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0-01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赋予语文课程的独特内涵。实行新课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在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为主,适当与课程研究性学习相协作实施,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轻舞飞扬起来呢?本人想结合自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浅略的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1.编剧-预设精彩

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科学地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预设,就能优化教学过程,佳化教学效果。

1.1设计多元化问题情景。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就尤为重要,教师千万不要简单地把问题给端出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精彩的探究课堂。

那么怎样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呢?要创设"趣"意。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如果教师能别具匠心采用表演法,寓庄于谐,寓教于嬉,适时给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激情便会高涨,许多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就能在学生的热烈评论中不经意解决了。要营造"情"意。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言简意邃,饱含作者的深情。通过充分朗读,营造一种渐浓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更具张力的探究。

1.2设想多变化学生学情。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意味着在课堂内实行开放性,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就要求老师作好充分的预设空间,这样,老师的点拨才会更具成效性,学生的探究才会更具自主性,探究过程才会更具实践性,探究结果才会更具创造性,才会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3搜集多极化信息资料。搜集材料最恰当的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做成资源库,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找,这样,作为教师体现了"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作为学生锻炼了查找资料的能力,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培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把各种信息资料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准确的预料,早做准备,想好指导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如鱼得水,整个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精彩。

2.导演——创造精彩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重视课堂生成性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它是构成完整课程的前提。事实证明,不管教师预设如何完美,都避免不了"意外事件"(课堂即时生成的情景)的发生。

2.1课程意识是课堂精彩的先决条件。探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更使每个人(师生)探究的过程,都成为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当课堂出现了预案设计外的"意外",不管什么"意外",教师都要树立"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并予以现场的瞬时设计,即时实施,这就是创造与开发课程。

2.2学生自主是课堂活力的源泉。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公开课《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李和小王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他们,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学生意见很统一,要求每人150元,即平均分。接着我又出示: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你能帮校长这个忙么?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等级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按比例分配,接着学生很自然地就如何按比例分配进行了尝试。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所以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

二、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探究问题: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如果按3:2进行分,两人各得多少元?),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①用“份数”的思路考虑:300÷(3+2)=60(元),60×3=180(元),60×2=120(元);②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300÷(1+)=180(元),300-180=120(元);③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3+2=5,300×=120(元),300×=180(元)等。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节时,我让学生比较与的大小,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学生运用线段图比较长短;有的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有的把与的分子化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把与的分母化成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我就让小组就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学习互补,最后学生得出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很实用,也很简单,这实际上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分。

四、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固定、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我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分数简便运算》时,在基本练习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分配率的简便计算,我设计以下一些练习:①7×+4×②81×-③2003×。通过这样一些结构不相同、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对于分数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能很好的掌握,且记忆较深。

五、评价体验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在于多样性、开放性、独立性、实践性、与生活相关性。

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尽量不涉及知识性很深,专业性很强的一些题目。它可以是热门论题―“环境污染的研究”;对自然的探秘――“矿物元素和人体健康”;对社会的思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单科知识的研究――“微型化学实验”;对综合知识的探索――“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在知识横向、纵向的交叉的探究中,使学习者得以广开思路,拓宽知识面。

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教师只对整个活动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和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防止学生作出无意义的活动和结果,引导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仅仅接受知识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也是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当一个探究课题、探究方案确定后,每个组内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或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或去工厂、去户外实地调查;或对假设、判断作实证研究;或对统计、数据作分析评价。这些实践活动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以实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真正的参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和乐趣。

二、 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探究性学习有多种方式,在化学学科中常用的一类模式如:发现与确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书面报告。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作用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实验条件从而使活动较为顺利地进行。

三、 探究学习预期的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然后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以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发现者,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首先使全体学生面临新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其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试探获取结论,因此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体验科学家发明,发现,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得到的,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可以经久不忘,遇到新的情境也能灵活地运用,有助于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透彻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

四、 探究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此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2.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易混淆的概念的比较,不同物质性质的比较等,让学生学会比较法;通过对众多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分类,让学生掌握分类法;通过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想象推理,让学生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等等。

3.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做好教学准备

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尽情地挥舞自己的双手,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验证,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进步,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掌握这门知识,对物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坚持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灌输,要让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互相沟通,相互协调,在这种团结互助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加深他们的友谊。

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要实行 “小组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会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发言,整堂课有事情做。孩子们只要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很兴奋,慢慢地喜欢上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呀。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呢?首先,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要保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来,不能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思考中能获得广泛的体验与感受,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计实验

1.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性。

首先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教师应该根据理论知识去寻找、确定实验主题,再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进行实验工作。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明确这堂课的目的: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只有带着目标去努力,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动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实验的过程中收获物理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探究问题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不然学生研究了半天,却不知道在研究些什么,这样毫无头绪的探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教学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实验活动,教师让学生每人自制了一个温度计在课堂上使用。老师提出问题:这个温度计还可以作哪些改进?然后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提出了温度计的很多缺点,再让小组根据自己的意见对温度计进行改进,进行创新实验,在实验中体会物理实验器材由原始状态到提出缺点到进一步改进到再使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就是创新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不仅对温度计的构造、各部分的作用一清二楚,而且还学会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气呵成。

三、划分实验探究小组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某一个人掌握知识,而是要让这个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并学以致用。但是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们学校实行划分小组制,每个小组有四个同学,一号是最棒的,四号是学习成绩最差、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那种同学,这样划分能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同时排位的时候四个人为一个整体,在最偏僻的角落也有我们学习最好的同学,在最好的位置也有学习不好的、调皮捣蛋的同学,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也会经常起来发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选修课;探究一讨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10-0076-0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依据多伊奇的观点,教学模式应有四种功能:一是构造功能。它能指示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及其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一种理论或思想;三是启发功能。能够启发人们依据模式中的各种关系秩序探索新的问题;四是推断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目标的条件与程序,使教师能预见预期的教学结果。

选修课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规则、从可供选择的科目中自主确定的所要学习的科目。选修课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打造学生的个性优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学识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如何在选修课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能力,使其真正学有所得、得而能用,这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我们认为,在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宜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一、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

探究一讨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通过对情境案例相关素材的收集,通过自下而上探索,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展开讨论或辩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掌握知识与技能。

1.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知识的获取,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灌输”,被动地成为知识的“容器”,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知识进行主动地选择、批判、加工,最终通过同化,将新知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或通过顺应,以新知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结构的质变。这样的新知,不是迫于外力的强加,而是“学习者主体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社会情境中,通过对原有知识与新信息的融合、分化而形成对外界信息的一种新的理解与阐释”。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建的。

2.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现实基础

认知主体的建构必须以一定的经验背景作为基础,以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孕育新知识的母体。如果说必要的知识经验是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能力基础的话(知识经验的多少直接关乎知识建构能力的高低),那么足够的兴趣爱好则是推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动力基础(兴趣爱好的深浅直接关乎知识建构动力的强弱)。如果说必修课是强制性的、无法选择的,那么选修课则带有更多的自愿性、自主性,是由学生自我确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选修课中尤其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确定选修课时所依凭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对所选课程具有一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对与选修课程相关的问题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与讨论的激情,从而为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动力支持。

在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其主观能动性获得了充分发挥,学生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通过积极的建构活动,借助原有的知识“生长”出新知识。在主动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地培育。

二、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由探究与讨论前后两个阶段蝉联而成。

1.探究阶段

所谓探究阶段,指的是学生们(或学习小组)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外自学,在规定时间内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得出见解。具体而言,探究阶段包含两项教学任务:教师的讲授任务和学生的自学任务。在选修课开课之初,任课教师应作必要的讲授,一是简要介绍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事项,以便学生心中有数,更好地进行学习。二是精辟讲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知识,讲清难点问题,介绍热点话题,分析课程动态,从而使学生们能较全面地了解该课程,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以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长新知识,为其开展探究式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三是结合授课内容、教学进程,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可供探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引教师对本门课程相关内容提纲挈领、画龙点晴式的精辟讲解。是学生们有效开展研究性自学的“引子”,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亦能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平台,因而是不可或缺的。在探究阶段,作为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应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才情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及时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学的方式,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以供下一阶段的讨论之用。研究课题,学生们既可自行确定,亦可在教师所推荐的参考课题中选取一个;课题的研究,既可作本学科内的封闭性研究,亦可与相关学科结合作开放性的研究。如果选修人数多,或者讨论阶段的时间不足,则可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确立课题,开展研究,形成结论,为讨论作准备。

2.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由陈述与讨论两个环节前后蝉联而成。在教学课堂内,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或学习小组)充分交流上一阶段的探究成果,互相切磋,完善结论。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第一,陈述环节。所谓陈述,指的是由某位学生(或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出的观点,让全班同学共享其探究成果。此环节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学生陈述的先后顺序。确定顺序既可提高时间效率,防止陈述的冷场或扎堆,亦可让陈述者有个时间的心理预期,适时作好准备。之于陈述顺序的确定,既可由学生们自行协商确定,亦可经由抓阄等方式确定。二是严格控制陈述的时间。陈述时间以下限10分钟,上限15分钟为宜。我们在选修课中实施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敏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有了陈述时间的下限要求,可

有效防止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敷衍了事,促其严肃认真地去研究课题,完成自学任务。规定15分钟的时间上限,是因为选修课的课时较少,不允许长篇大论,有了时间上限,就能确保每一位学生(或小组代表)都有时间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同时,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为精华也是对学生判断力、概括力等智能的极好开发。三是要求其他学生做好摘要并作出评价。在某一学生(或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成果时,其他同学对这一学生(或小组代表)的陈述应做好课堂笔记并作出书面评价。如此,既能促使其余学生认真听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锻炼他们分析、批判等诸多能力。

第二,讨论环节。所谓讨论,指的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全班同学以发言学生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观点为起点展开课堂讨论,互相启发,平等磋商,共同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此环节中,教师作用的恰当发挥至关重要。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应摆正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随时关注讨论的情况和走势,捕捉时机,及时对讨论加以点拨、引导。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当学生们的观点支离破碎时,教师应适当加以概括综合:当学生们对问题的见解显得肤浅表面时,教师应进行挖掘提升。一言以蔽之,教师应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引导。尽可能使讨论始终处于欢快热烈的状态,从而将所探究的课题推向深入。教师切不可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对课堂讨论任意操控,否则,就难以营造平等民主的讨论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使各种观点互相激荡而绽放出绚丽的思想火花。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课堂讨论也就很可能因此而走向沉默,乃至死寂。

三、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必须建立合乎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的成绩考核机制。

1.成绩的构成及比例

成绩的构成及比例可定为:期末考核成绩(占35%),陈述成绩(在课堂上陈述自己所探究的课题及所得出的观点的得分,占35%),讨论成绩(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得分,占20%),其他(到课情况、课堂笔记、自学笔记等的得分,占10%),设附加分10分(其中,陈述成绩可加4分,讨论成绩可加4分,课堂笔记可加1分,自学笔记可加1分)。以上5项成绩合计,满分为110分。

2.各项成绩的评定

期末考核成绩由教师确定具体的考核形式并组织考核、评定成绩;陈述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以百分制的形式,教师给出每位学生的成绩:每位学生也给出班级所有同学的成绩,然后折算出每个学生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教师的分数与学生的平均分各占50%,计算出总分;讨论成绩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评定方法如同陈述成绩:其他成绩由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笔记、自学笔记等情况确定成绩;附加分由教师、学生共同评定。陈述成绩最高可加4分,由教师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讨论成绩最高可加4分,由教师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2分。课堂笔记、自学笔记可各加1分,由教师各确定3~5名优秀学生,每生可加1分。

3.总成绩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