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我选定了《百分数意义和写法》这一内容,并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考虑到学生对于生活中百分数已有的认识,创设了一个“交流生活中百分数”的生活情境,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课后反馈的作业情况来看,不得不说简直是“惨遭失败”。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表达不清;有将近一小半的学生不清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认为百分数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我的思考】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我们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在后续的研究以及多次的备课、试教、评课过程中,我对“百分数”概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把握。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旧教材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安排在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新教材则安排在第十一册第五单元。

旧教材的主要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百分数的应用。

新教材的主要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我的思考】从内容设置上看,两个版本的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新旧教材的概念教育截然不同,旧教材更加关注百分数的产生,揭示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

二、问卷访谈,了解学生起点

《“百分数的意义”学生调研方案》

调研形式:调查问卷、访谈。

调研对象:六(2)班学生(总人数62人,3人因事假没有参加,实际调查人数为59人)。

1.问卷

(1)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像“80%”这样的数。

商标上 商场 银行 书报 其他地方 没有见过

( ) ( ) ( ) ( ) ( ) ( )

[\&商标上\&商场\&银行\&书报\&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人数\&28\&27\&32\&42\&24\&1\&百分比\&47.5%\&45.8%\&54.2%\&71.2%\&40.7%\&1.7%\&]

(2)你觉得像“80%”这样的数与分数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不知道

( ) ( ) ( )

[\&一样\&不一样\&不知道\&人数\&22\&34\&3\&百分比\&37.3%\&57.6%\&5.1%\&]

(3)你知道像“80%”这样的数的含义吗?

知道 不知道

( ) ( )

[\&知道\&不知道\&人 数\&12\&47\&百分比\&20.3%\&79.7%\&]

2.访谈 (对题目(3)答知道的12人)

题目:吃了80%的含义?

调查结果:

A:吃了的占原有的80%。

B:原有的看作单位“1”,是100份,吃了80份。

C:原有的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吃了80份。

D:100个苹果,吃了80个。

E:吃了的∶原有的=80∶100。

[\&A\&B\&C\&D\&E\&人数\&1\&2\&5\&2\&2\&百分比\&1.7%\&3.4%\&8.5%\&3.4%\&3.4%\&]

【我的思考】通过对百分数意义这一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教材是通过呈现一些生活当中存在的百分数的例子,提供一些实际的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结合调查,确定了本节课的教育目标为:1.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其作用,理解其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2.让学生辨析百分数、分数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3.让学生在理解百分数意义中体味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研讨问题—呈现观点—实践思考

在后续的试教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以下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我一一进行思考并实践。

问题1—— 学习素材如何呈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观点:1.直接出示三位学生投篮总数与投中个数,让学生通过发现“投篮总数”不一样,来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分层出示,先出示投中个数,再出示投篮总数,深刻体会百分数是两个量在比较。

【实践与思考】从教学实践的结果来看,学习素材分层出示,学生的思考是有坡度的:从选人,到“看人不行要看数据”,再到“看一组数据不行要看两组数据”,最后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利用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之间相比的关系,来选定几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一个量,而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当总量不一样的时候,势必要求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大有益处。

问题2——是用“下面哪些分数可用百分数来表示”引出分数与百分数的比较,还是让学生先进行分数与百分数的比较后再练习?

观点:1.由题目引入,直奔重点——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又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2.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再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探索中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实践与思考】从教学实践反映的结果来看,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探索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能从读法写法,是否能进行约分,百分号前面的数字可以是小数,等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反思篇

通过多次试教,修改教案,最终学生学得很愉快,也很容易地理解了百分数,建立了百分数的概念。反思整个过程,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巧用支点,凸显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建构过程。我在这节课中以生活为原型,以分数为支点,以应用为平台,从轮廓到局部,从架构到细节,使“百分数”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了起来,体现了概念教学的“从发现到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熟悉到应用”三个层面的渐进过程。

1.用旧知架桥梁

从学生所熟悉的“投篮比赛”入手,通过对表格观察、比较、推理发现,当总量不一样的时候,势必要求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再进行对比,在众多方法中体会到以分母为100的分数形式进行比较的方法较为简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架起了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桥梁,向学生推出“百分数”,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并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这样处理巧妙地孕伏了新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设冲突明本质

在学生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后,学生很有可能将百分数等同于分数。为及时防止学生进入这一误区,我组织了学生对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比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敢于触及学生刚刚才建立起的关于“百分数”的初步模型,才获取的新知又被教师的有效预设再次激起涟漪。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对新知认识上的肤浅性,采取思考、交流、争论的方式,最后达到意见上的统一来实现主动建构个体对“百分数”的理解。

3.借应用来提升

数学概念理解了,还需掌握;概念掌握了,还需会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引入课题时,还是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开发资源,促进概念的应用意识

数学概念逻辑严谨,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但学习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概念。基于此点,教师恰当定位,开发资源,把概念的建立、形成和巩固都依附在具体的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把概念的建构与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效果。

1.合理挖掘生活资源

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的情况,注重的则是百分数的用处很广泛,暗示百分数的应用优势;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课前所搜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既加深了理解,又体现了应用的实际意义。

2.适当调整教材资源

新教材中是由四幅情境图来引入百分数。首先我必须承认新教材是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又主观地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节课中选用了 “投篮比赛”这个学习素材,对新教材进行了有效处理的同时又融合了旧教材的编排,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

3.巧妙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对本课中的几个环节都非常有兴趣,特别是最后一题——“比一比,谁想的百分数最多”,学生无拘无束地、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不只是“书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在体验中思维不断得到发展,这一点正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

困惑篇

随着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又有一些新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

一、如何在本单元的后续教学中继续巩固“百分数”概念?

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想在40分钟内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百分数”这一概念,并希望达到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但这是不现实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对一个概念的理解需要在不断的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完善。

二、“百分数”概念的教学能不能从“比”引入?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政教育;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提高课程的价值而发展起来的。体验式教学出现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技术的探索上都还属于初步发展时期,在系统上还不够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体验式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经验和实践来体验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人的身体的感受和学习来使相应的器官获取到所需的知识。平常的休闲娱乐可以使人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得到放松,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在体验式教学中,主要强调在娱乐中学习,感受外界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娱乐是一种自发的、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更有利于学生感知世界、探索更多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它着重强调具体的体验以及体验后的反思,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抽象的概念,并将这种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静态、平面、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的、立体的教学,从而使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其产生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教学方式必须不断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正是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形成的,在教学效果上较为明显。①体验式教学不具有强制性,它能够促使教学对象的思维变得活跃,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科学地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②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强调的理论知识,是单向性的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方式与实际缺乏联系,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出现危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2.高校思政课中体验式教学的设计

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如何用体验式教学去解决问题是设计体验活动的关键,在这其中,一般有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在测量之中,其产生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与学生的兴趣、理想、性格、经历等有着重要的联系,信度的问题也就是指学生感兴趣、想要关注或是想解决的问题。效度是指对所需要测量的事物进行了测量的程度,通过解决问题等方式来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扩展。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对事物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测量,构建科学的体验教学模式。

(1)首先,要明确体验教学的目的。体验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体验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需要体验的对象和要素进行了解,体验的对象主要是人、社会和自然。学生掌握要素之后,教师要将自身的经验和感悟等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提炼出其中抽象的哲理。通过对体验的讲解,在体悟中形成对思想的共鸣。

在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对体验式教学实践内容的创设。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体验的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悟抽象的概念。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体验;成长

人们对体验式学习做过多种多样的界定,有的关注体验式学习的意义,有的重视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有的强调体验过程的结果,有的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下定义,有的从人类学习的综合性特征下定义。时至今日,体验式学习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体验式学习的平台上探索丰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的可能性。

一、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近年来,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体验作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据此,我们认为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经历,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心理感受。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思与体味。

“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或对过去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在研究与思索中领悟知识,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让学习者在实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学习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体验式学习的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 A. Kolb)出版了他研究体验式学习的专著《体验式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该书中,库伯教授没有急于给体验式学习一个简洁的概念,而是提炼出体验式学习的6个典型特点,以此比较全面、深刻地回答了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第一,体验式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的始终,我们形成的观念、思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体验不断被重构,学习被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我们不能仅从学习结果的维度去评价体验式学习,以及只关注知识数量的积累,而应该重视认识过程的重构和组合,即随着体验变化而变化的成长重构的过程。

第二,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观念,输入新观念,引起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观念的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结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整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

第三,体验式学习是运用辩证的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库伯认为,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学习,学习是经历自身非常本性的紧张与充满冲突的过程。从行为者到观察者,从特定参与者到一般结论者,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充满着冲突,包括情绪冲突、角色冲突、价值观冲突、知识基础冲突,而要获得新的成长,就必须突破这些冲突。

第四,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它发生在所有人类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实验室到管理会议室,也存在于私人关系和某地杂货店的过道中。它体现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从童年到成年、中年和老年。”学习即适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个体全部功能的整合――思维、感受、理解和行为;“学习是人类适应的主要过程,……它包含了比其他概念更多也更为关注的适应概念,如创意、问题解决、决策以及态度改变等等。”

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的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象征着体验这一术语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体验涉及到个体的主观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涉及到客观外部环境,这两种环境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互动。

第六,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库伯援引杜威的话语:社会知识是先前人类文化的结晶,而个体知识是个人主观经验的长期积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且把知识定义为“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学习离不开体验

体验和学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生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和学习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体验和学习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学习可以被视作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内化我们自身观察到的活动而获得学习,这些都建立在我们过去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撇开了体验来谈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体验不可能被绕过,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事件。学习建立在体验之上,并且是体验的结果。无论有多少学习的外部线索――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学习只能在学生有卷入的体验时才发生,至少要有某种程度上的卷入。这些外部影响只能通过转换学生的体验才能发挥作用。”

学习基本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种路径。直接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切身参与,身心融人,在对学习对象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达到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反思和抽象,并将结果付诸行动,直接学习必须从体验开始。可是,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递增,青年一代的学习不再需要事必躬亲、亲身经历,间接学习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相对而言,间接学习效率高、速度快、过程简洁。然而,当学习被简化为“只认结果,忽略过程;只看目标,忽略目的;只看形式,忽略本质”的时候,学习的本意被异化了。学习的本意是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变化,没有生命的亲自参与,不可能达到生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理论再一次关注体验式学习,标志着人类向直接学习的回归。

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在《体验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最适应的教育模式》一文中这样写道:“许多教育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情、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后就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纪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知识渐渐淡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这是很有哲理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其实是最刺激、最冲击你的人物、事件、情感,它们和知识一起积淀下来,构成、内化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是把过程的东西渐渐积淀、渐渐内化、渐渐变成稳定的品质,朝着一定的方向强化、积淀、内化,然后稳固为品质”。

三、成长是通过体验学会适应的过程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变化不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容易使青年人思想动摇,价值多元,加大了青年人探索人生、选择人生的责任与代价。从积极意义来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作出生活的选择,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们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保持一份不竭的追求与期待。体验式学习强调从积极意义方面协助学习者适应环境的改变,改变自己就有的模式,适应各种可能性,让自己潜力得到发挥。

人类基本的适应能力不仅存在于他独特的身体形态、技能之中,也使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拥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即善于学习。我们是学习的物种,我们的生存取决于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不仅要顺应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更要对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的观念,然后输入新观念,引起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观念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结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整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

体验式学习注重引导学习者调动身体的全部机能,充分感受和体悟身边的世界、心中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使自己与外界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彼此融入,交互作用,这既是一个体验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适应过程。

体验是人的生命体验。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是个体周遭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的一种思维图式。以“体验之思”审视学习,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学习者以完整的生命投入体验与学习之中,在与自我、他者和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2).

[3] 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 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库柏.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 教学模式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72-0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来获取知识。这一特点与新课改提出的“要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相契合,运用这一模式对现有的基础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它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程序、作用方式、教学策略五部分构成。

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并对教学实践起直接的指导作用,对于教学思想的贯彻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模式在实践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指导、预见、系统化和改进等。它的理论功能表现为: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某一类具体教学活动的概括加工,所提出的框架,对实践和试验在理论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为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提供各种素材。

2.体验式教学模式

关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笔者在查阅、分析了大量的文献之后,形成了自己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解。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营造一种体验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它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知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二 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体验式学习起源于杜威的“经验学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经验”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①由此可见,杜威提到的“经验”同现代的“体验”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既具有行动过程性又具有结果性。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体验学习模式是由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概念与归纳的形成和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推论所组成。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即时体验是学习、生命以及性格的核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了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看成是他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他认为“活动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②库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加以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于1984年推出了《体验式学习——让体验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③

在国内,陈鹤琴在“活教育”思想中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陈鹤琴提出的这17条教学原则不仅强调要让儿童通过实际的体验来获取知识,也强调教师要在真实的环境中教育儿童。他认为只有在“做”中教才能使教不致于落空,只有在“做”中学才能使儿童更感兴趣。只有教、学与“做”密切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在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④ 由此可见,陶行知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做”中获取知识,塑造个性,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本质上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

2.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发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倾向。为了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就要选择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己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他们对于学习过程的掌控也就更为积极热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些确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在自己的探索、体验过程中也摸索出了学习的方法,了解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3.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激发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取决于教学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教学活动的双方完全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起点。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这个阶段的认知特点。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在为他们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环境的创设是否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性质。教学内容不同,设置的教学情境也就不同。为一堂英语口语课设置的体验情境与为一堂自然课设置的体验情境是大相径庭的。再次,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设计体验情境。合适的情境设置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情境与自己所学知识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情境获得比教学目标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重视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较,其优势在于它可以让学生主动自由地深入情境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那么学生很容易在体验的过程中迷失学习目标。所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极其重要,它是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为了避免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迷失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进行之前要向学生说明教学目的是什么。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到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自己参与进去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能够及时地对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进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三,鼓励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交流合作。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这次新课标提出的一个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建立了友谊,久而久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与人交往的技巧。

第四,教师要重视活动后的总结。在体验式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教学过程很精彩,但学生无所得。为了避免这样的弊端,教师在体验式教学结束时应做好总结工作。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是什么,然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总结。教师的总结不能是就每个学生发言的泛泛评论,教师的总结应该有所侧重,要强调教学的重点。此外,对于学生没有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通过回顾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注 释

①〔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3

②张建兴.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02(9):15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1. 体验式学习的概念。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由约翰・杜威在《体验与教育》(1938)中提出,它的概念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即通过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学习方式。它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活动方式,更是一种活动结果。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所以我们可以说体验式学习是在“经历中学”、在“思考中学”。

2.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原来单一的、应试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是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创造。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有三:其一,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介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其二,学习是一种情景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生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语言空间中;其三,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三级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据此,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1]

然而,农村许多学校一方面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英语教学设备建设非常落后,即使必备的多媒体室、语音室、图书馆等教学设备和资源,也很难具备,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至于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过度讲解语言知识点,从而淡化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很多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效果低下。即使部分学生有阅读的愿望,也无书可读、没人引导读。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农村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和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广东省吴川市浅水初级中学九年级(3)班(60个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应用了体验式教学,取得了一定实效。

1. 阅读前,选择材料,提高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学生若对材料有需求或有兴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阅读欲和满足感;相反,若阅读材料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格格不入,非但不能激发阅读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心生厌倦,对阅读产生反感。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考虑农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的内驱力,符合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材料。在农村中学,由于学习资讯和资源的缺少,笔者选择材料的来源也不多,只能发挥农村中学自己的优势,自己挖掘阅读材料。譬如,学生自己推荐材料,学生自己写的优秀日记或者作文(笔者在写作教学中会进行优秀作文评比,并公选出每次作文的范文),通过这种学生身边真实的、体验过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中,自主阅读,建立获取能力。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然后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对阅读丧失兴趣和信心,一是由于缺少自主阅读的习惯,二是由于没有掌握阅读策略,没能建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自主阅读。[2]

(1)略读预测,猜测文章大意。这个相当于平时课程的Warming-up Activity,旨在提起学生通过文章的标题、篇首段、结尾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句,提起阅读兴趣,猜测文章的主旨大意。

(2)细节找读,体验文章主旨。阅读的文章因为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容易进入特定角色,进行体验式阅读,查找出文章中的六要素:who(谁)、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里)、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

(3)利用构词法,排除生词障碍。英语中有无数的词汇是通过词根加前缀或者后缀构成的派生词,或者是合成词现象。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体验英语单词的构成,例如dis+名词/形容词/动词构成对应的反义词,表示否定的意义,动词+able构成形容词,表示“可以……的”,像这种让学生自己体验单词构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生词的恐惧心理,自主阅读。

(4)联系上下文,综合理解全文。这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构成的连贯性。具体的体验步骤包括:第一,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第二,给段落重新排列;第三,文章中的连词,如first、second、third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

3. 阅读后,交流感受,增强合作技巧。读后反思、交流和评价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体验式学习在这个步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首先,讨论疑难,在阅读后把自己在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和其他同学交流进行解决;其次,交流感受,在阅读后把自己融入文章中的情景与同伴交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章;第三,复述原文,在阅读后与同伴复述原文,使自己体验文章的主旨;最后,共同探究,在阅读后与同伴共同探究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技巧。

四、体验式学习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效果

1. 教学效果。(1)学生接受程度的统计与分析。经过一学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体验式学习,为了了解学生对体验式学习的接受程度,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广东省吴川市浅水初级中学九年级三班共60人)进行应用前和应用后的调查的表格:

2. 教学反思。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在体验式学习的推动下得到提高,原因主要有四:其一,阅读材料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目的、知识面等都会导致阅读模式发生变化;其二,阅读材料的适宜性低;其三,体验式学习的参与度低;其四,阅读策略的有效使用率低。[3]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用于阅读教学,虽然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技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需要和其它教学策略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