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工具;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20-03

一、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概念区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物质资源作用于教学客体而维持推进, 进而实现其目的的活动。这里的物质资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最基本的硬件准备和设施,主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环境,如:教室、桌椅等;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使用的教学用具,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的作图工具,化学教学中的各种实验器具、药品,教科书等。后者在特定的教学中甚至不可或缺,原因是它们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我们常称之为教学工具或教学媒体。但是,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无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有必要清晰化。

工具的出现从来就是为人的实践活动而服务的,它产生于人的实践认知的需要,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实践。工具可以被看作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关于这一点,荀子在《劝学》中的论述颇为经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这段话中,荀子说出了人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的原因就是“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可以引申为认知过程中的工具,在教学中,就是教学的工具。随着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深化,必然需要工具的不断更新作为支撑,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工具可以作为衡量教学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从人类历史以及教学的历史与发展沿革来看,教学工具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如图1)。

显而易见,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撑,教学工具是从低级简易不断地向高级精密发展演进的,且这种演进是持续不断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教学工具产生。

图1 教学工具伴随人类的教学活动发展的大致过程

“媒体”一词来源于英文“media”,剑桥百科全书对其解释是: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电影和报刊的全称……各种媒介的重要意义都在于提供娱乐和信息。[2]可见,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信息,是否承载了一定的信息是判断它是不是属于媒体的关键。那么,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时,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工具时,就成为教学媒体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包括教师、黑板、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同时,也包括幻灯、电影、广播、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即一切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人、物和技术都属于教学媒体”[3]。教学媒体的本质还是教学活动中人们所选择和运用的工具。

日常我们谈到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时几乎将它们同一化,虽然二者联系紧密,但在概念所表述的范围上仍有区别。教学工具指的是教学中所运用到的一切实物和器具,而教学媒体更侧重的是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实物器具,他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媒体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二、教学主体、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关系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说:“教育就像植根于社会这个大地的一棵大树,时时从社会大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又时时结出丰硕的果实献给大地。为了生存,它必须适应社会土壤的特点,而他的生存又对社会土壤的改造起着特定的作用。”[4]由此得到启发,要对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一定深度的认识研究,就显得必不可少。每个因素作为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谈及教学时,首先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一幕幕实际的教学场面。任何教学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则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一是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的学生,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是教学主体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或选用的教学工具或媒介,以及教学活动得以发生所必须具备的物质资源和环境准备,也就是教学物质资源。三是师生以某种方式组合相互影响共同产生作用的对象,也就是教学内容。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进展状况和最终效果。当然,还有一些隐含的影响教学的因素,如师生心理状态、自然环境等。

1.教学主体与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搭建在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建构的巧妙性以及实用性将是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作为人的特殊的实践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主体性,或者必须得表现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才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达成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研究上、对教材的钻研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呈现方式的运用上、对教学方法的筛选与设计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有效地利用上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参杂了自己的“个性”,因此,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的时候教学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其获取知识的动态性和主动性上,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做出由过去直接“吞鱼”到现在的“渔获解剖烹饪享用”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借助于自己的肢体,还是五官获取信息,或是用大脑进行思维,总之,都得自己亲自出马,而不是守株待兔,改变静静地坐着等待教师“改造”的局面。之所以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进行说明,是因为任何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只有被主体所运用才能显示出其具有的功用。意在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为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教学媒体打开思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更多地被教师掌握,甚至是“独霸”的局面。

2.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学时说:“教育内容的组成十分丰富多彩,从设计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就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5]

虽然,“知识”长期以来被当作是教学活动所要认知的客体的(教学内容)代表,但绝非全部。知识之外,教学的认知客体还包括未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自身素质所发生的“内隐的变化”。它不同于知识,能够直接被测量,但其却是存在的。例如: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较知识更为抽象的概念。尤其在新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之下,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更加成为课堂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学活动“作用”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包括传统的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中,以上提到的内容无时不刻不在发展与变化。他们都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的对象,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在教学发展史上,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对认知要求的提高,总是作为重要的刺激力量,对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和在教学中的投入使用产生促进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促进教学认知活动更加高效且深入地进行,而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教学认知深化的要求又刺激产生新的教学媒体,并作为教学认知活动的有力工具和借助。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得在对其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制定出有利于其发展的“教学环境”。于是,在教学中,要实现以上方面的发展,教学主体就得对其进行研究,形成对发展起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在不停地更新和发展,这是一个永恒规律。那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得善于借助新的,处于教育教学发展前沿的工具和媒介,这是教学内在质的规定性、规律性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图

三、多媒体教学的本质

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作为支撑以实现教学更好地进行,取得更优效果的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完全是基于教学有效性和需求的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要求与之同步,不断适应。尤其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往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去认知,就得依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媒介。现代教育技术的借助和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知识的呈现生动化、形象化、本原化。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人体”这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配备有“实物模型”。同样的教学内容,多年前主要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现在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大胆地对实物进行“解剖操作”、“器官重组”或是“外科手术”,外加文字资料的辅助说明,教学任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相比之下,不管是在教学的难易上还是教学效果上,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使得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对于多媒体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意识上“约定俗成”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的教学(CAI),这种认识显然有它的牵强性和欠当性。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层次的水平和实际需要去理解。一是在教学中运用到了多种媒体,不强调电子计算机或是其它电化教学媒体的参与;二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并且配套有其他教学媒体的教学(在农村学校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在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更多的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只能说,有电子计算机这个关键性媒体参与的“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的其中一种。但它所具有的优势和更优化的教学效果,在现阶段教学中颇受欢迎,且占据着重要位置。

四、应重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人类的21世纪已悄悄地走过了十几年。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可谓无处不在、日益加剧,人类正在走向全面的、难以抗拒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使得人们的生活高效而便捷,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和解读生命。信息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根本生产力和动力,正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时代,也须以有效的方式和最优化的程度与“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信息化既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必然诉求。教育作为人类社会较为独特的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工具”同样是最为活跃和革命性的因素,而信息化时代提供给教育的最有力和有用的工具莫过于“信息”本身,包括师生的信息化观念,师生的信息操作技术,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教育信息化道路之必然。

作为一线的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教学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及时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及时跟进,学校不能提供必须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设备支撑,在信息化进程的浪潮之前,将如何去建设未来教育的大厦?教育信息化在未来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比当下更为重要。所以,须用发展、变化、前进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5.

[2] (英)克里斯特尔(Crystal,D).剑桥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友谊

出版公司,1996:763.

[3] 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

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48.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第2篇

一、教学媒体的优势

教学媒体是教师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教学媒体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它独有的优势。

1 教学媒体能够有表现事物的空间的形状、大小、距离和时间的顺序、概率、快慢和运动的形式形状的变更等功能。

2 教学媒体能够使更多的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可大可小。

3 教学媒体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

4 教学媒体可以根据使用者能力进行操纵。

5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一些记录、图像、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自动手操作的机会,随时进行跟老师提问、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研究,使得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到它的作用。

二、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是繁琐的、相互的,随着教学的内容、对象、方法策略的不同,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会不一样的。

例如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这一座举世闻名的林园被毁灭的情景,学生们互相讨论、研究、思考。在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调动起来的基础上老师打出投影片。圆明园毁灭的真实画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验证。这时教师顺势利导,讲解本课的重要思想、教学重点,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另一位教师讲同一课时,开始即在屏幕上打出投影片,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的图片,让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各部分描写的方法。学生看了反应冷淡、无兴趣。同是一张投影片,由于教学过程的设计理念不同,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出示时机的不同,使教学效果迥然两样。

三、教学媒体运用方式及使用的最佳时机

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有设疑-演示-讲解(讨论);演示-提问-讲解;讲解-演示-概括(举例);演示-讨论-总结;边演示、边讲解;边演示、边议论;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自定等。教学媒体不但选择合适,而且要使用得当,才能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由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在媒体的使用方式和呈现时机上有很大区别,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上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教学媒体的作用和使用方式,还要注重它的出示时机,它能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也能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在课堂短暂的45分钟中,让学生注意力集中45分钟是困难的,勉强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会引起学生的疲劳和无趣。一定条件下,无意注意也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增加学生负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2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方面给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刺激,使他们从对新学习内容和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加自信。从教学方面讲,这种新鲜刺激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畏难心理,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抑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到兴奋状态。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727-02

The Study in Integrat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urriculum

ZHANG Yun-jiang

(The Seventh Middle School of Zhuhai, Zhuhai 519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opics in the trend of ed? ucation reform in current world. Explore the individual case and effects of integration on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and information tech? nology. It tries to discuss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iddle school courses. This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开展的非常热烈,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非常多,但大多数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幼教、小学、大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与案例,而对于处于我国特殊且重要的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整合的具体操作方式而言,初中教师可以借鉴参考的案例很少。

1概念与现状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从上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传统的信息技术从只进行辅助教学的误区中摆脱出来,强调系统、全面地看待信息技术,强调建立新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吸收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其核心在于教学并重,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凸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1“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2)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4)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5)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2.2“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关系和原则

1)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双向的强交互。2)学生从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处得到支持,又对各种教材和资源进行重组、挑选。3)学生依赖教学媒体和学习环境来获得信息,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与他人交流、协作。同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4) 教师要进行大量教材、内容、资源的收集、整理,为学生提供内容,教师的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学内容。5)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教学媒体,对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呈现内容进行设计组织,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教学媒体为教师教学提供不同类型的工具和支持。6)教学媒体和学习情境的选择与设计要依赖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媒体和学习情境呈现出来。

信息技术无论作为交互工具、教学媒体、学习环境构建工具、教学工具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不仅适用于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知道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如能有网络环境的支持,将取得更为显著理想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不仅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是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等等。我们在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时,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来使用,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紧密结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如图1。

图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即把原有教学结构中的各个元素转换成新的教学结构元素: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学生,信息化的教学内容、数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同时把这些新的教学结构元素置于新构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当中。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我们给教学设计一个定义: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4.1加强学校信息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的信息设施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可靠的信息设施就无法保障整合的实施,没有硬件的投入,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都只能说说而已。而信息设施有着电子产品的固有特点,它并不是像传统教具一样一步到位,可以一直用下去,信息设施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需要每年不断的投入进行设备、系统的更新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准备。应该继续加大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搞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进校园网络的灵活运用,部署网络教学功能。

4.2重视各门学科的资源建设

学科资源建设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的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无法开展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更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的状态也难以转变,新型教学结构也无法构建。学校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可以出资购买现成的配套教育资源库来充实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建立自有的资源库,充分调动教师搜索、整理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对搜集到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改良以适应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也要调动教师进行力所能及的学科资源开发。学科资源的建设要有序、高效地执行,避免重复劳动和学科资源质量的低下。

4.3建立适合自身教学情况的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大致的几种,计算机辅助的讲授型授课、基于internet的合作学习、课外研究性学习、Web Quest等等,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并不能直接简单地去套用现成的模式,应该视教学内容、学校软硬件条件、师生情况等教学条件综合考量,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不管是作为教学辅助或是教学环境构建,单种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是不合适的。在正确理解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后,可以尝试多种角度使用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实践。

4.4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体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教师能够理解接受并且主动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从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情况分析,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是课程整合能否实的前提。教师应该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主题学习网站,并能指导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每一门学科的教师应该掌握哪些信息技术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培训时不能一刀切,例如数学教师应该能够熟练运用几何画板,化学和物理教师要能够运用动画来模拟学科场景,美术教师应该掌握Photoshop、Fireworks等图形制作软件,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如Cool edit、Adobe audition等音乐编辑软件。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构建了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在师生平等互动中,构建起学生的知识认知。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积极的课堂讨论气氛,采用多种手段,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等互助方式,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以往他们接触信息技术的课堂只有信息技术一门学科,所有的相关疑难问题都只能由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没有完全走进学生的周围,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与各门学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技术,他们的求教对象也由信息技术教师转变成更广泛的教师群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3.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创新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社会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学校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正酝酿着重大的改革。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的重大变化,而且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方面地产生影响。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技术,特点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能转化为数字信息,将多种媒体融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快捷,需要时,把数学信息转换为文字、声音、图像等。这不同于电化教育的概念:多媒体是指幻灯、投影、电视、文字、图像等媒体的组合,特点是媒体之间相互独立,不能融为一体,制作和使用都比较繁琐。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有较多的优势,表现在:1.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知的学习效果。2.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在较短时间内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像、影像等信息。3.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处理。4.方便使用。运用鼠标、触摸屏、声音选择操作电脑,不会电脑的人也可以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其科技含量高、贮存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发挥着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而且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大了信息容量,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形式新颖、化繁为简,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求知求学环境,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想象力,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协作精神,增强了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由兴趣到能力,先动手后明理,由熟练到创新,先起步再放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为辅导,力求通过动画、音乐、声音、文字、教学情节、游戏、练习、测试及真实世界的情感教育等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多媒体学习与真实世界知识学习的氛围中,使学生为自己建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打开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通途。

由于教学课件固有的某些缺陷,很多课件不能满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造成应用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课件这种形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多媒体辅助手段的理解:教师事先把自己的思想以软件的形式固化,形成课件,它几乎包含教师能想到的和能表达出来的有关教学的所有内容。教师通过课件来表达其教学意图,教学过程为:教师课件学生。很明显,这种过程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反映出过于夸大计算机作用,而降低教师在教学系统中作用的倾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单纯地操纵机器。而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强调的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教师,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能动作用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教学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如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没什么不同,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具有易用性和可选性。计算机和教师究竟谁处于核心位置?答案显而易见。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但如果说计算机能代替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就大错特错了。任何教育工具都只能作为知识的载体,而知识的传承只能由人来完成。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无从发展,甚至可能被扼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未来)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但计算机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会代替课堂教学,但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会感到更多的压力: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和难点,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继承它的优点,同时进行补充和提高。教师既要十分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症结所在,又要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越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信息化教学,大胆实践、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措施,才能真正落实科技兴国战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