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历史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转贴于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视阈;文明礼仪;研究
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发源,到党的十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新闻曝光率不断增多,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定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练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心。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的精神内涵。
同时,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搬,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这是说,礼之为礼,不应是刻板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戒律,在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更新,这是礼的内在要求和原则。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的现状
(一)礼仪文化认同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多有了解,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现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礼仪修养意识淡漠
《礼记》:“礼也者,理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讲道理。现在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 )礼仪文明知行不一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归咎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中华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礼仪之邦”丢掉了礼仪文明,文化因割断而无法传承,招致的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的乘机“进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三)多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家庭传统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学校传统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个原因。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容易忽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社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错位也易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环境。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礼仪活动,如开展传统礼仪方面的讲座、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如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礼仪大赛,以礼仪文化为主题,促使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主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历史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课程,既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毕业典礼中可以举行“谢师礼”,毕业生在向老师行礼的过程中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新媒体的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模拟,饶有兴致的传统礼仪故事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线上微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在线传统文化展览,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李彬.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关键词】 管理育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一、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1、管理育人内涵界定
山东大学赵建华认为,[1]管理育人就是指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把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对被管理者、管理者自身以及其他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刘洁认为,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其人员通过管理者的角色行为,对被管理者、管理者自身以及其他人员在政治素质、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德育目标的过程
管理育人是高校管理者为实现育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对高校学生积极引导的过程,它的基本职能是把握教育方向、明确教育目的、界定教育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学工作实行计划、调控、组织、监控。管理育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中心环节。
2、寝室文化内涵界定
1986年“寝室文化”这个概念由上海交通大学提出,随后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2012年李俊英在研究中提出:寝室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寝室物质文化,即寝室的各种硬件设施及环境卫生等;二是寝室精神文化,即寝室成员在寝室长期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等。[2]刘维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3]刘建波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在共同学习、生活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氛围的总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是指寝室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等,是物质文化范围,也是寝室文化基础;软件是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闲暇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精神文化范围,它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核心。
综上所述,大学生寝室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寝室物件陈设、安全卫生等硬件条件;其二,是寝室成员在长期生活当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共同奋斗目标以及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等软件条件。
二、管理育人与寝室文化建设关系分析
1、管理育人机制影响寝室文化建设组织实施
管理育人机制由其内涵决定,管理育人的内涵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管理是围绕着育人管理实施的,最终是要通过各种管理和教育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人才。管理育人机制有间接性、渗透性等特点,但是其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实现育人功能就要求一切工作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寝室,所以寝室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育人的机制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寝室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是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处的机构设置以及工作机制直接影响到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处下设公寓管理科直接负责公寓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这样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2、管理育人思路决定寝室文化导向
管理育人的思路主要由实施部门和政策导向决定,管理育人的实施部门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和其它人员,它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对管理者自身以及被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养成等,它的思路决定寝室文化建设的导向。
西安文理学院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主题文化宿舍创建就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础实践,主管部门将主题文化宿舍创建思路定位于安全、卫生、美化、共同奋斗目标等四个层次,寝室文化建设的导向就是围绕这四个层次进行创建,学生寝室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一寝室的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激励和督促,形成良好寝室文化的同时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公寓与人平台的有益探索,也直接反映了管理部门育人思路对寝室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3、寝室文化促进管理育人发展
1997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加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随后关于寝室文化建设在育人功能发面的研究开始出现。管理育人是全方位的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努力,比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学生学习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规范思想、行为;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良好的借阅环境;后勤人员为学生的住、行、用提供便利都是管理育人的具体体现。
寝室文化建设是不仅仅是为提供住宿的便利,它涉及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等方方面面,所以他的建设实施主体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部门,而是多部门联动,相互配合和合作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管理育人的内涵,促进了管理育人实践的发展。
三、加强寝室文化的建议
1、完善管理育人内涵,提供寝室文化建设组织保障
管理育人的内涵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和其它人员,把育人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行为,对管理者自身以及被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养成等管理的过程。
学校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各学院以及辅导员之间的通力协作是做好寝室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因为这些机构部门、个人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执行者,而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所以各部门应各司其职、统一协调。这样才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明确管理育人思路,强化寝室文化制度建设
管理育人思路的落实需要以制度建设作保证,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养成基础文明的重要阵地。寝室文化制度建设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制定公寓工作规章制度、值班制度、卫生安全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主题文化宿舍创建办法等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督促学生保持宿舍安全、卫生、遵守作息时间、爱护公共设施、节约用水用电等。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规范文明行为等提供制度保证。
3、开拓寝室文化建设途径
建立完善的寝室规章制度,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比如除了学校的寝室规定外,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站工作手册》、《公寓安全手册》等,作为寝室文化公约,大家共同遵守,寝室长以及其他学生干部也能照章办事,在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开展目标教育,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可以追求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内动力不断向前。因此,寝室制定成员共同奋斗目标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比如,通过四年的努力继续深造、拿到奖学金、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等。
积极营造寝室文化氛围,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开展“寝室文化节”。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因素,寝室作为大学生活动最密集、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如何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寝室文化节融入寝室生活、学科技能、运动比赛、学习风采、人文素养展示等内容。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寝室成员间团结友爱、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关于加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2011.2.
[2] 李俊英,王权增.从寝室文化建设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3] 刘维、王慧琦.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界,2006.8.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西文化差异
学习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英语学习者才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出现各种尴尬和误会,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肢体语言、交际习惯等方面。正是因为英语学习者对这些差异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在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笑话百出,尴尬连连。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
1.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美国人为例,他们在与客户谈生意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坐下来便切入主题,没有冗长的聊天,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客人出去吃饭,边喝酒边谈生意。这种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就是英文写作。英语国家的人在写作时,总是把中心句放在第一句,开门见山,把主要论点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不使用多余的词,也不写多余的句子。这既体现了他们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又体现了他们的时间观,开门见山,不兜圈子的写作方式,可以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差异。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用汉语的思维写英语文章,外国人读了不知所云。
2.肢体语言
耸肩是英语国家人的一个典型的肢体动作,西方人在讲话过程中经常耸肩、摊手,比方说他们在说对不起时就经常耸肩。见面亲吻,则是另一个显著特点,这对西方人来说是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男女见面,互相亲吻,这在传统中国文化里是很难被接受的。事实上,西方人并不喜欢人与人的身体接触,他们对身体接触比较敏感,除非是恋人关系,而在中国,我们随处可见同性朋友手牵手,肩并肩,这些肢体动作对中国人来说是友情亲密的表现。在英语国家,同性朋友如此亲密,肯定会被认为是同性恋了。
3.交际习惯
文化制约着人的一切行为,当然也制约着人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交际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授中西方交际习惯的差异。例如在日常交际中,英语国家的人见面爱谈天气,而中国人则爱问“你吃了吗?”“去哪里呢?”表示寒暄。在中国,我们会伸出双手来接纳别人的礼物,表示尊重,但这一举动在西方眼里却是贪婪的表现,好像是迫不及待地接过礼物。西方人一般习惯一只手接礼物,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把礼物拆开并要赞美几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的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其一是拥有语言能力,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二是掌握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要求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成功地进行语言教学。
1.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播上,从而忽视了语言交际和文化因素的相互渗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语法知识很精,词汇量也很大,考试成绩也不错,但缺乏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不知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谈,如何给外国人打电话等。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对社会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首先多掌握目的语与母语的两种文化差异,同时还不能忽视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西方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在传播语言的同时,应积极介绍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化,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和英文杂志,欣赏和学习英文歌曲,收听英语广播电台,浏览英文报刊,力求从多方面吸取西方文化知识,拓宽视野。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了解母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其差异,也能避免学生忽视母语文化的了解,对自己的母语知之甚少,盲目地接受目的语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放弃母语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3.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以后,还应承担起管理者、辅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此,教师应课前收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课中结合本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安排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如和英国朋友就餐。学生在练习对话的同时可以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西方人吃饭自己估计自己能吃多少就给自己夹多少,不会帮别人夹菜,也不会劝客人多喝酒,客人想吃多少就多少,想喝多少就多少。这样的实践机会多了,学生慢慢地就会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三、结语
文化与沟通的关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这便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容易造成双方沟通的障碍,理解该国的文化或价值观念就能了解该国人们的处事态度,也就了解人们的行为举止。因此,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在传播语言的同时也应兼顾文化,应同时介绍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要与语言能力培养同步地增加对背景文化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在传授英语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2000,(01).
关键词:公寓管理 文化建设 新模式
一、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和管理新模式的内涵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公寓式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读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学校环境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教育。因此,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探索一条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对于建设优良学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含义和影响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指高校公寓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三者于一身,属于校园文化范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物质、道德意识、行为及制度等为内容,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强化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
从内容上来说,公寓文化绝不仅仅是公寓中的几项学生活动,它是一个具有多元素、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它甚至包括从整个公寓楼到每个房间内的整体布局、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审美情绪、学识职能、行为方式、语言风格、生活习俗等等方面。因此,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又要注重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进步、文明的公寓文化将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构成最佳的教书育人环境,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对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含义和影响
所谓公寓管理新模式,就是制定出一套适用于现代化公寓文化的管理标准模式。在做到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定、舒适的环境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符合当代大学生要求、规范大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它是迎合新时代要求的,并在广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的管理标准。探索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同时,有必要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这将会给空洞的大学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并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积极、健康的道路。
二、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
结合大学生公寓文化内涵、基本结构,在大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1、重视硬件文化建设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式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公寓内部要重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结构,如宿舍管理部门等,供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所用,同时还要在装饰装修上下功夫,公寓内的走廊墙面可张贴各种非广告类标志,并配备各种思想教育板块。加强先进文化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创建高雅舒适的环境,让大学生在草坪上看书或晨读、在椅子上休憩,还要建造适当的体育场所、乒乓球、羽毛球室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公寓区要向学习、生活、休闲、娱乐、审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学校要把学生公寓区纳入校园总体规划来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习、娱乐、休闲等场所,配合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公寓规章制度是学生公寓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搞好公寓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个体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漠,我行我素行为时有发生。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寓制度文化,对约束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个体感觉、认识、情绪、道德意识以及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体现时代特点,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要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遵守。同时宿舍管理人员也要忠于职守,做到对学生负责,并确保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
文化建设进公寓,培育一种科学、文明的精神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公寓文化氛围是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要大胆创新,树立一套创新体制的管理模式,在学生公寓开展富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公寓文化活动。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尚纯净的公寓文化氛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公寓文化建设方面,成立宿舍管理部门,确立专门的指导,认真开展各色各样的公寓文化活动,并适时布局公寓内部板报,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举行以《建设新型公寓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并张贴公寓文化摄影展,举办“我爱我家”寝室设计比赛,为宿舍冠名等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既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又丰富了公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同学的审美水品,从而突出“真、善、美”的主题,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转贴于 4、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育人目标相结合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要着力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思政教育是高校在学生公寓中极为重视的育人工作。因此,公寓文化的建设必须符合高校的教育、文化、人文的属性。活动的主题要突出思政教育。目前,我们利用公寓区内的宣传专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另外还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开展专题宣传,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目的都在于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政治修养。
高校始终把学生公寓作为培养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育人阵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寓内度过的,与我们宿舍管理员最为接近。因此,学生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自然就成为宿舍工作的重点内容。
宿舍管理人员的观念要转变,与学生公寓管理的基础工作相比,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突出体现了高校公寓管理从“管物”为主,向“育人”为主,“管物”为辅的新型管理模式转变,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公寓管理人员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作为职工培训,培养的重点,使他们成为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优秀的,先进的榜样进行宣传,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一些思想上有压力,有困惑感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抓两头,促中间,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学生是公寓的主体。作为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为了使学生公寓逐步走向公寓人文环境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因为他们既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让他们在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使人文建设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协调,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成才之路。
目前,我们要积极动员学生中的优秀骨干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他们组织发动全员参与,从而使这些骨干分子成为我们管理和服务的辅助力量。在学生公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骨干代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活动,如“文明寝室”的检查评比,“寝室冠名评比”大赛,以及一些公寓宣传活动等等。同时,还可以成立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自治委员会,共同探讨公寓制度文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公寓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公寓文化的建设有其两面性,建设得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公寓管理部门一定要在这项工作上下大力气,并且对公寓文化加以引导,以防止不良现象在公寓中出现。
6、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推进公寓精神文化建设
要以学生公寓为基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公寓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善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报告会等形式,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板报等载体,将学生公寓安全等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对过去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公寓文化和公寓新模式的建立,必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基础,要求公寓管理者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综合各个部门之力。这要求管理部门提升公寓文化品位,陶冶学生情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大学生公寓文化生活。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严密组织、认真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公寓文化生活中来。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繁荣学生公寓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中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公寓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上,应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提升文化品位,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三、展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学生公寓文化被赋予一种全新的内涵。公寓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以及知识消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应将公寓文化建设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专业文化知识体系。比如一些有意义的专题讨论,是以扩充知识面为主的娱乐休闲文化的知识体系。公寓专业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学生会、松散的文学沙龙、英语沙龙等形式。经常开展学术讨论,进行公寓文化建设,创新的启发会等。
学校将构筑学生公寓文化体系作为一项指示来考核,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应本着自身综合实力和现状,充分挖掘公寓文化建设潜在的优势,寻求出一条发展新途径。如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现代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得重要内容,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思维和交往的方式。为了有效地实现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公寓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新情况。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注意把握正确的公寓文化和社会舆论宣传导向,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高校学生公寓网络文化的作用,努力营造健康、活泼的公寓文化氛围。因此,公寓文化建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考虑普及性和全面性。在创建公寓文化的过程中,文化活动内容基本上面向公寓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精神状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公寓各项文化建设,使学生增进交流和影响。
随着公寓功能的转变,对公寓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怎样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公寓区的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是目前高校面临的相同问题,这将是公寓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研究的新课题。总之,公寓文化建设应朝着体系化、功能化、科学化、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渗透。也就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古今中外的,集人类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秋波,郑华《论高校公寓管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