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重要性;措施方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加强逻辑思维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思维分析就是通过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的各种内在因素关联,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且判断使用哪一种方法会更加方便。数学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解性,就让思维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积极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具体的思维能力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对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更加清楚有效的认知,快速实现问题的解答。第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了解更加清晰,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第三,对学生展开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数学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并且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教材书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书本是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素材,要对学生的思S能力进行培养,巧妙使用教材书本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使用教材书本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进行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书本进行阅读,自行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对其作出分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可以在预习和分析的环节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要弄懂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单纯依靠阅读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学生自身进行理解和思考才能实现。比如在教学加减法之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加减法应该如何计算,其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在生活中的哪些案例是对加减法的运用。通过这样一系列环节,学生就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思考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的,经由不断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强化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提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自身思维能力。比如在针对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常规的计算方法进行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计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对于18+23这样一个式子,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就可以得出,18=20-2,23=20+3,因此原本的式子就可以写成20-2+20+3=41。这种想法就是计算中凑整法的体现,教师就可以从此进行延伸,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数学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现在越来越强调理解教学,但是适量、适当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实现反复锻炼。比如,结合上文提到的有不同解法的例题,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数学练习,设计几个比较典型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思考能够实现解题的所有方法。如此,学生在思考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锻炼。另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一解多题的思想,针对某一类计算方法设置几道不同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某一种计算方法进行运用,同时思考在这些不同类题目中,该种计算方法是如何实现解题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可以得到增强。

(四)经由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实践不仅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运用,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数学教学环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一个定理的正确性。于是,有的学生直接使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具体角度,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则直接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三个角,再将其拼接起来。学生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对定理进行验证,就实现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内角和延伸到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以不同的边作为底,三角形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对此形成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书本、课堂问题、数学练习以及实践验证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锻炼,并且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8):225

[2]薛玉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37-138

[3]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66-67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第3篇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二、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三、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站cssci期刊目录。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四、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性思维 学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发散性思维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求新求变,用不同方法或途径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比例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出示一道题: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而有几个学生用了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这时老师为此批评,这几位同学,不细心、不认真。当时,这几位同学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不吭声,课后,我仔细琢磨,课堂上对那几位同学的批评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节课,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在说明为什么用其他方法的时候,学生说:知识就是为了应用,无论什么方法,能服务于实际就是正确的,不必死板套用。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学习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宗旨,教学方法应该及时调整。虽然课堂多费了时间,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打破数学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32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32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同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倡导习题的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六年级解应用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区分“分率”与“实际量”就可以用一题多变来实现。如(1)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2)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又用了1/4还剩多少吨?(3)某食堂运来4/5吨煤,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4,用了多少吨?(4)某食堂运来4/5吨煤,先用去1/4,又用去2/4吨,剩多少吨?(5)某食堂运来4/5吨煤,已经用去1/4吨,再用去多少吨就正好是这批煤的3/4?……通过类似的一题多变训练,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表现想象力的思维――联想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求知心理,加强科学的训练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晶 浅谈小学数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2011年,8期。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数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维方法

G64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还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现实的本来面貌,以数学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教师有责任对数学教材加以挖掘整理, 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体系。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 注重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从它们的实际“原型”(源头活水)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例子, 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 提供观察、实验、猜想、归纳、验证等方面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他们所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不是硬性规定的,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是科学家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沿着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能自然地领悟数学概念的合理性,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理性思维的意识。

一、高数教学中具体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下面具体以讲解二元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形式为例穿插数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内容是微分方程这一章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些同学对于如何设特解的形式一筹莫展。教材书上归纳总结了几种情况下特解的设立,一般根据方程右边f(x)的形式来设取,归纳表格如下:

两种方法设立的特解形式相同,至此可以说明假设的特解形式得以验证,即两种情况可以统一在一起,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用考虑p,q是否等于0的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与f(x)的第二种形式完美统一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重新整理一下,二元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形式的设立可以归纳如下:

这样在讲解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内在逻辑联系,归纳总结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会觉得原来学数学这样有趣,这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而数学的发展就是在数学家通过类似的这样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不断发现数学概念、定理的,通过学习学生能感觉出数学的文化底蕴,以及数学家发现数学定理的艰辛,那么自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就有了动力与激情,无意中就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而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毅力等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数课堂融入数学思维方法的建议

1.增强融入意识,明确主旨

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学数学”是 为了“用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与现行的数学教学秩序并不矛盾, 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 认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以实际行动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气息。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把数学教学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应充分认识到数学应用是需要基础(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缺乏基础的数学应用是脆弱的, 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削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地位,也不等同于上“数学模型”或“数学实验”课,应将教学目标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基础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过程只充当配角作用, 所用的实际背景或应用案例应自然、朴实、简明、扼要。

2.化整为零,适时融入

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根据章节内容尽量选取与课程相适应的案例,改革“只传授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为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融入思想方法”并重的教学模式,结合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或教材,在适当环节上插入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的案例,通过“化整为零、适时融入、细水长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化隐为显、循序渐进

数学思想方法常常是以隐蔽的形式蕴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之中,这不仅是产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基础,而且是串联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主线,在知识体系背后起着“导演”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把蕴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 思想方法明白地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新知识、新概念的引入,难点、重点的突破,重要定理或公式的应用、学科知识的交汇处等,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力争和原有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作用。同时,注意到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融入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学生的近发展区之内,必须在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内可以完成,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突出建模思想方法的某一个环节,不必拘泥于体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即“精心提练、有意渗透、化隐为显、循序渐进”。

4.激趣、适度拓展

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数学问题,亲自动手进行建模示范,在学生生活的视野范围内,针对学生的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专业特点,收集、编制、改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适度拓展性,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合理、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W生体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有三者和谐同步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做一些有效而实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