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具广义上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家用的器具”。狭义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卧凭依或贮存支撑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类社会出现家具以来,其发展便再也没有停止过,家具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家具发展都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各种各样装饰风格的形成,造型、结构、用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十九世纪是处于古与今的交替时期,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家具发展出现了顶峰后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家具发展缔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中西方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下所发展的家具装饰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对今天的家具设计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国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为主要的家具。后来出现了屏、几、案等家具,床既被用于坐具也用作卧具,榻则在床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到了南北朝,人们从屈膝而坐逐渐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开始流行于当时的社会。
在家具设计风格上,中国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装饰风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补、兼收并蓄。如秦代家具制造汇聚六国工匠的技艺精髓,汉代家具融南北方风韵于一体,唐时期家具风格借鉴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别具外来风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令人称道,其精湛的工艺和设计的别致性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贵的一笔财富。尤其明清家具设计艺术以其简约的线条、古朴的质感、简洁而精美的木雕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家具发展历史中,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一定会被相提并论,在这里先探讨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脱俗为装饰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风格的基础上,继承优点并逐步演变而成的,被称为“细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样、构造巧妙,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而闻名于世。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苏州地区出产的明式家具,其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这种家具风格鲜明,经过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们的喜爱,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称为“苏式家具”,或“苏做”。名贵的黄花梨、红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于制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贝壳等多种装饰材质也会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艺术手段和装饰美学的极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设计史上是罕见的,是功能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完美例子。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到明中期达到顶峰,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和中国传统家具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当然,乾隆之后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终僵化,因此还是以明式家具来代表中国传统家具。
2.以繁复华丽为装饰风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简洁而优雅为见长,那么清式家具则更注重细节局部处的装饰、雕刻,尤其是皇室宫廷的家具。清式家具从历史角度可分三个阶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结构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点,仍可称为明式家具;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华丽的装饰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家具过多的奢华达到极致后,是中国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制作从造型、工艺、装饰、材料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特别在家具的种类上,也比以往朝代丰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家具设计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刻样式繁杂、体积大、气度恢宏。这期间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丽,形成独具韵味的装饰风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纪初期。自乾隆年间家具发展的顶峰后,清式家具出现了追求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的风格,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装饰带来的整体效果。但除了细密的装饰外,晚清标新立异的家具作品已经少之又少。道光年间,随着的结束,家具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工作量日益减少,家具生产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辉煌。
十九世纪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正在频繁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在这些带有创新思维的革命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各国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其后的不同,所用材料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末就爆发了几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分别是新古典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在这三个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风格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1.以高雅精致为装饰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家具
新古典主义运动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各国的艺术运动,它的出现代表着借古复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一时期的家具装饰艺术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复古运动。在艺术风格来看,新古典主义家具以其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格调代替了华丽且脂粉味浓的洛可可风格。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可以说是欧洲家具中最杰出的家具艺术。首先,新古典主义家具中对直线的运用,为家具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它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适性,还有优雅而不做作的特点,是古为今用的典范。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给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所笼罩的西方国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对古典艺术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质朴纯真为装饰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
工艺美术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国设计革命,也是一场著名的设计改良运动。这时期的装饰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代替人手生产;提倡设计应以诚信为本,反对哗众取宠和浮夸,注重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
这时期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在家具设计中,追求多采用自然纹样作装饰,这场运动打破了矫饰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重新唤醒,让家具设计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受到关注。家具设计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多用几何体作为造型手法,排斥多余的装饰,用作装饰的部位都要带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的统一。
3.以美轮美奂为装饰风格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家具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及美国出现了名为“新艺术派”的实用美术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本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的延续,同样是对工业化的一知半解,同样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线及自然草木中的纹样,但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深受东方艺术的日本所影响。日本家具对新艺术运动的不对称形式的影响深远,很多新艺术家具中的花卉图样就是采用了日本“浮世绘”的特色,东方艺术的淡彩、细长的线条和空间的运用都在新艺术家具中有所体现。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装饰也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的家具风格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但随着艺术家的创新,在家具设计中融入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段,不仅使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拓展了家具设计的表现手段,也使新的艺术语言在家具设计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对比
1.十九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的差异
十九世纪的中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晚清年间,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于闭门造车的封建农业社会里面,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毫无兴趣,固步自封。直至两次以及1894年的,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一连串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才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这时候西方世界快速社会和技术变革都发生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主人,他们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于是渴望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家具产品得到批量生产,但其外观与设计都是比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这个时期中国的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始把西方的机械技术带到了中国。
2.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差异
十九世纪初,中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而西方世界则刚兴起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强调体积较大,沉稳、厚重,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与雕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具倾向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模仿,造型多参照古典建筑的形体。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式家具业日渐衰落,过度的装饰造成了必然的衰败,家具的造型粗糙简陋,行业早已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正遍及欧洲,家具设计的造型简单而自然,带有明显的哥特式与中世纪风格。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的家具业已经日趋没落,家具设计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连苏式家具都陷入了形体笨重、装饰繁缛累赘的境地。这时期整个欧洲与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正不断迈向成熟,把家具设计引向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3.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相同之处
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都体现一种浓厚的装饰味风格。对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华丽与高贵,无论在纹饰或手工艺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显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亚风格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西式纹饰”,如卷草纹等。西方的三次艺术运动都强调装饰,纹饰的设计与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精湛的制造工艺使家具设计更趋精美优雅。这一时期的西方家具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西方家具的美感与工艺的创新同样给予中国启迪。
结 论
通过对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发展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家具发展在经过长时期繁荣与昌盛的顶峰时期后渐渐停滞了,家具业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统治的没落。而同时期的西方家具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种艺术运动的发起,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朝着把家具艺术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前进,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最终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开端。
关键词 :艺术;设计;文化;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艺术和设计的概念
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这篇文章里,我斗胆谈一下自己的思考,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所承载的任务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是次要的只是满足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信仰、符咒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3、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与行为的不同。中国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导着东方文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从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聪明,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乎目的性又合乎规律性的过程在活动中去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思考。这样,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像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辨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对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4、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和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5、结束语
设计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审美性质 ,包括了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积淀。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设计进行考察 ,我们不难发现设计的独特个性及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条件下形成的整个观念文化,去如何给予整合,才能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作用在设计当中日渐凸显出独特的设计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 [M ]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3
一、优化知识结构,加深文化底蕴,渗透人文知识,增强作品吸引力
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欣赏作品时仅靠直觉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要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都要懂,对古代、现代、当代都要了解,对中国的、外国的都要有所研究,同时对自然美、美术事件都要掌握,还要对历史、文化、经济有了解等,这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美学素养。了解相关的姊妹艺术,阅读相关的美学书籍、游记、散文等对自然美的描述,这些对我们欣赏教学会有很好的启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美学修养,鉴赏时就很难把自然美讲深、讲透。只有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深入地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才能具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
不同时代题材的作品,既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复杂情感的材料。美术欣赏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很多的美术作品是根据历史事件、诗词、传说、生产劳动、战争、宗教等场面绘制和制作而成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作品的艺术形象多数是由圣经的故事创作的。教师在讲述这一类作品时,适当讲述一些学生所没有接触过的宗教故事,以及宗教对艺术家本人及社会的影响等等。如,古希腊的雕塑、陶瓶、建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民主色彩很强的奴隶制政治外,还与它的地理气候条件、良好的黏土、优质的大理石分不开,它使古希腊的美术品产生了明朗、开放、和谐的艺术特色。在欣赏古罗马雕塑“持矛者”时,如果我不给学生介绍――地中海气候温和,人们热爱户外运动;再则在古希腊赖以谋生的海上贸易和适应对外掠夺或防御战争中,都迫切需要体魄健全的男儿。所以,他们很早就重视体育运动,也以强健的体格为荣耀,从而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
从教学效果看,渗透人文知识的美术作品更具吸引力,更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调动子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时由浅入深,由里到外,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铸就了各具风格特色的美术作品。民族的精神、时代的审美观念通过美术作品得以表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观念和审美意识的缩影。因此,调动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引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为什么大多是本生故事,色调为何大多是深棕色的,使人看了透不过气来?调动相关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容易理解。魏晋南北朝是个战乱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壁画大多是本生故事以佛祖释迦牟尼“前生“故事为题材,宣扬自我牺牲,忍受痛苦,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课前复习此段历史,使他们懂得在充满苦难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年代里,佛教是蒙蔽和麻痹人们思想的鸦片,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群众思想情感和理想的寄托,是和当时的苦难现实分不开的。
三、掌握学科特征,使基础知识学习与作品欣赏并重,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欣赏向高层次发展
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的一把钥匙,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如果不懂美术基础知识是无法捕捉到作品的精神内涵的,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教学中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先播放一些具有某一种典型美术语言的作品,让学生在赏析中认识美术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等。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将它们按一定的法则结合到整体形象中,才具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讲到中国古代花鸟画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采用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首先大胆地在课堂上现场挥毫,让学生痛痛快快地感受一下写意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纵横交织的潇洒画风,再对其水墨写意画的情趣美、意境美、形式美等内涵进行揭示,引发学生的兴致,并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受,让他们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震撼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下对形式进行剖析,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得到知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新型欣赏教学模式已成为一项课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定不移地进行欣赏教学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美术欣赏教学新路子。
“海纳百川”———包豪斯对现代艺术成果的兼收并蓄
包豪斯在创建之初就聘请著名艺术家作为核心教员,其中包括伊登(J.Itten)、法尼格(L.C.Feininger)和马克斯(G.Marcks)等。伊登是表现主义画家,他为包豪斯设立了强调材料性质、质感纹理、形状线条、结构组织与对比色彩的基础课程。法尼格积极宣扬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曾是“蓝骑士”(DerBlaueReiter(TheBlueRider),又译为“青骑士”)与“桥社”(DieBrücke(theBridge))的主要成员(其他还有康定斯基、克利等人),他负责包豪斯的版画工作室(theprintmakingworkshop)。马克斯是擅长雕塑的实用艺术家,从事陶瓷设计实践。尽管陶瓷工作室为时不久,但对陶瓷工艺设计的探索无疑构成了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贡献之一。之后,艺术家施勒默(O.Schlemmer)于1920年应邀加入包豪斯雕塑工作间,后来转入戏剧工作室。他将形式主义引入雕塑与戏剧表演,强调形体的表现与运动。1921年,克利(P.Klee)加入包豪斯从事形式设计等教学工作。克利融汇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东方画风(Orientalism)。1922年,康定斯基(W.Kandinsky)到包豪斯从事教学与设计指导工作。康氏为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从此,表现主义占据了包豪斯的主流设计理念。1923年匈牙利画家与摄影师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取代伊登成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师。作为构成主义工艺大师,纳吉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格罗皮乌斯一样,他极力鼓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有亲社会主义倾向。1937年纳吉到美国,在芝加哥创办新包豪斯(NewBauhaus)。他创办的设计学院于1949年被并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美国第一个有设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7],这对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纳吉相似,艾伯斯(J.Albers)也在1923年加入包豪斯从事基础课教学。他后来成为美国黑山学院艺术系与耶鲁大学设计学院的教授和领导,对50—60年代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知,包豪斯汇合了现代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正是因为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包豪斯得以登上世界艺术设计的巅峰舞台。
“时代呼声”———包豪斯的基本理念
1.“艺术与技术的统一”(UnionofArtandTechnology)科学技术通过对工业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改善而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动力。其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技术批判层面,“人们愈发广泛地认为,现代技术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化的未来无疑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8]1“德国工业联盟”曾宣称:“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9]但就怎样将艺术精神与机械理性统合起来,却成了悬而未决的争议。其中贝伦斯与穆特修斯还发生了激烈争吵。贝氏主张在工业化过程中保持艺术设计的独立自主,穆氏则要求设计师服从机器生产的技术准则。格氏秉承并发展了“工业联盟”将艺术充分运用于工业的指导原则,果断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作为包豪斯的基本理念。其实,早在1910年,格氏就有了“艺术与技术充满希望的联合”[10]的观点。在包豪斯宣言中,他进一步展开说:“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必须转向手工艺。艺术不是一种‘职业’,在艺术家与手工艺人之间并无根本差别……手工艺人的熟练技巧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基本的,其中蕴藏着创造的源泉……”[11]
2.“形式服从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理性和思辨的德意志人始终没有放弃功能主义的设计准则。”[12]103这个原则正是包豪斯的基本信条。从艺术史视角看,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对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的“扬弃”,前者拒斥后者的形体、质感与内容,更强调心理、情感与形式的作用及表达。[13]但是,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画派在塞尚与凡•高手中已经开始展现对形式和色彩的突破性创新。“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对形式与色彩的尝试奠定了后来的艺术发展方向,如贝尔之言:“大多数富有生命力的当代艺术家在选择形式和色彩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14]126塞尚与凡•高等现代主义艺术先驱对后来的荷兰风格派、德国表现主义、毕加索的早期象征主义及晚期立体主义,以及俄国构成主义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包豪斯则自觉集成了所有这些主流性艺术成果,其艺术风格强调对艺术形式的重视,尤其是适于技术目的的几何图形。“包豪斯的设计师认为,欧几里得的形状和纯粹强烈的颜色是视觉语言的词汇表。”而且,“在包豪斯的领导下,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成了现代设计中的一种信念”[15]71。包豪斯的“形式服从功能”理念后来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国际式”由格罗皮乌斯在1925年所创用,格氏说:“要使产品尽可能美观,关键在于攻克经济上、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技巧关,由此才有可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5]155法古斯鞋厂大楼的大幅玻璃幕墙设计就是国际式建筑风格的标志。这种设计理念后来被密斯•凡•德罗所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原则。1932年,“国际时尚”展览会正式将包豪斯的这种设计规范提升为官方标准,“国际主义”由此风行世界。
3.“创意设计”(Designwithcreativity)、“人本精神”与“社会责任”“在现代主义的鼎盛时期,创造力一直是重中之重。”[15]58包豪斯自始至终都强调艺术设计的美学创造功能,把创意或创造性作为教学出发点。其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体化心理情感导向,在设计实践中及时将设计构想转化为时新艺术品。如赞格维尔所言:“艺术是美学价值的创造或构建”。[16]包豪斯紧紧把握了艺术的创造性本质。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以及社会理想即是所谓的“人本精神”(Humanity)与“社会责任”(socialvalue)。对包豪斯而言,艺术设计必须将形式美与技术理性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整个社会。格氏宣称[17]:人民才是艺术与设计的希望所在。在艺术哲学与技术美学方面,形式或功能只是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表征,而后者则体现了人性、知性与理性的更复杂线索。包豪斯对人性化与社会化设计理念的强调与重视引领了后来的艺术运动。1989年德国建筑博物馆的展览标题依然是:“今日设计展:工业还是艺术?”[18]
结语:包豪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北欧;景观设计;自然;运用
引言
北欧设计呈现给世人的是作品的统一性与多元化共存的状态,把舒适与实用性放在首位。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在设计表达上、观念上的交流,大量地汲取优秀可取的现代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设计形式与生态观念,加强现代感;而且可以逐步发掘和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北欧的现代景观设计也从中吸收借鉴。
一、北欧风格的概况
斯堪的纳维亚被称为北欧,指的是北欧五国: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依靠地里条件的优越性与该区域的特点,以及人文思想,北欧的设计思想是民主的设计思想,所以给设计师一个充分发挥技能的平台。北欧的设计师们善于从最亲近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巧妙的运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例如在建筑方面,设计师尊重自然环境,不随意改动周围环境,使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光线下,创作与自然环境结合为一体。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虽曾受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工艺与装饰风格方向不断发展。追求美观实用的设计哲学,北欧工业设计在世界有着举世瞩目的地位,他们的产品设计既洋溢着温馨浪漫的情调,又蕴含着深刻的设计理性。这些设计理念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之中,同时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实用和美学的统一,就像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北欧景观中发挥的淋淋尽致,北欧设计呈现出二元性,在其他欧洲国家发展现代设计运动的同时,一方面积极汲取其中先进因素,一方面秉承民族传统设计理念,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审美”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
二、北欧各国的景观设计的特征
北欧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中的一种,相比其他风格,它更加自然、纯净、简洁、实用功能强。使用简单大方的纯色,使用极具现代造型的线条,其中著名的葛兰姆和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公园体系等诸多设计作品中都完美的呈现与大自然的融合。
北欧景观设计追求周围环境与大自然融合,北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一个完美的融入点,早起有点借鉴与英国的风景园的特征,后期发展成熟有了自己的特点更多的实用主义,跟北欧的建筑与家具设计有着很多的共同点,都是追求简单精炼的线条,朴素的形式,但是注重的人的感受.
1、丹麦的风格
丹麦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达进步的国家,且具有长期的传统工艺,这给丹麦的设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北欧其他国家的影响,对人情味和地域性的关注形成具有现代简约明快与传统宁静典雅相结合的风格特点,布莱德特设计的Mariebjerg墓园,运用丹麦乡土景观中的林地空间,还有众多案例经常运用乡村景观,把农舍中看似简单的木构建筑与环境景观相结合,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把丹麦本土的地域性、民族性相融合,形成丹麦自己特有的景观设计风格,就像丹麦的童话故事,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如被称为“北欧现代主义之父”的阿纳・雅各布森所设计的蛋椅、天鹅、椅蚂蚁椅等,简练而轻柔的曲线,独特新颖的造型,集美观、实用、耐用于一体,同时体现出极简主义艺术美学,深受大众自爱,至今,随处可见极具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椅子。同样丹麦的景观设计中总会折射出这些大师的影子。
2、瑞典风格
当城市开始扩张我们不仅仅考虑的是乡村景观,还要注重城乡平衡,瑞典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学派诞生于瑞典景观设计的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的背景是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制约,各个领域的设计师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基于城市环境下的景观设计,在这个善于运用自然的国度,它是五国中最早提出“功能主义”的思想的国家。设计师开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设计风格,他们追求设计功能性与大众化统一的原则,瑞典实行的是相对进步的社会模式,由于北欧受到地理天气的影响,冬季漫长,所以室内活动还是占的时间较多,该区域并不具有美国加州那样丰富的室外活动,所以很多设计要应地制宜,不是以为的追求艺术审美,把实用放在首位,全球著名的宜家IKEA家具公司就是如此,精巧简介的设计,并没有高昂的价格,考虑的是大众的感受。
3、芬兰风格
芬兰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善于运用与自然共存的国家,芬兰景观设计师扬内斯在设计中把树的枝干当作墙的要素,通过植树的排列组合最终设计一面透明有生命的墙体,在重注艺术美观的基础上同时也体现出生态设计,注重功能性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结合,设计师善于使用诸如木材、砖块、石头、大理石、金属等天然资源,给人一种纯朴、自然之美,阿尔瓦・阿尔托,芬兰著名建筑师、家具设计师,被称为“现代建筑学先驱”。他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在芬兰湖岸的曲线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众多有机曲线的设计从工业设计到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例如玛丽亚别墅曲线流畅的肾形游泳池,淋漓精致的体现出芬兰自然风光给他的启迪,直到后来影响全球,美国著名的现代景观设计师丘奇在他后来众多的景观设计中运用肾形游泳池。芬兰的设计元素“一切都在于审美与功能”。主张理性设计,追求“自然再生”的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欧设计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艺术魅力,至今仍在世界现代设计风格中占有显著地位。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质资源,北欧人热爱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这一切。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断追寻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创新精神,给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三、北欧风格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如今现代风格日趋多元化,而北欧设计是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设计风格,有人也称它为“简约主义”。它既是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与刻板的设计风格的反抗,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带来启示,同时广泛的运用景观设计之中。
第一,北欧景观设计对人情味的关注。北欧五国地理纬度高,气候寒冷,相对隔绝,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设计更多是从人性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去设计,不是单纯的追求形式,而是去营造一种氛围给使用者一种亲切感。
第二,北欧五国追求实用美学的理念。北欧国家注重理性设计,为人所用,需具备实用与美观的双重功能性。在景观的功能形式语言中,是一种在复杂形式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追求实用美学的观念,这不仅在北欧的景观设计中反映出来其他的设计也是这个规律。
第三,其设计风格更加的本土化与宜人。在现代主义风格传入北欧五国时,它们并没有盲目模仿其简单的形式与新型材料,在深层次中对传统景观的否定,结合本土的民俗风情创造出一种全新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语汇,而不是单纯的模范照搬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模式。
结语
北欧的现代景观设计各加的自然化与本土化,较容易的适合当地气候、人文、与一种精神境界的设计哲学。北欧景观设计朴实、不去追求奇异的造型,但是线条精炼,形式上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而设计的景观设计。(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易晓.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