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综述

实验室管理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综述

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 管理方式; 经济后果

一、引言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Earning)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TA),另一部分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余(Cash From Operations,CFO)。因而,按上述分类,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真实盈余管理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Graham(2005)对400位公司的CFO调查显示,80%的CFO表示会减少在研发(R&D)、广告、员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开支以满足特定盈余目标,55.3%的CFO愿意延迟能够创造价值的新项目,以满足当期的收益目标。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证据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或满足分析师预测,通常采用销售操纵、减少酌量性费用或过度生产等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即使这些活动偏离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Schipper(1989)在其《盈余管理于评述》 (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广义上的“披露管理”的概念,即公司管理层为了谋取特定利益而干涉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通过适时的财务决策来改变企业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通过构建真实的交易活动,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所要求的特定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可以提高当期盈余,但从本质而言,它与正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者行为又有所区别,其实现的盈余是否具有持续性,对公司未来各期的盈余和现金流量造成有何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兴起的原因、实施方式及经济后果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真实盈余管理兴起原因

从宏观环境分析,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和诉讼风险的增大,导致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日益缩小,进而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兴起提供了条件。Graham(2005)研究发现,由于应计利润操纵一般发生在会计年度末至财务报告对外公布前,通常涉及会计政策及会计方法处理问题,因而容易被外部审计师识破,风险较大;而真实盈余管理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可以在会计年度的任一时段进行,并且只通过改变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不涉及会计处理问题,因此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容易规避外部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检查风险。李彬、张俊瑞、郭慧婷(2009)以我国1998―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会计弹性不同的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会计弹性小的公司,通常通过异常促销、减少研发费用等方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会计弹性大的公司,则会减少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也可能诱导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如美国会计准则)强调为各类交易明确会计目标,为管理层和审计师提供一个详细的会计构架并强化了其二者的责任,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层进行应计项目操纵的难度增大,但公司仍可能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会计人员及审计师在核算时运用职业判断,却没有提供充分依据加以规范,因而为公司提供了更大的会计选择空间,通过公司倾向于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纵。Cohen(2008)发现在美国的目标导向会计准则下,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逐步降低,而真实盈余操控水平日益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了构建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Barth(2008)对1994―2003年期间21个采用IAS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采用IAS的公司能够及时地确认损失,较少使用利益平滑以及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刘启亮、何威风、罗乐(2011)通过对比我国在实施与IFRS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发现新准则实施以后,公司整体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下降,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则显著增加。

实施成本的变化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兴起的原因,Cohen(2008)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过程上分析盈余管理方式变化的原因,他认为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通常需要公司内部多个部门甚至外部公司的配合,涉及的范围较广,实施难度较大,因而操控所需的成本相对较高。Zang(2012)发现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盈余的一套组合方式,公司的管理者作为“理性人”,在权衡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后,相互替代性地使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操纵利润,一旦公司所面临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成本增加,管理层就会转向所需成本较低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反之,如果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层就会采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以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发现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不改变企业的现金流,推迟缴纳所得税会为企业减少开支,因而预期税率的下降使公司倾向于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小当期利润,而预期税率的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为公司争取提前获取收益的机会。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过度生产、异常促销等生产经营活动

过度生产利用规模效应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表面上看,公司因销售产品的成本而获得更好的经营收益,但过度生产通常导致存货积压的状况,公司为此而付出更高的存货持有成本。异常促销活动是管理层通过提供的价格折扣或宽松的信用政策以扩大销售水平,实现当年盈余目标。Jackson,Wilcox(2000)对比了微盈公司与非微盈公司的销售政策,发现微盈公司为了避免亏损或保持正向的盈余增长,会在第四季度加大销售折扣以获取更多销售收入。而Roychowdhury(2006)同样得出了公司存在利用价格折扣和宽松的信用政策的方式来扩大销售的结论,但他发现一旦恢复原价,这些“销售增长”终归是昙花一现。另外,价格折扣会减少销售产品的边际收效,从而使单位销售收入所带来的现金流下降,降低公司盈利能力;而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虽然使账面上的销售收入有所增加,但其通常以应收款项的形式存在,因此,并未增加公司的实际现金流。

(二)降低酌量性费用

酌量性费用包括研发费用(R&D)、员工培训费、广告费、维护费等,由于其通常是面向未来的当期现金支出,能直接影响当期的现金流,因此,为了实现盈余增长的目的,管理者通常会采用减少酌量性费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Graham(2005)对400位公司的高管调查显示,80%的高管表示会减少在研发、广告、维护费用中的可支配支出来满足收益目标,55.3%的高管愿意延迟能够创造价值的新项目,以满足当期的收益目标。Gunny(2005)通过对研发费用(R&D)和销售及管理费用(SG&A)等酌量性费用的研究,发现当公司管理层操控应计利润的能力受到限制时,通常会采用降低研发费用、行政及管理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三)出售长期资产和改变证券投资组合等方式

由于公司管理者在权利选择资产处置时点,因而当公司经营业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管理者可以操控资产转移时点、出售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方式获取收益,达到平滑收益的目的。Batov(1993)以653家有长期资产处置的公司为样本,发现其管理层采用出售固定资产的方式来调整盈利,并缓和债务契约压力。Herrmann(2003)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出售长期资产和可供出售证券的利得与管理层的盈余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经营性收益低于预测时,资产处置利得明显增加。

(四)股票回购

公司可以自主选择股票回购的时机及回购数量,并且不需要披露回购的细节,但从另一方面分析,投资者对股票回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公司管理层能够利用股票回购增加公司收效。Guay(2000)研究发现,当公司有持续的现金流量增加时,通常会发放现金股利,而当现金流量不稳定时,通常会进行股票回购。

四、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从公司经营业绩方面分析,当公司通过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发生的时间以实现盈余时,通常偏离了正常的经营活动,从而放弃最佳的经营或投资决策,从长远看会损害公司的未来业绩和长期价值。Bhojraj(2009)发现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或应计盈余管理以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公司,其随后三年的经营业绩及市场表现低迷。张子余、张天西(2011)将公司通过异常的降价促销或放松信用政策而扩大销售收入的“真实销售行为”,分为“真实销售竞争”与“真实销售操控”以研究其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微利及非微利公司的“真实销售竞争”行为都会对公司随后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作用;而微利公司过度的“真实销售操控”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通常会大于“真实销售竞争”的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不会损害甚至有利于公司的价值。Xu,Taylor(2007)通过对股票回购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偶发的、轻微的真实盈余管理并不会影响公司的长期业绩。Gunny(2010)发现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公司达到盈余目标的公司,比不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其随后三年的业绩水平更好。刘启亮、何威风、罗乐(2011)发现我国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公司整体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下降,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则显著增加。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市场价值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三方面。Wang(2006)通过研究以平滑利润为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股票的影响,发现真实盈余管理消耗了不为外部投资者所知的公司经济资源,使得外部投资者更加难以从这些平滑后的利润中发现公司的真正价值。Mizikand,Jacobson(2007)研究表明,公司在配股时实现溢价目标,通常采用应计和真实盈余操控两种方式调整当期会计利润,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的溢价水平更高。Cohen,Zarowin(2010)分析了美国1987―2006年间1 511家公司增发(SEO)前后的业绩表现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在SEO前后公司的资产报酬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并且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公司增发后的业绩表现越差,同时,由真实盈余操纵引起的下滑幅度与应计项目更大。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2011)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会同时使用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在融资前一年开始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再融资当年盈余管理更为严重,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短期暂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引起公司业绩的长期下滑。

五、总结

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真实盈余管理仍属于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大的完善空间,笔者认为,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识别研究还比较少

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同时真实盈余管理通常以构建真实交易的形式发生,难以被审计师或监管机构察觉。因而,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时,如何识别真实的交易活动与真实盈余管理,例如如何区分公司销售活动中的“真实销售竞争”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也为未来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方向。

(二)关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权衡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权衡的研究尚少,由于监督环境及实施成本等因素变化,企业通常会进行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权衡,或同时采用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无论何种情况,若检验其中一种方式显然不足以得出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

[2] 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 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3] 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C].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9.

[4] 张子余,张天西.“真实销售行为”的动态选择与经济后果[J].南开管理评论,2011(6):128-136.

[5] Amy Y. Zang.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6] Bartov, E.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J].Accounting Review,1993,68(4):840-55.

[7] Cohen, D.,A. Dey, and T.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8] Graham, J., R. Harvey, and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40(13): 3-73.

[9] Herrmann,T.,T. Inoue, and W. B. Thomas. The sale of assets to manage earnings in Jap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 (1):89-108.

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第2篇

1人事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多元化日趋推进,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向软环境的比拼倾斜。而区域软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理念、意识、效能、作风和服务上,归根结底是体现在人的因素上。

现代人事管理工作是强调个人的业绩、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取得组织效益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把满足个人的需求、保证个人发展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这就是说,在现代组织中,人力资源不仅是组织运作的要素和工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组织本身的目的,即这样的管理是“为了人”。通过人事管理工作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筹集与凝聚、配置与任用、考核与评价、教育与培养、酬劳与激励,使之担负起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任。但现实中,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薪资福利、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与当前的发展环境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意义

面对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可以化解和消逝很多机关内部的人事纠纷和不和谐隐患,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机关工作人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真正实现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当前,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可变性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利益机制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社会调节手段。但它无法解决机关工作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尤其解决不了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问题。利用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地思想引导,会产生物质利益难以实现的功效,进而能够解决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和利益调节机制之间,决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提高机关队伍素质,形成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为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1了解实际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理解人的需求,从内心深入解决人的复杂矛盾心理,从而促进人在工作中积极上进、踏实勤奋地工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涉及的问题有很多方面,如对待遇的需求,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对个人发展的需求等等。人事管理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了解工作人员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制度供给或其它形式来满足工作人员的合理需求。只有及时和较好地满足了大家的合理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潜能,具有活力和创造力。所以,机关人事管理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要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和目标明确的人才评价机制。

3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1了解实际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理解人的需求,从内心深入解决人的复杂矛盾心理,从而促进人在工作中积极上进、踏实勤奋地工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涉及的问题有很多方面,如对待遇的需求,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对个人发展的需求等等。人事管理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了解工作人员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制度供给或其它形式来满足工作人员的合理需求。只有及时和较好地满足了大家的合理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发挥潜能,具有活力和创造力。所以,机关人事管理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要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和目标明确的人才评价机制。

3.2创新管理理念

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应当牢牢把握发展大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把人事管理工作放到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上,又要把人事管理工作放到整个世界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切实发挥人事管理工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树立注重统筹的理念,切实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效能;树立遵循法规的理念,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档升级。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促进社会全面的和谐发展。这一论断,对我们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宏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事管理工作中,要切实要尊重个人选择,维护好大家的基本权益,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办实事、解难题,从而实现人事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水平的再上台阶。

3.3坚持人性化管理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

人事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性化管理融入到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差异性、层次性,尊重个人追求的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关心个人的自我进取,突出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加强对工作的态度、责任感、服从性、协调性、个人修养、集体荣誉感等因素的考核。在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实行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人事主管部门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教育、激励,保证机关人事管理政策的公开性、稳定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3.4建立一支优良精干的人事管理团队

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管理技术;设备

一、引言

为了使城市交通与城际、铁路、民航、港口等交通设施相互之间换乘方便,结合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国内中心城市相继建立了集铁路客站、城际铁路客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民航机场线、港口换乘站、市政交通及附属工程(长途汽车站、公交客站、出租车客站、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商业开发、景观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如上海虹桥交通客运枢纽、北京南站交通客运枢纽、天津站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广州交通客运枢纽、杭州交通客运枢纽、武汉交通客运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类交通体系按照自身的特点、业务服务流程及现代化调度与管理等需要,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承担各自交通体系的运营与管理、调度指挥与安全等。建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集成系统(见图1),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有效整合,实现枢纽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信息处理利用,使各种交通方式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和高效地运营、资源优化配置、交通需求平衡、交通安全协调,交通环境更加和谐与均衡。

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对枢纽范围内各种交通方式实施集中监视、调度、指挥、控制与管理。对枢纽内环境状况、设备运行状态及交通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在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交通指挥中心的决策及系统预案的提示,向各种交通方式发出协调指令,进行辅助抢修与救援,实现枢纽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与外界相关系统的信息互联、汇集、处理、交换与转发,直接为运营管理服务。

(一)为运营商提供服务

枢纽运行交通中心借助指挥调度模块进行信息组织,并通过公用信息平台将交通信息发送给各种交通方式,实现信息共享。

1、对综合客运枢纽全区域及进出枢纽的主要交通干道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掌握枢纽内各处人流、车流的实时情况,及时对人流进行引导、对车流进行疏解;为枢纽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为铁路、地铁、轻轨乘客以及各种车辆出入枢纽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2、对枢纽内的机电设备(如动力照明、FAS、BAS、广播、乘客资讯、电视监控、给排水、环境控制等)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随时掌握其运行状况,并根据枢纽内的运营需求变化,对有关设备进行调控。

3、进行安全防范监控与管理。

(二)为乘客提供服务

枢纽信息管理控制中心基于公用信息平台向乘客各种交通工具的班次信息、枢纽内及周边交通状况以及各种提示、引导、问候等即时的枢纽运作信息,并提供枢纽的自动控制的设施配套服务,使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在正常情况下引导乘客快速乘车或离站,在应急情况下为乘客提供明确的引导信息。按照交通组织预案引导各种车流进出枢纽,提高枢纽交通的疏解能力。

(三)与各种交通方式运营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管理

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磁浮、地铁、高铁、机场、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等单位,通过公用信息平台交换班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自控系统状态信息,信息接收者(枢纽交通控制指挥中心)只监视不控制,信息提供者(各种交通方式、市政或电信)负责信息控制,实现各自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

(四)应急情况下的协调与控制

1、应急情况发生时,对枢纽范围内所涉及的各地铁线、城际铁路、普铁和公交等系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指挥,有关危险信息,组织乘客快速、有序地按照防灾预案疏散到安全地区。

2、与枢纽内公交、地铁、铁路等系统的控制中心之间进行实时信息交换,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快速地将危险情况通报给各地铁线、铁路或公交等系统的控制中心,联合执行防灾预案。

3、与公安、消防等部门之间进行通信,快速准确地将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各种资源,保证防灾抢险的顺利进行。

4、向乘客危险信息,对枢纽各区域实时视频监控,对枢纽内与防灾抢险有关的设备进行控制。

三、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的组成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置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中心,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防灾指挥调度中心、综合监控中心、通信中心和安全防范指挥中心等构成,其规模和配置根据枢纽的建设形式及管辖范围确定。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由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和所辖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控制室构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管辖范围覆盖全枢纽,区域控制室对所辖区域进行监控,并接受枢纽控制指挥中心的指挥控制。

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设备配置

为实现综合客运枢纽控制指挥中心对枢纽所辖范围内的人流、车流和机电设备等进行智能化管理,需配置相应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机电设备控制和网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置应满足枢纽智能化管理的需要,还要结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实际需求,与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预案、客流组织预案协调一致。根据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模式,合理确定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等的建设接口、系统接口及资源共享方式。

(一)信息采集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电视监视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公安防范指挥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智能交通系统采集枢纽及周边道路的车辆、交通信息;电视监视系统采集现场的视觉图像信息,在枢纽内实现资源共享;综合监控系统采集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和火灾信息;公安防范指挥系统采集图像、报警等信息;通过专用调度电话系统将人工收集的信息传入枢纽控制指挥中心。

(二)信息传输

采用专用通信网,为电话语音、视频、宽带音频、宽带数据、低速数据、Ethernet数据等基础信息和机电设备控制信息提供承载平台,实现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区域控制室之间的信息交换。

(三)信息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乘客资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用调度电话系统进行信息。智能交通系统向枢纽交通及枢纽交通组织影响范围内的周边车辆、道路交通引导信息、停车场诱导信息;乘客资讯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灾害、疏散等信息;广播系统向现场运营、服务、危险和疏散等信息;专用调度电话系统为控制指挥中心调度员向现场值班员指令。

(四)机电设备控制

采用与枢纽所辖区域现场联网的综合监控系统,根据正常工作预案、危险状况预案以及实际需要,对现场空调装置、动力照明、给排水等设备进行控制。

1、枢纽控制指挥中心与市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灾害救援的效能。

2、对辖区内消防设施及其他系统设备进行监控、管理。

3、对枢纽主要供电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实现供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调度及与运行状态的监视。

4、检测环境参数,控制空调设备优化运行,改善环境的舒适度,降低能耗。

(五)网络综合管理

采用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机电设备管理自动化,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为维修中心日常检修、故障警告、故障判断及事故抢修提供支持,为控制指挥中心掌握枢纽系统设备运用分布情况和运行状态、进行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五、综合信息管理协调运行模式与应用

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方式。正常情况下,公交、城际、地铁、轻轨、普铁、民航、停车场、市政、商业等,按照各自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独立运行管理;危险情况下,通过信息网

络、信息互联等方式,接受控制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或控制。

客运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TJIS)的客户端用于查询、监控和修改数据,由于数据量大且具有实时性,对性能要求高。应用服务层采用IBM的WMB作为信息采集和分发工具,MB消息流用于管理数据。业务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流转、回应、记录日志等,使用WMB中的JAVACompute处理。数据访问层中MB具有多种信息接口,如MQTCP/IP等,可作为外部系统的接口;数据业务处理是指系统接到数据后,将其存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动作处理是指数据的接收和分发。TJIS必须满足实时性、稳定性、服务性等要求,保证每周7天及每天24小时的正常使用,所有设备应该可靠性高且性能优良。主要设备采用负载均衡或双机热备及磁盘阵列技术,确保故障后的数据和任务能备份和热切换。工作过程中,任何单点的故障都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结束语

针对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营管理以及灾害情况下的防灾应急指挥管理,实现客运枢纽综合信息化非常必要。研究综合客运枢纽人流、车流组织预案,实现运营指挥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化交通客运枢纽是集运营管理、综合监控、交通疏解、防灾指挥、治安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体系,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不同交通方式的机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枢纽所辖区域内人流、车流进行合理诱导,提高枢纽交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枢纽交通安全系数;为枢纽提供实时、准确、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枢纽的各项功能;在危险情况下,对枢纽区域内的人流、车流、出入口、机电设备、交通等进行统一指挥与控制,为枢纽人流、车流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姝,张全罡.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

2、周凯科.基于交通网络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对外衔接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8.

3、张全罡,丁姝.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大众科技,2010(2).

4、宗婷.基于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运枢纽交通组织研究[D].长安大学,2008.

5、张国伍.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刍论[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5).

6、邵伟中.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08(10).

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第4篇

(一)平滑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公司对存货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选择方面,由于要求公司财务会计、税收会计要具有一致性,很多公司出于税赋目的而选择后进先出法。当公司预计存货成本会提高时,选择后进先出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税负,从而间接地增加现金流入。该方面的研究表明,倾向价值最大化的公司管理层会选择后进先出法。Cloyd(1996)等研究所得课税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检验公司是否出于纳税考虑而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同时选择与此相应的财务报告处理方式使二者趋于一致,尽管账面税金和实际纳税额并不要求一致,但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国内收入署允许其采用这种税务处理方法的可能性。同时发现,当避税带来的利益明显超出了预计偷税的成本时,公司就会选择一致的财务报告方法。Jennings等(1996)在判断后进先出法是否造成了损益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时,发现采用了后进先出法的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比没采用的资产价值更高。Kevin Holland与Richard H.G.Jackson(2004)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税”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公司递延所得税储备的情况,认为在考察期的公司可能有很强的激励进行盈余管理,片面地披露延迟税储备(即不足或过度递延纳税储备),并发现不足或过度操控递延税储备的规模在经济上的显著性。

(二)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Dhaliwal & Wang(1992)论证了那些受最小化所得税税负动机影响的公司,一般会通过跨期转换盈余来使所得课税对可选择最小化所得税税负的影响最小化,以调整财务会计数据。Boynton,Dobbins & Plesko(1992)对美国199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最低税收账面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余操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公司在最低税收账面条款的第一年使用主观应计部分减少盈余。同时发现,实证结果与公司规模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只有小型公司操纵可控应计项目。但其研究结果并不像Dhaliwal & Wang的研究结果那样令人信服。这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是估计的可控应计项目(不是可控应计项目总额)或者样本数量太小有关。Charles E.Boynton等(1992)针对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公司可选择的最低税负条款而可能作出的盈利管理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公司1987年确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应计制手段减少部分盈余。Guenther(1994)研究了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影响下,降低税率对公司当期财务会计应计项目的影响。这些公司都是采用税收和财务报告目的的应计制会计。研究发现,公司出于平滑不同期间所得税税负的考虑,会通过应计项目将净盈余从高税率会计期间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

以降低所得税税负为基础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是Harris(1993)检验了税率变化对跨国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尤其是1986年税收改革法引起了跨国公司将盈余输送到美国。研究发现,那些有很大弹性可以转移更多盈余的公司的确如此。除此之外,Collins等(1998)认为,当美国跨国公司面临外国的平均税率高于本国税率时,这些跨国公司比其他跨国公司更容易实施基于所得税负的盈余转移。Jacob(1996)通过区分跨国盈余转移是基于对当地报告收益的判断(包括经营的地理位置)还是通过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对Harris(1993)的分析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了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进行盈余转移的有力证据。

二、所得税税负与财务报告成本权衡的盈余管理研究

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发生成本,除了要面临未来可能的法律风险外,一项直接的成本便是所得税成本。当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时,往往需要为此多支付所得税。因此,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经常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收成本之间的权衡。财务报告成本,是指由于公司未能达到合适的利润目标而导致的成本,包括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债务契约提前终止、政府管制力度加强等。税收成本是指由于公司管理层操控盈余,认为人为增加利润而导致的所得税支出的增加。

Shackelford and Shevlin(2001)和Erickson,Hanlon and Maydew(2004)的研究在考察公司所得税税负成本与财务报告成本的权衡时,假定盈余管理行为一定会导致所得税负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所得税成本确实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地说,公司所得税税负(实际所得税税率)越高,盈余管理的收益越低,则公司越没有激励进行盈余管理,即所得税课税的负担成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相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所得税避税的盈余管理研究

对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由于有些业务仅仅影响会计利润总额,并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这使得某些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一定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变化。Phillips等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不会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还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比税收制度更加灵活,从而公司管理层在操控盈余时并不一定带来所得税费用的变化。就我国而言,税法规定企业在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须经过税务部门批准方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若企业折旧政策变更未经税务管理部门同意,则虽然会影响到会计利润总额,但须进行纳税调整,因此并不影响应税所得额,这种差异即非应税项目损益。如果公司主要通过调节非应税项目损益来操控利润,那么其盈余管理活动就不会导致所得税税负的上升。如由于我国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在税前列支,因而当公司通过大量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调减利润时,公司的应税所得不会因此而下降;当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以后转回时,应税所得也不会因此而增加(高金平,2001)。当然,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可以避免所得税费用,如当通过操纵销售收入的方式调增利润时,公司的所得税费用将会相应上升。

这表明,由于非应税项目损益的存在,盈余管理并不必然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Klassen(1997)认为,在考察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时,若不考虑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有偏的回归结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将盈余管理区分为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管理,并考察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Erickson,Hanlon and Maydew,2004)。叶康涛(2006)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他以中国200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就财务报告成本与所得税负成本的权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控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其研究进一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

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负成本主要发生在高税率组别,而低税率组别的上市公司则没有呈现出这种特点;此外,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控长期应计利润项目来规避所得税税负成本。但是,叶文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其所得税税负成本较为有限;他还发现,高税率公司存在较强的通过非应税损益项目规避所得税的动机。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所得课税假设的提出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三大盈余管理假设均围绕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笔者认为,在考量所得课税这一因素后,可以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延伸到税后净利润指标,考察各种盈余管理行为与所得课税之间的关系。因政治成本假设涉及降低利润总额,可能相应导致所得税负的降低,因此从该视角出发,降低政治成本与降低所得税税负的目标之间就没有冲突。如果该结论成立,盈余管理行为就具有既减少政治成本,又可以达到降低所得税税负的双重效果。由于债务契约假设和报酬契约假设均涉及增加总会计利润总额,而增加会计利润总额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导致相应提高企业所得税税负就值得关注。此外,现实中为规避所得课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也不在少数。Bernard和Skinner(1996)认为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需要使用具有同质环境而非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认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管理者操纵特定账户的能力具有更多的信息。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提出盈余管理研究的第四个假设――所得课税假设。而且,基于该假设下的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将会丰富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

(二)纳税筹划与考量所得课税的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重合出于所得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公司在遵循国际惯例、遵守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对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最小化本期税负或最小化以后期间所得税支付现值,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谋划与安排。可见,考量所得课税影响的盈余管理研究使企业纳税筹划与盈余管理之间形成了交集。我国目前的税收筹划研究基本上停留于税法与会计制度条文的异同分析层面,还没有开展规范的实证研究,而开展该领域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可拓宽税收筹划研究的内容,并可相应改变税收筹划领域的研究范式。如针对减免所得税政策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纳税人可能存在将非减免年度的盈余转移至减免税年度,导致纳税年度出现亏损乃至重亏,至于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可以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实验室管理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州交通 交通建设 交通枢纽

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枢纽城市,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十一五”期间,公路、铁路、航空、枢纽建设全面发展,“十二五”规划以“高速支撑、中心放射、区域联动、村镇成网”为目标,围绕“高速加密、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六路升级五路改造、构建都市区环线、优化场站布局、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六大重点任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树立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适度超前发展六城十组团交通基础设施,引领郑州都市区建设,加强郑州市与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间的联系,强化郑州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1.郑州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内在要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郑州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而初步形成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与城市化进程差距大,新的交通建设管理体系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1.2 制约问题

1.2.1资金严重缺乏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原郑州市交通局)在各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各项困难和措施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资金制约和扩大融资平台。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郑州交通运输发展计划总投资将达到600亿元以上。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影响道路建设的工期和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2.2 土地资源制约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生存、发展、保障三大功能。郑州市人多地少,建设项目多,土地兼顾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成反比关系。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郑州市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征用的土地较多,审批难、征迁费用过高,征迁工作难做。现在,路网在改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升值,征迁价格必然上升,造成土地成本增加,道路建设方案不得不修改。

1.2.3规划方案不完善

郑州市交通建设方案中,由于管理体制分散,对整个郑州市的交通建设规划,仅仅是修补的方法,缺乏全局的、前瞻性、科学的整体规划方案。2010年后实行大部委之后,市交通建设主要有交通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能力增强,并制定了郑州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规划指导思想定位高,发展目标明确。但在整个规划中,考虑综合交通的方面仍不够,应着重考虑解决郑州辖区范围内路网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解决市区各组团之间道路交通联系问题。

1.2.4工期进度安排不合理

以2012年郑州市道路建设方案为例,“两环十五放射”道路、十条快速路建设工程。涉及郑州市三环路,四环路,和与之紧密相关市区十五条主路,十条快速路连通郑州市区通往郊县和邻近地市主要干道。这些工程都是大工程短时间不可能完成。若同一年开工建设,必会造成交通“内忧外患”情况。城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老街道改造困难,道路堵塞严重,出城困难,必然为郑州市道路交通畅通增添更多忧愁。

2.郑州交通建设的保障措施

2.1积极推进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道路运输场站、水运等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事企分开,打破行业垄断,建立规范的交通建设与运输经营市场准入制度,鼓励社会投资主体投资交通建设,建立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项目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投产后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规划建设反馈和监管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把握进程,适时调整,保障规划的顺利实现。加强交通行业法制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打击扰乱工程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2.2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发挥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理顺各级政府对交通发展的职责与事权划分。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或准公益通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性、经营通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市场化建设和经营方式;规范交通建设的投资主体,实现政府投资主体法人化。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明确的投资主体法人化的交通投资体制,提高交通投资效益,实现交通事业良性循环发展。

2.3推进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

抓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快各类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打破行业壁垒、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一站式服务”。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推行运输经营、管理、组织、服务信息化,以交通信息化建设为龙头,构建综合交通枢纽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动交通智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全省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备现代化,不断提高全行业的运行效率,逐步与国际接轨。

2.4优化交通运输网络结构

交通建设,要重视交通网络的统筹规划,着力建设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充分发挥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结构合理、有机衔接、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