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中职体育变革
1.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仍拘泥于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中职生的需要。教材内容大多是田径中的跑、跳、投和球类中的篮、足、排三大球为主的项目,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很好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社会的需要,这种体育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离,影响了培养全面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同时,很多体育教师总觉得中职是培养专业业技能人才而视体育课的重要作用,总觉得学生要求不高,可以降低标准,也就很少去钻研业务,去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2对不同类型学生体育教学的特点很少进行区别。
虽然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但这不代表他们就真正的做出了很多成绩,也仅仅只是一种趋势而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区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如果我们对这句话稍微进行分析,就发现这句话的逻辑基础首先是识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很少在识别不同学生特点方面下功夫。比如,目前中职学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是以中职学生为主,是真真实实的中职教育;而另外一类是普通高中学校也设有中职类的专业,所以这类学校是两种类型的学生混杂在一起。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则是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上课。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老师都是以普高学生的模式来给职高学生上课,但其实二者之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区别是很大的,显然二者对体育课的需求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也就不太可能进行如新课程所言的个性化教学了。
1.3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但也进入了另一种误区: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体育技能的学习。
2、新课程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优化策略
2.1中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素质
当前的中职体育发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一专多能”和精神风貌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让学生主动锻炼,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兴趣。二是体育教师在搞好本专业的同时,还要捕捉多方面体育信息,加强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作为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整合体育教师的整体资源优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精神得到陶冶、身心得到强健、技能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2.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与专业相结合。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针对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另外,由于伏案型工作者长期工作会导致颈椎酸痛、脑部供血不足、眼睛疲劳等现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以后从事此类工作的中职学生学会工间操、伸展脊柱、眼保健操、全身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跑、游泳等。对于以后从事护理、售货、烹调、纺织、建筑等站立型工作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站立,很容易下肢肿胀酸痛、易患内脏下垂和腰肌劳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工间操、下蹲起立、太极拳、健美操、按摩、健身跑、跳绳、游泳等下肢节律性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肌肉紧张,增强心肺功能。
2.3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面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中职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来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深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黑长庚,宋媛.近十年来关于体育之研究的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模式 比较研究 问题和方法
一、绪论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得以实现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都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之所在。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高职体育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本位”,构筑“大体育”。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体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体育项目自主锻炼体系,基础理念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是“能力本位、行动导向、职业技能”等教学思想的内在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
(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结合到体育教学中,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
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模式,它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的理论,按照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3]。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的比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体育教学特点的不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体育课教学采取学生双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学校将体育课按体育项目分类,并将授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公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4]。在课程内容上以一个项目为主线,系统传授该项目的发展史、基本技战术,基本规则和裁判法,并以该体育项目为平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必修课开课时间少,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外组织了大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大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对体育课课时较少的有力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
(二)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形成的,所以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为主。国家对体育教学进行统一管理,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培养和提高[5]。
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动作概念,而后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熟练完成。课程中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教学程序上,它是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排课列入课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三段式”为标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动作技术的教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核心[6]。
通过归纳和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教授动作技术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逐渐走向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也一样正在逐步规范中。但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改革。
1、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校调入或转型过来的,他们熟悉的教学模式都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从本质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改革方向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统一的认识。
2、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3、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要想达到上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只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解决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特别是加强现有师资的思想转变,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和改革研究,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改变以往普通高校的那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中国分类法】:G633.96
1 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单调
结合现代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体育教学除了内容本身单调以外,还存在着内容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看到的是,在现代初中教育当中,体育教师几乎就已经成为了最轻松的职业,体育教师在课前不备课,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带着学生做一些重复的体育活动,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学生也难以对体育课建立起端正的态度来,往往将体育课当做是休息课来看待,一方面是导致学生难以积极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原本积极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没有发挥出来,最终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状况下,体育课质量无疑是难以保障的。
1.2 忽略了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当中明确提出初中教育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传统体育教学课堂和其他的课堂一样,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来进行,在传统模式之下,体育课内容以及教学安排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强调的是初中体育教学必须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但却忽略掉了初中学生自身的需求和感情体验。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基本上也是被动的围绕着体育教师来进行,这样一种模式无疑是完全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
1.3 教学手段落后
初中体育教学手段落后完全可以说是影响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最为核心的原因,相当数量学校都是从思想和观念上就没有重视体育教学,不仅没有在体育教学当中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甚至其本身就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认识有问题,认为只有语数外等基础理论学科才需要多媒体教学,最终导致多媒体教学进程以及其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进程都非常慢,远低于其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应用速度。这样一种区别和差异使得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水平等也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脚步,其业务能力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总而言之,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基于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教师个人素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2.1 充分丰富教学内容
在上文当中已经指出,相当多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都是按部就班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这样做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站在学生长久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无疑显得过于的单一,难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因为这样,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应当积极主动的来丰富教学内容,将一些适应于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内容加入到课堂当中来,并有机结合体育课堂之外的内容来丰富体育课堂。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班级授课的固定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为充分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指导即可,不仅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显著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2.2 重视体育道德培养
体育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竞技,因此能够相当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是需要主义的是,只要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胜负,因此在体育竞争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技活动的胜负问题。初中学生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情绪的易波动起伏,因此,即便是在常规的课堂当中,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在锻炼学生体质和精神意志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的认识和执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之上来体验体育的竞技之美。
2.3 关注男女差异教学
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男生和女生之间因为生理特点的区别而产生的兴趣爱好差异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男生更加具有表现欲、敢于尝试,通常会比较喜欢球类或者是跑步等运动量大的活动,而女生则多体质较弱,相对文静不爱运动,通常对于体育锻炼表现得不够积极,喜欢的也多是健美操或者是舞蹈等具有美感的体操类项目。这样一种显著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初中体育教育必须在认识这样一种差异的基础之上来根据男女性别之差来安排体育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的方式来最大程度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2.4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环节本身的完善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但同时也不能够忽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这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当中往往更多应用的是相对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就是直接对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状况进行考核评价,但无疑这样一种考核评价方式是难以全面准确的反应学生的真实状态的,且会因为这样一种结果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有必要采用更加完善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更加全面规范的指标来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考核评价。
结语: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初中教育当中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体育健康教学改革更是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要性来。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就应当在充分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兴趣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一、体育课中的创新需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区别于过去的注重身体的发展而忽视了适应社会环境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客观实际。原体育大纲规定的较为死板,目标单一、机械,对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具有指令性和束缚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调控和创造的空间。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与掌握,并创造性地处理和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控,比如在教投抛时,师生通过自制的彩瓶和实心球进行保龄球游戏,学生自己动手摆保龄球瓶,有的把几个彩瓶摆成圆,也有的摆成三角形等,学生们依据他们的想象去进行操作。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新课程标准增加了更多反映时代特征并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以水平目标的实现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在两个年度中去达成,也就是把一个目标分成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立定跳远时,精心地组织和构思引导学生想象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师通过语言、情景来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游戏“青蛙是怎样跳的”“小蝌蚪找妈妈”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分工合作,几个人为一组用短绳摆成小河,小青蛙在河的两岸用各种姿势和方法跳来跳去。活动中同学们基本掌握了蹬摆的协调动作以及各种跨、跳的练习方法,从而调动学生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感受运动的快乐。
二、创设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生理特征,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弯道跑教学时,拿出一球用绳系住,绳的另一头固定,球被抛击后沿圆心做圆周运动。这时教师提出球受到绳的拉力,被抛击后做圆周运动,那人体怎么才能沿弯道跑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体会,自行发现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从中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使体育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多的改变,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也逐渐的重视起来。每个同学都能正确地认识到,好的身体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因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组别,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有益的发展。
三、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完善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做到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相吻合,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取得好的成绩。好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只考虑某个因素,必须把教学方法、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联系到一起,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互相协调,教学相长,使整个教学过程科学化。体育教师重在恰当地引导和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我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体育教材只是文字叙述,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优势,它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从不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动态地表达科学道理,揭示自然的奥秘。
四、体育创新需要反思和改进
体育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反思—进步—再反思—再进步”的过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做过之后,寻找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探索、创新才能进步,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必须做出精心的安排,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实践我感觉到新课改让课堂氛围变轻松了,知识也不难了,教学涉及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真情了,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学生感到有趣,师生间的关系也平等了,学生能够主动、自信地去学习,能够越来越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性与个性得到了协同发展。
关键词:拓展训练;学校体育;区别
虽然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在培训形式和授课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含义,且具有各自的特点。拓展训练是一种培训手段或教育模式,其新颖的培训理念和灵活的项目设计,可以为很多种学科教学服务,其中就包括体育教学。但拓展训练不是体育活动,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虽然拓展训练的一些先进培训理念和培训项目可以引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但拓展训练不能取代学校体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现状
在我国,由于社会商业拓展培训的巨大成功,加之拓展训练独特的魅力,伴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日益成为学者以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和提高后,与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近年来,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帮助。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但拓展训练引入课程之后,由于参加学员主要是高校商学院的成人学员,课程的随机性、组织的松散型和考核的随意性,使拓展活动很难成为学校学分体系中的正规课程。
研究结果表明:对教材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研究,大家更多的还是在探讨拓展训练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可行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依赖拓展培训界的资源条件,照搬培训公司的素质拓展项目,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身心特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改造和创编,没有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规律进行充分融合。
现有的拓展文献对高校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阐述。与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相比,高校拓展训练在培训对象、学生需求、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多模仿、借鉴社会商业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有碍于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拓展训练的发展尚需对应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策略。
这主要是由于对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及理念认识不够,致使很多学校在关于体育和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混淆。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和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认为组织形式和内容更新颖的拓展训练可以取代学校体育课程,进而导致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还有一种观点没有认清拓展训练的本质内容,认为拓展训练就是体育活动,这样导致拓展训练受制于体育课程的一些固定模式,使其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
二、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的本质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本质。所谓拓展训练是指利用自然地域和相应设施,让参与者通过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
在学校,拓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理念,通常在设定的陌生情景或特定的环境下,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队素质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模式。
2、学校体育的本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运动。体育教学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分析拓展训练与学习体育两者的定义不难看出,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则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课程。而拓展训练归根结底是一种培训手段,或者说是体验式培训中的一种培训模式。两者从本质上就存在区别。
三、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培训目的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培训目的。拓展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为目的,使参与者在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后得到锻炼,从而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我国拓展从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开始,尤其是对于团队精神的培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很快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拓展培训重视人的态度、意志力、心理状态的培养,他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使人们不必经历真实的艰险、紧张、自我怀疑、他人的嘲笑以及失败的挫折,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拓展培训并不是知识直接灌输到学员脑中,而是经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项目,使学员能够激发潜能,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达尔文进化论曾经说过:“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壮的,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拓展培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挑战性的个人项目和具有艰巨性困难性的团队项目,让学员全身心地投入,仿佛真的置身其中,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激发学员内在的潜能,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同时让队员感受到个人与团队唇齿相依的关系,真真感觉到一个团队的力量,以达到增强全队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2、学校体育的培训目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学校体育目标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的特有效能是指体育最本质和核心的功能,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正因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事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事业效能的本质特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确定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依据。
四、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理念。项目是拓展训练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然而,不同的项目其教学目的又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项目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随着拓展训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挑战自我,熔炼团队”成为了其主要的培训目标。所以,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方面,项目的安排和总结分享环节,就紧紧围绕培训目标,注重培养学员的两项指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诚的团队精神。 体验是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真谛。学校拓展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它紧紧抓住了人类学习习惯的要害,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虚拟各种场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容易接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通过分析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方式。人们易于记住亲身经历过的事,因为对事物有感性认识后才容易记牢。由此可见,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是感觉,而不是思考。对知识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知道该如何去用,也就是拥有技能是第二个层次,真正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高的层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可为每一名学生营造多种逼真的全方位感受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高水平的引导,当学生对经历的情景充满疑惑和好奇,对获取知识充满渴望,此时最有利于将影响直接施加到人心灵的最深处,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校体育的课程设计理念。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五、从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和定位不同浅析两者的区别
1、拓展培训师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培训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一个好的培训师决定着整个课程的质量。在拓展培训过程中,培训师有“教练”、“教官”、“助教”等身份和称谓。“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它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用技巧反映被教练的人的心态,使对方洞悉自己,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对方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拓展活动中拓展教师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拓展训练》一书中指出,拓展训练的指导老师在淡化了“教”的职能之后多了更多重的身份特征,让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拓展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场景的布置者、规划的执行者、气氛的营造者、安全的监督者、流程的疏导者、矛盾的化解者、知识的提升者。
拓展训练注重以学员为中心,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培训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地挖掘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需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承担较多的教学使命,不仅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在培养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高的价值。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虽然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实施过程和项目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培训目标不同,所以不能将两者混为一体。只有准确把握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是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发挥其最大育人功能的前提。只有明确他们之间的本质与区别,才能使两者得以更好的优势互补,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健康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