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一、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概念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课程,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概念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呢?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应当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一、 讲解概念,掌握关键字词

重视对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是纯净物,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再如,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中的哪一种。这一题看似简单,主要看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没有把握得准,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见,该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本题的知识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后,要举些事例加以印证便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 不断剖析,深刻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的表述是很严密的,必须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才能理解概念,这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帮助学生领悟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比如,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要抓住纯净物这个关键词,并且向学生说明:单质与化合物,首先要是纯净物。假如学生稀里糊涂地将纯净物记忆成物质,那么对于单质这个概念是白记忆了!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要给学生解剖分析。比如,溶解度这个概念,首先要强调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常常受温度的影响而不同;其次要强调在100克的溶剂里,假如溶剂多了或者少了,溶剂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肯定不相同了;再次一定要说明溶液是饱和状态,只有达到了饱和状态,才说明无法再溶解溶质了,否则,就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量。只有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才能比较物质溶剂的溶解能力。再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都不变。而不是质量与性质都不变,因为性质之中包含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而催化剂是指化学性质没有变。事实上,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了,它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等就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求学生记忆化学概念,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靠死记硬背是无法真正掌握化学概念的,也无法系统地学好化学。此外,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近或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

三、 多角度分析,探究式理解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四、 从实验出发,加深概念的印象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手段,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进行化学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概念,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记得牢靠。比如,上面所说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两个对比实验:一用火柴点燃纸;二用小刀裁切纸。然后再问学生,这两个实验都是将整张纸变化掉了,但变化后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说火柴点燃后纸没有了,变成了黑色的灰;小刀裁切后纸它还是纸,就是变细碎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到概念:灰是变化后的新物质了,但细小的纸不是新的物质,仍然是原来的物质。化学上,把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同样道理,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老师也应该将探究实验需要的器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再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式,对于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化学概念,教师应当把这些概念生动化、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因为死记硬背并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先理解后记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6).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概念;教学对策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1.化合反应:a+b=ab

         2.分解反应:ab=a+b

         3.置换反应:a+bc=ac+b

         4.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在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如:

        ? 相同点 不同点

        燃烧 发生了

        氧化反应 发光发热 、反应剧烈

        缓慢氧化  发热而不发光 、反应缓慢

        自燃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烧

         通过类比,不仅可防止概念的混淆,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亦可“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韩斌.新课程初中化学概念及理论教学的几种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2]杨军峰.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4(5).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一、利用图表,认识概念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尝试这一方法,就会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的记忆更牢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会采用理解记忆法。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概念教学 记住概念 理解概念 深化概念 升华概念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抽象的化学概念却常使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教师对概念教学深度的把握程度、教学方法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化学概念的教授在实际教学中困难重重。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化学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概念教学中的现状

1.初中生思维特点和错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概念教学。

初中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会自然地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则是错误的,对于概念的形成、理解和运用起到消极作用,造成学习障碍,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错误观念和经验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

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后习题上,却忽略了基础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带而过,或者采取死记硬背的错误模式,在具体运用中生搬硬套。这样做往往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对于基础知识的遗忘率高,学习效果差。例如:在学习酸碱度概念时,很多同学都会准确地复述,但是碰到具体的题型时,却很难准确地判断和运用。

2.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不利于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注重实效性,讲究课后习题的演练,很少注重概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习惯让学生将概念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甚至在教授过程中仅仅一带而过。殊不知,如果不讲透概念,学生就无法将知识内化,随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累积,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学习繁琐复杂,毫无体系可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将概念点化。其实每个概念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找准这种联系往往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必由之路。若把握不好就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百出。

二、概念教学中的探索

1.抓住关键词,记住概念。

概念的特点就是简单、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把握好每一个关键字、词,帮助记忆,例如:在学习氧化物概念时,抓住“两种元素组成”,“一种为氧元素”,学生就能明确地记住氧化物的概念,并能根据具体的题目做出氧化物概念的辨析,知道高锰酸钾为何不属于氧化物。

这些关键字、词还揭示了概念的本质,是与之相似概念区别的关键。如,在学习原子的概念时,“化学变化”、“最小粒子”就是关键词,在讲解时要着重强调。实际上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子是可分的;而“最小粒子”也仅仅是从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误解为质量、体积等最小。在历年中考题中围绕此概念的题目也不少,最好在讲完后讲解几道与此有关的例题以加深理解。

2.结合实验,理解概念。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对化学概念的感性知识,再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教学中,按教材要求给学生做了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作用四个演示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找出上述四个实验结果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多数学生都能得出前两个实验没有新物质产生,后两个实验产生了新物质的结论。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我又补充了撕碎纸张和纸张燃烧的实验,随后进行总结:“纸张撕碎和纸张燃烧都属于纸张的变化。但纸张撕碎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纸张燃烧除形态发生变化以外,还产生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再由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物理变化。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试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溶解度概念存在的四个条件。同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均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反之,老师空洞地讲解,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无味。

3.联系对比,深化概念。

在化学概念学习中有意识地通过变式与类比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对概念掌握得更透彻,更能从深层次上获得概念的属性。例如:CuSO+2NaOH=Cu(OH) + NaSO,FeO +6HCl=2FeCl+3HO,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正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这个定义,在判断具体反应类型的时候就会因理解片面出现差错。因此在教给学生获得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定义之后,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对不同的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在概念教学中既要举正例又要举反例。虽然反例不具备概念的关键特征,但提供了最有利的辨别信息,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对概念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我们一再强调化合物要互相交换成分,但学生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字面上,举出反例CO+2NaOH=NaCO+HO,学生在辨别之后就更深刻体会交换成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复分解反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联系对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得概念的本质属性。

初中化学概念中有很多都是相对的,例如元素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我们都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联系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知识系统化,升华概念。

概念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将已学到的概念系统分类,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复习化学基本概念一般采用绘图的方法,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总之,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这阶段最重要的是打下坚实的基础,概念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基础。同时概念又是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概念学习的一系列的细节,决定了化学学科学习的成败。作为化学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应用概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佐书.中学化学教学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毕华林.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育,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