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有些概念仅凭直观感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如混合物、纯净物等。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又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告诉我们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化学变化而不适合物理变化,还有就是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不能计算在内,所以计算时就要注意不是给你多少反应物就能得到多少生成物,一定要搞清楚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是多少。
三、重视实验、深化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学时,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实验现象,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引出,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实验,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我们可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相反,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安排更真实鲜明的化学实验,从现象中看本质,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四、习题训练,掌握概念
要想让学生对化学概念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教学中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化学概念之后,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一步复习巩固。如:在学生学习了“酸”、“碱”、“盐”这三个化学概念之后,为了防止学生混淆,我就列举出大量关于“酸”、“碱”、“盐”的化学式,让学生自己来辨析,哪个是“酸”、哪个是“碱”、哪个“盐”;再列举出大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让学生自己组合,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该物质是“酸”、是“碱”还是“盐”。
五、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问:“氧化物都是化合物吗?”“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都是氧化物吗?”这样,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概念教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科学概念来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及时巩固和深化概念。如用有关概念来解释一些现象或变化,懂得有关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能将有关概念运用于实验或生产中等等。例如,学生对比木炭燃烧和蜡烛燃烧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清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还有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等概念,通过分析对比,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1 从关键字、词入手剖析概念
1.1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解酸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
1.2 剖析词语含义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字数不多,但含义深刻。起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一种。三是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不讲情这三层意思,就显得抽象、不透彻。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是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剂中;其三是指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四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2 从内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所谓化学概念明确,就是既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元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才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然后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从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理解概念
3.1 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
同一关系:即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并列关系:即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都是酸这个属概念下的三个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种不同的个性。
主从关系:即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类和硫酸,前者为主后者为从。
研究概念间的关系,还要从外延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元素与原子,从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观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观概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3.2 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练习与复习入手巩固运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它,运用概念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须途径。
4.1 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在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最后到复杂的综合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综合运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概念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功能进行回忆、复习、辨别和相互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概念,而且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
4.2 分析错误,反复纠错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
4.3 经常复习,经常应用
【关键词】技术本科;教学改革理念;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高校的“零投档”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随之高校特别是那些层次较低而且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为此,有专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已经到来,如果一所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没有特色、受教育者的内涵回报低,就可能会面临破产关门的结局,特别是像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和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有可能面临“洗牌”甚至是“出局”的竞争压力。因此,在这场高校危机中要想谋得自身长远的有利的发展必须认准市场的核心竞争的基点,即高校理应从规模竞争而转到质量品牌的竞争上。
作为“实施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技术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中的新生事物,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又该何去何从?为了使技术本科院校在这场竞争中得以彰显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增加毕业生的内涵回报率。在此,特提出自己对技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理念的几点思考。
二、对于技术本科教育专才、通才培养的思考
目前在本科教育中人们普遍所面临的一个“钟摆问题”即本科教育培养的是专才还是通才?以及通才和专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一所院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处理好这个关系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首要问题。而技术本科教育作为交叉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的教育类型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复杂性,对于如何处理好这个“钟摆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
众所周知,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有一定交叉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层次中普通教育往往是包含专业教育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本科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层次中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教育。通常,人们会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专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专才的,而普通教育就是要培养通才的。但是,专业教育并不等于培养专才普通教育也并不等于培养通才,专才与通才之争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技术本科教育从其层次来看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从其类型来看是属于职业教育的。所以其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平要求,又要达到技术教育的能力要求,因此,技术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从其层次要求来说理应达到高等教育的通才的要求,而从其类型要求来说理应达到技术教育的专才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称为人才的已经不再是只拥有一方面的专长或技能而应是和谐发展的人才,即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的。所以,在技术本科院校不应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的“钟摆问题”,而应该要关注的是怎样培养学生使学生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三、对于技术本科教育质量观的思考
一所院校的品牌特色是其面临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发展法宝,一所具有品牌特色优势的院校必然会具有高质量的毕业生,因为一所高等院校的品牌主要是通过其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来体现的。一所大学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个最前提的问题就是其所倡导的质量观,即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质量观之所以对一所院校的发展来说如此的重要就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并且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面临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来临,为了避免自身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遭遇“洗牌”甚至“出局”的尴尬境地,技术本科院校应该树立自己有特色的质量观。对于技术本科院校而言,最首要的就是贯彻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即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和谐发展具有类主题形态特征的人,因此基于这样的理念,技术本科院校要开展人本教育,以人本、生本发展为核心和前提。其次,在人本教育的基础上技术本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实践符合技术本科教育特色的质量观。这种有特色的质量观即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的基础上,还应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仅有一定的质量观还不足以提升技术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而是应该把这种观念付诸于实际的人才培养行动中,构建技术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同时,技术本科院校应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引领,以本校“质量工程”为载体,以各“子工程”为目标和内容,倾学校之力提升本科教育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院校。【1】
四、研究性教学在技术本科院校的应用
与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同类型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是基于两种交叉的教育类型,所以其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体现了双重性的特征。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适合其的教学方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引起的技术周期和工作任务的变化,个体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将会显得愈加重要。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已形成一定共识,多数研究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2】技术本科教育由于是一种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类型,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趋于和谐与平衡,探索研究性教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0 引言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㈣。这种现象在本科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
《软件工程》作为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基础与综合能力并重的特点。对培养合格+优秀的软件工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极大影响着中国软件行业的未来。然而。当前本科《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只注重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开设理论课时而放弃实践环节、缺乏项目训练机制、教学方法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等。
1 CDlO概述
根据CDIO官方的定义:CDIO代表构思(Coneel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国内关于CDIO的研究与实践最早起源于广东省的汕头大学。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常务副校长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在此之后,CDIO模式迅速在中国其他高校得到推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围绕CDlO的研讨、推广和培训活动。第一批18所CDIO试点高校名单于2008年12月由教育部高教司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随后,第二批21所CDIO试点高校在2010年4月产生,全国共计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这种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2 基于CDl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四步教学法
遵循CDIO理念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项目案例的原型一设计一实现一测试(PDIT)的迭代式四步教学方法。
2.1 原型
对每个项目案例,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运用《软件工程》中讲述过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论知识,然后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开发方法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一般的学生,鼓励他们遵照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原型学习。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去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开发方法,并运用在项目开发中。
2.2 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构成一个开发团队,但给予一定的限制,即进行男生女生搭配,基础薄弱与基础良好搭配,基础较好的学生偏重项目管理,这样使得团队既能协调完成工作。又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对于软件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然而给予一定的示例参考。让学生首先进行模仿设计。在此基础上,鼓励每个团队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软件设计方法和设计泛型,并亲自实践这些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 实现
实现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看到实际效果的软件开发阶段,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工程》中优秀的编码方法和良好的编码规范,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编程任务。鼓励团队负责人按照项目模块进行适当的分工,并对分工结果给予指导和评价,对不合理的分工给予纠正,并促使团队成员思考如何合理的分工。对于编码过程,引导学生温习以往的编程知识,树立良好的编程习惯,引导学生自我鼓励,按照进度完成编码任务,养成进度和成本观念。
2.4 测试
测试工作是传统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然而,当前的软件开发行业,对于软件测试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于软件测试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工程》中成熟和经典的测试方法。掌握这些测试理论和技术并运用在项目测试中。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测试方法和自动化测试工具,并试用这些测试工具辅助软件测试过程。同时,在软件测试环节,对一些复杂的测试工具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
3 结语
遵循CDIO理念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基于项目的原型一设计一实现―测试的迭代式四步教学方法,指出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在本科生《软件工程》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基于项目案例的四步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软件工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Springer,New York,2007
[2]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54~59
[3]中国CDIO网站,.
关键词:概念教学;启蒙例属性;学习动机;教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25-03
一、研究动机
一谈及数学教学,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双基”训练和“三大能力”的培养。其实,任何一门知识的习得都是建构在对该门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之上,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样取决于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是以定义的形式来提示一类事物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上的本质属性的,它有自身特定的形式化语言及符号,而且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是日后奠定良好数学基础的重要基石。从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作用不大而不予重视;其二是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去真正理解。长久如此就会导致概念不清,从而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如学生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概念时,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在具体的判断过程中,会出现两类经常性的失误:
1.因为函数定义域引起的失误。
例1:判断函数y=■的奇偶性。
错解:原函数变形为y=■=tg■,所以原函数为奇函数。
错因:这是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奇偶性的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函数的定义域而引起失误。事实上,由1+sinx+cosx=2■cos■sin(■+■)≠0可得x≠2kπ+π,且x≠2kπ-■(k∈Z),它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原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2.由于函数解析式引起的失误。
(1)没有化简函数解析式引起失误。
例2: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错解:求得函数定义域为[一2,0)U(0,2],它关于原点对称。
f(-x)=■=■
f(-x)≠f(x)且f(-x)≠-f(x)
f(x)是非奇非偶函数。
错因:本题错误在于未能发现在定义域内函数解析式可以进行化简。事实上
x∈[-2,0)∪(0,2]
f(x)=■=■
显然f(-x)=-f(x)
f(x)是奇函数。
(2)错误化简函数解析式引起失误。
例3:判断函数f(x)=(1-x)■的奇偶性。
错解:化简得f(x)=■=■由1-x2≥0,得-1≤x≤1,且f(-x)=■=■=f(x),则f(x)是偶函数。
辨析:由于化简的不等价性而引起失误,事实上,f(-1)=0,但f(1)没有定义。
故f(x)是非奇非偶函数。
(2)化简不彻底引起失误。
例4: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错解:易知函数定义域为R,f(-x)=■+■=■+■,f(-x)≠f(x)且f(-x)≠-f(x),f(x)是非奇非偶函数.
正确解法如下:f(-x)=■+■=(-x)・(1-■)+■=■+■=f(x), f(x)是偶函数。
(4)混淆函数解析式引起失误。
例5:判断函数f(x)=x(1-x),x>0x(1+x),x
错解:当x>0时,f(x)=x(1-x),f(-x)=(-x)(1+x)=-x・(1+x),
即f(-x)≠f(x)且f(-x)≠-f(x).
同理,当x
f(-x)≠f(x),且f(-x)≠-f(x),则f(x)是非奇非偶函数.
辨析:这类错误容易发生在判断分段函数的奇偶性的问题上,主要原因是对分段函数的理解不准确。
正解:(1)当x>0时,-x
f(-x)=(-x)・(1-x)=(-x)・(1-x)=-f(x).
(2)当x0,则f(x)=x・(1+x),
f(-x)=(-x)[1-(-x)]=-x・(1+x)=-f(x)
所以,f(x)是奇函数。
(2)考虑函数不周全而引起失误。
例6: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
错解:先求得函数定义域为-1,1,又f(-x)=
f(x)显然成立,则f(x)是偶函数。
辨析:该例的错误的迷惑性比较强,因为整个判断过程都准确无误,却没料到根源在于考虑问题太片面。
正解:当x=±1时,f(x)=0. 易知f(-x)=f(x),且f(-x)=-f(x),
则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再如,由于学生对函数的概念不清造成直线x=a可以与函数y=f(x)的图象有二个交点的错误。这些现象说明了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
概念在知觉水平上的应用,使得学生获得同类事物的概念以后,当遇到这类事物的特例时,就能立即把它看作是这类事物中的具体例子,将其归入一定的知觉类型。
1.数学概念的特征。
(1)对同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或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刻画,即可以采用彼此等价的组定义去描述同一个概念。
(2)概念具有发展性,在不同背景下可以赋予一个概念新的意义。
(3)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定义一个新概念往往要用诸多的旧概念,概念之间存在弱抽象、强抽象或广义抽象关系,因而组成一个由概念作为节点,由关系作为纽带的概念体系。
2.数学概念的层次性。多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只是一个听众。整节课的基本结构就是呈现概念(性质)――完成练习,学生仅获得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办法去发现、探索、归纳、总结,不能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仅如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中,教育者本身还存在着教学意识上的片面性,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三、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再认识
近年来,不少老师抱怨,学生学过的概念记不住,解题时一用到概念就不会用,常常是“望题叹息”、“眼高手低”、“一望就会、一动就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好,会出现连锁反映,恶性循环。如开始对绝对值的概念弄不懂,接着就不会明白:■=■=1-a的最后一步式子中为何要画上两根杠杠的道理。
根式概念建立以后,虽然做了大量的练习,可是到了学习虚数时,还是出现■・■=■=■=±3的错误,说明这个概念是真的没有搞清楚的。
数学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加强概念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阅读和钻研的精神,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治本的方针。教师传授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的共性应当是正确、可靠的,提出的定义合情理,并且语言规范、正确无误,使学生从中了解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若能把以上几点教育思想溶于概念教学的启蒙例的设计和构筑中,必将使数学概念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1.
[2]刘霞.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9).
[3]喻平.知识分类与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