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等。
(二)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3)推动会计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是: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实施监督;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组织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
一、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
《会计法》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按照《会计法》规定,财政部制定并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相关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单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规范。
第二节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不仅仅是处理工具的变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产生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大的,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提高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处理全部或主要是靠人工操作。因此,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低、错误多、工作量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把会计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自动、高速、准确地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速度大大高于手工,因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
在手工操作情况下,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信息的系统性、及时性还是准确性方面都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准确地输出,即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年、季、月提供丰富的核算信息和信息,按日、时、分提供实时核算信息和分析信息。随着企业互联网lntranet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迅速传递到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便企业经营者能及时掌握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原有会计人员一方面有更多时间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屯子机有关知识,使得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处理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的解决。因此,会计实现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四、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实行会计电算化,无疑可以使广人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使财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然而,会计如果真正能发挥其管理、预测、决策以及控制功能,不仅需要丰富的内部财务会计信息,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外部信息,如世界经济信息、国家经济政策信息、实时信息、市场销售信息、物价变动信息、企业经营信息等等。随着全球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中心的计算机的到来,国际互联网作为正在日益扩大的世界最大网络已连通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以千万计,而且国际互联网作为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框架,已成为联接未来信息化的桥梁,信息的使用者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需几秒钟即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又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和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海内外数据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这恰恰能够满足部门管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跨国公司管理对信息的需要。这将为财务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与分析人员、企业高层领导利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机遇。
五、促进会计和技术的发展,推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
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不仅仅是核算工具的变革,而且也必然会对会计核算的、、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如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由于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和存储方式的变化导致会计凭证概念的变更;由于账簿存储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导致账簿的概念与分类的变化;由于内部控制和审计线索的变化导致审计程序的变更等等,从而推进会计理论的和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到特定阶段并在会计影响下产生的产物。从其本质来看,会计电算化是指使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领域,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来代替人完成会计计算的工作。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起步较晚,在近两年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规模和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面临着更大困难。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简化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确保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会计核算工作都是通过人工计算完成的,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人工计算的结果难免出现一些误差,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但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引入,大多数的核算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人员只需使用一定的程序就可以自动实现对数据的计算、分析等,极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和核算时间。对于一些工作量较大的项目,还可以根据要求建立一定的数据处理模板,将所有流程都整合到一起。采用一些先进软件还可以将数据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展示,工作人员随时可以调用所需数据。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历程也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具体的阶段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分别是理论研究和设计阶段、软件开发阶段、应用推广阶段和综合开发阶段。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内涵是通过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对人工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与分类,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会计信息基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优点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的会计工作得以应用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会计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促进会计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减少会计工作的时间,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传统的手工会计,有着更准确的信息处理特点,不仅能够减少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错误,而且还能借助电算化系统来保障会计信息保存的长期稳定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应当遵循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起到提升企业经营质量,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作用。要达到这些要求,我国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1.会计电算化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制度,对电算化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严格规范。会计电算化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许多功能和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但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尚未对会计工作制度进行改革,在许多企业中仍然以人工处理为主,在会计工作方式上没有进行根本转变,之前制定的新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还有一些企业存在内部会计制度与国家要求不符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把握存在问题,对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导致在进行制度建设时无法把握正确方向。
2.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足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进程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尽管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许多企业还存在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或出现偏差的现象。许多员工将会计电算化简单地看做用计算机完成记账工作,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存在很大区别。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则容易在会计工作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在会计电算化发展前期,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对电算化这一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只关注会计工作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足够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很多时候,会计电算化被看做是节省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其强大的数据分析整理能力被长期忽略,会计电算化的真正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事实上,合理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和处理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企业在会计信息上的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3.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开发不到位
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应当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建立会计管理网络等。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会计软件开发的瓶颈,软件功能的开发不到位,电算化功能薄弱,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许多企业现阶段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无法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更无法建立模型对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4.会计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电算化工作的自动化管理,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需要人工参与,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需要进行检查和核对,还需要人工输入原始的数据。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的会计从业考试还没有将电算化操作能力纳入考试范围中,与实际工作要求产生脱节,导致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电算化操作能力,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和原则都没有充分掌握,更无法将相关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这一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中尤其严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岗前培训,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十分匮乏,一旦在工作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或程序出现问题,工作人员无法进行及时维修,将导致会计工作受到很多阻碍,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要真正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必须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定期组织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最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为企业的会计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5.资金短缺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中小型企业自身在资金上的缺陷,导致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得到良好的维护和开发,给信息处理造成了一定阻碍。会计电算化系统起到了信息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企业机密,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出现安全隐患,就会出现信息泄露的危险,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再加上系统的外在威胁和操作人员在维护能力上的不足,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实际上十分脆弱,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刻面临着泄露的危险,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中小企业中会计电算化应用策略
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会计信息的处理尚不完善。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减少数据处理误差。其次,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还能促进财务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1.完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流程进行详细的制定和划分。每一天的核算工作完成后,都应当对当前的信息做好详细记录,做好信息备份,并对系统功能进行确认,防止系统受到侵入和破坏。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严格防止数据丢失和泄露。为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应当做到双重备份,多渠道保存,对于一些数据应当实现纸质化保管。管理制度建立应当建立在分工明确的原则上,数据的输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职能划分,并各自设置好登陆系统的密码和权限,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对系统中的数据应当做好定期删减和调整,减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确保系统中有充足的存储空间。在数据保存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确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2.加强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要加强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就应当将这一概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重视应当自上而下展开。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对会计电算化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企业内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监管人员,并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实行完善的考评制度,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会计工作人员自身也要加强思想觉悟和专业能力,充分熟悉和掌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制度的相关规定展开工作,并定期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打好基础。
3.开发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因此,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功能是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降低系统软件运行的风险,排除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从而防止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经济损失。财务软件和计算机系统是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最主要的设备,要确保其工作效率,在配置上应当注重品质和水平,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能力考虑经济性。企业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技术发展和工作需求,定期进行软件升级和更新,管理人员则要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对系统中的数据做好及时的备份和处理。为增强系统对病毒的抵御能力,应当在系统中安装一定的杀毒软件,并采用加锁程序对设备进行保护,设置防火墙对网络进行安全预防。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的开发上也将有更大进步,将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建设。
4.对会计从业者定期展开培训
在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下,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仍对会计工作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展开定期培训,从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会计电算理论等方面展开教学,使会计人员充分掌握会计工作过程中应有的技能。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使得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5.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的投资力度
任何制度的建立、实行和完善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也不例外。企业应当转变过于关注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内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上,只有确保内部工作体制的完善,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长远的竞争中树立优势,从而获得更好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在会计电算化建设中投入更多资金,加强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程序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四、结语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当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安全隐患的存在给系统应用带来了阻碍。企业应当重视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宏.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21):42-43.
[2]李长山.浅议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政研究,2010(4):88-89.
[3]陈新.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24-2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高校; 教学;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30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许多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于30年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的管理信息化正在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也正日益突出。笔者依据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咨询及实施实践,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分析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会计电算化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高校采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品种各样,几乎看不到被广泛采用的统一版本。这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编写与采用方面大家仍未达成共识,从而使该课程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教材。有的教材把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在教材内容中存在大量的程序代码,几乎将一本会计电算化教材编成一本会计软件开发指南,这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有的教材只单纯参照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手册,将使用步骤逐一列示,再配上一些界面的截图,这样的教材充其量也就是软件上都附有的“使用帮助”的一个翻版。绝大多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早已过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
鉴于当前情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建设上应尽可能地加强交流,集思广益。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尽可能涵盖以下基本内容:
(1) 会计电算化概论:主要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源、目标、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2) 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应用:论述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概念、国内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情况及其比较;进行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条件分析,讨论用户应如何优选商品化会计软件;围绕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组织应用,结合一两个商品化会计软件讲述如何安装和初始化、如何试运行、如何“甩账”和正式运行。(3) 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讨论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维护和软件系统维护的概念、内容、特点、方法,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并介绍若干维护工具。
(4) 会计电算化控制和管理:阐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注重对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的论述)、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化成本效益分析;探讨在电算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
(5)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原理: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详细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实现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6)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实例:在重点讲解若干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之能够触类旁通。
(7) Excel与会计分析:重点讲解如何利用Excel建立会计管理和分析模型,实现会计数据分析的“自动化”。
(8)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在对中外有关会计电算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层次性以及与电算化审计同步发展等问题;分别介绍电算化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会计改革如何适应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创新。
2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课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会计管理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相对过于薄弱。要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好相关的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本领,单靠这几门课程是远不够的。考察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议在保留前述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小型数据库Access,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尽可能地保证每学期有一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以此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及操作水平,唯此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此外,在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还普遍存在计算机内容与会计内容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内容完全分离。由于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会计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技术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理解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除会计电算化这一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既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由各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的教师),利用每学期授课的适当时间,给学生补充讲授相应的计算机内容。二是由会计电算化教师增加相应教学内容,但这就必然要求较多的课时,而且也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一人同时准备多门课程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折中解决办法。
3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学校会计专业一般都比较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大多建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普遍没有受到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建有会计电算化的专用实验室,方便了学生上机练习,但在管理上还有待改进完善,实验室还没有发挥其足够的功效,而有些学校更是连个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都还没有。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会计软件不能较好理解与使用的情况很常见,有的同学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更不要提开发、设计、管理和维护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包括教学实验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拾遗补缺,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
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是验证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能够有所认识就“过关”了,实验过程也容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是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采用的做法。二是模仿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照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三是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的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有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四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修能力和创造能力。
4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UCDOS下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10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发展、更新迅速,面对此种现状,会计电算化教师普遍感觉应接不暇、手足无措,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可以定期让教师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比如目前用友软件公司针对高校教师普遍推出的教师资格培训;或是让教师到相对先进的高校进行专业进修,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或是让教师深入电算化水平好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实践技能与时俱进。
5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学生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使用CAI,可以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方式,集电视式的视频接收能力与计算机的交互能力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1999(3).
[2] 符刚,蒋远胜,钟秀玲. 浅析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科学,2008(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18-01
一、目前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会计电算化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教师对“实践性”的认识却走上了极端。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的教师过分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甚至完全没有理论教学。教师在上课时直接演示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步骤,只是穿插一些理论或者完全不讲解理论,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演示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这样的做法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操作,但结果却导致学生只会“死”做而不会运用,一旦遇到不同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懂怎么回事。
(二)实训模式和内容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计电算化的实训都是先由教师演示每一个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实训的内容也仅限于会计电算化的单项练习,包括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供应链等系统。学生接触的实训都是教师演示的步骤,所以学生做起来会比较顺利。但这种实训模式和内容弊端很明显,当学生遇到了问题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解决,因为他们没接触过这些问题,也就不知道什么原因,更不知道如何处理。
(三)学生缺乏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际认识。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主要是从教师上课对会计电算化的介绍中得知的,学生不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也不知道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更不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情况。
(四)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心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这就对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任课教师要熟练掌握会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熟练精通计算机方面的有关知识。在现实教学中,能够熟练掌握这两方面知识的教师非常少。年长的教师比较熟悉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对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很陌生;年轻的教师比较熟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会计理论方面认识不深刻,而且实际经验也不够。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学生能够理解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原理,懂得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独立完成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内容应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实训教学环节、学生能力培养、师资水平提升等。
(一)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专门的理论课程,一般理论与时间的比例在13左右比较合适。当然理论课程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第一,理论课可以在实践课前面进行。在教师演示操作之前,先花1―2节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个操作内容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先认识理论再操作,比较容易接受,但这个方法会使理论课变得枯燥乏味。第二,理论课也可以与实践课一起进行。教师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讲解其中的概念和原理,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纯理论课的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讲课时把握起来比较难。第三,理论课a还可以在实践课后面进行。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操作,然后再给学生介绍其中的概念原理。这是一种创新方法,学生学会操作以后再讲解理论,会让理论变得更加明白。
(二)实训教学环节。1、单项内容实训教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模块一般包括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供应链系统等。教师在授课时,一般先按照每个模块单独教学,让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实训的内容。这也是将来学生做综合模拟实训的基础。2、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在学习了每个功能模块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实训就是如何将这些功能模块的实训内容综合运用。这是对学生单项实训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学生学完总账系统后进行一次中期综合实训,再于期末进行一次完全综合实训,这样对学生的运用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3、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虽然学生在校内经过了单项内容和综合模拟实训,对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是校内实训的内容与企业实际的工作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企业会计电算化数据的来源、输入和处理等等。因此,最好能够有机会让学生去企业电算化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真正认识企业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从而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三)学生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应该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人才地培养目标,从未来专业岗位地实际出发,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为依托,以实践过程为中枢,以理论教学为,重在培养学生地职业素质和专业岗位技能。一方面加强学生理论水平,对会计电算化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为将来为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学生运用能力,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应用能够扎实掌握,并能分析和解决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摘 要 随着我国会计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发展,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理念,即“会计电算化过渡为会计信息化”,但是这种过渡并不是简单的概念上的过渡,而是实践环节和认识在质上产生的飞跃的基础上的过渡。无论在教学还是学术研究领域,眼下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并没有明确区分其概念,对两个概念正确区分于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定位与发展以致学术机构的确切命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同会计电算化的差异
必须看到,失去会计电算化在过去20多年的积累的丰硕成果,现在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研究与说起。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确切的边界没有划定,只是随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范围和深度的差异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信息技术为两者的特征,不一样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导致其各自应用的内涵和外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1.区别信息输出
电算化条件下,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输出方式;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通过划分权限级次、授权,从信息系统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机构直接获取。随着在大型系统中深入研究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在Internet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把其财务信息公布。
2.区别信息输入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记账凭证是其输入系统,数据输入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实施;而会计信息化大量数据的获取可直接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获取,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安全技术及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方式日臻成熟,原始凭证经过数字签名会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直接进入。
3.区别数据处理
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数据主要通过批量处理方式,而会计信息化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企业的业务部门开展协同工作,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在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储存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对数据库进行实时访问。
4.区别系统层次地位
会计电算化属于部门级应用,主要为财务部门的管理与核算提供服务;而会计信息化属于企业级应用,是组成企业信息化的有机部分,除了为财务部门提供服务外,还要为决策支持层、信息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
5.区别系统目标
在会计领域里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工作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为出发点,第一着重强调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对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予以改变,对开发的会计软件、运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必须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按规范生成财务报告;而会计信息化则对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和效率更为重视,这种依赖于网络环境下的增值效应,是会计数据的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快速搜集及实时传递。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是会计信息化的成效的基础。
6.区别信息技术环境
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感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时期,人们为了解决会计领域的整体核算工作或单项工作的困难不断谋求开发新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硬件方面为主的主要是F/S(文件/服务器)架构或单机环境,对感测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少有涉及。会计信息化时期,人们需要对诸多子系统如决策支持和财务、生产、人力资源、供应链等管理的集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属于其重要的子系统,这个时期都是在在通信技术和网络基础之上提出并建立了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产品和概念。
说明,信息化和电算化都是对计算机技术采取了应用;电算化对通信网络技术使用较少,信息化则对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依赖的更多地;电算化的感测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信息化则会随其迅速发展对感测技术如智能感测、条码感测等的使用越来越多。
二、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教学领域、学术领域对这两个概念都在同时使用,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疑惑丛生,继而只能盲从,盲从会导致企业对自己的信息化进程无法正确定位、学术机构对自己的工作和研究的方向不能正确定位、教学概念继续模棱两可,上述结果最后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1.有利于教学中的模糊概念的澄清
会计信息系统把系统论、信息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吻合在一起,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应为首选的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
2.有利于正确定位学术机构职能和名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工作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多地予以利用,此外,它同样对会计的实践工作和基本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信息化产生与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顺应的,它要求人们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以新的视野来对信息化工作加以认识,使新一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以构架,促使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最终积极推进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