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3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民主、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直接影响到将来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所以,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要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这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更是与中国梦相一致。

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表述,同时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层面的延伸,当我们国家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时,就会为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平等就业的机会,营造一个法治的社会环境,为公民维持公平和正义,从而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涵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学深学透,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自觉去践行。我们要下功夫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践行要求,真正入脑入心。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从个人层面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养爱国意识。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爱国是一种情感,它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伟大祖国的深深的依恋与自觉呵护的情感。爱国,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在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它。爱国是一种责任。当代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爱国也是实际行动。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全面发展,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渗透 传统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都把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改革发展之上。20世纪末期,中国高校掀起了“素质教育热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地位。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了向人文主义传统复归的倾向,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元化,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方面,而完善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审美意识的强化,丰富的内心情感,同样也是现代人才的特点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文化艺术学科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形成完美的人格,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作用。即是着眼于时展要求,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做的皆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更要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第一,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营造学生文化艺术氛围。

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学、书法、绘画等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罗万象,包括传统文学、民间文艺、传统书法与绘画等。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使当代大学生去自觉地关注社会与人生,自觉地去思索中国的焦点和热点。它包含的还有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的社会作用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在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国画,还是国乐,书法的创作者及其作品,都深含着一种灵魂与神韵。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而高超的创作才艺,同时,也蕴含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性极强的代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中感受作品表现的自然美,感受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态度,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力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感的熏陶,使人变得高尚、积极。因此,它们的作用除供人鉴赏,瞻仰,最主要的是能够让人修身养性,提升境界。

生活在当代的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承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熏陶与撞击。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忧虑,还是自身情感的把握,都可从传统文化精神意蕴和审美心理与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结合入手,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融入作品所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作品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感受力的可视性传达。

第二,选择非设计类专业在专业教学外吸取传统文化艺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非艺术设计专业类素质拓展教学或选修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无论讲到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恢弘灵巧,简约精致,工整娟秀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都会触动学生深切感到我们民族的勤劳、聪慧、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自然而然会产生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激情。去热爱我们的本土文化。因课程内容丰富、具体,加之图文并茂,兴趣会油然而生,深受学生欢迎。又如在素质拓展教学中融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事例,这有助于铸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儒家思想、孔孟研究、庄子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等,广泛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己克己、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为所学专业提高丰富理论依据、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师中形成一个素质教育团队,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具有了全面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视野和独创的思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更使学生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学艺术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培养健康人格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因此,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开展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互相学习,可以构建和完善教师文化知识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重要意义。此外,他主张同时采取“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逐渐形成高校素质教育团队,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总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教育对象分阶段,分场合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风尚。挖掘学生应有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文化修养,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跨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基本动因

1.引入“民生”课题是道德传统的要求。“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战国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范仲淹更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古代文人对待民生的伟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通俗易懂、深入民心。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是为必然。

2.引入“民生”课题是人生价值观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有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的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有的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不关心国家大事;有的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而其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势在必行。

3.引入“民生”课题是时代主题的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其摆在首位的内容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就从很大意义上规定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领会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关注民生就必然成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前提基础。

二、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题要点

1.引入“民生”课题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基础上,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民生,认真思考和感受社会发展的问题,

2.引入“民生”课题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关注民生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因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所想、忧人民群众所忧、急人民群众所急,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建立在充分关注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关注民生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我们立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价值。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作为。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就可以找到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结合点,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最大的贡献。

3.引入“民生”课题的直接作用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问题与大学生联系最直接的是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视角和出发点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学生就业观的表现直接折射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勇敢的面对激烈挑战的大学生,因此,增强他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爱国忧民的情感和理性认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成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主渠道。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就应该根据十七大精神不断改进教育内容,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发挥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就是:要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对国计民生的认知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尤其不能忽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宣讲作用;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要把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生教育资源,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

2.思想政治实践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引导他们分析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人民群众的愿意和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尽快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健康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明确时代主题,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才能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4篇

 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学校是社会。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举办的这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同时,帮助大学生感受社会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并且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感性认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很短,却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生受用。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切身的体会到工作者的艰辛,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十天,对于人生而言,也许并不漫长,但对我而言,这10多天宛却如人生之路上的一串珍珠。这些天来,我学到了和市场调查有关的知识,在实践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意识也增强了。在来这里之前,我以为只是一些简单的市场调查,发发调查问卷就行了,经历了这十天,我知道了市场调查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调查问卷要自己设计,外出调查结束后,问卷还要自己做数据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等等,另外,还要进行外呼,这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不曾做过的,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第一次进行市场调查和外呼,虽然有困难,但通过我们六个人的合作,最终完成了各项任务,感觉还是不错的,累并快乐着。在外呼的过程中,短短的几句话,让我接触到社会上不同的人,感触颇多。这次实践,自己也认识了新的朋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短暂的相处定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美好的回忆。

    很感谢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给我提供的这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了我的暑期生活。在如今这个就业难的形势下,作为大学生,我们只有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发奋学习,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活动,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ps:希望在下届暑期社会活动中,贵公司能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为当今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市场调查组电信宽带优劣势调查小组  杨欢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 意义 实施策略

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领会十精神,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礼仪教育即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可见,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应该承担起“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历史重任。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历史意义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礼仪教育还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头脑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作用,只有采取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才能被人接受,从而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故而,通过礼仪教育这个载体,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明确、不正确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固然重要,“以德治国”也必不可少。中国经济近三十年虽然快速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的缺失、美丑的颠倒、不守秩序、廉耻观念淡薄等;“飞机上群殴事件”“大学生毒害同学”屡屡曝出;“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女大学生的口头禅;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民国际形象不佳的事实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贬斥假丑恶……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标准。礼仪的核心是“敬”,如果相互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人人和睦相处,事事顺畅而行,社会必然和谐安定。通过普及礼仪教育,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养成文明习惯,必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从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明程度。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公设月制礼”,中国产生礼仪文化。礼仪的产生让人们有了“廉耻荣辱”之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弘扬发展了礼仪文化,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礼仪文化的传承一度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他们对西方节日的礼仪文化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丢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在国家,是与中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礼仪之邦”的美誉代代相传。

十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赋予了礼仪教育新的使命,普及礼仪教育是构建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5%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88%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培训,9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开设礼仪课。调查结果证明,现在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礼仪教育提上日程,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可见,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扩大礼仪课程开设范围,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在某个专业开设,无法实现普及的目的。若要普及礼仪教育,必须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就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样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且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达标考核,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把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参照之一,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评优与毕业挂钩,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二)丰富礼仪教育形式,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仪式、环境文化宣传来营造一个大礼仪文化氛围。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单纯的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流于枯燥的说教,只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礼仪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不但可以让学生吸收礼仪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此外,学校可以在不同阶段为学生举办一些大型的仪式,如 “军训阅兵式”“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升旗仪式”“捐赠仪式”等,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感受仪式的庄严感。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践行礼仪规范,如形象礼仪比赛、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这样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强化礼仪教育的实践环节,活跃礼仪学习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礼仪素养测试,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乘坐电梯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交换名片礼仪”“西餐礼仪”等,强化学生的礼仪修养。除此之外,学校可通过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营造时时礼仪、处处礼仪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三)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途径。古代礼仪教育渗透到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话要“穆穆皇皇”,即语言的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此外,古代礼仪还主张对儿童要“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爱亲,敬长,尊师,亲友之道”。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应该把礼仪教育融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礼仪教育的难点不是掌握礼仪规范,而是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尽管开设礼仪课,学生也明白礼仪规范,但生活中仍有学生说话不讲文明、对人不讲礼貌、行为缺乏教养,这与学校日常管理缺乏引导有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手册里大部分强调的是纪律,而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缺乏有力的监督。对于学校来说,纪律固然重要,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来抓,并且落到实处,必然对养成学生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兴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普及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宏伟目标的实现。

课题编号:SZ123074。

参考文献:

[1]杨狄.社交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柳建营,熊诗华,张明如.大学礼仪教程.学苑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