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楼宇经济;发展;措施

所谓的楼宇经济,指的是利用城市里的新楼盘或者闲置房进行销售、出租、招商等各种活动,从中获得的利润以及培植的新税源,通通被称为楼宇经济。同时,楼宇经济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出现的必然现象。

一、楼宇经济的形成原因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楼宇经济的形成也是因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土地资源因为稀缺所以不得不集约化利用土地。如今,土地资源的短缺已经越来越严重,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出现了一种以集约化发展为本质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就是楼宇经济。

2.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楼宇经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城市的工业都慢慢往外迁,而服务业慢慢的兴起,甚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经济支柱。同时,知识型服务业对城市四周以及周围的市场都产生了一定吸引力,而服务行业的增多,也需要楼宇来提供办公的空间,因此就形成了整个楼宇经济。

4.城市规划引导的结果

另外,城市的引导和规划也影响了楼宇经济的形成,一些城市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实行了严格的规划,而且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楼宇和空间,比如办公大楼、商业区域、工厂用房等等。因此,楼宇经济的形成也是城市规划引导的结果。

4.楼宇聚集和竞争的结果

如今,楼宇和楼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表现在楼宇的出租和销售方面,同时竞争力的加大也使得楼宇的租金不断的增加,甚至也使得楼宇开发商提升了质量。因此,楼宇经济的发展也是因为楼宇的聚集和竞争而产生的结果。

二、楼宇经济形成所带来的好处

1.促进经济的发展

楼宇经济的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并且还能够调整经济的结构。因为楼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许多的写字楼、商用房聚集在一起,因此也产生了服务行业、中介行业、餐饮行业等。这些商圈的形成,直接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外,工业是现代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工业同样离不开楼宇经济,因为楼宇能够为工业厂区提供空间。

2.改善城区的空间

另外,楼宇经济还有利于改善城区的空间,为城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一些中小型城市的空间是平面的,但如果大力的发展楼宇经济,就能够使城区变为立体的,人体获得更多的效益。同时,大量的商务写字楼聚集了人流、资金流,为城市土地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

楼宇经济还能够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对于一些中小型城市来说,如果要提升自身的品味和档次,就必须大力的发展楼宇经济、比如建设一批设施完好、配备齐全、风格优美的写字楼,为人们提供方便。另外,引进大批的投资人和资金驻进城市里,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还能全方位的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

三、如何发展楼宇经济

1.推介市场化

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举办了国际商务会议,并且还介绍了商务楼宇展示会以及研讨会,对一部分建设较好的楼宇进行了重点宣传和介绍。同时,还建立楼宇服务中心,为商铺、写字楼、房子的买卖和出租提供介绍咨询、信息、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服务,另外也为企业、楼宇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调查,该城市的楼宇入住率在年底已经达到了86%左右,而且还引来了不少的投资。

2.完善楼宇的功能

为了完善楼宇的功能,必须对楼宇进行分类和定位,比如国际金融、中介服务、商业等等,从而使产业聚集。2012年,该城市已经形成了非常具有特色的楼宇,比如金融中心集中在国贸大厦,货运物流集中在黄金广场,而服务行业则集中在日峰百货,科技企业则集中在海信大楼。这就形成了鲜明的楼宇特色,并且还完善了楼宇的功能。

3.合理的进行收税

楼宇经济不但促进了经济,还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政府要对积极的开展税收活动,完善各项税收制度,建立税收咨询服务机构。另外还要对企业、楼宇进行回访以及检查,以便解决税源问题,同时还要保证税收能够公平、合理,税款能够及时的到账。

四、总结与体会

楼宇经济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它能够转变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能促使企业实现跨越化的发展。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充分发挥楼宇经济的效益,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在知识经济革命背景下,正朝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上海应选取既具有知识密集型属性又具有都市型属性的产业来引领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高聚集度和高辐射力的楼宇经济不仅具有上述的双重属性,而且在上海的发展前景广阔。上海市楼宇经济中比较有发展空间的是总部楼、众师楼和知识传媒楼,针对其聚集度不高的问题,提出规划和布局应从整体入手、走产业集群道路、发展成高度聚集的“发展极”等对策。

关键词:上海市楼宇经济;产业属性;发展形式;产业聚集

在21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知识经济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用OECD的说法,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具有知识迅变经济、知识主导经济、知识就是经济三个基本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在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相当控制力的城市才称得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上海已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正在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对于上海这座正在朝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面对这场前所未见的、新的社会经济革命,应该如何选择未来引领上海市产业升级的产业呢?笔者认为应该选取既具有知识密集型产业属性又具有都市型产业属性的产业作为未来引领上海市产业升级的产业(见图1)。

一、楼宇经济是具有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两重属性的产业

上海未来发展可供选择的产业非常多,有些产业本来就应该大力发展,如金融、贸易,但是根据我们研究,楼宇经济既具有都市型产业属性又具有知识密集型产业属性,是上海目前发展空间大、速度快,能迅速做大、做强,并能引领产业升级的产业。

都市型产业是由大都市诱发的最大受惠于大都市且最小受制于大都市的产业。具体表现为:首先,从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交通、产业条件等方面,都市型产业是由大都市诱发的,最大受惠于大都市的产业;其次,从气候、水、土地、能源、环境等方面,都市型产业是水消耗少、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是最小受制于大都市的产业;再次,都市型产业都是可聚集的,并且是高度聚集下土地稀缺性的产业;最后,都市型产业的地均产出和楼均产出最高,且产品的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

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端技术和智力成果集中的部门,其生产过程需要高度的投资和创新,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将相当比率的资源分配给研究和发展,并提供高附加值的财富。知识密集型产业涉及知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是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产业,具有高集聚性、高成长性、高收益性等特性。

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在楼宇内从事企业活动的产业。楼宇经济具有知识含量多、创新能力强、地均产出和楼均产出非常高、产品附加值大等特性,据有关专家统计,一幢高级商务楼里众多公司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内的经济效益相等。

二、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其各个经济总量指标上都已经超过了珠三角、京津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我们对东京、纽约和长三角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之间目前经济总量的比例为3:2:1,如按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态势,在2012年左右长三角的经济总量会超过纽约和东京两大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圈”。上海作为未来“世界第一圈”的核心,应充分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集聚和组织引导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具有高聚集度和高辐射力属性的楼宇经济,其发展要求和动力显得更加迫切了。

上海目前有高层建筑近30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200余幢。在都心的静安、卢湾、黄埔和浦东陆家嘴功能区60平方公里内,楼宇经济是各区税收的主要来源,如在静安区7.62平方公里土地上,2005年税收超过1亿元的楼宇有11幢,50幢重点楼宇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52.6%,其中恒隆广场、中华企业大厦、中信泰富广场的税收分别达到5.6亿元、4.3亿元和3.5亿元,而到了2007年,仅恒隆广场一幢楼的税收就超过12亿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倍多。以金茂大厦一幢楼宇为例,其3层到50层的写字楼被誉为“垂直的金融街”,这儿汇集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中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及跨国集团地区总部,其中包括荷兰银行、康柏中国投资、道琼斯办事处等几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出租率超过90%;53层到87层则是金贸大厦主营业务的另一个板块——超五星级的金茂君悦大酒店,金茂君悦大酒店有555间客房,每年营业收入数亿元,在上海同行中遥遥领先;在金茂大厦“楼宇经济”中,还有一个最耀眼的“旅游效益”,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之一的金茂88层观光厅,每年收入几亿元,是申城旅游的热点。因此,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楼宇经济就显得非常有发展前途。

三、上海市楼宇经济中比较有发展空间的是总部楼、众师楼和知识传媒楼三种形式

总部楼里主要是跨国公司全球总部或地区总部、大中型国企总部、上市公司总部等,从事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企业活动,以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位于大都市的商务楼宇中。仅2006年,上海市新批“总部经济”外资企业7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20家、外资研发中心26家。目前上海聚集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央企总部和100多家央企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以及3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总部楼带来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中华企业大厦的欧莱雅和恒隆广场的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在2005年创造的税收分别为2.9亿元和1.5亿元,虹桥临空商务区里仅联合利华一家总部年利税便过亿元,入驻恒隆广场的企业在2007年前8个月创造税收突破7亿元。据不完全估计,到2010年,在沪安营扎寨的外企总部将达到61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80家、外资研发中心230家。

众师楼里主要包括设计师、理财师、会计师、税务师、咨询师、医疗保健师、律师等,从事专业科技服务,一般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并经过专门培训,为各种产业、企业或个人家庭提供专门的服务。以律师为例,通过与国际大都市纽约相比,我们发现律师业在上海发展非常滞后,律师尤其是涉外律师会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占据到咨询业的半壁江山。在纽约,2004年有8万人从事律师服务业,创造GDP达156亿美元,从业人员的总收入为70亿美元,而纽约市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2.7万人,从业人员的总收入仅有51.2亿美元;在上海,2003年有1万人从事律师服务业,营业收入仅有20亿元,创造GDP不到10亿元,随着长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圈”,律师服务业创造的GDP一定会超过100亿元,这隐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知识传媒楼里主要是出版印刷业、传媒广告业、创意产业等,其中,出版印刷业包括出版业、新闻业、印刷业、制版业、制本业、印刷品加工业、与印刷相关的服务业;传媒广告业包括影视产业,录音产业,音乐出版业,图书、报刊出版业,软件产业,剧院,广告,以及无线电、电视和电缆播放业;创意产业包括动漫、影视、网游、工业设计、会展等。以出版印刷业为例,东京的出版印刷业在企业数,从业人数、生产品出厂额、附加值额的等方面,东京的出版印刷业均占首位:出版印刷业的企业数为6455家,占东京工业企业总数的23.8%;出版印刷业的从业人数为152013人,占东京工业总从业人数的29.0%;出版印刷业的生产品出厂额为50460亿日元,占东京工业总生产出厂额的30.5%;出版印刷业的附加值额为27090亿日元,占东京工业总附加价值额的38.5%。目前上海市仅印刷业一项的产值就接近300亿元,如果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20%之间的话,到2010年就会达到500-550亿元,GDP将达到140亿元左右,但与日本东京相比有较大差距,这表明其在GDP、就业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上海市楼宇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聚集度不高

上海市楼宇经济聚集但聚集度不高。我们根据2006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第一次普查数据,计算出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区位熵基本大于1,但是除了1.7平方公里小陆家嘴的金融业具有特色且高度聚集外,上海市都心服务业的区位熵没有一个超过5,这表明上海市都心产业的聚集度不高。以金融业的区位熵为例,在静安、黄浦、卢湾和浦东新区都排在前一二位,但仅有4.937、4.598、3.578、3.203,而纽约市曼哈顿华尔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却聚集了几十家世界级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百家跨国巨头总部,这表明金融业在都心产业规模和层次不够突出,产业聚集但是聚集度不高。

对照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我们发现纽约市831平方公里,都心是曼哈顿,面积60余平方公里,如果除去黑人居住区,面积仅有40余平方公里,解决了纽约60%以上的就业;巴黎市106平方公里,都心包括一区、二区、八区、九区,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2001年的就业人数就达44万,浓缩了巴黎市30%的就业;东京土地面积为2187平方公里,都心包括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面积只有42平方公里,到2000年都心就聚集了25%的就业。以东京出版印刷业为例,2001年在都心和副都心10个区,出版印刷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数占了东京总数的68.5%,从业人数占整个东京的78.0%,出厂额占整个东京的85.8%。从中可以看出,楼宇经济是聚集经济,楼宇经济的力量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它聚集了都市甚至包括周边区域绝大多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着巨大的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上海市楼宇经济出现聚集但非高度聚集的情形,这是目前上海市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是上海市楼宇经济规划和布局应从都市经济或周边区域的整体入手。楼宇经济对自身及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影响而诱导大都市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培植和发扬都市经济活力和吸引力,楼宇经济规划和布局应从都市经济或周边区域的整体入手。

二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应该坚持走产业集群道路。由于竞争环境具有动态多变性和速度经济性,出于协调、沟通和信息跟踪反馈的需要,企业会在空间上形成高度聚集以获得竞争优势。

三是上海市发展楼宇经济时应该使其成为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下高度聚集的“发展极”。“强心”是大都市产业聚集的重中之重,都心强大完全依赖于楼宇经济的强大。强大的都心会发生连锁效应,首先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增加,外来人口涌入,这就扩大了对开发地方产品和发展服务业的需求;其次由于新工业的配置,地方的熟练工人会增加,在培训工人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将得到升级和发展,从而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再次由于产业的联动效应,与其垂直相关的产业也会吸引而至;最后由于基础设施和地方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外部效果将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工业。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第3篇

服务业相对于一、二产而言,涵盖面更为宽广,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拉动和辐射能力更强,如何更好地推进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乃至未来的发展战略导向作用,余书记带头作了充分调研和深入研究,吃透了省市精神,相继推出了几个行业规划以及服务业政策纲要,可以说,这次会议是我区建区以来首次就服务业发展专门召开的一次大会,是开先河的,筹备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市政府七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建区以来发展服务业的做法和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下步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动员全区上下特别是企业主体树立信心,结合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创造财富。刚才3位企业家做了很好的发言,使我们拓宽了视角,分享了他们创业创新的历程,经贸局、审管办代表政府表明了态度,坚定了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绣山街道指出了基层块状的努力方向。稍后,余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具体意见。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建区26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立足中心城区优势,深入实施“优二强三”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服务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综观我区服务业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纵向比,变化显著。从总量看,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持续攀升、增速逐步加快的良好势头,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1—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由58亿元增加至183.9亿元(按新的统计口径,2012年为349.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0%,其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6.2%提高到69.07%。从结构看,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逐步提升。2012年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到11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由2005年的14.3%上升至32.9%,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141.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40.5%,比2005年下降13.1个百分点。另外,旅游业也有长足发展,2012年创成首批省旅游经济强区。从功能格局看,以、市级商圈为中心,以商业街区为辐射,以商务区为新增长点,并连同社区商业中心、特色街、专业市场发展的商圈格局逐渐明晰,对市域范围乃至更大范围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坚定对服务业、商贸业的发展理念,比如商业仓储基地,可以说商业仓储对城区发展至关重要,很有发展潜力,通过集聚、改造还可以上市,这也是历届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努力成果。

二是横向比,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在服务业发展领域有多项指标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如2012年,全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2.9%,位居全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9.3亿元,年均增长15.6%,占全市比重的三分之一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2.2%,居全省中心城区第二位,仅次于区(单独核算的83个单位)。忧的是,对照省内外服务业发达地区,我们差距依然很大,2012年杭州下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7.5%,特别是楼宇经济、金融业发展迅速,税收千万楼和亿元楼分别达到44幢和10幢,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2.79%;区三产比重达85%,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这些国际公认的现代化过程指标表明了社会产业层次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

三是全面比,差距不小。对照打造服务业强区的目标,我区服务业无论从产业层次、要素支撑、平台构筑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产业层面看,传统服务业仍是我区服务业总量的“主力”,服务业比重虽然较高,但这是基于一产占比小、二产层次低、传统服务业占比大的低水平产业结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远没有发挥出来,2012年全区服务业占比为69.07%,而三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55.1%;从发展规模看,企业和市场规模总体偏小,目前我区共有服务业企业8541家,其中规模商贸企业仅500余家,缺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共有50家,但亿元市场只有8家,其他市场普遍标准低、规模小、分布散。全区商贸店面多以个体为主,商业街区仍以传统的点状和条带状布局形式为主,低小散乱的格局尚未有实质性改观。从要素支撑看,我区现有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很难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仅占10.5%,再加上我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导致商贸流通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仅今年就有53家服务业企业外迁;从惠及民生上看,我区的民生服务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如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社区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业,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业,都与群众期望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区服务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省市相继召开服务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些新要求、新目标,为我区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作为的中心城区,如何学比赶超,如何转型发展,首要就是立足区位条件、潜在优势和发展空间,做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简言之,就是抓住大都市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集研发集聚、创意集聚、知识集聚、资本集聚的总部型的楼宇经济、都市经济、税源经济,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进而辐射带动全市。从长远眼光看,我们作为核心城区要加紧淘汰低端产业,以凤凰涅槃、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城市转型,成为人才的洼地、资金的洼地、引领的高地。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区委对“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宜商宜居、活力时尚”的定位,以新型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体制与业态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与集聚区打造为载体,以“强服务、优结构、提层次、拓空间”为主线,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创新提升传统服务业,将区建设成为大都市区以及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12%,占GDP的比重达75%,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达到85%以上、产业拉动率达到8%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120亿元,年均增长10%,占GDP的比重达78%以上,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产业拉动率达到8.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当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急需大量生产需求,我们要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研发等生产业,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二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起来。要坚持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手抓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利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三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城市的发展历来是“城”与“市”的紧密结合,重点在七都、双屿、仰义旧片区、山坡地上下功夫,尽快编制24个旧村、32个工业功能片区改造计划方案,加快企业“退二进三”步伐,以城市综合体形式打造一批层级分明、业态集聚、功能完善的服务功能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格局。

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商贸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1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00亿元,年均增长13.5%。近期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强城市核心商圈。在做大做强原有三大商圈的同时,着眼大都市区推进战略,努力形成商务区、市政府行政中心区等2大市级商业中心,强化区块、车站大道、南塘工业区、财富中心等区级商业中心,加快上陡门片区、水心片区等9个社区商业中心,加快8条特色街区的周边延伸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商圈。二是做旺消费服务。我区现有东阿外楼大酒店、云天楼大酒店等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74家,要整合现有餐饮资源,突出本地特色、连锁经营,着力打造“瓯菜”文化品牌,探索建设小吃城。适度发展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国内外知名住宿、餐饮连锁企业在落户和发展,力争到2015年拥有五星级饭店7家。三是做精专业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对“低、小、散、乱”市场实施“关、停、并、转”,对现有市场分布组织实施战略性调整,近期要重点引导各类服装批发市场向火车站广场片区集聚,引导各类鞋料市场向西部片区集聚,引导各类装饰材料市场向葡萄棚地区集聚。

(二)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今后发展的主阵地、主载体,要把全区现有的150多幢楼宇都当作一个“经济园区”、一个税源经济、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载体来配套建设和全程服务,点对点抓好34幢重点跟踪楼宇和11幢重点招商楼宇项目的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一期的总部大楼和配套工程建设,引导服务更多企业入驻营业。近期,要扎实推进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确保税收规模楼宇、楼宇投用面积、楼宇入驻企业率、企业注册率、税收总量“五个持续增长”,力争到2011年,税收千万楼宇达20幢,税收总量较2008年提升20%以上,新增楼宇投入使用面积90万平方米以上,楼宇企业入驻率70%以上。可学习借鉴杭州下城区做法,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楼宇企业创造优良环境,还可采取评星级奖励,促进发展楼宇经济。

(三)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最大的文章是金融,要做强、做活、做足、做精;最大的短腿是人才,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我们要向广州学习,进行“双转移”,通过功能改造、产业提升以及利用人根的情结的资源和人经济和本土经济的互动发展总部经济,引进高端人才。近期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借助与新华社智库服务项目的合作,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舆论造势、信息渠道以及人才智力服务力量优势,争取由省乃至全国在挂牌设立金融创新试验区,争取列入首批省金融创新示范试点区。二是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在本土生根发芽,服务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争取增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三是加强政银、银企、银项对接,完善金融例会制度,实行项目信息共享,实现重点工程、重点投资项目、重点区块改造与金融信贷的全面对接。四是推进民资改革发展。利用核心城区民间资本集聚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投入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旧区旧村改造、科教文卫体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成立全省首个金融业协会。要“想一想、学一学、看一看、比一比”,为发展做什么,为服务业发展平台创造什么。要充分利用新“36条”,加快建设集民营资本服务、黄金期货交易、保险证券经营、现代金融服务“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中心,切实增强现代经济的核心功能。

(四)加快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一要发展现代物流。目前,我区从事运输服务业的企业有334家,数量不少,但很多是“挂牌公司”、“皮包公司”,真正具有仓储、信息等配套功能的物流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下步,要鼓励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快推进“行业洗牌”,争取做强做大。二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紧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借助江心屿金秋文化节这一独特舞台,加快发展轻工产品设计、文化影视、时尚设计、休闲旅游等创意产业发展,引导抓好学子创业园、华威软件园的运营与招商工作。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经营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探索实施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模式,实现文化设施营运的社会化、产业化。三要发展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发展与产业相关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平台,如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交易、信息交流等行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对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我区的一个薄弱环节。下步要安排一定财政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探索产业化、连锁化经营途径,引导发展医疗保健、娱乐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物业管理等社会经营业,推进“连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做活便民服务网络,加快编制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大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鼓励和支持商业企业在社区、农村建立销售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方位便民服务网络。(目前,我区重点连锁企业总网点数达614家,社区便利店发展迅速,其中民丰超市、当家人便利店、真生活百货等连锁社区网点在我区已发展到400家以上)。

(六)打响“晚上·魅力商都”品牌。全力巩固发展首批省级旅游经济强区创建成果,深入实施旅游业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商圈景区化建设,将江心屿与七都岛串联成“瓯江双珠”,扎实推进西洲岛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及临江、双潮等西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前期工作,充分挖掘温瑞塘河保护整治后的旅游资源,把打造成为集时尚休闲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省优秀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亿元,争创5A级旅游区1个、旅游强镇1个、旅游特色村2-3个,拥有五星级旅行社3家,2-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

三、全面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服务业本身也需要服务,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改善发展环境,扎扎实实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明确载体抓手。一要抓集聚区建设。按照最新编制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今后五年,我区将加快构筑瓯江城市旅游休闲带“一带”,-商业中心和商务区“两核”,东部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区、中部城区产业综合服务区和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区“三区”的空间平台布局。二要抓项目带动。区委、区政府已经明确,到2015年,全区推进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楼宇地产、商贸流通、公共服务等5大领域75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总投资约949.7亿元,其中区级约599.6亿元。对这些重大项目,要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实行专人跟踪服务,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做好对接,争取资金、政策等要素保障。三要抓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样抓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根据其投资总额、经营规模、综合效益、企业管理、缴纳税金等情况,每年或者定期公布。对重点培育的服务业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先考虑项目用地,鼓励企业做强做大。

(二)发挥政策导向。我区已经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服务业发展,这是区委、区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吃透政策,发挥政策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对区政府确定的符合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建项目,在招投标管理站、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及审批科的审批环节中,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项目督办制,全程跟踪,在规定的承诺时限之前办结,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动态监管,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

(三)强化人才保障。服务业是人力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要抓紧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建立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服务业人才直通车,利用人才开发中心的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鼓励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的企业每年选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区财政给予培训费用10%的补贴。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既了解区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第4篇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 彭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楼宇经济如何发展范文第5篇

《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93.6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3.1个百分点;金融业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比上年下降33.3%,实际利用外资123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1%。首都金融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更迫切需要梳理和解决的是充分吸取经验并积极寻求应对危机的良策。

郭金龙市长在北京两会上强调:“2009年要加快推进金融街拓展和丽泽金融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区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由此可见,金融园区将担当起首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

金融街:拓展步伐持续加快

虽然金融危机令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度放缓,但是北京金融街的拓展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9年,金融街拓展工作速度加快,发展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金融街的税收增幅已出现放缓迹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在北京金融街已开始显现。

“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增速放缓是意料之中的。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们已开始加大分析调研的力度,努力把握发展态势,积极应对危机影响。今年,将继续深化‘提高标准、打造平台,政策引导,聚集发展,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的思路,通过加快拓展、优化环境、加强服务等途径,不断完善街区功能,提升街区品质,积极应对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精神和北京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部署打基础做贡献。”西城区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即便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北京金融街交上的2008年答卷仍证明了其首都金融主中心区的牢固地位。2008年,金融街实现三级税收1247.5亿元,同比增长45.8%,占西城区三级收入的65.9%,占全市税收的24.3%。其中,金融业实现税收达到1118.4亿元,同比增长50.9%;市级税收达到66.8亿元,同比增长108.1%。金融街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对全市金融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历经十六年发展,金融街从一片老旧平房区变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目前,这里已经入驻金融机构1500多家,从业人员4.4万名,60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70余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地区总部聚集于此。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市场的前景仍被广泛看好。金融街具有企业层次高、金融产业聚集强和税收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对国内外金融机构构成很大的吸引力。”该负责人分析认为。

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点。2008年底,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星展银行开了北京分行,法国兴业银行开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零售银行,一天之内,两家外资银行同时“驻扎”到了金融街。据了解,目前还有许多国内外金融机构也表达了迫切入驻金融街的愿望,金融机构对北京金融街的热度并未消退。

目前,金融街核心区规划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而目前尚有多家企业在翘首等待入驻,未来几年金融机构的需求还会更加旺盛。金融街现有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承担,拓展区域成为必然的选择。2007年10月,本市批复“金融街拓展和功能完善意见”,决定从东、南、西三个方向适度拓展金融街。目前,具备条件的6个拓展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月坛南街的四家单位将在2009年率先启动拆迁工作。

金融街拓展工程完成后,核心区将从原来规划的1.18平方公里拓展到2.59平方公里,将新建高档写字楼,以吸引更多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入驻。

为了将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西城区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加强规划研究与制定提升环境品质和服务水平、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产业聚集发展等措施,积极吸引外地银行在金融街设立总部,并加大力度吸引服务于金融企业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机构进驻,从而壮大金融产业规模,完善和延伸金融产业链条。

对于金融街而言,此次金融危机也许可以看做是一个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的大好时机。随着金融街拓展的快速推进,其功能、品质将得到持续提升,承载力,吸引力将不断增强,将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驻,持续带动首都金融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CBD:楼宇经济应对危机

据统计,商务楼宇作为北京CBD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吸引了117家世界500强及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不仅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而且带动了大量人员就业。

目前,CBD区域内77座商务楼宇有超过万家入驻企业,占区域企业数量的80%以上,就业人员占CBD区域的86%。2008年1月-12月,共实现区级地税收入72.15亿元,同比增长23.89%,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8.37%,创历史新高。其中,税收贡献超亿元的楼宇有17座,比2007年增长了3家。国贸中心以近17亿元的税收和1万余人的就业,成为CBD楼宇经济中的龙头老大。

以上统计数字表明,北京CBD楼宇经济贡献显著,利用外资,吸纳就业与纳税贡献不断增强,而CBD也将由此入手,化被动应对危机为主动迎接挑战。

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外企扎堆的北京CBD企业数量自去年11月开始出现了环比的减少,税收增幅也自下半年开始减小。一些大企业或是缩小了在CBD的办公面积,或是要求物业降低租金,有些企业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裁员现象。

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危机,成为摆在CBD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2009年CBD增速将力争完成12%,朝阳区经济增长的一半将在CBD实现,基本建设投资将超过150亿,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这是我们今年的核心工作。”北京CBD管委会负责人说,“作为北京市的经济引领区域,越是在困难的时候,CBD的责任越是责无旁贷。”

记者从2009年2月11日召开的北京CBD媒体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CBD将打出以楼宇产业促进为特色的政策组合拳,集成市区两级政府在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节能减排,楼宇产业促进等各方面的政策资源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政策集成作用,着力提升楼宇经济水平。

今年CBD管委会将针对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环球金融中心,北京银泰中心等新增经济载体需要,把楼宇自主招商和政策引导机制相结合,深入了解楼宇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和力度,把产业促进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日前朝阳区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已

经专门针对CBD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特殊的楼宇产业促进政策,其中将鼓励物业和开发商引入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企业,并对贡献突出的业主予以奖励。

“招商引资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以调控为主。政府将利益让给开发商和物业,再过渡给企业,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的入驻成本,促使其尽量不减少租赁面积,不过度裁员。这也表明了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态度。”CBD管委会产业促进处负责人对该政策做了进一步解释。

近一两年,北京CBD的楼宇竣工量一直比较大。2008年,高度330米的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封顶,中央电视台新址,中海广场、国际财源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等多个重要项目封顶或竣工,北京CBD38个规划项目中,开工已达31个。至此,北京CBD高品质写字楼超过390万平方米,地上建筑总规模近800万平方米。

针对新增的楼宇空间,CBD已开始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赴日、韩、欧美的招商活动都已展开。“金融危机对于受影响相对较小的中国而言,很有可能是引入外资银行的最佳时机。国际金融产业依然是CBD产业发展的重点,我们将为下一轮成长起来的大金融企业准备好空间和载体。”北京CBD管委会负责人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新型金融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对于刚刚迈入起步建设阶段的北京新型金融功能区而言,金融海啸的冲击力度远比不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金融街和CBD,但也并不是丝毫没有影响。

有相关园区负责人为记者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对起步阶段的新型园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该类园区都面临着土地一级开发的紧迫任务,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土地价值降低,银行放贷规模相应收缩,造成起步建设阶段的园区在融资渠道上面临困境,二是对该类园区的二级投资项目而言,前期已密切接触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受危机影响,前台业务受损,会相应放慢后台机构的投资节奏,建设时序推迟或处于观望状态。另外对于有意做写字楼平台出租出售的二级开发商来说,由于市场客户对未来需求前景不太明朗,也有可能使这类投资者减少投资规模。该负责人同时认为,以上困难只是相对和暂时的,随着园区开发进度的加快以及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回暖,新型金融园区将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从各金融园区管委会了解到,2008年在土地一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引进方面,我市各新型金融园区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海淀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大部分地块已完成一级开发,路网建设基本完成,市政配套管线基本到位。环保园内中国人寿研发中心项目进展较快,有望年内开工。创新园内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北方数据中心,国家开发银行总行金融后台、中国建设银行北京生产基地,阳光保险集团研发基地等项目已与入驻园区签约,进入手续办理阶段;明确入驻意向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华夏银行后台基地等。

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已全面启动。8个地块已取得了立项批复,占总面积的84.43%,拆迁已完成75%,路网及市政管线设计完成并获得批复,两个电站和高压线迁改相关手续正在加快推进,滨河景观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已确定,金融街集团和阳光保险公司两个项目已正式签约。2009年是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的“工程建设年”,全年将建成6主4次5支共15条道路,总长度约40公里,滨河公园基本建设完成,电站建设完成并具备发电条件,高压线迁改全部完成,部分地块完成入市交易,两个签约项目动工建设,届时将基本形成滨水生态的高端商务办公环境和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1、2号地块一级开发已获批立项,道路,供电、通信、污水处理、景观提升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区已吸引各类金融企业陆续入驻:中国工商银行电子客服中心购买德胜国际中心D座,华泰财产保险购买德胜尚城B座,新华保险购买德胜尚城C座、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意向购买德胜国际中心C座。此外,园区内从事金融配套服务,金融科技研发,金融技术支持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中介机构聚集态势正逐步显现。

目前,4个后台服务区已有12家企业正式签订入驻协议,9家企业签订入驻意向书协议,另有9家企业有入驻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