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仍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当中教师自始至终不要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9

英语新课程改革中倡导英语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学好英语。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英语教学活动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英语环境,组织学生做好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活动。英语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变高大上的理想教学为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英语课堂带来的实效性。

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将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学习放置到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英语是学生完成任务的一项工具、一种技能,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不能只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是否正确,而是要更多地思考我怎样才能通过用英语的交流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会激发学生树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来完成教师布置的真实存在的各项任务,让学生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进行实际口语交际的行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要设计好课堂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英语能力,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转换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有了具体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就会有事可做,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完成任务时成功的喜悦感,英语课堂也因此变得生机勃勃。

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的具体情境

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具体情境,会给学生在认知方面提供一定的启迪作用,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行为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会实现高度一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当中可以更加直接地感知英语,对于英语的认知也会更加牢固。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智力活动,所以,语言的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教出来的,而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练习和积累。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造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英语环境中感知语言,并且能够在感知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提高英语能力的真谛。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置身于英语的教学情境中,无需教师进行过多的讲解和说明,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英语的本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感知英语的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经常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音形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很多优美画面的指引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对真实情境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三、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只能依靠粉笔、黑板和教师枯燥的讲解,这种单调无味的教学手段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摆脱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声音、图片和动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各个感觉器官集体被调动起来为英语学习服务。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视听效果好、转换速度快等明显的优势,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师的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学生的表现更为积极了,丰富多彩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的展示大大激发和促进了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它的优势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英语教学情境,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教师要使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满足感,并且会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学习评价有很多中性色,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一切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其实是一种享受。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英语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我们的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和钻研,使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改变教学理念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段话确实道出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音乐课一定要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整个班级每个同学都动起来”,这几乎是现今所有音乐教师上课的宗旨和目标,总觉得如果没有“动”的环节就体现不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我们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越乱越好”,只有这样才有“创新意识”,体现“民主开放”。但课堂实践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可课堂成了无序而热闹的集市,秩序一片混乱,放任式的教学,不控制学生的行为,没有规范的要求,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堂纪律,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重视技能训练

在现今的音乐课堂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了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开心,但歌却没唱会,基本的节拍、节奏、旋律等未能掌握,这样就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学生跟随音乐产生想象,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地表演,用体态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使音乐的本体失落。真正的民主开放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是有序的教学活动。而且真正好的教学,并不是情感体验与技能教授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是将音乐技能技巧渗透于情感体验的教学中,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技能技巧。

四、注重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五、课堂教学“活”的把握

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想办法让一首歌曲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奏紧凑,容量充实,做到歌活、情活、动作活、心活,让学生有唱、有跳、有听、有看、有创作、有感情地宣泄。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活力。但同时要注意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层次分明。蹦蹦跳跳这种活动不能太多,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互动是中层次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保持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情境的创设等可以引发学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它是创造力最好的源泉和动力。各种层次的活动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六、创作教学为学生音乐表现服务

创作教学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作、音乐创作,但这些方式不应硬搬到每节课中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后根据每节课的实际、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设计创作活动,才能让创作教学真正为学生音乐表现服务,而不是主次颠倒,让学生天马行空,达不到在音乐中去创作的效果。

小学心理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课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此可见,新课程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因此,要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开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二、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非常喜爱游戏,在游戏中,他们是不知疲倦的。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加,把学习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一位外国心理学家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学生热爱数学。兴趣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攀登高峰。

(二)加深和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智力。

有些知识用游戏的形式,儿童容易记忆。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对比实验,第一组儿童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学习词语;第二组儿童用游戏的方式学习;第三组儿童既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又辅以游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组儿童的学习效果最好。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对乘法表、求积公式、计算法则,用游戏的形式练习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用“找朋友”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数的组成的知识。又如学生往往会把计量单位的进率搞错。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能配合课堂教学,巩固数学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后,要学习“拼图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拼成什么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结果,学生拼出的图形各种各样,有的拼成了一条小船,有的拼成了一棵树,有的拼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等等。在这样的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有了萌芽的机会。

三、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积极举手发言等一些外在形式,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要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所以在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相比,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学习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高数学能力。切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人人都积极参与,但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

(三)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学生学习个性方式化程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对,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的这种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相同,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把你的设想继续探究下去,会有新的发现,这个小组的分工很科学,研究很深入等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四、结语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