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学概念

小学教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学概念

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第2篇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二、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念

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概念的教学,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亲自实践。在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利用原有基础知识可以建立新概念时,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因为每一个新的概念,都是产生于相关的旧的知识基础上。一般来说。新的概念与原概念联系比较紧密,只要抓住它们内涵的差异,作出简要的说明,就可以使学生建立新的概念,这种方法是学生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让学生说出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我认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不断地由已知到未知“自行去探索真理”,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的新知识理解深刻,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

三、形式多样,巩固概念

形式多样,教师向学生讲清了概念,并不是说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而且对概念的掌握也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基础上。因此,还要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目的。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命题形式。这些练习中,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这样既能使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牢牢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其次是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概念。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势必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如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布置学生这样一道作图题:“作面积等于12平方厘米的图形,能作几个就作几个。”在解答这道题时,只有把学过的有关图形的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

四、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

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

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第3篇

一、追寻概念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追寻数学概念的背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例如,“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产生背景。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前,人们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有三种:一是当面积的大小差异较大时,可通过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二是当面积比较接近时,可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三是当面积更为接近时,可划分成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的图形,看哪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三种方法显现出两个缺点:一是只能定性比较,不能定量刻划;二是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划分成方格时,会出现方格大小不一致、划分不规整等问题。于是,为了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第四种方法诞生了,即用统一的标准测量面积,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所以,教师可以数学概念的背景为依据,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相应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二、把握概念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掌握概念的关键在于: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方程”这一概念。“方程”,即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价关系。“方程”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未知数”“等式”,所以,教师应紧扣“方程”的本质属性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最终使学生把握“方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探究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启发他们通过分析、比较和概括,进行积极思考,以理解隐含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预设问题的积极思考,经历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最终体会、理解和感知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正比例”这一概念。教材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顺序编排,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围绕概念的建立过程,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概念例证。问题一:根据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见表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二:根据石头、剪刀和布的游戏情况(见表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三: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见表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题四: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概括出每个例证的规律。接着,教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四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这一问题涉及“正比例”的本质,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并适时加以引导,然后组织成果展示,最终归纳出“正比例”的概念。

四、明晰概念联系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只有明晰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透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前,应做到两点。其一,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以及局部到整体的序列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渗透的网状关系;另外,务必明确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与进一步拓展的深度。其二,教师应根据概念网络系统,创设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并建立前概念与所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五、辨析概念表征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多种表征形式,因此,教师应从概念的多元表征中选择符合学生原认知基础的表征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呈现,以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概念。具体而言,在确定概念表征时,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础,立足“最近发展区”,为概念的形成找到认知联系点和固着点;二是概念表征的呈现应由易及难、由简及繁,以利于学生掌握概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分数”概念的表征是图形表征,于是,教师设计了四个导学环节。

情景一: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图1)?

图形表征:

情景二: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图2)?

图形表征:

情景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图3)?

图形表征:

情景四: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4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图形表征:

通过以上四个导学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总结“分数”的概念;同时,理解分数的双重性和可分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概念下定义时,所选侧面不同,语义表征不同,从而形成概念定义语义表征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准确理解与把握概念的基本定义,并作出恰切的语义表征。例如,“分数”的语义表征有四种。其一,分数的份数定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二,分数的商定义,即分数是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其三,分数的比定义,即分数是整数q与整数p(p≠0)的比。其四,分数的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应把“分数的份数定义”确定为分数的基本定义(“分数的商定义”与“分数的比定义”是“分数的份数定义”的进一步拓展;另外,学生还不具备学习“分数的公理化定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定义时,要把“分数的份数定义”作为分数概念的语义表征。

需要强调的是,符号表征是数学概念最好的记载方式,因此,教师从教学的视角,不仅要理解符号内容及限制条件,更要理解符号本身不可在变形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意义。因此,当教学“分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符号的意义。例如:在分数中,5是分母,即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2是分子,即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2份。

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动力。兴趣带有情感色彩,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总是充满遐想,总是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新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较抽象、单调,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学得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设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搞好课堂引入,在课程开始时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兴趣保障的环境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立即回答:“1/4、1/5、3/4、2/5……”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1/4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方法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积极思考并操作起来。之后,大家积极展示、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注重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一)多方面练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好动,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持续注意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进行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曾经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温故知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多练虽然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练习数量,有时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练习也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也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题型,还可以用不同题型设计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题的规律,既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上面讲解、学生下面记背的方式为主,纯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4分之1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思考,体会什么是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会使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小学教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理解

一、依据概念产生背景,有效引入概念,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很抽象,因此教师要熟悉概念的生活、知识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入概念,对学生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1.从活动情境引入概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师创设积极的故事情境、冲突情境、操作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创设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物体放在一个袋子里,同桌互相摸出长方体,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摸对的?通过摸长方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日历)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圈一圈有意义的日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年、月、日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演示、感知或说明来引入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3.从已有认知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前后相连,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引入新的概念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为后续理解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奠定了基础,求两(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二、抓住概念本质,有效理解概念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几个词或词组组成,精确地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描述概念本质特征的字词,体会其含义的本质,让学生建立一个准确、简洁的概念。

2.利用正反对比理解概念

学生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要及时运用正反对比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3.回顾旧概念理解新概念

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的相似概念,区分它们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作业,有效运用概念

1.斛决问题――有效运用概念

概念的产生有它的实际生活背景,只有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动手折出一张纸的 ,并给它涂上颜色,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却都可以用 表示呢?学生不但认识了 表示的意义,而且还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2.拓展练习――灵活运用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后,应巧设“拓展练习”,适当地改变概念的叙述方式、表达形式、应用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题:

怎样求右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此题不仅让学生明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获得底和高的具体数据的两个条件,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对应底和高的理解。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变式,如,知道一底两高,求另外一底或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