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方向

课程改革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方向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专数学 课程改革 改革方向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我国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起点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这对职专的数学教学提出了重大挑战。另外,数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现状,学生学得累,教师也教得苦,给职专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对职专的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注重数学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一、职专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中专培养的人才普遍并不符合这一需求,主要表现在:职业中专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培养的人才实践性和创新性不强。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专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存在问题,并没有反映出职专学生的特点。由于受普通高校扩招和“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选择普通高中,从而导致职专的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差,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感。抽象、脱离实际的数学更让他们产生数学对专业没有实用的认识,这是极其不利的,毕竟数学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尽管数学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但是内容设置过于抽象,与专业相分离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观。所以,从职专学生特点来说,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改革。

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专业对数学不同内容的侧重也是不同的。当前职专普遍的状况是,不管什么专业学习数学的知识点和要求都是一致的。这就使得数学内容设置与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不利于数学教学,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职专数学需要根据专业特色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二、职专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方向,职专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数学学习能够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能够充分调动职专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数学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灵活设置内容体系。

(一) 职专数学课程应具有实用性

职专数学的教学要突出“实用”原则,内容要贴近专业实际,减少抽象的、逻辑推理式的数学理论,增加具体的、实用的例子,尽量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前文已指出,职专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他们对数学认知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决定职专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职专学生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职专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潜能,让数学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

(二) 职专数学课程应具有趣味性

当前职专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厌烦一个方面因为职专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前者当前很难改变,唯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是改变职专的教学模式。在数学内容体系中,适当增加数学史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能力和对数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当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在内容讲解上,更少地讲解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更多地讲述数学知识在专业方面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职专数学课程应具有灵活性

为了让职专学生学有所用,职专的数学课程设置要体现灵活性,根据专业特色设置数学课程和内容体系。为此,职专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材,组织本校各专业老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更加实用的数学教材,教材的内容体系更加突出本专业的数学需求,删减对于专业没有实用性的内容。比如,烹饪专业数学教学内容以数的运算、立体几何为重点,因为数的运算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成本核算,而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可以让学生建立食品雕刻的空间概念;会计专业要更加强调函数、概率统计的重要性,因为函数可以帮助会计的学生进行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的预测,而概率统计可以让学生分析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总的来说,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而不是对所有专业统一要求。这就是说,对于专业需求的内容要增加教学课时,增加内容的难度,增设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张玉青.职业数学教学组织模式探讨[J]. 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0):21-23.

[2]杨文.基于层次渐进法的中职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J].素质教育论坛,2007(3):43-47.

[3]何丽亚.论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1):33-35.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着盲目扩张、热衷升级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空间被挤压,并由此带来学费飞涨、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人才培养层级不均衡等后果。《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建设上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够适应,迫切要求加快教学改革。

关键词 中职 改革 研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2000年以前一直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没有教材,各校的自主性比较大,很难掌握在统一的教学水平。《纲要》自实施到现在,有的学校仍没有完全落实,依然“穿新鞋走老路”,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体育教学已很难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纲要》相关研究很广泛。

一、《纲要》实施的理念研究

纲要明确提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二、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中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但由学校的职业性特点所决定,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的,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三、对教师的研究

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因素,是课改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业务能力水平对课改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新课标实施以来,针对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教师的素质、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及出现抗阻、消怠等情况的原因。应从法制、激励、优化等方面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

教师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在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有正确指导的和可控制的过程,另―方面,某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锦上添花”。刘昌玉在《多样化教学在中职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认为“采用竞赛性、游戏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情绪。”运用教学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修正,调节教学工作。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展现教学挂图、演示教具模型、放映电影电视、设置定向标志物等)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理性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使用、场地、器材、设备、工具(包括电视、录像、电影等)丰富教学手段。

五、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发生由原来的单一评价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以对于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指出学生要努力的方向。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体育课的质量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面研究颇多,具有现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共性问题。通过学生对自己体育学习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六、《纲要》的实施与学校的管理的关系研究

一个学校领导对新课标了解不够,不能对课程建设提出政策要求和进行科学管理,及在了解情况下不能进行足够的政策支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将是一句空话。可见:学校领导在管理体育教学中应有的景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一片生机勃勃的好景象。

七、纲要实施制约因素的研究

(一)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些教师对于《纲要》的理念理解不够,一直沿用老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师生课堂关系的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保障。(二)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顾亚平提出“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对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等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给职业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缺乏良好的督导机制,地方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不重视,并缺乏有力的指导。体育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的不足致使很多教师对目前实施的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了解。

八、结论

《纲要》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地级政府从政策上充分支持职业学校发展,为改革日趋科学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兴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62.

[2] 王喜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6.18.

[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Z].

[4] 詹应聪,丁力.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18.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应用文写作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目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也愈来愈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以其自身具有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然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论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途径。下面,该文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出发,就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方向及策略谈点浅见。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民跨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主导与推动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人才。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越发重视实现工学结合,在课程改革上尤其重视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倡导“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的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建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一崭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符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文写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应用范围广、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写作技能,培养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科学地处理好公私事务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研中的写作需要。它为实用而作、以用为本,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办公的基本写作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如何结合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写作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及企业对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工作环境和过程为其搭建平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突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为目的的课程模式,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就业;人才培养

2011年,城乡规划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思路正处于更新、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培养方向、就业等方面应有新的思考和举措”。

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及主要工作内容

从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得出,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六个:城市规划设计:依据现行的规划原则和设计规范,组织制定、参与各层面规划项目。城市规划管理:组织拟订、编制和修改各层面规划,可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审查和管理,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村镇规划:组织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镇体系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镇域、村域规划设计工作。④城市设计:承担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建筑空间组合、空间形象节点等的设计工作,撰写设计文件。⑤城市规划咨询:负责各类规划项目的咨询和策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招投标技术咨询等;组织市场调查,进行相关分析。⑥制图:使用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GIS等软件工具进行制图:运用各类规划设计表现技法进行方案表达。

二、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

目前商丘师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园林绿地与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以理论课程为主。但从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来看,较为偏重实践和政策,这就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以适应人才需求。

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城市规划初步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职业素质: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备忠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全面的质量意识、法律意识。除基本素质外,毕业生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每个就业方向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应用能力。

三、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探索

为满足不同方向的就业应用能力要求,根据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应用能力要求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主要能力课程,详见表1。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