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9-02
近年来高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最早的药家鑫案件,还是复旦大学投毒案件,都在表明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尤为关键。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容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1]。因此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很强的负面情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犹豫心理以及敏感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主义思想,而且也在不断地腐蚀着高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剧,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尤其当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业机制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就更容易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家庭原因。家庭条件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很大原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下的情况,或是身处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或是父母一方早亡或者离异,再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总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2]。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高压人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近年来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一些小学和中学已经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走个形式,因此不能从小就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会感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发心理潜在的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个人原因。个人心理素质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由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出现。由于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往往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自卑内向往往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
1.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校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情的重视。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就需要学校采用全方位的积极措施,要在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条件的帮助。物质支持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因此物质解困理所应当成为心理扶贫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3]。
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学校首先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适当减少费用等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学校资助体系的建立意义。其次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取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经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接受馈赠的心理负担。比如河北大学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建立助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勤工俭学机会,而且还会在节假日期间联系企业进校开展兼职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给自足。最后还可以在学校进行资助平台的构建,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同银行之间的链接纽带,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此来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真正落实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对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促进作用[4]。
为了解决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中,以此来明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学校依靠所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地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准确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对减少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整理,以此来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将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起来,提高解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指的就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的是个体在团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寻求,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所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调整策略。其中学校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将拥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辅导,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摆脱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目标。
而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尊重和保密工作,要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被尊重而且又有足够私密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展露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这种尊重学生和保密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就根据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和平均每餐的消费,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餐费补贴,而且采用的是将补贴直接达打到学生的餐卡上,这就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窘迫问题。
4.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频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在做到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问题。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既可以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活动角,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通过规范心理咨询人员的考核和上岗程序,提高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和学生家长有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还要从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和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逐渐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要多管齐下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114-116.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6):101-102.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生;心理障碍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高校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是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担心别人看不起他们,害怕别人的异样眼光,总觉得别人不太尊重自己,所以有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掩饰真实的自己,习惯伪装。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经常性的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来都不会主动的争取什么,在他们看来,就算去争取了也没有用,自己肯定是得不到的。在学校他们常常是独来独往,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和其他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做事情也只是选择一些简单的、熟悉的事情去做,从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2.过于忧虑。高校贫困生的最主要的忧虑莫过于对家庭经济困境的忧虑了,贫困生家庭收入单一、不稳定,很难支付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除此之外,特别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主要表现在大学校园环境的不适应、对新的交往模式的忧虑等,而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他们主要担心毕业就业方面,担心找不到工作,在加上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为自己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感到愧疚。
3.敏感且多疑。高校贫困生总是害怕别人谈论自己,怕被别人看不起,害怕同学嘲笑。他们迫切的希望能够融入到群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但是由于他们又不愿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总觉得那些是别人对他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同学给他们的帮助也觉得别人是在可怜他。
4.自我封闭。大学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多数人都是很积极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而贫困生一般都回避这些,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多数的活动比赛都不擅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很少参与集体的户外活动,这些户外活动一般都是需要额外开销的。久而久之,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脱离班集体之外,让同学感觉他们难以接近和相处,不合群。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当代大学生处于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的选择,大学生通常都会感到茫然、疑惑、混乱。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大多数贫困生从经济落后的乡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在心理上会受到极大的震荡。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分层,在作为“小社会” 的大学校园里面也同样存在差别,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很大的,同学之间常常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这时候他们往往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潮流,害怕同学的耻笑,这往往带给他们极大的烦扰,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作掌上明珠,往往是要什么就给什么,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可是贫困生却不一样,他们往往有多个兄弟姐妹,而且他们的父母经济收入极少而且很单一,大多数贫困生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往就是靠卖农作物、打零工,有的学生家长就外出打工。大多数的贫困生的家长文化知识水平也不高,不能在学习上面给于他们什么帮助,但是对他们的期望确实极高,在一定程度上给贫困生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3.自身原因。很多的高校贫困生都把贫困当作是一种耻辱,羞于承认自己贫困,对于贫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一方面对于为贫困生国家的一系列贷、助、奖、补、减、免的政策都不愿意接受,总觉得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他们羞于接受也不耻接受此类的支助。另一方面他们常常又把经济贫困当做借口,从来没有想过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一旦他们所期望的事情没有得到满足,就怨天尤人,有些学生甚至有仇富、报复社会的想法。就是这些想法和认知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三、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下提出的处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总是经常的处于一种不安与无助的状态,因为他们承受着太多的压力,有的来源于社会,有的来源于学习生活方面,还有的来自于他们自身给自己的压力,因此他们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辅导员就应该更多的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给于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在学习上,可以找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他们进行辅导,在生活上,可以给他们介绍勤工俭学的兼职,减轻一些生活上的负担,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对南京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贫困生人数采用分层抽样法,采用公式:(N为贫困生样本数,为各高校贫困学生人数,为各高校贫困学生总人数,P为全国贫困生平均患病率,为误差率,为参数),P值为14.87%,=10%(最高可取20%),=1.96。本研究选取南京市医药类、理工类,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两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由其1―4年级的本科生为样本。共发出问卷1285份,实际收回1173份有效合格问卷,回收率达91.28%。其中非贫困生为831人,贫困生342人。
2.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HSCL),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国际承认的、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量表,主要从十个方面了解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包括有比较广泛的精神科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随眠等均有所涉及。本研究工具采用L.Derogatis1975年编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修订的版本。
(二)数据收集过程
笔者分别征求了两所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并得到各系辅导员的全力支持。以口头、书面形式向学生们解释调查的内容、目的及意义,讲解注意事项,打消其疑虑,并承诺该项调查全部资料保密。由笔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学生完成量表时间约为20分钟。学生填写完毕,由笔者统一收回。
(三)质量控制
1.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填写问卷表的各项具体要求,取得学生的信任,获得学生真实、客观的填写。
2.问卷回收后,及时复查,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各项数据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进行数据复核,最终形成数据库。
(四)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SPSS13.0,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1.回收率。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85份,收回有效问卷1 173份,调查问卷合格率为91.28%。
2.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构成。如表1、表2所示,男生问卷216份,女生问卷957份,各占18.4%和81.6%;南京中医药大学有762名学生参加调查,南京理工大学有411名学生参加调查,各占65%和35%;参加调查的理科生593名,文科生580名,各占50.6%和49.4%;此次调查共有非贫困生831名,贫困生342名,各占70.8%和29.2%。
(二)贫困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
如表3所示,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
(三)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
如表4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不同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他们在强迫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抑郁和恐怖因子上差异边缘显著,剩余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南京市高校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结果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偏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说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差异较大,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高,可能是因为经济拮据而带来的自卑,不敢与人交流、沟通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因子高分可能因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家庭贫困的经济困扰、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和与其他同学比较的差距而产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高可能因为这些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不断升级的考试应激状态,大学的宽进严出导致思想压力不比中学小,正是长期处于这种紧迫状态进而容易发展成为临床强迫症状。
以往针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中多数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但是本文通过对南京两所高校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分T-检验,结果表明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女生,特别是在强迫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生理特点。一方面,男性天生不如女性感情丰富、细腻、敏感,知心朋友不会太多;另一方面,男生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常会隐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性格中脆弱的一面,总是认为男人有问题就应该自己独立解决,对于找人倾诉、寻求帮助存在抵触情绪。如果男贫困生本身就有些自卑,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际,就会变得很孤独无助;除此之外,男性大学生聊天时的话题往往是时事、球赛、电脑游戏,极少交流内心感受。因此,男性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相比女性贫困生要弱得多,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男性贫困生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只能选择喝酒、抽烟、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二是社会因素。西蒙(Simon)和费瑟(Fisher)1973年的调查发现,男女对于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自己的能力;而男性比女性则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巨。这种归因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在贫困大学生中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社会的传统观念在各方面对男性角色提出的要求更高,这就导致男贫困生往往表现出强迫、抑郁。传统上人们认为,男性应该在工作或家庭中承担顶梁柱作用,这就使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但是他们不能表现出软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这往往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解决经济贫困入手。贫困大学生缴不起学费,生活贫苦,并且家庭负担重,就业压力大,面对以上这些困境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各高校不仅要为贫困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助学措施,更是要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但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问题,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工作、交际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对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疏导
贫困大学生所呈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思想问题和认知失调,所以各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调节自身负面情绪,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才能给予贫困大学生真正的帮助,使得他们不仅摆脱物质贫困,同时更能摆脱精神贫困。与此同时,对于贫困大学生更要加强心理疏导,应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团体心理疏导、训练,加强师资配备,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咨询体系。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心理咨询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个别辅导等各项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抗压能力,进而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教育;策略
2016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765万,相较于2015年的749万人又创新高,而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是增速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经济形势放缓给就业增加了不少压力。对于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来讲,这种压力就更为明显。
一、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一)出人头地的急功近利心理
与公办大学相比,民办高校学费相对较高。一些民办高校贫困学生因为上大学花费了家里很多钱,因此就更加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另外,他们也急需工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帮组家庭偿还因其上大学而欠下的债务。这就加剧了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焦虑,加大了他们的就业负担与压力。
(二)听天由命的心理
很多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境贫寒以及自身条件不够优越,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偏差,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一方面,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状况及就业环境下,很多大学生都是靠人脉关系就业,而他们由于家庭环境及自身条件的不足,在就业方面不能得到帮助,使他们对前途缺乏信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身不够优秀,这就造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与负罪感,不能给予自己帮助。由于在上学期间让家里负债,而凭借自身能力又无力偿还,这就使他们对于人生以及命运形成了一种灰色的人生观,从而造成其在激烈的就业与竞争环境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关系,感到迷茫,束手无策,从而产生了一种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的心理,使得他们自暴自弃,对自己失望。
(三)自卑焦虑的心理
大量的事实表明,大多数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自卑焦虑的心理。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非常大,造成了他们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够优越,抱怨生不逢时,而由于成绩不够突出、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差,以及缺乏应变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新工作或者新环境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事实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其家庭背景,但是在他们看到一些家境比较优越的学生能够在这方面应付自如后,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不适应归咎于家庭环境,产生无所适从感,并且加深自卑感。
二、帮助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首先,帮助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很多高校的贫困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因为家境的贫困导致其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被迫辍学。因而,对民办贫困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完成学业实现就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其次,帮助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需要。解决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帮助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城市就业,是促进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实现正常的社会流动的需要,这是由社会规则所决定的,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凭借自身的努力走向社会,符合社会流动机制,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最后,帮助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份子,承载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
三、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期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有研究显示,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期间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焦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职业评价、自我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等方面,而他们在这些方面恰恰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因而,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的。
(一)加强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打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当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对贫困大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干预,在他们入学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确保在他们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就及时遏制,尽早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最主要原因是其家庭背景,他们通常来自于贫困家庭,贫困的现状容易使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出现偏差。因而,最有效解决民办贫困大学生心理层面问题的方法就是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与远大的理想,使之能够坚韧乐观地面对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战胜现实当中的困难,解决问题。
(三)在心理层面给予有针对性的疏导
针对已经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的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心理学家以及高校辅导员对其加强关注,一方面,在生活与物质上给予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心理层面加强对他们的辅导与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就业择业的信心,并在他们就业期间给予全程的追踪,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就业期间所遇到的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个别的,而是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减轻其就业压力,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从而摆脱心理层面的阴影。
参考文献:
[1]郭玮.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01:67-70.
[2]罗伏生,沈丹,张珊明,王小凤,袁
红梅,李志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3:272-274.
[3]张颖.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问题
研究[J]. 行政与法,2013,02:71-75.
[4]林苏红. 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贫困教
育模式探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6:94-9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研究
一、引言
大学生资助工作已开展多年,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贫困大学生群体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又因贫困的特性,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障碍。对于贫困生,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应对其进行精神上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十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对于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开展了对高校贫困升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为更好的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次调查通过诚实守信、感恩奉献、自立自强和责任担当四个维度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和现实特点,对于开展资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5、2016级的高校贫困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便于调查的开展。本次调查主要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湖南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主。为准确的定位贫困生,调查取样时,主要通过各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协助开展,确保问卷有效投递到贫困大学生手中。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也极大的方面了学生的作答和统计分析。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的调查问卷287份,其中男生80人,占比227.87%,女生207人,占比72.13%,2015级83人,占比28.92%,2016级204人,占比71.08%。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表现情况
为了解高校贫困生在诚实守信方面的表现情况,这一部分的调查问卷共设置了三道问卷题。首先设置了“你对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看法”的问题,有281人选择“应该按时还款,这是个人诚信的问题”,占比97.9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政策宣传的深入和诚信教育的开展,贫困大学生对于国家助学贷政策有了正确的认识,珍惜个人的诚信,选择按时还款。
对于“你对贫困生使用苹果手机有何看法”这一问题则出现了较大的分歧,119人 选择“个人自由,他人不得干涉”,占比41.46%;有104人x择“如果是别人赠送的,用也无妨”,占比36.24%;仅有48人选择“贫困生不能使用高档手机”,占比16.72%;有16人选择“无所谓”,占比5.5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到使用苹果手机属于一种高消费的行为。从受助后的管理要求来看,也反映出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管理不力[1]。
对于“为了评上助学金,你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有112人选择“回家补开相关贫困证明”,占比39.02%;有97名学生选择“顺其自然”,占比33.8%;有77名学生选择“找辅导员说明情况,争取辅导员的支持”,占比26.8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贫困生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不能放平心态,希冀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去影响评选的结果,这种主观的争取也反映了贫困生不诚实的一面。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感恩奉献方面的表现情况
在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感恩奉献方面的表现情况调查中,笔者共设置了四道问卷题,主要围绕助学金的评选来进行设置。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即“你对国家设置助学金的看法是”,有221人选择“国家资助政策旨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无论是否获得,都应心存感激”,占比77%;有57名学生选择“如果有更困难的学生,我愿意主动让出我的名额”,占比19.86%;有8名学生选择“国家的政策,作为贫困生必须享受”,占比2.79%。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贫困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国家助学金,心存感激,但仍有极个别的贫困生思想较偏激,感情淡漠。
接下来设置了一个压力测试的问题,即“假如在贫困生的评选过程中,班上同学推荐了条件比你更好的学生,你的看法是”,有150人选择“我会检讨自己的不足,仍然与同学和谐相处”,占比52.26%;有93人选择“只要程序上没有问题,我坦然接受”,占比32.4%;有37人选择“明显有失公允,我要提出异议”,占比12.89%;有7人选择“无所谓”,占比2.44%。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贫困大学生对资助中的“利”看得比较重,对资助中的“义”认识不足。
对于“你对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有何看法”这一问题,有242人选择“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多做贡献”,占比84.32%;有25人选择“先解决自身的困境再说”,占比8.71%;有16人选择“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占比5.57%;有4人选择“没考虑过”,占比1.39%。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贫困生缺乏强烈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校贫困大学生在自立自强方面的表现情况
调查高校大学生自立自强方面的表现则从基本价值观、学习、人际交往、参与勤工助学到等几个方面的问卷题来实现。其中,对于“你对自己家庭贫困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有222人选择“父母已经付出了很多,现在靠自己努力改变现状”,占比77.35%;有61人选择“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占比21.25%;有2人选择“父母没有创造更好的条件,影响了我的发展”,占比0.7%;有2人选择“无所谓”,占比0.7%。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的贫困生能够理性看待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但更多的是对生活压力的反映,主动克服的意志还不强,另有个别的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严重的偏差,需要予以关注。
对于“你对学习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有199人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努力完善自我”,占比69.34%;有49人选择“学习是学生的本职,与贫困无关”,占比17.07;有31人选择“受资助的学生必须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占比10.8%;有8人选择“和普通学生一样,开心生活就好了”,占比2.79。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的贫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端正的,但有少数的贫困生还缺乏强烈的进取心。
对于“你和身边的同学相处的如何”这一问题,有109人选择“比较主动,与每一个同学处理好关系”,占比37.98%;有105人选择“为身边的同学尽可能提供帮助”,占比36.59%;有62人选择“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其他不怎么接触”,占比21.6%;有11人选择“存在一定的隔阂”,占比3.8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受访的贫困生在融入团队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部分学生比较自卑,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压力。
对于“你如何看待与家庭富裕学生之间的差距”这一问题,有159人选择“通过学习和工作,努力去弥补差距”,占比55.4%;有105人选择“心理比较坦然,不会对我造成干扰”,占比36.59%;有21人选择“心理感觉有落差,比较自卑”,占比7.32%;有2人选择“不会与他们成为朋友”,占比0.7%。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凸显了受访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在不断进行自我努力和完善的过程中,其敏感的情绪反应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对于“你对参加勤工助学工作的看法是”这一问题,有264人选择“主动参加,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占比91.99%;有14人选择“忙于学习,没时间参加”,占比4.88%;有8人选择“主动参加,但不愿意被同学知道”,占比2.79%;仅有1人选择“不愿意参加”。这一调查结果的意见比较集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贫困生都表达了积极的意愿。这充分表明贫困生对于各种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都非常珍视,具有积极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四)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表现情况
调查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责任担当方面的表现情况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只能通过一些相对比较隐晦的问卷题,从侧面了解,主要是通过两个现实生活场景中的问题来展开。第一个场景是获得奖学金后的使用,问题为“你认为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应该向其他同学表示一下吗”,有167人选择“这是不良风气,应当抵制”,占比58.19%;有91人选择“这样做不妥当”,占比31.71%;有26人选择“比较反感”,占比9.06%;有3人选择“理所应当”,占比1.05%。虽然绝大多数受访的贫困生对以上行为持反对态度,但表达出坚决抵制态度的比例较低,这表明受访的贫困生对于国家资助的接受还不够坦然,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第二个场景是对于不正之风的处理态度,问题为“作为一名普通的贫困学生,你在面对班上同学的不正之风时”,有109人选择“义正言辞的指出来”,占比37.98%;有101人选择“告知辅导员进行处理”,占比35.19%;有54人选择“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占比18.82%;有23人选择“不予理睬”,占比8.01%。这一调查结果的分歧比较大,有部分受访的贫困生不能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存在明哲保身的心态,缺乏应有的正义感。
四、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力:一是继续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资助政策,端正受助的态度;二是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建立一定的失信惩戒机制,提前约束和改变贫困生的不诚信行为;三是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使他们树立信心,不断进步,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自我发展中来;四是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很多资助项目时间比较紧急,辅导员们因身兼数职、自身发展力不足等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完成工作,更谈不上后续如何开展育人工作[2];五是不断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贫困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六是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淡化贫困生的“标签”,减少人际交往压力,克服过度自卑的心理。
五、结束语
通过对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校贫困生在心理上具有先天的压力,在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这些心理困扰也使他们产生了精神贫困的现象[3]。因此高校资助管理工作应为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这也是贫困大学生的根本需求。提高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应紧紧围绕贫困大学生的这一需求,积极引导他们更多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当然也要从诚信和感恩两个方面的教育来端正贫困大学生的行为,使贫困生在一个完整的资助体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园.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引起的大学生思想素质滑坡问题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