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际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研究对象
运动试验组40例,均为经临床诊断为矮小症的门诊病人,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7-14岁;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组40例,均为经临床诊断为矮小症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5-15岁;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4-55岁。
2 标本采集方法
运动试验组:患者空腹8-10小时后,先安静30分钟,然后平地散步15分钟,接着上下跑一层楼梯(约20级梯)往还5分钟,于运动前和运动后采集静脉血样;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组:胰岛素0.05U╱kg,加生理盐水2ml静脉推注,于注射前和注射后30、60、90、120分钟采集静脉血样;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4-55岁,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样。以上标本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测。
3 试验方法
生长激素放射免疫法(RIA)试剂盒由北方所提供,试验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测定仪器为中国科技大学中佳公司生产的GC-1200γ放射免疫计数器;生长激素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试剂盒由贝克曼库尔特公司配套提供,测定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ces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和t检验。
4 结果
正常对照组RIA法和CLEIA法相关回归结果yRIA=0.874+1.487xCLEIA,r=0.991;运动试验组RIA法和CLEIA法相关回归结果yRIA=2.6+1.16xCLEIA,r=0.981;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组RIA法和CLEIA法相关回归结果yRIA=2.417+1.179xCLEIA,r=0.963。
5 讨论
RIA法是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测定的经典方法,目前文献上都是以其作为判断标准。RIA法中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判断标准:峰值>10μg╱L 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功能正常,峰值5-10μg╱L 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功能部分缺乏,峰值6μg╱L即可认为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功能正常,和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采用的参考范围一致[3];同时运动试验组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组的激发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4]。虽然生长激素运动试验不能作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确诊试验,但因其操作简单(门诊即可做,无需特殊器材),患者痛苦少(只取静脉血2次,而每一个激发试验都要取血5次,其中空腹1次,30、60、90、120min各1次),同时费用低、安全,只要运动后儿童心率在120次╱min以上,即可认为运动有效[4],所以我们建议对身材矮小患儿先进行生长激素运动试验,然后再行一些相应的确诊试验。
参考文献
[1] 梁河涛,马玉华,谢为.81例矮小儿童生长激素的分析及临床意义.四川医学,2007,28(7):712-713
[2] 郑素平,马步军,曾志伟,等.运动筛查和左旋多巴激发试验在儿童矮小症中的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7):1048-1049
——浅析思想品德课记忆策略
素质教育时代,思想品德课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面对考试,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所以恰当的记忆方法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在思想品德课上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呢?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把自己近几年在教学中的记忆方法总结了一下,跟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齐读记忆法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开始接触思想品德课,还不具备一定的学法储备。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语文教学的朗读记忆法,通过小组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加强训练,一则变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加强班级同学合作意识,增进情感,最重要的是在反复的诵读中提升情感,巩固知识,有效记忆知识。比如,在七年级下册12课《花季中的男孩女孩》学习中,我利用男女生齐读比赛、男女生一比一pk比赛背的方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怀着“男儿当自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态诵读,能够在短时间里全面提高整体识记水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记忆法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能力,在学习中,我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学会对比,加强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来记忆现学的和未学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比如八年级法律知识比较多,在学习第8课《伴我们一生的权利》第一项目《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时,涉及到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就是“当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被侵犯了时,我们一般会采取哪些方式?”这个问题并不难,经过学生讨论回答,能总结出四中:忍气吞声、私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依法维权。这时我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前后联系,在初一年级学过的“中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可能采取的方式”跟这个是类似的。接下来要学到的“人格尊严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权”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加强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并减轻学习负担。
三、关键词记忆法
初三思想品德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大增,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对于内容繁杂的材料,可以有意识地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的字眼,使之凝结聚集着全部材料的内容,并将这些字眼作为记忆的“中介”来记忆。如九年级第一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我把它提炼成“三能三有利于”——-
能促进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或者采用英语语法的动宾短语搭配,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提高记忆效率。如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有五句才能,我们可以分成若干个动宾短语浓缩记忆——
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
才能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
才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歌诀记忆法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如:九年级第四课“判断和衡量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我们可以编为“判断标准有三利:生产力、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还有,九年级第二、三单元主要是探究“共和国6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细说起来不下10条,最主要的几点我把它编为“一条路线一个党,两种制度和精神,三个国策与战略,根本原因是旗帜”。歌诀对简化复杂的识记材料,缩小记忆对象的绝对数量,减轻大脑负担;增强零散、少联系或无联系的识记忆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编串组合,使零散的、无规则的材料浑然一体,使本来只能用机械方法记忆的内容有着独特的效果。
五、自测记忆法
试题:如图,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
A.用天平测重物的质量
B.用秒表测重物下落的时间
C.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下落的信息
D.用纸带记录重物下落的高度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重物应该选质量 的重锤(选填“较大”或者“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纸带打点时,应在释放纸带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3)该实验所用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纸带如图。A、B、C为纸带中选取的三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s,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下落速度为vB=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由于该实验中存在阻力做功,所以实验测得的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本题从实验原理、数据处理和实验误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查,从试题批改的情况来看,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到位。如要测量的物理量,操作的先后顺序等。
2.没有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判断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时,答了0.02 s、0.08 s或者1 s等。打下计数点B的速度算出了0.196 m/s、9.8 m/s等。
3.对实验误差来源不理解。学生选择了“较小”的重物,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应“小于”或“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4.没有按题目要求,表述不规范。有些学生选填了“前”而不是“之前”等,结果没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为解决这些典型的答题错误问题,在本实验的教学上,我觉得要明确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熟悉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如果打点计时器使用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则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间隔是0.02 s,如取每5个点作为一个计数点,则每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0.1 s。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和位移的仪器,实验中不需要再单独用秒表来测量运动时间。实验时如要求第一个计时点速度为零,就应该遵守“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纸带”的操作。
2.重点理解实验原理,了解误差来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一种理解是,物体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的情况下,势能的变化量等于动能的变化量。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看看在只有重力做正功的情况下,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否等于其动能的增加量,因式子两边均有质量,可以用含有共同符号m的结果对比,故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这就是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阻力做负功会损失一定的机械能,物体实际下落过程中,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会略大于动能的增加量。为了使物体的运动尽量接近自由落体运动,我们的重物应该选择密度、质量都较大的物体,目的是让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重力相当,可以忽略,尽量减小阻力做负功对机械能损失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这些都是理解此实验原理的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明确说明,降低做题过程中错误率。
3.对记录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信息的纸带数据处理,是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核心内容。数据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运动到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运动加速度的计算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重要结论: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两段位移之差S,等于物体运动加速度与时间间隔的平方的乘积aT2,或者用逐差法来求解。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原理来求解。在这两个问题的计算上,学生很容易在时间处理、单位换算、计算准确以及结果表达要求等问题上犯错。
4.重视表述的规范
语法教学经历了多次变革。一般来说,它的地位经历了从主导到辅助的转变。在英语教学史上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传统的教学法指前三种教学法。
二、语法
为了研究语法教学,我们要先知道语法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语法下了不同的定义。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语法是一种决定句子怎样形成、被人理解和如何使用的规则体系。利齐(Leech)把语法描述为一种语言运行的机制。语言学习者使用该机制与他人交流。布朗(Brown)将语法定义为控制句子中词汇的关系和约定俗成的规则体系。乔姆斯基和布朗从语法的结构视角来分析语法。乔姆斯基从句子层面来定义语法而布朗从词汇层面。与乔姆斯基和布朗不同,利齐对语法的定义能应用到社会现存的任何语言中。从上述语法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语法指具体语言的规则或显著的语言模式。
三、语法教学的发展
19世纪,学习外语的标准方法是语法翻译法。语言学习者首先分析语法规则,然后互译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的句子或文章。语法翻译法通过阐释翻译对等来呈现语法规则并且试图用系统和有条理的方式来教授语法。19世纪中后期,直接法应运而生。它是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反应。它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威尔多(Vietor)(1882年)在他的小册子“语法教学必须改革”中提出。直接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外语而不是分析语法规则。语法教学以句子为导向,侧重于语法规则。这两种教学方法强调语法教学,并试图在教学时详细解释语法。
20世纪,教师开始重视在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20世纪40年代,听说法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学生听说的重要性。
上述陈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法注重语法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做单句的练习脱离上下文学习语言。哈默(Harmer)认为通过传统教学法许多学生可能发现语法很难学习。赫奇(Hedge)指出传统教学法有一些缺点。她认为从语法上讲提高学生的阅读或写作能力是很难的。虽然传统教学法并不宣称他们教语法,但是传统教学法已经不能忽视语法教学。显性语法教学的一些形式都包含在听说教学法中。直接教学法中的目标语用于解释语法规则。传统教学法的语法教学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的一些能力的要求。一个更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交际语言教学法出现。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注重内涵和沟通。交际语言教学法不重视语法教学,甚至忽略语法。
在我国,语法教学一直被忽视了很长的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出现,学者们开始研究语法教学。许多教师认为通过交际语言教学法学生能练习和频繁使用新的句子结构掌握语法。有很多关于这一时期的交际教学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教学备受关注。
黄和斌和戴秀华(1999)回顾了18、19和20世纪的传统语法教学并提出意见。他们分析了20世纪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重点研究其优点和缺点。他们还分析了英语语法教学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的英语语法教学的语法规则描述中的一些问题。由于传统语法的局限性,中国的英语语法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语法规则的描述有些不合适和不完整;不太注重美式英语和英语口语练习的疏忽。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适当和相对完整的语法规则表达。
刘志辉(2004)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语法教学应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实践证明,语感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内化为语言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萍萍(2008)阐释了在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她分析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问题,反思课程改革前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使用新课程改革教材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作为课改前的英语教师,应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做适当的集中和归纳;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部分语法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和补充。英语教师应利用对比分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优化课堂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设计任务,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加强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材的灵活使用也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人教新课标的总体目标。
黄勇(2012)指出英语教师应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注重迁移规则,他们应该避免中国人语言习惯的负迁移,并利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正迁移的优势。它还指出了中学英语教学在未来的研究方向:注重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平衡;恰当地利用语法翻译;注重形成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
仲辰(2013年)从三所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现状入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调查分析了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忽视母语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语法教学地位认识不足;教师不恰当纠错,造成学生挫败感。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认为造成语法难教难学的原因主要是:汉语与英语间的差异,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语法教学方法理解狭隘,教师自身缺乏理论学习,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建议,如加强教师自身理论学习;正确定位小学语法教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
陈双(2014)以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的部分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优秀生习得各项语法知识的程度最好并且速度最快,但在语音方面例外。根据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教师要提高教材整合能力,不能机械照搬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语法教学的最新教学方法和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习者的语法学习动机、语言法能力差异、语法学习态度等。
1. 交际教学法
目前对交际教学法的内涵还没有公认的界定。关于这个教学法没有统一的文本和权威,也没有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因为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这一教学思想,但由于文化差异以及教育传统的不同,人们对这一教学法的运用各不相同。许多语言学家指出,交际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论。虽然专家学者对交际教学法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都认为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笔者认为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把其他教学方法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并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形式。换句话说,它不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交际教学法。
2. 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海姆斯创造这一术语是针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它是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概念。关于交际能力概念的主要观点有;巴尔克曼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 语言能力,指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 ② 策略能力,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由四组元认知策略组成,它们是评估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定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 ③ 心理生理机制,指在语言使用的实施阶段所牵涉的神经的和生理的过程。我国章兼中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 ① 语言能力,指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规则,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的正确句子; ② 社会语言能力,指在真实社会情景中有即席性地使用语言或说话规则的能力; ③ 具有信息差距,指人们在用外语进行相互交际时,有些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形成一个信息差距; ④ 话语能力,指话语不是一些零散、孤立的语句,而是一种比句子单位更大的连贯的交流信息的基本单位。
二、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又称交际(法的)语言教学。由于交际能力常被认为是运用语言来完成各种功能或表达各种意念的能力,所以它又称为功能-意念法。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认为交际教学法是目前教学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交际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影响或改变了大多数语言(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师关于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的观念和看法(戴曼纯,1997)。语言教学的重心由传授语言知识转向了培养语言交际功能,承认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应对和交际,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仅是语法与结构特征,还有语篇表达的功能意义和交际意义。
20世纪70年代,欧洲共同体国家根据各国日益增长的交流需要,通过西欧共同体欧洲委员会的合作委员会对外语语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把语言看作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内容要从交际目的出发”。于是。交际教学法诞生了,且不断发展成各国外语教学普遍接受的教学目标,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法流派。1972年萨维农提出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思想,1976年威尔金斯发表《意念大纲》,1978年蒙比发表了《交际大纲设计》,威多森(H.G.Widdowson)发表了《作为交际的语言教学》标志着交际教学法的正式确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后编写了2本交际教学教材,供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试用,交际教学法才被介绍到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学英语教师才开始接触该术语,特别是当中英合编以结构-功能意念大纲为指导的初中英语教材高中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后,交际教学法也随之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学的应用要经历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一些研究报告表明,相当多教师对交际教学法了解不多,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指出当时声称使用交际教学法的教师基本上继续使用以语言形式为本的传统教学,只是在下课前增加一些2人一组、4人一组的英语口语练习。虽然教师使用了新版教材,采用了一些交际型练习但是其教学观念和方法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故他称之为“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
在中期阶段,交际教学法一些常见的课堂活动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模仿或借用,如信息沟通、获取信息、猜测游戏等,这是一个初期尝试阶段。正如Xu(1999)指出的“虽然许多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但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这是指教师仍然偏重语言知识讲解。