选择,以加深印象。
A quiz:
1.Did you know the theme of this passage when you were doing the missing-word reading?
2.Did you know the clues of the passage when you were doing the missing-word reading?
3.If you know the theme and the clues of the passage, can you score highly?
教师看学生举手情况并分析:文学主题和主线的把握对于完形填空解题提速及提分作用。引导学生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总结本堂课习得的规律性知识,并纳入各自的认知系统,达到有效教学。
由于以上文本材料都是关于外国人物,教师也得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猜人物小活动,提问“What?蒺s his dream?”延伸到杜甫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生讨论总结中国人自古以来也有大爱。
Guess who he is.
教师补充阅读文本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Mother?蒺s Struggle (选自Uncle Tom?蒺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完成完形填空(选自2012山东高考)。两篇文本也以dream和love为主题,以share your love为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从而培养文化和创新思维意识。
完形填空文本因受考题限制,遗憾无法选到纯文学材料,但这五个语篇文本(包括作业)的输入应用,不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情感,还搭建思维的平台,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文学为主题的产出与拓展和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
阅读课读后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机会。Part Five (Creativity)教师分析文学文本呈现的内容在话题、功能、语用等方面的特征后,设计任务:Talk about your dream and what you would do to share your love.学生6人一组展开讨论。
根据高三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教师通过提出期望,对学生提出挑战:You have a dream ( school) and you got much love. Share it, will you? I think you can. Can you? 激励学生向着既定目标作出努力,他们之间可相互借鉴、补充,通过观点的碰撞促进思维的发展,达到课堂评价方式与学生发展相适应。讨论完毕后,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交流成果,同时收获生成和成就感,提高了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
布置作业时,关于围绕文学主}进行创造性产出与拓展部分还要加以延伸,可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行文结构框架,将已有知识与新获取的知识加工整合和构建,继续促进思维的发展,完成写作任务。
以下是一学生书面表达原作:
I have a dream. I dream to be a teacher as excellent as Mrs. Zheng who brings not only knowledge but also happiness to her students.
With time going by, my middle school?蒺s life came to an end. I become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At first, I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the classmates. As a result I failed in the first-month-test. At that time my world was black and I even wanted to give up. Mrs. Zheng kept encouraging me to face the difficulty bravely. She continually says that“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With the help of her, I went through the difficulty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So I dream to be a teacher like h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ream, I will make good use of every minute. And I?蒺m confident that my dream will come true one day.
结语
本节课以英文歌曲The Christmas Shoes导入,歌里也有dream,有love,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打动人心的作品都会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里面。从教学开始到结束,课堂就一直萦绕着爱的氛围,也缓解了高三学生的压力。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注重阅读文本质量的基础上,融入思维训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目标的达成,综合发展其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过程,最终达到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惠云.英语阅读文本的分析方法和案例[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6)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陈勇.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操作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改变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当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经过近年来的观察和实践,体会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怎样分组是相对有效的?②教师如何引导小组合作学习?③采取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才是合理的?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明显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不仅是简单的课堂组织形式变化,而是彻底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
我发现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会造成一、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二、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学习”浮于表面、“合作”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是许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确实有些小组合作活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如果过多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针对小组合作,我们要静下以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专题探究中问题:“在图1-45上标出北约最近两次东扩的国家名称”,这样的问题就不需要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因为学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1-45来解决。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教师需要深思熟虑后,对有必要的问题,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有无真正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只给学生一、二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深入的展开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停止,各个小组学生的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三、缺乏有效合作,效果不明显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机组合的现象较多或前后左右4人合作的多),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合作效率不高。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默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也不参与讨论,你看我,我看你,等待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有些学习小组,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从讨论到回答问题,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滔滔不绝;三、教室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没有人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后来时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质效果很低。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进行纠正,以达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利用。下面就谈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每个小组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指导分组时,小组成员的搭配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要考虑全面型与特长型学生互补、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学生互补、动脑型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互补、优秀生与“后进生”知识互补、性格外向型与性格内向型学生互补,达到组内互助学习的效率提高和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
全班分成6-8小组,各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问题。问题有两个分别一: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为什么?二:你是如何看待“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这个问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全班各个小组内互相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形象思维型的学生就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进行联想,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就会与当前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合作,最后得出该小组的一致结论。同时小组中内向型的学生进行深思熟虑,而外向型的学生则对各种意见进行阐述,最后,由外向型的学生发表该小组的意见,参与对其它小组的辩论。针对第二个问题,各个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小组内的全面型的学生可以对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进行总体概括,而特长型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对郑和为什么没有达到美洲的原因进行表述,两方面学生的互相合作,达到问题的解决。因此,科学的分组对小组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分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二是要防止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三是要防止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二、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团结、分工合作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
为了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教师要教导学生平等相处,做到互敬、互爱、互学、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生个人能量凝聚为团队力量,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力而行的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找到自己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一节课中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教学上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成效。为了使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的。所谓固定指为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时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一周为单位调整比较合适,如第一周A同学为组长,B同学为记录员,C为发言人,D为记时员……,第二周则更换B为组长,C为记录员,D为发言人,E为记时员,依次轮流。
三、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实行合理的评价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一、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三、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与价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王坦著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
一、指导学法,使学生善于学习
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是落实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学法、学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如传授:借助拼音解决字音,借助部件记住字形,借助字典理解字义等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传授借助字词典、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联系语境、由重点词语突破等解释句子的方法;分析阅读中的"找中心句法","择重点段落法"和侧重通过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燕"字,为了加强学生字形的记忆,我根据此字各个部件,自编顺口溜:草字头要封口,北字中间一张口,四点水来下边走。在教学《春蚕》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即母亲说的两句话"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再让学生带着"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就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紧紧地围绕课文的重点,从养蚕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倾注了深深的爱的情感,理解了课文。
二、引导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万事之端,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点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诱导和培养,只有"思有路"才会"学有成"。"导思"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创设情境,以情激思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直观教具以形(图)唤思,实现由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也可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自主灵活地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尽管对一年四季的景物非常熟悉。但再现却很困难。因此,在教课文《四季的脚步》时,我让学生观赏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课件的同时配以激情的描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欣赏与向往的情感,收到"入境始与亲"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 培养 能力 领悟 艺术美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hould take student's language foundation laying a foundation, raises the student keen observation strength, the rich imagination, the lofty esthetic strength, then knows the life, creates lives America.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s 40 poetries, are precisely artistic beauty's attitude perceptual appearing, is precisely the teacher by the esthetic judgement, us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arrier, excavates the poetic sentiment, raises the student thought ability the place.
[Key word] Raises ability comprehension artistic beauty
我们也许会发现,在美术家的眼里,大千世界都是由一块块色板组成的,人生百态稍加选取既可进入画中;音乐家在万籁之中能凝练出一支支旋律,略加点染既成乐章。我们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中,是否也能面对着抽象的文字符号,感悟到其形象的、生动的、情感浓烈、技巧精良、结构巧妙的文字编织,意境升华的墨香呢?
显然,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奠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雅的审美力,进而去认识生活,去创造生活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40首诗歌,文质兼美的古诗和若干首现代儿童诗歌,正是艺术美的意态感性的显现,正是教师以审美的眼光,利用教材的载体,去挖掘诗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地方。教育家、文学评论家夏尊先生在评论审美能力时就谈到:“‘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所在,少年的气慨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诗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教师的诗歌教学倘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也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传递、接受、转换信息的工具性效应,同时也达到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培养的目标。
因此,就小学教材中的诗歌而言,其艺术美体现在每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其感染力和儿童的情趣特点,不失为一种喜闻乐见、语感上口的文学样式。有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最先尝试写作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不少作家也承认,诗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有些诗看似平淡,无奇异之处,实际上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16岁那年,写过一首妇孺皆知的名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这四句诗表面上看平白如话,毫无“奇崛”之处,但是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内中深涵哲理,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咏叹再三,以臻于千古之绝唱。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它给人们以哲理性的启迪: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拘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我们教书者的败笔,往往是看不到诗属于文学珍品的价值所在,对诗歌的教学要么是停留在枯燥的“记忆型”的死记硬背上,使学生对诗的美望而生畏,感到厌烦;要么是硬性的延展,不看教育对象的层次,不注重对儿童的心理、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一味的超限度的挖掘和拔高,使学生不着边际,以其昏昏然而误导,使学生对诗意诗境产生歧义。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会用图画和形象说话……”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抱负等融入景物之中,或给人们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一诗写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景写春的名诗,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我们的学生又有几个会得体的运用在语言或文字表达之中,又有几个能理解诗句的弦外音,去发散性思维,去创造生活美呢?因此,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去引导学生挖掘,如何去以自身的悟性去引导学生,悟到这样一个艺术哲理呢?即,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一谈到美或美感的时候,自然地就把不同形式的美都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是互相包融的、互相渗透的。教材所反馈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然而美的因素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我们要根据哲理诗的特点,深入探求诗中的意思,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焕《登颧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山河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景色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艺术美的哲理性内容是情与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不少古诗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达到“诗言志,歌咏言”的魅力。如李绅的《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也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艺术美。
诗歌的艺术美还表现在诗歌的语言艺术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诗歌的语言艺术美也必须进行挖掘,借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的特有的音乐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韵脚响亮,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一般是按“音乐”来划分的。五言诗每句三个音节,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青秋。”[1]七言诗每句四个音节,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此外,古诗的语言还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倘若教师通过诗的教学,暗示某种规律,这对于学生记忆、理解,也不失一个好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叶圣陶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施教原则。同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能起到由“记忆型”向“思维型”,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化的效果。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其中一“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彩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色表达的淋漓尽致。一个“挂”字,更显语言艺术极致,惟妙惟肖,化动为静,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画面。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一“挂”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歌颂和热爱。“落”字也精彩,画出了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诗歌的艺术美还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韩愈的《早春》、杜甫的《绝句》等。它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有情趣的画面――有的是静谧、温馨而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有的是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有的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绚丽色图。这些画图中都蕴含着一个个恬静、舒畅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古诗中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有句古话说,“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前两句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描写把当时孟浩然40岁时到长安,仕途多舛,孓然一身的愁苦、惆怅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旧怨新愁,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这是艺术美的绝高境界,是把自己的感情和自然事物巧妙融合为一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这种艺术美又常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互涉互补,形象地展现在精神意识领域。诗歌《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这是描述庐山的景色,随着横与侧、远与近、高与低等不同视角的思维与观感的发散,山景高下横竖,远近角度的多极变化,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神奇,给人一种美不胜收、欲吐为快的美的震撼。于是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深含哲理的诗句启示人们,“只有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摆脱当局者迷,身在山中”的束缚思维定式,方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真面目。
小学教材中精选的古代诗歌里的珍品,显然不仅在于培养儿童说话、文字表达的基本能力,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以美感的魅力,从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于变启蒙阶段的单一“记忆型”为富有创新性的“思维型”。再如南宋陆游的《示儿》一诗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这首诗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激励和造就着人们建树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这是一种意态美。
诗歌教学在于教师对诗歌欣赏和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更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珍视教学的自身行为,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美的热爱,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日后去审视社会,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因为生活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